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五卷

關燈
是如法說不。

    答言。

    不也。

    然彼扼靷是其縛。

    如是尊者拘絺羅。

    色不縛眼。

    眼不縛色。

    但于其中。

    欲愛是縛。

    乃至意說亦如是。

    以是事故。

    知結即是縛。

    合苦義是結義者。

    欲界諸結與欲界苦衆生合。

    色界諸結與色界苦衆生合。

    無色界諸結與無色界苦衆生合。

    欲界諸結與苦合相。

    不與樂合。

    色無色界諸結與苦合相。

    不與樂合。

    以是事故。

    合苦義是結義。

    雜毒義是結義者。

    一切受生妙有漏定。

    如無量解脫除入一切處定等。

    聖所遠離。

    以雜煩惱毒故。

    猶雜毒食。

    雖複美妙智人遠之。

    彼亦如是。

    以是事故。

    縛義合苦義。

    雜毒義是結義。

    佛經說。

    若斷三結。

    名須陀洹。

    不堕惡趣。

    決定入究竟道。

    唯受七有七生天上人中。

    得盡苦際。

    問曰。

    如阿毗昙說。

    斷八十八使。

    名須陀洹。

    如池喻經說。

    斷無量苦。

    名須陀洹。

    以何等故。

    世尊說。

    若斷三結。

    名須陀洹。

    答曰。

    或有說者。

    此是如來有餘說。

    略言要言。

    為受化者。

    作如是說。

    複次為人故。

    為時衆故。

    為受化者故。

    為法器故。

    所以者何。

    諸佛說法。

    盡為受化者。

    智有深淺。

    亦觀其心及與結使。

    其心者。

    所謂善根。

    結使者。

    謂諸煩惱。

    觀察其心及煩惱已。

    随其煩惱。

    說對治法。

    亦不說少。

    若說少者。

    則不能除煩惱之病。

    亦不說多。

    若說多者。

    則是如來無利之說。

    譬如醫師治病。

    先觀其病及病所因。

    然後投其對治之藥。

    亦不少投。

    若少投者。

    其病不愈。

    亦不多投。

    若多投者。

    唐捐其功。

    随其所應。

    而投其藥。

    彼亦如是。

    複次若略說斷三結。

    名須陀洹。

    若廣說則斷八十八使及無量苦。

    名須陀洹。

    如略說廣說不分别分别頓說次第說亦如是。

    複次為利根者。

    說斷三結名須陀洹。

    為鈍根者。

    說斷八十八結及無量苦名須陀洹。

    如利根鈍根。

    因力緣力。

    内力外力。

    依内思惟力。

    依外說力。

    揵智遲智。

    說亦如是。

    複次欲說易行法以誘進受化者。

    如牽他手令其起故。

    此中應說跋耆子喻。

    曾聞有跋耆子。

    于佛法出家。

    是時已制二百五十戒。

    令族姓子随其所樂而履行之。

    彼人聞已。

    生憂慮心。

    誰能守護如此諸戒。

    便詣佛所。

    頭面禮足。

    而白佛言。

    世尊。

    制二百五十戒。

    令族姓子随其所樂而奉行之。

    我今不堪守護此戒 爾時世尊。

    示親善相而不呵責。

    以軟美言而慰喻之。

    善哉善哉。

    跋耆子。

    汝能善學三戒不耶。

    謂善學戒。

    善學心。

    善學慧。

    彼人聞已。

    生大歡喜。

    作如是言。

    我能善學此三種戒。

    學三種戒故。

    次第能學一切諸戒。

    若如來說斷見道所斷八十八使及無量諸苦名須陀洹者。

    則受化者。

    心生憂慮。

    何能拔此八十八煩惱之樹。

    度八十八煩惱大河。

    幹竭八十八煩惱大海。

    摧破八十八煩惱之山。

    修此八十八對治之道。

    若佛說斷三結名須陀洹。

    諸受化者。

    生大歡喜。

    若斷三結。

    則是易事。

    若斷三結。

    則斷見道一切諸使。

    所以者何。

    同一對治斷故。

    以是事故。

    說易行法。

    廣說如上。

    複次欲說最勝法故。

    一切見道所斷結中。

    此三結最勝。

    是故尊者瞿沙。

    作如是說。

    此三結是一切見道所斷煩惱最勝。

    餘随從生。

    如因見生愛恚慢等複次此三結。

    是一切見道所斷煩惱無首。

    猶如勝軍。

    常在前行。

    以彼力故。

    餘煩惱生。

    複次以此三結是功德怨家。

    功德者。

    謂須陀洹果。

    誰是彼怨家。

    謂三結是也。

    複次此三結。

    是三三昧近對治。

    身見是空三昧近對治。

    戒取是無願三昧近對治。

    疑是無相三昧近對治複次以此三結是近見道人數數行故。

    如雜揵度說。

    行者住忍。

    見疑不行。

    設有行者。

    亦複不覺。

    以其智劣煩惱微細故。

    見者謂身見戒取。

    疑者即是疑。

    複次以此三結難斷難破難過。

    複次以此三結有增盛過重患多過。

    身見有何增盛過。

    答曰。

    身見是六十二見。

    根見是諸煩惱根。

    煩惱是業根。

    業是報根。

    依報生善不善無記法。

    戒取有何增盛過。

    答曰。

    從戒取生種種邪苦行。

    疑有何增盛過。

    答曰。

    疑者疑過去未來世。

    内懷猶豫。

    此是何。

    雲何有此。

    誰造此。

    此當雲何。

    此衆生為從何來死至何所。

    複次以此三結雖斷雖知。

    阿羅漢猶行相似法身見苦比忍永斷。

    雖斷雖知。

    阿羅漢猶行相似法。

    而作是說。

    此是我衣我缽。

    是我同房弟子。

    是我近住弟子。

    是我房。

    是我房中資生之物。

    似如計我戒取道比忍永斷。

    雖斷雖知。

    阿羅漢猶行相似法。

    如洗手足住阿練若。

    但畜三衣。

    廣說十三清淨功德。

    因此得畢竟淨想。

    曾聞。

    尊者聾摩奢恒耆迦。

    雖是阿羅漢。

    亦日日詣水澡浴以為淨想。

    疑道比忍永斷。

    雖斷雖知。

    阿羅漢猶行相似法。

    見于遠物疑。

    為是人耶。

    為是杌耶。

    見于二道疑。

    為是所趣道耶。

    非所趣道耶。

    見二衣二缽疑。

    為是我衣缽。

    為非我衣缽耶。

    複次行者為斷三結故。

    令一切見道所斷結亦盡得斷。

    複次行者為斷三結故。

    亦見知覺識見道所斷結。

    複次以是三結通于三界。

    亦是下分。

    欲愛嗔。

    雖是下分。

    不通三界。

    邊見邪見見取愛慢無明。

    雖通三界而非下分。

    複次于七使中。

    永斷無餘者是中則說。

    須陀洹于七使中。

    永斷二使。

    謂見使疑使。

    複次于九結中。

    永斷無餘。

    乃至廣說。

    須陀洹于九結中。

    三結永斷。

    謂見結疑結取結。

    以是事故。

    尊者瞿沙作如是說。

    此經應如是說。

    斷三結得須陀洹。

    三結者。

    謂見結疑結取結。

    複次于十使中。

    永斷無餘者。

    乃至廣說。

    十使者。

    謂五見愛恚慢無明疑。

    須陀洹。

    永斷六使。

    謂五見疑。

    于六使中。

    唯說三使。

    謂身見戒取疑。

    不說三使。

    謂邊見邪見見取。

    所以者何。

    此從彼生故。

    身見生邊見。

    邊見從身見生。

    戒取生見取。

    見取從戒取生。

    疑生邪見。

    邪見從身見生。

    戒取生見取。

    見取從戒取生。

    疑生邪見。

    邪見從疑生。

    已說能生。

    當知亦說從生。

    複次此是現初門現略說現始入。

    此見道所斷結。

    或一種斷二種斷四種斷。

    若說身見。

    當知已說一種斷者。

    若說戒取。

    當知已說二種斷。

    雖更無二種。

    即戒取名二種。

    戒取相應共有法。

    亦名二種。

    若說疑。

    當知已說四種斷者。

    複次見道所斷結。

    或是自界一切遍。

    或他界一切遍。

    若說身見。

    當知已說自界一切遍。

    若說戒取疑。

    當知已說他界一切遍。

    問曰。

    何故自界一切遍說一結。

    他界一切遍說二結。

    答曰。

    以他界緣于有漏亦緣無漏。

    若說戒取。

    當知已說有漏緣使。

    若說疑當知已說無漏緣使。

    如自界一切遍。

    他界一切遍。

    自地一切遍。

    他地一切遍。

    自界緣。

    他界緣。

    自地緣。

    他地緣。

    當知亦如是。

    複次見道所斷結。

    或有漏緣。

    或無漏緣。

    若說身見戒取。

    當知已說有漏緣使。

    若說疑。

    當知已說無漏緣使。

    問曰。

    何故說二有漏緣。

    說一無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