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不善心中。
三善覺遍一切善心中。
三不善覺。
不與一切不善心相應。
三善覺與一切善心相應。
三不善覺。
不攝一切不善覺。
三善覺攝一切善覺。
所以者何。
三善覺無别體故。
問曰。
若三善覺無異體者。
雲何立三覺耶。
答曰。
以對治故。
立三善覺。
對治欲覺故。
名離欲覺對治恚覺故。
名無恚覺。
對治害覺故。
名無害覺 佛經說。
比丘當知。
我本勤行精進。
而不放逸。
欲斷煩惱。
而猶生欲覺恚覺害覺。
問曰。
菩薩若不放逸。
不應生三不善覺。
若生三不善覺。
雲何名不放逸。
尊者和須蜜答曰。
菩薩雖起不善覺。
勤行精進故。
名不放逸。
菩薩若起不善覺時。
速能自知是不善覺此是煩惱非是好法。
複有說者菩薩若生不善覺時。
即舍即吐。
依其對治。
複有說者。
菩薩雖生不善覺。
不令久住。
尋即制伏除去。
以是事故。
雖生不善覺。
是不放逸。
複次菩薩雖生不善覺。
尋斷其因。
除其依。
覺知所緣。
是故名不放逸。
複次衆生。
以三事故。
生諸煩惱。
一以因力。
二境界力。
三方便力。
菩薩雖生不善覺。
非境界力。
非方便力。
是本因力故。
名不放逸。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菩薩雖生不善覺。
不令經久。
即時制伏。
依其對治。
經須臾間。
如一渧水堕熱鐵上。
是故名不放逸。
問曰。
菩薩于何處起欲覺。
何處起恚覺。
何處起害覺。
答曰。
或有說者。
菩薩舍迦毗羅衛豐樂之國及現在轉輪王位。
猶如棄唾。
而詣多波樹林漸次至王舍城。
以日初分。
手執藕葉。
入王舍城乞食。
爾時菩薩形容甚妙。
百千衆生而随逐之。
或以偈頌。
而贊歎者。
或有歎詠而稱告者。
或有合掌而禮拜者。
或有仰觀無厭足者。
爾時菩薩作如是念。
此諸人等。
初始見我。
生于歡喜。
甚為希有。
便生愛心。
愛相應覺。
是名欲覺。
爾時菩薩所往之處。
多人随逐。
當于此日。
竟不得食。
作是思惟。
是諸人等。
何故随逐我耶。
心生厭患。
與厭患相應覺。
是名恚覺。
依此二法。
生于塵穢。
是名害覺。
複有說者。
菩薩出迦毗羅衛。
住多波林。
是時諸釋遣侍者五人。
二是母親。
三是父親。
給侍菩薩。
是時五人。
二以欲是淨。
三以苦行是淨。
爾時菩薩勤行苦行。
以欲是淨。
二人便舍之去。
以苦行是淨。
三人而猶随侍。
是時菩薩舍苦行處。
還受飲食。
酥油塗身。
暖水澡浴。
是時三人作如是念。
今觀此人。
于斷結法。
便為錯亂。
即舍之去。
是時村主有二女人。
一名難陀。
二名難陀婆羅。
給侍菩薩。
時彼二女。
成就妙觸。
或時摩觸菩薩手足。
是時菩薩便生愛心。
與愛相應覺。
是名欲覺。
是時菩薩複作是念。
若彼五人。
不舍我者。
我則不親近女人以為給侍。
于彼五人。
便生恚心。
是名恚覺。
依此二法。
生于塵穢。
是名害覺。
複有說者。
菩薩在家時。
輸頭檀王。
取五百玉女。
以為其妻。
菩薩舍此快樂之處。
詣多波林。
是時諸王遙聞悉達今已出家。
即遣使者。
白輸頭檀王。
王子悉達。
今已出家。
便可悉還我等諸女。
輸頭檀王作如是言。
我子悉達雖複舍我出家。
今見其妻。
如見子無異。
雲何相還。
是時諸王心生忿恚。
合集諸軍。
圍迦毗羅城。
或有說者。
天神往語菩薩。
或有說者。
輸頭檀王。
遣使往語。
今坐汝故。
令我苦惱。
是時菩薩便于父所。
生于愛心。
于愛心相應覺。
是名欲覺。
于彼諸王。
生于恚心。
是名恚覺。
依此二法。
生于塵穢。
是名害覺。
尊者瞿沙說曰。
菩薩修苦行時。
以根利故。
于欲界聞思善根。
随意能得。
便作是念。
此諸善根。
随順于我。
雖善積集。
欲界善根。
猶生煩惱。
是時菩薩于此善根。
便生愛心。
行于愛禅。
自于身中。
生于愛心。
愛相應覺。
是名欲覺。
菩薩根猛利故。
即時自知我今已起愛。
即是煩惱所不應為。
便生恚心。
是名恚覺。
依此二法。
能生垢穢。
是名害覺。
複有說者。
菩薩行苦行時。
是時惡魔于六年中。
随逐菩薩。
欲求其短。
或以好形或以惡形。
而現菩薩。
若以好形現時。
菩薩爾時便生愛心。
與愛相應覺是名欲覺。
若以惡形現時。
菩薩是時便生恚心。
是名恚覺。
依此二法。
生于塵穢。
是名害覺。
複有說者。
菩薩在菩提樹下。
憶念先所更五欲境界。
生于愛心。
是名欲覺。
聞提婆達入己宮中。
便生恚心。
是名恚覺。
諸釋縱之。
便生害心。
是名害覺。
複有說者。
菩薩在菩提樹下。
爾時天魔遣三天女。
一名渴愛。
二名喜樂。
三名喜見。
菩薩見之。
便生愛心。
是名欲覺。
魔王複将三十六億兵衆。
欲相惱亂菩薩便生恚心。
是名恚覺。
亦于魔衆。
而生害心。
是名害覺。
又世尊言。
比丘當知。
我本行菩薩道時。
起于欲覺自害害他亦俱害乃至害覺亦如是。
問曰。
雲何菩薩欲覺自害害他亦俱害耶。
答曰。
覺相應爾。
若起欲覺。
則自害害他亦俱害。
複有說者。
起欲覺時。
舍自利益事。
是名自害。
舍他利益事。
是名害他。
舍自利利他事。
是名俱害。
複有說者。
起欲覺時。
自于身取果與果。
是名自害。
令施衣服等者。
不得大界。
是名害他。
自害害他故。
是名俱害。
依果報果。
說亦如是。
複有說者。
能令自心染污堕邪道中。
是名自害。
餘如上說。
複有說者。
能令自身遠離聖樂。
是名自害。
令他遠離。
是名害他。
餘如上說。
複有說者。
能令自身遠聖定慧。
是名自害。
令他遠離。
是名害他。
餘如上說。
複有說者。
能令自身遠解脫果。
是名自害。
餘如上說。
是故尊者瞿沙。
作如是說。
能令自身遠離解脫。
是名自害。
令阿私陀阿羅荼郁陀迦等。
不得聖道。
是名害他。
餘如上說。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若起煩惱。
能令身心遠一切智。
離于聖樂。
為煩惱作依。
是名自害。
令施者不得大報。
是名害他。
餘如上說。
複有說者。
能令自身心熱。
是名自害損他施等。
餘如上說。
複有說者。
令自身心不适。
是名自害。
諸天呵責。
是名害他。
餘如上說 如經說。
如來初成道時。
多起二種覺。
一安隐覺。
二寂靜覺。
問曰。
雲何名安隐覺寂靜覺耶。
答曰。
或有說者。
無恚無害覺是安隐。
離欲覺是寂靜。
複有說者。
恚覺害覺對治。
是名安隐覺。
欲覺對治。
是名寂靜覺。
複有說者。
無恚無癡善根相應覺。
是名安隐。
無貪善根相應覺。
是名寂靜。
複有說者。
對治恚癡不善根。
是名安隐。
對治貪欲不善根是名寂靜。
複有說者。
慈悲相應覺。
是安隐。
喜舍相應覺。
是寂靜。
複有說者。
喜舍相應覺。
是安隐。
慈悲相應覺。
是寂靜。
複有說者。
苦智集智相應覺。
是名安隐。
滅智道智相應覺是寂靜。
複有說者。
滅道智相應覺是安隐。
苦集智相應覺是寂靜。
複有說者。
空苦集無願相應覺。
是名安隐。
無相無願相應覺。
是名寂靜。
複有說者。
無相無願相應覺。
是名安隐。
空苦集無願相應覺。
是名寂靜。
複有說者。
見增長是過患。
是名安隐。
見止息是善利是名寂靜。
是故尊者瞿沙。
作如是說。
作方便見增長是過患。
是安隐覺。
行止息樂。
是寂靜覺。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如來有無量大悲心憐愍心利益心淳淨心。
如是等相續善心。
是名安隐覺。
見增長是過患止息是寂靜覺。
問曰。
何故如來初成道時。
多起此二覺耶。
答曰。
以此二覺能淨無上道最在初故。
複有說者。
菩薩在宮人中。
恒患多起欲覺。
是以初成佛時。
起寂靜覺。
行苦行時。
恒患身疲苦。
是以初成佛時。
起安隐覺◎
三善覺遍一切善心中。
三不善覺。
不與一切不善心相應。
三善覺與一切善心相應。
三不善覺。
不攝一切不善覺。
三善覺攝一切善覺。
所以者何。
三善覺無别體故。
問曰。
若三善覺無異體者。
雲何立三覺耶。
答曰。
以對治故。
立三善覺。
對治欲覺故。
名離欲覺對治恚覺故。
名無恚覺。
對治害覺故。
名無害覺 佛經說。
比丘當知。
我本勤行精進。
而不放逸。
欲斷煩惱。
而猶生欲覺恚覺害覺。
問曰。
菩薩若不放逸。
不應生三不善覺。
若生三不善覺。
雲何名不放逸。
尊者和須蜜答曰。
菩薩雖起不善覺。
勤行精進故。
名不放逸。
菩薩若起不善覺時。
速能自知是不善覺此是煩惱非是好法。
複有說者菩薩若生不善覺時。
即舍即吐。
依其對治。
複有說者。
菩薩雖生不善覺。
不令久住。
尋即制伏除去。
以是事故。
雖生不善覺。
是不放逸。
複次菩薩雖生不善覺。
尋斷其因。
除其依。
覺知所緣。
是故名不放逸。
複次衆生。
以三事故。
生諸煩惱。
一以因力。
二境界力。
三方便力。
菩薩雖生不善覺。
非境界力。
非方便力。
是本因力故。
名不放逸。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菩薩雖生不善覺。
不令經久。
即時制伏。
依其對治。
經須臾間。
如一渧水堕熱鐵上。
是故名不放逸。
問曰。
菩薩于何處起欲覺。
何處起恚覺。
何處起害覺。
答曰。
或有說者。
菩薩舍迦毗羅衛豐樂之國及現在轉輪王位。
猶如棄唾。
而詣多波樹林漸次至王舍城。
以日初分。
手執藕葉。
入王舍城乞食。
爾時菩薩形容甚妙。
百千衆生而随逐之。
或以偈頌。
而贊歎者。
或有歎詠而稱告者。
或有合掌而禮拜者。
或有仰觀無厭足者。
爾時菩薩作如是念。
此諸人等。
初始見我。
生于歡喜。
甚為希有。
便生愛心。
愛相應覺。
是名欲覺。
爾時菩薩所往之處。
多人随逐。
當于此日。
竟不得食。
作是思惟。
是諸人等。
何故随逐我耶。
心生厭患。
與厭患相應覺。
是名恚覺。
依此二法。
生于塵穢。
是名害覺。
複有說者。
菩薩出迦毗羅衛。
住多波林。
是時諸釋遣侍者五人。
二是母親。
三是父親。
給侍菩薩。
是時五人。
二以欲是淨。
三以苦行是淨。
爾時菩薩勤行苦行。
以欲是淨。
二人便舍之去。
以苦行是淨。
三人而猶随侍。
是時菩薩舍苦行處。
還受飲食。
酥油塗身。
暖水澡浴。
是時三人作如是念。
今觀此人。
于斷結法。
便為錯亂。
即舍之去。
是時村主有二女人。
一名難陀。
二名難陀婆羅。
給侍菩薩。
時彼二女。
成就妙觸。
或時摩觸菩薩手足。
是時菩薩便生愛心。
與愛相應覺。
是名欲覺。
是時菩薩複作是念。
若彼五人。
不舍我者。
我則不親近女人以為給侍。
于彼五人。
便生恚心。
是名恚覺。
依此二法。
生于塵穢。
是名害覺。
複有說者。
菩薩在家時。
輸頭檀王。
取五百玉女。
以為其妻。
菩薩舍此快樂之處。
詣多波林。
是時諸王遙聞悉達今已出家。
即遣使者。
白輸頭檀王。
王子悉達。
今已出家。
便可悉還我等諸女。
輸頭檀王作如是言。
我子悉達雖複舍我出家。
今見其妻。
如見子無異。
雲何相還。
是時諸王心生忿恚。
合集諸軍。
圍迦毗羅城。
或有說者。
天神往語菩薩。
或有說者。
輸頭檀王。
遣使往語。
今坐汝故。
令我苦惱。
是時菩薩便于父所。
生于愛心。
于愛心相應覺。
是名欲覺。
于彼諸王。
生于恚心。
是名恚覺。
依此二法。
生于塵穢。
是名害覺。
尊者瞿沙說曰。
菩薩修苦行時。
以根利故。
于欲界聞思善根。
随意能得。
便作是念。
此諸善根。
随順于我。
雖善積集。
欲界善根。
猶生煩惱。
是時菩薩于此善根。
便生愛心。
行于愛禅。
自于身中。
生于愛心。
愛相應覺。
是名欲覺。
菩薩根猛利故。
即時自知我今已起愛。
即是煩惱所不應為。
便生恚心。
是名恚覺。
依此二法。
能生垢穢。
是名害覺。
複有說者。
菩薩行苦行時。
是時惡魔于六年中。
随逐菩薩。
欲求其短。
或以好形或以惡形。
而現菩薩。
若以好形現時。
菩薩爾時便生愛心。
與愛相應覺是名欲覺。
若以惡形現時。
菩薩是時便生恚心。
是名恚覺。
依此二法。
生于塵穢。
是名害覺。
複有說者。
菩薩在菩提樹下。
憶念先所更五欲境界。
生于愛心。
是名欲覺。
聞提婆達入己宮中。
便生恚心。
是名恚覺。
諸釋縱之。
便生害心。
是名害覺。
複有說者。
菩薩在菩提樹下。
爾時天魔遣三天女。
一名渴愛。
二名喜樂。
三名喜見。
菩薩見之。
便生愛心。
是名欲覺。
魔王複将三十六億兵衆。
欲相惱亂菩薩便生恚心。
是名恚覺。
亦于魔衆。
而生害心。
是名害覺。
又世尊言。
比丘當知。
我本行菩薩道時。
起于欲覺自害害他亦俱害乃至害覺亦如是。
問曰。
雲何菩薩欲覺自害害他亦俱害耶。
答曰。
覺相應爾。
若起欲覺。
則自害害他亦俱害。
複有說者。
起欲覺時。
舍自利益事。
是名自害。
舍他利益事。
是名害他。
舍自利利他事。
是名俱害。
複有說者。
起欲覺時。
自于身取果與果。
是名自害。
令施衣服等者。
不得大界。
是名害他。
自害害他故。
是名俱害。
依果報果。
說亦如是。
複有說者。
能令自心染污堕邪道中。
是名自害。
餘如上說。
複有說者。
能令自身遠離聖樂。
是名自害。
令他遠離。
是名害他。
餘如上說。
複有說者。
能令自身遠聖定慧。
是名自害。
令他遠離。
是名害他。
餘如上說。
複有說者。
能令自身遠解脫果。
是名自害。
餘如上說。
是故尊者瞿沙。
作如是說。
能令自身遠離解脫。
是名自害。
令阿私陀阿羅荼郁陀迦等。
不得聖道。
是名害他。
餘如上說。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若起煩惱。
能令身心遠一切智。
離于聖樂。
為煩惱作依。
是名自害。
令施者不得大報。
是名害他。
餘如上說。
複有說者。
能令自身心熱。
是名自害損他施等。
餘如上說。
複有說者。
令自身心不适。
是名自害。
諸天呵責。
是名害他。
餘如上說 如經說。
如來初成道時。
多起二種覺。
一安隐覺。
二寂靜覺。
問曰。
雲何名安隐覺寂靜覺耶。
答曰。
或有說者。
無恚無害覺是安隐。
離欲覺是寂靜。
複有說者。
恚覺害覺對治。
是名安隐覺。
欲覺對治。
是名寂靜覺。
複有說者。
無恚無癡善根相應覺。
是名安隐。
無貪善根相應覺。
是名寂靜。
複有說者。
對治恚癡不善根。
是名安隐。
對治貪欲不善根是名寂靜。
複有說者。
慈悲相應覺。
是安隐。
喜舍相應覺。
是寂靜。
複有說者。
喜舍相應覺。
是安隐。
慈悲相應覺。
是寂靜。
複有說者。
苦智集智相應覺。
是名安隐。
滅智道智相應覺是寂靜。
複有說者。
滅道智相應覺是安隐。
苦集智相應覺是寂靜。
複有說者。
空苦集無願相應覺。
是名安隐。
無相無願相應覺。
是名寂靜。
複有說者。
無相無願相應覺。
是名安隐。
空苦集無願相應覺。
是名寂靜。
複有說者。
見增長是過患。
是名安隐。
見止息是善利是名寂靜。
是故尊者瞿沙。
作如是說。
作方便見增長是過患。
是安隐覺。
行止息樂。
是寂靜覺。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如來有無量大悲心憐愍心利益心淳淨心。
如是等相續善心。
是名安隐覺。
見增長是過患止息是寂靜覺。
問曰。
何故如來初成道時。
多起此二覺耶。
答曰。
以此二覺能淨無上道最在初故。
複有說者。
菩薩在宮人中。
恒患多起欲覺。
是以初成佛時。
起寂靜覺。
行苦行時。
恒患身疲苦。
是以初成佛時。
起安隐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