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十九卷

關燈
信解脫見到身。

    複有說者。

    見道邊等智。

    是向道所得。

    道比智。

    是果道所得。

    複有說者。

    所作已竟。

    不作方便。

    是時此智修。

    道比智當多有所作。

    為作何等。

    謂當得未曾得道。

    舍曾得道。

    所斷結使。

    同一味一時得八智。

    修十六行。

    複有說者。

    此智見道邊得故。

    言是見道邊等智。

    若谛有邊名者。

    是處便修。

    三谛有邊名非道谛。

    如說此身苦邊此身集邊此身滅邊。

    不說此身道邊。

    問曰。

    因論生論。

    何故佛經不說道邊耶。

    答曰。

    有能盡知苦盡斷集盡證滅。

    無有能盡修道者。

    佛于道盡得修。

    不能盡得行修。

    複有說者。

    若谛以世間道出世間道能見者說邊。

    無有以世間道見道谛者。

    如世間道出世間道。

    有味無味。

    有愛出要。

    系不系。

    當知亦如是。

    複有說者。

    前無有際。

    無始以來。

    或曾以世俗道。

    見于三谛。

    彼世俗道。

    亦言我是道。

    後若以真實道。

    見道谛時。

    世俗道。

    慚羞舍去。

    如村落中。

    未立主時。

    自貴者多。

    後若立主諸自貴者。

    慚羞舍去。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見道邊等智體。

    是有苦谛。

    是有。

    是有果。

    說名為邊。

    苦集谛。

    是有是有果。

    滅谛雖非有是有果。

    道谛非有有。

    亦非有果故。

    複有說者。

    三谛有無量過患無量功德。

    苦集谛是無量過患。

    滅谛是無量功德。

    道谛亦無無量過患。

    亦無無量功德故。

    複有說者。

    凡夫于無始生死已來。

    于三谛曾已有功。

    後若得正決定時。

    皆見道邊等智。

    亦欲證此法。

    猶如與欲法。

    我亦當知。

    苦乃至證滅。

    然無有凡人曾修聖道者。

    複有說者。

    見苦時。

    不見真道。

    見集滅時。

    亦不見真道。

    見道谛時。

    乃見真道時。

    世俗道言我非道。

    是中應說烏孔雀等喻。

    複有說者。

    見道谛時。

    斷緣道谛道使。

    非三谛。

    是故世俗道于三谛。

    自言是道。

    後見道谛。

    而便退還。

    是故不修。

    界者。

    在欲色界。

    問曰。

    何故無色界中無耶。

    答曰。

    非其田器故。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若地有見道。

    則有見道邊等智。

    無色界無見道故無。

    如是因論生論。

    何故無色界無見道耶。

    答曰。

    非其田故。

    乃至廣說。

    複次若有緣一切法無我行是中則有見道。

    無色中無緣一切法無我行。

    故無見道。

    複次若地有達分善根。

    則有見道。

    無色界無達分善根故。

    無見道。

    複次若地有忍有智。

    複次若地有法智分比智分。

    複次見道法。

    決定應爾。

    若依下地。

    得正決定。

    則上地不修。

    無色中。

    若有見道邊等智者。

    依第四禅。

    入見谛道。

    彼則無用故不修。

    地者。

    七地中有。

    謂欲界未至中間根本四禅。

    若依未至禅。

    得正決定。

    彼一地見道修。

    二地見道邊等智修。

    若依初禅。

    得正決定。

    二地見道修。

    三地見道邊等智修。

    若依中間禅。

    得正決定。

    三地見道修。

    四地見道邊等智修。

    若依二禅。

    得正決定。

    四地見道修。

    五地見道邊等智修。

    若依三禅。

    得正決定。

    五地見道修。

    六地見道邊等智修。

    若依四禅。

    得正決定。

    六地見道修。

    七地見道邊等智修。

    依者。

    依欲界身。

    或有說者。

    依色界身。

    所以者何。

    如來展轉曾有色界身。

    亦能作所依故。

    辟支佛聲聞亦如是。

    報者。

    後當廣說。

    行者。

    行十二行。

    苦邊者。

    行苦四行。

    集邊者。

    行集四行。

    滅邊者。

    行滅四行。

    緣者。

    欲界緣欲界苦。

    色界緣色無色界苦。

    緣集滅說亦如是。

    複有說者。

    此是總緣。

    如緣欲界苦者緣色界苦者。

    此總緣苦谛。

    乃至滅谛說亦如是。

    評曰。

    此是别緣非總緣。

    如前說者好。

    念處者。

    苦集邊是四念處。

    滅邊是法念處。

    智者。

    是等智。

    定者不與定俱。

    根者總而言之。

    與三根相應謂喜樂舍根。

    三世者是未來世。

    緣三世者。

    若苦集邊者緣于三世。

    滅邊者不緣世。

    善不善無記者。

    是善緣善。

    不善無記者。

    緣欲界。

    苦集者。

    緣三種。

    色界苦集邊者。

    緣善無記。

    滅邊者。

    唯緣善。

    三界系者。

    是欲色界系。

    緣三界者欲界苦集者緣欲界系。

    色界苦集邊者。

    緣色無色界系。

    滅邊者。

    緣見不系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是非學非無學。

    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是緣非學非無學。

    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

    是修道斷緣。

    見道修道不斷者。

    若苦集邊者緣見道修道斷。

    若滅邊者緣不斷。

    緣名緣義者。

    若苦集邊者是緣名緣義。

    若滅邊者是緣義。

    緣自身他身不緣身者。

    若苦集邊者。

    緣自身他身若滅邊者。

    不緣身。

    問曰。

    此智為依凡夫身。

    為依聖人身耶。

    若依凡夫身者。

    何以不名凡夫法。

    若依聖人身者。

    此法終不起現在前。

    若起者。

    雲何不二道俱現在前。

    或有說者。

    應作此論。

    不依凡夫身。

    亦不依聖人身。

    評曰。

    不應作是說。

    雲何名善根。

    不依凡夫身。

    不依聖人身。

    實義者當言依聖人身。

    問曰。

    聖人不起現在前。

    何以言依聖人身耶。

    答曰。

    雖不起現在前。

    以時而言。

    應在聖人身。

    複有說者。

    依堅信堅法身。

    彼堅信堅法人。

    不起所期心故。

    不現在前。

    問曰。

    如堅信堅法身雖智忍所依。

    雲何複是此智所依耶。

    答曰。

    彼有二種身。

    一種得見道。

    亦在身中成就。

    亦現在前。

    即此身得此智。

    不在身中成就。

    不現在前。

    第二身得等智。

    在身中成就。

    亦現在前。

    即此身得見道。

    不在身中成就。

    不現在前若此身得見道。

    在身中成就現在前。

    得是智。

    不在身中成就。

    不現在前。

    如此身堅信堅法起現在前。

    若此身得是智。

    在身中成就現在前。

    得見道不在身中成就。

    不現在前。

    若起期心。

    堅信堅法。

    亦能起此身現在前。

    是聞思修慧者。

    欲界者是思慧以勝故。

    非是聞慧。

    以欲界非離欲地非定地非修地故非修慧。

    若欲修時。

    堕思慧中。

    若色界是修慧。

    非聞思慧。

    所以者何以勝故非聞。

    以色界是離欲地定地修地故非思慧。

    若欲思時。

    堕修慧中。

    為在意識五識者。

    在意地非五識身 問曰。

    得須陀洹果舍見道。

    亦舍見道邊等智不耶。

    答曰。

    不舍。

    所以者何舍無漏時異。

    舍有漏時異。

    無漏法以三時舍。

    謂退時。

    得果時。

    轉根時。

    有漏法亦三時舍。

    謂退時。

    離地離界時。

    善根斷時。

    彼時非退。

    不離地界。

    不斷善根故不舍。

    複次修道與見道。

    二事相妨。

    一不得俱成就。

    二不俱現在前。

    修道與見道邊等智。

    一事相妨。

    不俱現在前。

    得俱成就。

    問曰。

    若不舍者。

    于修道中。

    起現在前不耶。

    答曰。

    不起現在前。

    以是事故。

    先作是說。

    修道于見道邊等智。

    一事相妨。

    成就不現在前。

    以不妨成就故不舍。

    妨現在前行故。

    不現在前。

    複次以是見道眷屬不離見道故。

    修道中不現在前。

    複次以依堅信堅法身故。

    依餘身不起現在前。

    複次以不離向道故。

    不依餘身現在前 問曰。

    此為有報無耶。

    答曰。

    有報。

    問曰。

    此報為在何處。

    答曰。

    若欲界者。

    報在欲界。

    若色界者。

    報在色界。

    若在初禅。

    報在初禅。

    乃至若在四禅。

    報在四禅。

    問曰。

    如聲聞可爾。

    所以者何。

    聲聞當在色界身故。

    佛辟支佛。

    雲何可爾。

    答曰。

    彼亦有展轉凡夫時身在色界受報。

    問曰。

    若然者。

    雲何聖人身作因。

    凡夫身受報耶。

    答曰。

    若然者有何過。

    有聖人身作因凡夫身受報。

    如惡道有二種因。

    一見道所斷。

    二是修道所斷。

    六種煩惱。

    如此聖人身作因。

    凡夫身應受報無過。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佛辟支佛。

    亦有聲聞陰界入展轉色界身分。

    而受此報。

    評曰。

    不應作是說。

    如是說者好。

    以是有漏善根故言有報。

    而此報不熟。

    未曾有受之者 得盡智時。

    三界善根未來修問曰。

    為修幾耶。

    答曰。

    若生欲界。

    得阿羅漢。

    則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