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二卷

關燈
亦說差别故。

    而作此論 雲何難滿。

    答曰。

    多飲多食是也。

    雲何難養。

    答曰。

    若數數飲食是也。

    問曰。

    此二何以不問其差别耶。

    答曰。

    應問。

    應作是說。

    難滿難養。

    有何差别。

    答曰。

    多食是難滿。

    選擇食是難養。

    而不問者。

    當知此說有餘。

    乃至廣說 雲何易滿。

    雲何易養。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應如上難滿難養。

    所以中說 雲何易滿。

    答曰。

    不多食不多飲是也。

    雲何易養。

    答曰。

    不數數食是也。

    問曰。

    此中雲何不問差别耶。

    答曰。

    應問如上所說。

    或有少食而是難滿。

    或有多食而是易滿。

    少食是難滿者。

    應食一揣。

    而食二揣。

    是名少食而是難滿。

    多食而是易滿者。

    若食一斛。

    乃足供身。

    而更不食。

    是名多食而是易滿。

    曾聞有牸象名曰磨茶。

    載佛舍利。

    來入罽賓國。

    以此善根故。

    于罽賓國。

    死生人中。

    其後出家。

    得阿羅漢果。

    日食飯一斛。

    乃至欲般涅槃時。

    告諸比丘尼。

    汝等集會。

    我當自說所得勝法諸比丘尼。

    不信其言。

    作如是說。

    汝是易滿人。

    雲何不自說得勝法耶。

    複語諸比丘尼言。

    莫生不信。

    我有身已來常是易滿。

    亦說前世因緣我本為牸象。

    舍彼身已。

    今得此身。

    能食飯一斛五升。

    而食一斛。

    乃至廣說。

    如是等。

    雖是多食。

    而是易滿。

    曾聞波斯匿王。

    能食飯二斛飲漿二斛。

    是彼功德因緣故。

    因一根粳米一莖甘蔗。

    日日長生爾許飲食故。

    身體肥大。

    以此大身。

    往詣佛所。

    佛便問言。

    大王身體肥大。

    得無疲耶時波斯匿王。

    心生慚愧。

    具向佛說。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人當有正念于食知止足 亦不遭苦受易消而增壽 時波斯匿王。

    聞佛所說。

    漸自減食。

    乃至後時。

    唯食飯一斛。

    如是雖複多食。

    而是易滿。

    或選擇食而是難養。

    或有選擇食而是易養。

    選擇食是難養者。

    粗食足供身。

    而選擇好食是也。

    選擇食是易養者。

    粗食不能供身。

    不選擇好食是也。

    或有貪味故數數食所食不多。

    或有所食多而不貪味數數食。

    或有所食多貪味數數食。

    或有所食不多不貪味數數食。

    初句者烏等是也第二句者象馬等是也。

    第三句者狼狗狸貓等是也。

    第四句者除上爾所事。

    問曰。

    此有何差别耶。

    答曰。

    體性即是差别。

    如前說。

    難滿者所食多。

    難養者選擇食。

    複有說者。

    難滿者是多欲。

    難養者是不知足。

    此二法。

    俱是欲界法。

    俱是貪不善根。

    通六識身。

    易滿易養與上相違是也。

    問曰。

    此有何差别耶。

    答曰。

    體性即是差别。

    如前說。

    所食不多是易滿不選擇食是易養。

    複有說者。

    易滿是少欲。

    易養是知足。

    此二法。

    俱是三界法。

    是不貪善根。

    對于貪故。

    通六識身 佛經說。

    有四聖種。

    乃至廣說。

    問曰。

    世尊何故說此經耶。

    答曰。

    為止四種業行故而說此經。

    四種業者。

    或以佃種為業。

    或以販賣為業。

    或以事官為業。

    或以尊貴為業。

    一種業者。

    以乞求為業。

    為止四種業行一種業故。

    世尊說此經。

    複欲顯現業及所應作故。

    業者應乞求衣服飲食床卧敷具。

    以自存活。

    所應作者。

    應樂斷煩惱樂修善法。

    如是無盡業所應作。

    無罪業所應作。

    無害他業所應作。

    不同外道業所應作。

    說亦如是。

    複次欲現聖道及聖道具故。

    聖道者。

    謂樂斷樂修者是也。

    聖道具者。

    謂飲食衣服床敷等是也。

    沙門果沙門果具婆羅門婆羅門具亦如是。

    以如是等事故。

    佛說此經 問曰。

    聖種體性是何。

    答曰。

    對貪故名無貪善根。

    若取相應共有是四陰五陰性。

    複有說者。

    性是不貪精進。

    初三者是不貪。

    樂斷樂修是精進。

    評曰。

    不應作是說。

    如前說者好。

    所以者何。

    樂斷樂修。

    亦是不貪性故。

    問曰。

    若然者雲何有四。

    答曰。

    為斷生四種愛故有四。

    為斷因衣生愛。

    說于衣知足聖種。

    為食說食知足。

    為房舍敷具。

    說房舍敷具知足。

    為增長有故。

    說樂斷樂修知足聖種。

    是故為止四種愛故。

    說四聖種。

    此是聖種體性。

    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聖種。

    雲何為聖。

    以善故說聖。

    以無漏故說聖。

    複有說者。

    聖人行此法故說聖。

    複有說者。

    能生妙好适意果故說聖。

    此說是依果。

    複有說。

    報果者能生妙好适意報果故說聖。

    雲何名種。

    過去恒河沙數諸佛。

    及諸佛弟子。

    從是中生故名種。

    複有說者。

    能令佛法久住故說種。

    所以者何。

    佛般涅槃後。

    道法千年。

    而不壞者。

    是聖種力。

    如梁椽持舍使不散壞。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相續義。

    是種義。

    佛涅槃後。

    使佛法相續不斷。

    是種義。

    有如是聖。

    有如是種。

    故名聖種 界者有漏是三界系。

    無漏是不系。

    問曰。

    如欲界有四種可爾。

    以有衣服飲食床敷卧具故。

    色界無飲食。

    無色界無衣服飲食床敷卧具。

    雲何有四耶。

    答曰。

    彼雖無如是物。

    有如是功德。

    複有說者。

    此間修衣服飲食床敷卧具知足法故。

    雖生彼間。

    而猶随從。

    尊者和須蜜說曰。

    彼雖無此法。

    而有此法對治。

    對治有多種。

    有斷對治。

    有過患對治。

    有持對治。

    有遠分對治。

    色界有此四種對治。

    無色界有二種。

    謂持對治。

    遠分對治。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無無漏衣服飲食床敷卧具。

    而有無漏聖種。

    彼雖無衣服飲食床敷卧具等。

    而有聖種。

    地者有漏在十一地。

    無漏在九地。

    依者。

    依三界身初者依欲界。

    行者行十六行。

    亦行餘行。

    緣者緣一切法。

    念處者是四念處。

    智者與十智相應。

    定者與三定相應。

    根者與三根相應。

    謂喜樂舍根。

    世者。

    在三世。

    緣者。

    緣過去未來現在。

    亦緣非世法。

    善不善無記者。

    是善緣善。

    不善無記者。

    緣三種。

    三界系者如先說。

    有漏是三界系。

    無漏是不系。

    緣三界系及不系者。

    緣三界系。

    亦緣不系。

    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是三種。

    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三種盡緣。

    見道斷修道斷無斷者。

    是修道斷無斷。

    緣見道修道無斷者。

    緣三種。

    緣自身他身非身法者。

    緣三種。

    緣名緣義者。

    緣名緣義。

    問曰。

    為是意地。

    為是六識身。

    答曰。

    是意地非五識身。

    所以者何。

    五識身是生得法故。

    複有說者。

    是五識身。

    所以者何。

    一切善心。

    是聖種故。

    評曰。

    不應作是說。

    如前說者好。

    為是生得善。

    為是方便善。

    答曰。

    是方便善。

    非生得善。

    所以者何。

    一切聞思修善。

    皆為解脫。

    故是聖種。

    複有說者。

    是生得善。

    評曰。

    不應作是說。

    所以者何。

    乃至蟻子。

    有生得善。

    可是聖種耶。

    問曰。

    若是方便者。

    外道禅解脫勝處。

    一切處。

    為是聖種不耶。

    答曰不是。

    所以者何。

    如先說。

    聞思修善為解脫。

    故是聖種。

    外道不知足。

    為增長有及有具。

    故非聖種。

    問曰。

    一切善心中盡有少欲知足。

    所以者何。

    是對貪無貪善根故。

    何以說知足是聖種。

    不說少欲耶。

    答曰。

    或有說者。

    少欲猶是欲名。

    又是無所欲異名。

    若說少欲時。

    猶有所欲。

    不名無所欲。

    知足更無所欲。

    亦無異名。

    故說是聖種。

    複有說者。

    少欲于未得少欲于未來。

    知足者知足于已得知足于現在。

    若于現在所得少物能知足者。

    是為甚難。

    于未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