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二卷
關燈
小
中
大
轉輪聖王位少欲者。
未足為難。
以知足難故。
說是聖種。
複有說者。
少欲是欲界。
知足是三界。
複有說者。
少欲是三界系非不系。
知足是三界系亦是不系。
評曰。
不應作是說。
此二法。
俱是三界系。
亦是不系。
問曰。
若然者。
複還生疑。
何故說知足是聖種。
不說少欲耶。
答曰。
為異于外道知故。
不說少欲是聖種。
若說少欲是聖種者。
諸外道。
當作是言。
我等亦是行聖種者。
所以者何。
汝等猶着糞掃衣。
而我等不着衣。
汝等猶乞食自活。
而我等多不食。
汝等猶坐樹下。
而我等或常舉手翹足而立。
不坐床座。
我等行如此法。
非是聖種耶。
外道梵志。
雖行此法。
于有有具。
而不知足。
是故異外道。
故不說少欲是聖種 問曰。
何故随病藥。
聖種中不說耶。
答曰。
或有說者。
此法以入上所說中。
所以者何。
随病藥有二種。
一是可食。
二不可食。
可食者在飲食中攝。
不可食者。
在衣服床敷卧具中攝。
複有說者。
若一切人。
一切時所用者。
說是聖種。
随病藥非一切人一切時用。
如尊者婆拘羅所說。
我于佛法中出家。
過八十年。
不憶此身有病乃至頭痛。
亦不憶畜随病藥乃至畜一呵梨勒果。
如此欲界一切人。
非一切時畜随病藥。
況色無色界。
複次若受用此法。
令人放逸。
若能舍者。
是名聖種。
随病藥不能令人放逸故。
不說是聖種 問曰。
何故逮解脫戒無作。
說是聖種。
不說有作是耶。
答曰。
或有說者。
有作随刹那滅。
無作是相續不斷。
不斷義是聖種。
複有說者。
無作與無漏道俱得。
有作不爾。
是故無作是聖種。
在家人有四聖種。
出家人亦有四。
在家者有期心。
而不能行。
曾聞帝釋坐衆華座。
有千二百那由他侍女六萬伎人。
常作音樂。
以娛樂之。
而彼帝釋。
常有期心聖種。
而不受用。
出家者亦有期心。
亦行聖種。
出家者或有随得于衣服飲食等。
而不知足。
是行聖種。
曾聞有一比丘。
以日沒時。
往詣佛所。
從佛求房而住。
爾時佛告阿難。
與此比丘房舍。
阿難與之。
爾時比丘語阿難言。
大德嚴淨此房。
除去瓦石糞掃之等。
懸缯幡[巾*蓋]。
散種種華。
燒上妙香。
敷細軟卧具。
安置好枕。
爾時阿難。
具以是事往白世尊。
佛告阿難。
如彼比丘所言。
盡為辦具。
是時阿難。
悉為具之。
時彼比丘。
即入房中。
坐其床座。
于夜初分。
起淨解脫。
次第起餘解脫。
盡一切漏。
得阿羅漢果。
兼起神通。
于日清旦。
以神通力。
從彼房舍。
忽然而去。
爾時阿難。
以清旦時。
詣彼房舍。
見其門開。
不見比丘。
即往白佛。
具說是事。
佛告阿難。
汝于此比丘。
莫生異想。
昨夜初分。
而彼比丘。
起淨解脫。
乃至修起神通。
以神通力。
從彼房去。
阿難彼比丘者。
性樂鮮好。
從性意天中。
來生此間。
若汝不為辦具如是鮮好房舍卧具等者。
而彼比丘。
則不能得勝進之法。
如是出家人。
雖于衣服床敷卧具等不知足。
不随得而用。
然能行聖種。
過去諸佛。
皆稱歎糞掃衣而不聽着。
今佛稱歎糞掃衣而聽着。
問曰。
何故過去諸佛稱歎糞掃衣而不聽着。
今佛稱歎而聽着耶。
答曰。
或有說者。
古昔時人。
性不貪愛。
雖有價直百千兩金衣。
惜着之心。
不如今人惜着凡衣。
複有說者。
古昔時人。
饒财多寶。
若求百千兩金衣。
未足為難。
如今世人财寶儉少。
求糞掃衣。
猶尚難得。
何況價直百千兩金衣。
複有說者。
古昔時人。
心好鮮淨。
于粗弊物不生敬心。
是以贊歎而不聽用。
今世時人。
性好粗弊。
于受用粗弊物者。
能生信敬心。
是以贊歎亦聽受用。
複有說者。
古昔時人。
身體細軟。
若受用粗弊物者。
不能自存。
是以贊歎不聽受用。
今世時人。
身體粗強。
受用粗弊。
能自存身。
是以贊歎亦聽受用。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古昔諸物。
若贊歎時。
亦聽受用。
所以者何。
佛不無事有所贊歎糞掃衣。
輕賤易得。
求時無過耶。
答曰。
或有說者。
糞掃衣。
無多人着故輕賤。
求時易得故輕賤。
處處可得故易得。
佛所聽故求時無過。
複次此業無過故。
求時無過。
複次智人所行故。
求時無過。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少價故言輕賤。
不從他得故易得。
無生故求時無過 佛以二事故。
于知足。
說是聖種。
一為斷貪着衣心。
如難陀等。
二為贊歎于衣知足。
如摩诃迦葉等。
以二事故。
于食知足。
說是聖種。
一為斷貪食心。
如婆陀利等。
二為贊歎于食知足。
如婆拘羅等。
以二事故。
于床座知足。
說是聖種。
一為斷貪着床坐心。
如愚王比丘等。
如說愚王比丘白佛。
唯願世尊。
觀我床座粗弊如是。
二為贊歎床座知足。
如離婆多等。
以二事故。
說樂斷樂修是聖種。
一為除懈慢者心。
如闡陀等。
二為贊歎勤行精進。
如億耳等。
以四事故。
當知是人住聖種者。
一不樂談得利養。
二不樂近貪美食人。
三不多用資生之物。
其所用者。
皆是清淨。
四于諸利養。
得與不得。
不生憎愛。
佛經說此四聖種。
是最勝是種性是可樂是不雜。
一切世間。
若沙門婆羅門。
若天魔梵。
無能如法說其過者。
問曰。
雲何是最勝。
答曰。
或有說者。
若行此法。
堕最勝人中。
如佛說。
我五百弟子。
各有最勝之事。
若于資生之物。
而知足者。
佛亦贊歎。
此人是最勝。
複次涅槃是最勝。
此法能到。
故名最勝。
複次能知最勝法故。
名最勝法。
何等是最勝法。
謂佛若佛弟子。
誰能知此法。
謂行聖種。
及修聖道者。
複次此法于一切滿意善根中最勝。
故言最勝。
所以者何。
一切衆生。
多不意滿足而死。
若住聖種者。
命終之時。
其意滿足。
此法體是最勝。
能到最勝。
故名最勝。
複次能去積聚過故。
所以者何。
下劣者多積聚。
最勝者不積聚。
若住聖種者。
于諸所須。
而不積聚。
轉輪聖王。
王四天下。
所有财寶。
由是易盡。
住聖種業。
所用無盡。
能除積聚法故。
體是最勝。
能到涅槃最勝法。
故名最勝。
雲何是種性。
答曰。
如先說。
過去恒河沙數諸佛。
及諸弟子。
皆從是種中生故。
名舊種性。
亦令諸佛法常相續不斷。
故名種性。
複有說者。
此法能知種性故名種性。
如來等正覺善種性。
唯此法能知。
故名種性。
雲何名可樂。
答曰。
所有斷樂。
及修樂此法能樂。
故名可樂。
複次此法亦可言知也。
所以者何。
行此法者。
能次第知夜分。
故以日沒時。
結跏趺坐。
至日出時乃起。
複次此法能知可樂法。
故名可樂。
複次能入聖法胎。
故名最勝。
入善法種性。
故名種性。
住善法時。
能知善法氣味。
故名可樂。
雲何不雜。
答曰。
不雜四種業故。
謂佃種販賣事官尊貴不雜。
此業淳善功德。
故名不雜。
沙門婆羅門等。
不能如法說其過者。
不雜過患。
不逼切他人故。
如經說比丘當知。
我聖弟子。
心無憎愛。
雲何無憎愛。
愛名愛恚。
聖弟子。
降伏愛恚。
不為愛恚所伏故。
名無憎愛。
此經亦說。
有樂斷樂修。
此二有何差别。
答曰。
無礙道是樂斷。
解脫道是樂修。
複次見道是樂斷。
修道是樂修。
如見道修道忍知未知欲知根知根見地修地。
說亦如是
未足為難。
以知足難故。
說是聖種。
複有說者。
少欲是欲界。
知足是三界。
複有說者。
少欲是三界系非不系。
知足是三界系亦是不系。
評曰。
不應作是說。
此二法。
俱是三界系。
亦是不系。
問曰。
若然者。
複還生疑。
何故說知足是聖種。
不說少欲耶。
答曰。
為異于外道知故。
不說少欲是聖種。
若說少欲是聖種者。
諸外道。
當作是言。
我等亦是行聖種者。
所以者何。
汝等猶着糞掃衣。
而我等不着衣。
汝等猶乞食自活。
而我等多不食。
汝等猶坐樹下。
而我等或常舉手翹足而立。
不坐床座。
我等行如此法。
非是聖種耶。
外道梵志。
雖行此法。
于有有具。
而不知足。
是故異外道。
故不說少欲是聖種 問曰。
何故随病藥。
聖種中不說耶。
答曰。
或有說者。
此法以入上所說中。
所以者何。
随病藥有二種。
一是可食。
二不可食。
可食者在飲食中攝。
不可食者。
在衣服床敷卧具中攝。
複有說者。
若一切人。
一切時所用者。
說是聖種。
随病藥非一切人一切時用。
如尊者婆拘羅所說。
我于佛法中出家。
過八十年。
不憶此身有病乃至頭痛。
亦不憶畜随病藥乃至畜一呵梨勒果。
如此欲界一切人。
非一切時畜随病藥。
況色無色界。
複次若受用此法。
令人放逸。
若能舍者。
是名聖種。
随病藥不能令人放逸故。
不說是聖種 問曰。
何故逮解脫戒無作。
說是聖種。
不說有作是耶。
答曰。
或有說者。
有作随刹那滅。
無作是相續不斷。
不斷義是聖種。
複有說者。
無作與無漏道俱得。
有作不爾。
是故無作是聖種。
在家人有四聖種。
出家人亦有四。
在家者有期心。
而不能行。
曾聞帝釋坐衆華座。
有千二百那由他侍女六萬伎人。
常作音樂。
以娛樂之。
而彼帝釋。
常有期心聖種。
而不受用。
出家者亦有期心。
亦行聖種。
出家者或有随得于衣服飲食等。
而不知足。
是行聖種。
曾聞有一比丘。
以日沒時。
往詣佛所。
從佛求房而住。
爾時佛告阿難。
與此比丘房舍。
阿難與之。
爾時比丘語阿難言。
大德嚴淨此房。
除去瓦石糞掃之等。
懸缯幡[巾*蓋]。
散種種華。
燒上妙香。
敷細軟卧具。
安置好枕。
爾時阿難。
具以是事往白世尊。
佛告阿難。
如彼比丘所言。
盡為辦具。
是時阿難。
悉為具之。
時彼比丘。
即入房中。
坐其床座。
于夜初分。
起淨解脫。
次第起餘解脫。
盡一切漏。
得阿羅漢果。
兼起神通。
于日清旦。
以神通力。
從彼房舍。
忽然而去。
爾時阿難。
以清旦時。
詣彼房舍。
見其門開。
不見比丘。
即往白佛。
具說是事。
佛告阿難。
汝于此比丘。
莫生異想。
昨夜初分。
而彼比丘。
起淨解脫。
乃至修起神通。
以神通力。
從彼房去。
阿難彼比丘者。
性樂鮮好。
從性意天中。
來生此間。
若汝不為辦具如是鮮好房舍卧具等者。
而彼比丘。
則不能得勝進之法。
如是出家人。
雖于衣服床敷卧具等不知足。
不随得而用。
然能行聖種。
過去諸佛。
皆稱歎糞掃衣而不聽着。
今佛稱歎糞掃衣而聽着。
問曰。
何故過去諸佛稱歎糞掃衣而不聽着。
今佛稱歎而聽着耶。
答曰。
或有說者。
古昔時人。
性不貪愛。
雖有價直百千兩金衣。
惜着之心。
不如今人惜着凡衣。
複有說者。
古昔時人。
饒财多寶。
若求百千兩金衣。
未足為難。
如今世人财寶儉少。
求糞掃衣。
猶尚難得。
何況價直百千兩金衣。
複有說者。
古昔時人。
心好鮮淨。
于粗弊物不生敬心。
是以贊歎而不聽用。
今世時人。
性好粗弊。
于受用粗弊物者。
能生信敬心。
是以贊歎亦聽受用。
複有說者。
古昔時人。
身體細軟。
若受用粗弊物者。
不能自存。
是以贊歎不聽受用。
今世時人。
身體粗強。
受用粗弊。
能自存身。
是以贊歎亦聽受用。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古昔諸物。
若贊歎時。
亦聽受用。
所以者何。
佛不無事有所贊歎糞掃衣。
輕賤易得。
求時無過耶。
答曰。
或有說者。
糞掃衣。
無多人着故輕賤。
求時易得故輕賤。
處處可得故易得。
佛所聽故求時無過。
複次此業無過故。
求時無過。
複次智人所行故。
求時無過。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少價故言輕賤。
不從他得故易得。
無生故求時無過 佛以二事故。
于知足。
說是聖種。
一為斷貪着衣心。
如難陀等。
二為贊歎于衣知足。
如摩诃迦葉等。
以二事故。
于食知足。
說是聖種。
一為斷貪食心。
如婆陀利等。
二為贊歎于食知足。
如婆拘羅等。
以二事故。
于床座知足。
說是聖種。
一為斷貪着床坐心。
如愚王比丘等。
如說愚王比丘白佛。
唯願世尊。
觀我床座粗弊如是。
二為贊歎床座知足。
如離婆多等。
以二事故。
說樂斷樂修是聖種。
一為除懈慢者心。
如闡陀等。
二為贊歎勤行精進。
如億耳等。
以四事故。
當知是人住聖種者。
一不樂談得利養。
二不樂近貪美食人。
三不多用資生之物。
其所用者。
皆是清淨。
四于諸利養。
得與不得。
不生憎愛。
佛經說此四聖種。
是最勝是種性是可樂是不雜。
一切世間。
若沙門婆羅門。
若天魔梵。
無能如法說其過者。
問曰。
雲何是最勝。
答曰。
或有說者。
若行此法。
堕最勝人中。
如佛說。
我五百弟子。
各有最勝之事。
若于資生之物。
而知足者。
佛亦贊歎。
此人是最勝。
複次涅槃是最勝。
此法能到。
故名最勝。
複次能知最勝法故。
名最勝法。
何等是最勝法。
謂佛若佛弟子。
誰能知此法。
謂行聖種。
及修聖道者。
複次此法于一切滿意善根中最勝。
故言最勝。
所以者何。
一切衆生。
多不意滿足而死。
若住聖種者。
命終之時。
其意滿足。
此法體是最勝。
能到最勝。
故名最勝。
複次能去積聚過故。
所以者何。
下劣者多積聚。
最勝者不積聚。
若住聖種者。
于諸所須。
而不積聚。
轉輪聖王。
王四天下。
所有财寶。
由是易盡。
住聖種業。
所用無盡。
能除積聚法故。
體是最勝。
能到涅槃最勝法。
故名最勝。
雲何是種性。
答曰。
如先說。
過去恒河沙數諸佛。
及諸弟子。
皆從是種中生故。
名舊種性。
亦令諸佛法常相續不斷。
故名種性。
複有說者。
此法能知種性故名種性。
如來等正覺善種性。
唯此法能知。
故名種性。
雲何名可樂。
答曰。
所有斷樂。
及修樂此法能樂。
故名可樂。
複次此法亦可言知也。
所以者何。
行此法者。
能次第知夜分。
故以日沒時。
結跏趺坐。
至日出時乃起。
複次此法能知可樂法。
故名可樂。
複次能入聖法胎。
故名最勝。
入善法種性。
故名種性。
住善法時。
能知善法氣味。
故名可樂。
雲何不雜。
答曰。
不雜四種業故。
謂佃種販賣事官尊貴不雜。
此業淳善功德。
故名不雜。
沙門婆羅門等。
不能如法說其過者。
不雜過患。
不逼切他人故。
如經說比丘當知。
我聖弟子。
心無憎愛。
雲何無憎愛。
愛名愛恚。
聖弟子。
降伏愛恚。
不為愛恚所伏故。
名無憎愛。
此經亦說。
有樂斷樂修。
此二有何差别。
答曰。
無礙道是樂斷。
解脫道是樂修。
複次見道是樂斷。
修道是樂修。
如見道修道忍知未知欲知根知根見地修地。
說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