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十九卷

關燈
善根未來世修。

    若生初禅。

    則八地修。

    乃至若生非想非非想處。

    則一地修。

    問曰。

    此善根為是生得。

    為是方便耶。

    答曰。

    是方便非生得。

    為是聞思修慧者。

    若欲界者。

    是聞思慧。

    若色界是聞修慧。

    若無色界是修慧。

    問曰。

    如欲界是聞思慧色界是聞修慧。

    聞思慧羸劣。

    雲何未來世修耶。

    答曰。

    以他力故。

    未來世修。

    非自力。

    為是意地是六識身。

    是意地非五識身。

    所以者何方便善在意地。

    生得善在五識問曰。

    若唯在意地者此說雲何通。

    如說。

    漏盡阿羅漢。

    成就六識支。

    幾過去成就。

    幾未來成就。

    幾現在成就。

    為有耶。

    為無耶。

    若有者誰有耶。

    雲何有耶。

    答曰。

    有若阿羅漢。

    初起善眼識現在前。

    一支過去。

    六支未來。

    一支現在。

    彼滅已不舍。

    若善耳識現在前。

    二過去。

    六未來。

    一現在。

    彼滅已不舍。

    乃至善意識現在前。

    六過去未來。

    一現在。

    此雲何通。

    答曰。

    此中所說者。

    最初得阿羅漢清淨身所得善根。

    不取無始生死已來者。

    複有說者。

    此說阿羅漢六常住法。

    問曰。

    阿羅漢六常住法體性是何。

    答曰。

    或有說者。

    體性是念慧。

    何以知之。

    答曰。

    依佛經故。

    佛經中說阿羅漢。

    若眼見色。

    以念慧力住于舍。

    心不生憂喜。

    乃至意知法。

    廣說亦爾。

    複有說者。

    若取回轉相應共有體。

    是四陰五陰。

    此是六常住體性。

    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所以。

    今當說。

    何故名常住。

    雲何常住義。

    答曰。

    阿羅漢。

    常住此法。

    未曾遠離。

    故名常住。

    問曰。

    一切阿羅漢。

    盡有此常住法不。

    答曰。

    或有說者。

    不盡有。

    若阿羅漢。

    是非時解脫。

    得種智者。

    此有常住法。

    評曰。

    應作是說。

    一切阿羅漢盡有。

    所以者何。

    一切阿羅漢。

    常有念慧故。

    界者。

    是欲界色界。

    地者五地。

    謂欲界四禅 問曰。

    以何等故。

    得阿羅漢果。

    三界善根。

    未來世修。

    非餘時耶。

    答曰。

    阿羅漢。

    必須世俗出定入定心。

    複次當于爾時。

    不滿解脫。

    得滿足故。

    學人解脫。

    乃至金剛喻定不名滿足。

    若得盡智乃名滿足。

    猶如農夫灌田。

    一畦滿已複流一畦。

    若諸畦已滿更不複流。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是時心得自在。

    首系解脫罥。

    是時所修善根。

    如貢上法。

    猶如國王登位首系罥時。

    一切萬姓。

    貢上珍寶。

    彼亦如是。

    複次是時能折伏未曾折伏煩惱。

    力士諸善根。

    皆稱善故修。

    猶如大衆集會一處。

    若能撲未曾有力士者。

    大衆稱慶。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是時能破未曾破煩惱怨家。

    諸善根如迎法故修。

    猶如有人能破怨家歸國之時多人出迎。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無有前際。

    無始已來。

    諸善根身。

    常為煩惱身所覆蔽沉沒。

    不能自免。

    欲界煩惱盡時。

    不得止息。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八種煩惱斷時。

    猶不得止息。

    若九種煩惱盡時。

    是時乃得止息。

    如束絹法。

    九處約之。

    若斷一約乃至八約。

    其束不散。

    若九約都斷然後乃散。

    彼亦如是 時解脫阿羅漢。

    是時二種慧修。

    謂盡智無學正見盡智。

    行十四行。

    無學正見。

    行十六行。

    若依未至禅。

    三十法智修。

    三十比智修。

    乃至第四禅亦如是。

    若依空處。

    三十比智修。

    非法智。

    乃至無所有處亦如是。

    非時解脫阿羅漢。

    是時三種慧修謂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

    盡智無生智有十四行。

    無學正見有十六行。

    若依未至禅。

    有四十四法智修四十四比智修乃至第四禅亦如是。

    若依空處。

    有四十四比智分修。

    非法智乃至無所有處亦如是 諸心過去。

    一切彼心變易耶。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為止于世中愚言無過去未來現在世是無為法。

    為止如是意欲明過去未來是有法故。

    而作此論 諸心過去。

    一切彼心變易耶。

    心變易有二種。

    一随世變易。

    二法變易。

    過去染污心有二種變易。

    一随世變易。

    二法變易。

    不染污心。

    唯一種變易。

    謂随世變易非法也。

    未來現在染污心。

    是法變易非随世也。

    不染污心非法變易。

    亦非随世變易。

    諸心過去一切彼心變易耶。

    答曰。

    諸心過去一切彼心變易。

    若為染污者。

    有二種變易。

    不染污者。

    有一種變易。

    謂随世變易。

    頗心變易。

    彼心非過去耶。

    答曰。

    有未來現在欲恚相應心。

    為明此義引佛經為證。

    如說佛告比丘。

    若伺賊以鋸截汝支節。

    是時心變易。

    口不應惡言。

    若心變易。

    口出惡言。

    是汝留難。

    以是義故。

    恚相應心。

    是名變易。

    如說若比丘淫欲變心。

    以是義故。

    欲相應心。

    是名變易。

    問曰。

    一切染污心盡是變易。

    何以唯說欲恚相應心是變易。

    不說餘使相應心耶。

    答曰。

    或有說者。

    此說有餘。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應說餘使相應心。

    而不說者。

    當知此義有餘。

    複有說者。

    若正是佛經所說。

    此中則說。

    此二心正是佛經所說。

    是故說之。

    如是因論生論。

    何故世尊說欲恚相應心是變易。

    不說餘使相應心耶。

    答曰。

    以欲能變身恚能變境界。

    所以者何。

    若于境界生愛。

    所有心心數法馳騁緣中。

    是時此身猶無情物。

    若于境界生恚。

    猶不能以面向之。

    何況正視。

    複有說者。

    此二能變身。

    能變生處。

    欲心能變身者。

    或有衆生。

    起貪欲纏。

    能變男形使滅。

    女形使生。

    或有衆生。

    起嗔恚纏。

    能使人身滅。

    使成蛇身。

    此中應說外道來作比丘喻。

    曾聞有尼揵子。

    來詣佛法出家時。

    諸比丘在其人前。

    說惡法中種種過患。

    其人聞已。

    于佛法生大嗔恚。

    以嗔恚故人身即滅。

    便成蛇身。

    雲何欲心能變生處。

    如世尊說。

    告諸比丘。

    有遊戲失念天。

    彼天若快意遊戲受樂之時。

    身體疲惓心則失念。

    以失念故于彼命終。

    雲何恚變生處。

    世尊亦說。

    有恚害意天。

    彼諸天心懷恚時。

    以惡眼相視。

    惡眼相視故恚心轉盛。

    恚心轉盛故。

    于彼命終。

    嗔恚複能變生處。

    如以恚心打他他人即死。

    複有說者。

    欲能變時。

    恚能變形。

    欲變時者。

    以欲故有嬰孩少壯男女等時差别。

    恚變形者。

    以恚故。

    鋸截他手足耳鼻種種身分。

    以此二法能壞時壞形故。

    是以說之。

    複有說者。

    以此二法能生憎愛種種過患故。

    是以說之。

    複有說者。

    此二法。

    速能令身色變異。

    是以說之 若心有染一切彼心變易耶。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先說淫欲心變易。

    或謂唯淫欲心是變易非餘。

    今說三界欲心盡是變易故。

    而作此論 若心有染。

    一切彼心變易耶。

    答曰。

    若心有染。

    一切彼心變易。

    若過去心。

    有二種變易。

    若未來現在。

    有一種變易。

    謂法變易。

    頗有心變易彼心非有染耶。

    答曰。

    有過去欲不相應心。

    若染污。

    有二種變易。

    不染污一種謂随世變易。

    未來現在恚相應心。

    如說。

    伺賊以鋸截汝身體。

    乃至廣說。

    如是心。

    是法變易非有染。

    問曰。

    現在心至過去名變易。

    未來心至現在。

    何以不名變易耶。

    答曰。

    若變易心。

    更不變易。

    故名變易。

    未來心至現在。

    複當變易。

    至過去故不名變易。

    複有說者。

    若所作變易。

    随世變易。

    是名變易。

    現在心。

    雖有随世變易。

    無所作變易。

    所以者何。

    猶有所作。

    複當變易。

    至過去世故。

    問曰。

    何故名伺賊耶。

    答曰。

    晝伺其便。

    夜則偷劫。

    問曰。

    何故以鋸為喻耶。

    答曰。

    以刀截人。

    有入時痛出時不痛。

    有出時痛入時不痛。

    以鋸截人。

    出入俱痛。

    是以為喻。

    若心有恚一切彼心變易耶。

    答曰。

    若心有恚一切彼心變易。

    如前所說。

    盡應說之。

    頗變易一切彼心非有恚耶。

    答曰。

    有過去恚不相應心。

    未來現在欲相應心。

    如是一切煩惱相應心。

    随相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