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十九卷
關燈
小
中
大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十九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雜揵度無慚愧品第五
雲何無慚雲何無愧如此章及解章義。
此中應廣說優波提舍。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以此二法所行相似故。
世人見行無慚言是無愧。
見行無愧言是無慚。
此二法實異。
人謂是一。
欲說其定體亦說差别故。
而作此論。
複有說者。
以此二法能壞世人。
世尊亦說。
有二黑法能壞世人。
謂無慚無愧。
複有說者。
以此二法行不善法時勢力最勝。
如說。
與何纏相應。
此心淳是不善謂無慚無愧。
複有說者。
以此二法令衆生有種種差别相。
如說。
若世無此二法。
則衆生無種種差别相謂豬羊雞犬等。
複有說者。
阿毗昙以此二法一心中可得。
是故尊者迦旃延子。
欲說其體及差别相故。
而作此論。
雲何無慚。
答曰。
若無慚無慚分。
乃至廣說。
如是等盡說一無慚體。
而文有種種。
問曰。
雖說無慚體。
亦應說其所行。
答曰。
如不善所行。
無慚所行亦如是。
所以者何。
與不善法相應故。
問曰。
此為何所緣耶。
答曰。
緣于四谛。
複有說者。
先說所行。
未說其體。
問曰。
若然者。
體是何耶。
答曰。
自身即是其體。
何以知之。
如說。
自身法。
是自相似法。
是總相。
諸作是說。
先說是所行者。
應作四句。
初句者。
無慚行。
餘所行是也。
第二句者。
行無慚所行無慚相應法是也。
第三句者。
無慚行無慚行是也。
第四句者。
即是無慚行。
餘行相應法是也。
若不爾者。
除上爾所事。
如無慚行作四句。
餘行亦應作四句。
複有說者。
先說所緣。
未說其體。
未說所行。
如說。
無慚無慚分。
無惡賤無惡賤分。
是緣苦集谛。
如說。
不尊重不善尊重。
不避他不善避他。
是緣滅道谛 雲何無愧。
答曰。
無愧無愧分。
無愧他。
乃至廣說。
如是等。
盡說一無愧體。
而文有種種。
問曰。
若然者。
所行雲何。
答曰。
如不善法所行。
無愧所行亦如是。
餘如無慚說。
問曰。
所緣雲何。
答曰。
緣四聖谛。
廣說如無慚。
諸作是說。
先說是所行者。
亦應作四句。
初句者。
無愧行餘行是也。
第二句者。
無愧相應法行無愧行是也。
第三句者。
無愧行無愧行也。
第四句者。
即無愧行餘行相應法是也。
若不爾者。
除上爾所事。
如無愧行作四句。
餘行亦應作四句。
複有說者。
先說所緣。
未說其體。
未說所行。
如說無愧無愧分。
不愧他。
不數數愧。
無羞無羞分。
不羞他。
是緣滅道谛。
如說行惡不畏。
行惡不怖。
不見惡事可畏怖。
是緣苦集谛 問曰。
無慚無愧。
有何差别。
何故複作此論。
答曰。
以此二法相似故。
雖說其體相。
而故須說差别。
不避他是無慚。
不見惡事可畏怖是無愧。
複次不尊重是無慚。
不見惡事可畏怖是無愧。
複次不惡賤煩惱是無慚。
不惡賤惡行是無愧。
複次自于身作惡是無慚。
于他身作惡是無愧。
複次若于一人前作惡不羞是無慚。
于多人前作惡不羞是無愧。
複次造智者所呵責因時不羞是無慚。
造智者所呵責果時不羞是無愧。
是名差别。
問曰。
如此惡法。
何以不名為使耶。
答曰。
此所行粗使性微細。
複次此習氣不牢固。
如燒桦皮。
使習氣牢固。
如燒佉陀羅木。
複次此不能自立。
使能自立。
複次此依于使。
無慚依貪欲。
無愧依無明。
使是根本。
以是事故。
不名為使 雲何為慚。
雲何為愧。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二法所行相似。
世人見行于慚名之為愧。
見行于愧名之為慚。
此二法實異。
人謂是一。
欲說其定體亦說差别故。
而作此論。
複有說者。
慚愧是無慚無愧近對治。
先說無慚無愧。
今說慚愧是彼近對治。
複有說者。
此是佛經。
佛經中說。
有二白法守護世人。
所謂慚愧。
若世人無此二法。
則謂不施設父母兄弟姊妹男女眷屬。
有衆生種種形差别。
謂豬羊雞犬驢馬狐狼等禽狩。
以有此二法故。
施設有父母兄弟姊妹男女眷屬。
亦應有豬羊等種種形差别。
佛經雖說慚愧。
不分别其體亦不說差别。
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
彼中所不說者。
今欲說故而作此論 雲何為慚若慚慚分。
乃至廣說。
如是等語。
盡說慚體。
如上所說。
問曰。
慚體如此。
所行雲何。
答曰。
如善法所行。
此亦複爾。
與一切善法相應故。
問曰。
為緣何法。
答曰。
緣一切法。
諸作是說。
先說是所行者。
應作四句。
初句者。
慚行餘行是也。
第二句者。
慚相應法行慚所行是也。
第三句者。
慚行慚是也。
第四句者。
即慚相應法行餘行是也。
若不爾者。
除上爾所事。
如是餘行。
亦應作四句。
複有說者。
此說所緣。
如說。
慚慚分惡賤惡賤分。
此緣苦集谛。
尊重善尊重。
避他善避他。
能制惡事。
是緣滅道谛 雲何愧。
答曰。
若愧愧分。
愧他。
乃至廣說。
如是等語盡說愧體。
問曰。
若已說體。
所行雲何。
答曰。
如諸善法所行。
此亦複爾。
乃至廣說。
若作是說。
先說是所行者。
應作四句。
初句者。
愧行餘行是也。
第二句者。
愧相應法行愧所行是也。
第三句者。
愧行愧是也。
第四句者。
即愧相應法行餘行是也。
若不爾者。
除上爾所事。
餘行亦應作四句。
複有說者。
此說所緣。
如說。
愧愧分愧他。
羞羞分羞他。
是緣滅道谛。
如說。
見可惡事是可怖畏。
是緣苦集谛 問曰。
慚愧有何差别。
何故複作此論。
答曰。
以此二法相似故。
雖說其體相。
故須說差别。
避他是慚。
見惡事可畏是愧。
餘答與上相違。
是慚是愧。
有無慚與慚相似。
有慚與無慚相似。
有無慚與無慚相似。
有慚與慚相似。
無慚與慚相似者。
不可慚事而慚。
慚與無慚相似者。
不可慚事。
而不慚。
無慚與無慚相似者。
可慚事而不慚。
慚與慚相似者。
可慚事而慚。
愧說亦如是 界者。
無慚無愧在欲界。
慚愧在三界。
若是無漏不系。
如法身論說。
信力乃至慧力。
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慚愧力是非學非無學。
複有說者。
慚愧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人者。
凡夫人有聖人亦有。
以有此法故。
當知是有漏無漏。
雲何增上不善根。
雲何微不善根。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說增上不善根。
不說中耶。
答曰或有說者。
彼作經者意欲爾。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應作是問。
雲何增上不善根。
雲何中。
雲何微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已說初後。
當知亦略說中間。
複有說者。
已說在此二中根。
所以者。
何若說上。
當知中分在微分中。
若說微。
當知中分在上分中。
複有說者。
若易見易知者則說。
中法難見難知。
是故不說。
複有說者。
若是世現見者即說。
若不現見則不說。
世尊必知二法。
謂上與微。
何以知之。
如說。
利根者謂央掘魔羅。
鈍根者謂薩波達婆。
而不說中者。
複有說者。
若說于中則文重不便。
若不說中則文輕便 雲何增上不善根。
答曰。
不善根能斷善根者。
乃至廣說。
問曰。
斷善根者是邪見。
何以言是不善根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不善根斷善根方便時勢勝。
所以者何。
一切内外法。
方便時功。
勝于成時。
如菩薩見衆生老病死苦發菩提心。
此心能荷負三阿僧祇劫善行。
使不散壞。
亦無留難。
此心甚難。
後得盡智。
三界善根。
未來中修。
未足為難複有說者。
邪見所以能斷善根。
皆以不善根力。
不善根。
能令善根羸劣微薄。
更無勢力。
亦令因緣多諸留難。
然後邪見能斷善根。
複有說者。
此文
此中應廣說優波提舍。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以此二法所行相似故。
世人見行無慚言是無愧。
見行無愧言是無慚。
此二法實異。
人謂是一。
欲說其定體亦說差别故。
而作此論。
複有說者。
以此二法能壞世人。
世尊亦說。
有二黑法能壞世人。
謂無慚無愧。
複有說者。
以此二法行不善法時勢力最勝。
如說。
與何纏相應。
此心淳是不善謂無慚無愧。
複有說者。
以此二法令衆生有種種差别相。
如說。
若世無此二法。
則衆生無種種差别相謂豬羊雞犬等。
複有說者。
阿毗昙以此二法一心中可得。
是故尊者迦旃延子。
欲說其體及差别相故。
而作此論。
雲何無慚。
答曰。
若無慚無慚分。
乃至廣說。
如是等盡說一無慚體。
而文有種種。
問曰。
雖說無慚體。
亦應說其所行。
答曰。
如不善所行。
無慚所行亦如是。
所以者何。
與不善法相應故。
問曰。
此為何所緣耶。
答曰。
緣于四谛。
複有說者。
先說所行。
未說其體。
問曰。
若然者。
體是何耶。
答曰。
自身即是其體。
何以知之。
如說。
自身法。
是自相似法。
是總相。
諸作是說。
先說是所行者。
應作四句。
初句者。
無慚行。
餘所行是也。
第二句者。
行無慚所行無慚相應法是也。
第三句者。
無慚行無慚行是也。
第四句者。
即是無慚行。
餘行相應法是也。
若不爾者。
除上爾所事。
如無慚行作四句。
餘行亦應作四句。
複有說者。
先說所緣。
未說其體。
未說所行。
如說。
無慚無慚分。
無惡賤無惡賤分。
是緣苦集谛。
如說。
不尊重不善尊重。
不避他不善避他。
是緣滅道谛 雲何無愧。
答曰。
無愧無愧分。
無愧他。
乃至廣說。
如是等。
盡說一無愧體。
而文有種種。
問曰。
若然者。
所行雲何。
答曰。
如不善法所行。
無愧所行亦如是。
餘如無慚說。
問曰。
所緣雲何。
答曰。
緣四聖谛。
廣說如無慚。
諸作是說。
先說是所行者。
亦應作四句。
初句者。
無愧行餘行是也。
第二句者。
無愧相應法行無愧行是也。
第三句者。
無愧行無愧行也。
第四句者。
即無愧行餘行相應法是也。
若不爾者。
除上爾所事。
如無愧行作四句。
餘行亦應作四句。
複有說者。
先說所緣。
未說其體。
未說所行。
如說無愧無愧分。
不愧他。
不數數愧。
無羞無羞分。
不羞他。
是緣滅道谛。
如說行惡不畏。
行惡不怖。
不見惡事可畏怖。
是緣苦集谛 問曰。
無慚無愧。
有何差别。
何故複作此論。
答曰。
以此二法相似故。
雖說其體相。
而故須說差别。
不避他是無慚。
不見惡事可畏怖是無愧。
複次不尊重是無慚。
不見惡事可畏怖是無愧。
複次不惡賤煩惱是無慚。
不惡賤惡行是無愧。
複次自于身作惡是無慚。
于他身作惡是無愧。
複次若于一人前作惡不羞是無慚。
于多人前作惡不羞是無愧。
複次造智者所呵責因時不羞是無慚。
造智者所呵責果時不羞是無愧。
是名差别。
問曰。
如此惡法。
何以不名為使耶。
答曰。
此所行粗使性微細。
複次此習氣不牢固。
如燒桦皮。
使習氣牢固。
如燒佉陀羅木。
複次此不能自立。
使能自立。
複次此依于使。
無慚依貪欲。
無愧依無明。
使是根本。
以是事故。
不名為使 雲何為慚。
雲何為愧。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二法所行相似。
世人見行于慚名之為愧。
見行于愧名之為慚。
此二法實異。
人謂是一。
欲說其定體亦說差别故。
而作此論。
複有說者。
慚愧是無慚無愧近對治。
先說無慚無愧。
今說慚愧是彼近對治。
複有說者。
此是佛經。
佛經中說。
有二白法守護世人。
所謂慚愧。
若世人無此二法。
則謂不施設父母兄弟姊妹男女眷屬。
有衆生種種形差别。
謂豬羊雞犬驢馬狐狼等禽狩。
以有此二法故。
施設有父母兄弟姊妹男女眷屬。
亦應有豬羊等種種形差别。
佛經雖說慚愧。
不分别其體亦不說差别。
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
彼中所不說者。
今欲說故而作此論 雲何為慚若慚慚分。
乃至廣說。
如是等語。
盡說慚體。
如上所說。
問曰。
慚體如此。
所行雲何。
答曰。
如善法所行。
此亦複爾。
與一切善法相應故。
問曰。
為緣何法。
答曰。
緣一切法。
諸作是說。
先說是所行者。
應作四句。
初句者。
慚行餘行是也。
第二句者。
慚相應法行慚所行是也。
第三句者。
慚行慚是也。
第四句者。
即慚相應法行餘行是也。
若不爾者。
除上爾所事。
如是餘行。
亦應作四句。
複有說者。
此說所緣。
如說。
慚慚分惡賤惡賤分。
此緣苦集谛。
尊重善尊重。
避他善避他。
能制惡事。
是緣滅道谛 雲何愧。
答曰。
若愧愧分。
愧他。
乃至廣說。
如是等語盡說愧體。
問曰。
若已說體。
所行雲何。
答曰。
如諸善法所行。
此亦複爾。
乃至廣說。
若作是說。
先說是所行者。
應作四句。
初句者。
愧行餘行是也。
第二句者。
愧相應法行愧所行是也。
第三句者。
愧行愧是也。
第四句者。
即愧相應法行餘行是也。
若不爾者。
除上爾所事。
餘行亦應作四句。
複有說者。
此說所緣。
如說。
愧愧分愧他。
羞羞分羞他。
是緣滅道谛。
如說。
見可惡事是可怖畏。
是緣苦集谛 問曰。
慚愧有何差别。
何故複作此論。
答曰。
以此二法相似故。
雖說其體相。
故須說差别。
避他是慚。
見惡事可畏是愧。
餘答與上相違。
是慚是愧。
有無慚與慚相似。
有慚與無慚相似。
有無慚與無慚相似。
有慚與慚相似。
無慚與慚相似者。
不可慚事而慚。
慚與無慚相似者。
不可慚事。
而不慚。
無慚與無慚相似者。
可慚事而不慚。
慚與慚相似者。
可慚事而慚。
愧說亦如是 界者。
無慚無愧在欲界。
慚愧在三界。
若是無漏不系。
如法身論說。
信力乃至慧力。
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慚愧力是非學非無學。
複有說者。
慚愧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人者。
凡夫人有聖人亦有。
以有此法故。
當知是有漏無漏。
雲何增上不善根。
雲何微不善根。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說增上不善根。
不說中耶。
答曰或有說者。
彼作經者意欲爾。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應作是問。
雲何增上不善根。
雲何中。
雲何微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已說初後。
當知亦略說中間。
複有說者。
已說在此二中根。
所以者。
何若說上。
當知中分在微分中。
若說微。
當知中分在上分中。
複有說者。
若易見易知者則說。
中法難見難知。
是故不說。
複有說者。
若是世現見者即說。
若不現見則不說。
世尊必知二法。
謂上與微。
何以知之。
如說。
利根者謂央掘魔羅。
鈍根者謂薩波達婆。
而不說中者。
複有說者。
若說于中則文重不便。
若不說中則文輕便 雲何增上不善根。
答曰。
不善根能斷善根者。
乃至廣說。
問曰。
斷善根者是邪見。
何以言是不善根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不善根斷善根方便時勢勝。
所以者何。
一切内外法。
方便時功。
勝于成時。
如菩薩見衆生老病死苦發菩提心。
此心能荷負三阿僧祇劫善行。
使不散壞。
亦無留難。
此心甚難。
後得盡智。
三界善根。
未來中修。
未足為難複有說者。
邪見所以能斷善根。
皆以不善根力。
不善根。
能令善根羸劣微薄。
更無勢力。
亦令因緣多諸留難。
然後邪見能斷善根。
複有說者。
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