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三卷

關燈


    意地有三種分别。

    初禅地三識身有一種分别。

    謂自體分别。

    雖有念不能憶念。

    雖有慧不能了了現觀。

    意地不入定時。

    有三種分别。

    入定有二種分别。

    除現觀分别。

    第二第三第四禅。

    不入定時。

    有二種分别。

    除自體分别。

    入定有一種分别。

    謂憶念分别。

    無現觀分别。

    以極定故。

    無色中不入定心。

    有二種分别。

    除自體分别。

    若入定有一種分别。

    謂憶念分别 雲何為掉。

    雲何為心亂。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二法相似。

    有人心掉。

    世人言是人心亂。

    有人心亂。

    世人言是人心掉。

    或謂此二法是一。

    今欲決定說其體性亦欲說差别故。

    而作此論 雲何為掉。

    答曰。

    心不休息。

    不寂靜。

    乃至廣說。

    如是等語。

    盡說掉相。

    雲何心亂。

    答曰。

    心觀不住。

    乃至廣說。

    如是等語。

    盡說心亂相。

    或有說者。

    染污三昧是心亂。

    複有說者。

    染污三昧所不攝餘相應法名心亂。

    評曰。

    不應作是說。

    如前說者好 問曰。

    掉與心亂有何差别。

    何故複作此論。

    答曰。

    此二法相似。

    雖說體性。

    亦應說差别。

    掉與心亂。

    有何差别。

    答曰。

    不休息相是掉。

    心不住一緣是心亂。

    複有說者。

    發動定心是掉。

    令心馳散于外是心亂。

    外者謂色聲香味觸。

    掉能發動定心。

    如泉水初出心亂令心馳散色聲等。

    如水流遍池中。

    如人坐床。

    一人來挽臂使起。

    一人驅馳令行。

    掉發動定心。

    如挽臂使起。

    心亂令心馳散色等緣中。

    如驅馳令行。

    若掉是心亂耶。

    若心亂是掉耶。

    乃至廣作四句。

    掉非心亂者。

    若心數數行一緣中是也。

    心亂非掉者。

    若心行多緣中。

    不數數行是也。

    掉亦是心亂者。

    若心行多緣中。

    亦數數行是也。

    非掉非心亂者。

    心行一緣。

    非數數行是也。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若心是亂。

    彼亦是掉。

    或有掉非心散。

    心行一緣。

    亦數數行。

    猶如有人。

    行一道中。

    而常馳走。

    彼亦如是。

    問曰。

    三摩提即心亂耶。

    答曰。

    染污三摩提是心亂。

    如先所說。

    有十大地受乃至慧。

    有十煩惱大地。

    謂不信懈怠亂念心亂無明惡慧不正作觀邪解脫掉放逸。

    此十大地。

    十煩惱大地。

    名有二十。

    體有十五。

    所以者何。

    如受想思觸欲。

    此名有五。

    體亦有五。

    如不信懈怠無明掉放逸。

    此名有五。

    體亦有五。

    如作觀解脫念定慧。

    若不染污是大地。

    若染污是煩惱大地。

    是以名有十體有五。

    是故十大地。

    十煩惱大地。

    名有二十。

    體有十五。

    複有說者。

    名有二十。

    體有十六。

    所以者何。

    心亂體異。

    定體亦異故。

    若是大地。

    是煩惱大地耶。

    若是煩惱大地。

    是大地耶。

    乃至廣作四句。

    是大地非煩惱大地者。

    受想思觸欲是也。

    是煩惱大地非大地者。

    不信懈怠無明掉放逸是也。

    是大地亦是煩惱大地者。

    作觀解脫念定慧是也。

    作觀即是耶作觀。

    解脫即是耶解脫。

    念即是亂念。

    定即是心亂。

    慧即是惡慧。

    非大地非煩惱大地者。

    除上爾所事。

    若作是說。

    體有十六者。

    是大地非煩惱大地有六。

    受想思觸欲定是。

    煩惱大地非大地有六。

    謂不信懈怠心亂無明掉放逸是。

    大地亦是煩惱大地者。

    作觀解脫念慧。

    若不染污是大地。

    若染污是煩惱大地。

    非大地非煩惱大地者。

    除上爾所事。

    評曰。

    不應作是說。

    如前說者好。

    有十小煩惱大地。

    謂忿嫌覆恨悭嫉诳谄憍害。

    有十善大地。

    謂信猗進慚愧不貪不恚不放逸不害舍。

    有五不善大地。

    謂無明睡掉無慚無愧。

    有三隐沒無記大地。

    謂無明睡掉。

    有十不隐沒無記大地。

    謂受乃至慧。

    大地一切心中可得。

    煩惱大地。

    一切染污心中可得。

    小煩惱大地。

    非一切染污心中可得。

    所以者何。

    所作各異故。

    若有一則無二。

    此是修道所斷意地欲界心中可得。

    是故說小不說大。

    善大地。

    一切善心中可得。

    不善大地。

    一切不善心中可得。

    隐沒無記大地。

    一切隐沒無記心中可得。

    不隐沒無記大地。

    一切不隐沒無記心中可得 有定緣一緣是散亂。

    緣一緣非散亂。

    行一行是散亂。

    行一行非散亂。

    緣一緣行一行是散亂。

    緣一緣行一行非散亂。

    緣多緣是散亂。

    緣多緣非散亂。

    行多行是散亂。

    行多行非散亂。

    緣多緣行多行是散亂。

    緣多緣行多行非散亂。

    緣一緣是散亂者。

    如一比丘。

    緣是法。

    不淨思惟。

    于緣中未善習。

    若作青想。

    若作赤汁想。

    若作爛想。

    若作脹想。

    若作己啖想。

    若作血塗想。

    若作散想。

    若骨想。

    若瑣想。

    若骨瑣想。

    作如是觀時。

    其心散亂。

    不作一緣。

    不作一識。

    前定已失。

    後定不進。

    是名定一緣是散亂 緣一緣非散亂者。

    如一比丘。

    緣是法。

    不淨思惟。

    于緣善習。

    若作青想。

    若赤汁想。

    乃至作骨瑣想。

    作如是觀時。

    心不散亂。

    作一緣。

    作一識。

    前定不失。

    能進後定。

    乃至廣說 行一行是散亂行者。

    如一比丘。

    行無常行。

    于此行不善修習。

    複觀無常。

    複觀須臾。

    複觀前後不相似。

    複觀前後壞滅。

    作如是觀時。

    其心散亂。

    前定已失。

    後定不進。

    乃至廣說 行一行非散亂者。

    如一比丘。

    行無常行。

    于此行。

    善修習。

    複觀無常。

    乃至觀于壞滅。

    作如是觀時。

    心不散亂。

    前定不失。

    能進後定。

    乃至廣說 緣一緣行一行是散亂者。

    如一比丘。

    觀身是無常。

    于此觀不善修習。

    複觀此身是無常。

    乃至觀身是壞滅。

    作是觀時。

    其心散亂。

    前定已失。

    後定不進。

    乃至廣說 緣一緣行一行非散亂者。

    如一比丘。

    觀此身無常。

    于此觀善修習。

    複觀此身無常。

    乃至觀身壞滅。

    作是觀時。

    心不散亂。

    不失前定。

    能進後定。

    乃至廣說 緣多緣是散亂者。

    如一比丘。

    觀身是無常。

    于此觀不善修習。

    複觀于受。

    觀心觀法。

    乃至失于前定。

    不進後定。

    乃至廣說 緣多緣非散亂緣者。

    如一比丘。

    觀身是無常。

    于此觀善修習。

    複觀受心法。

    乃至不失前定。

    能進後定。

    乃至廣說。

    行多行是散亂者。

    如一比丘。

    觀無常行。

    于此觀不善修習。

    複觀苦空無我行。

    乃至失于前定。

    不進後定。

    乃至廣說 行多行非散亂者。

    如一比丘。

    觀身是無常。

    于此觀善修習。

    複觀苦空無我行。

    乃至不失前定。

    能進後定。

    乃至廣說。

    緣多緣行多行是散亂者。

    如一比丘。

    觀身是無常。

    于此觀不善修習。

    複觀受是苦。

    觀心是空。

    觀法是無我。

    作是觀時。

    其心散亂。

    失于前定。

    不進後定。

    乃至廣說 緣多緣行多行非散亂者。

    如一比丘。

    觀身是無常。

    于此觀善修習。

    複觀受是苦。

    觀心是空。

    觀法是無我。

    作是觀時。

    心不散亂。

    不失前定。

    能進後定乃至廣說 雲何無明。

    雲何不智。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不解不了是無明。

    不智相是不智。

    或謂此二法是一。

    欲決定說其體相。

    亦欲說差别故。

    而作此論 雲何無明。

    答曰。

    如經本說。

    不知三界是也。

    若作是說。

    則不攝緣滅道無明使。

    應作是說。

    三界中無知是也。

    則攝緣滅道無明使。

    雲何不智。

    答曰。

    無巧便慧是也。

    問曰。

    何故問少答多耶。

    所以者何。

    不智是染污。

    無巧便慧是染污不染污。

    何以知之。

    如業揵度說。

    諸意惡行。

    盡是無巧便意業耶。

    答言。

    諸意惡行。

    盡是無巧便意業。

    頗有無巧便意業非意惡行耶。

    答言。

    有隐沒無記意業。

    不隐沒無記無巧便意業是也。

    答言。

    此文應如是說。

    雲何不智。

    答言。

    染污慧。

    應作是說。

    而不說者。

    有何意耶。

    答曰。

    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