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十八卷
關燈
小
中
大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十八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雜揵度愛敬品下
世尊說無學成就戒身。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是佛經。
佛經中說無學成就戒身。
雖作是說而不分别。
佛經是此論根本。
今欲廣解佛經故而作此論。
複次所以作論者。
先說有餘身涅槃界無餘身涅槃界。
涅槃當言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如此皆說無為阿羅漢果。
今說有為阿羅漢果故而作此論。
雲何無學戒身。
答曰。
無學身戒口戒及淨命。
如餘處無學支中說。
正業即是此中無學身戒。
正語即是口戒。
正命是淨命。
問曰。
如身口戒外更無淨命。
雲何立此三名耶。
答曰。
以淨不淨相對故。
而立三名。
七不善業。
從貪嗔癡生。
從貪生者。
是名邪命。
從嗔癡生者。
身業是邪業。
口業是邪語。
從貪生者。
不複更作。
是正命從嗔癡生。
不複更作。
身業是正業。
口業是正語。
複有說者。
或有為命故。
或以遊戲故。
或以怨心故。
起七不善業。
若為命故。
是名邪命。
若不為命。
起身業是邪業起口業是邪語複有說者。
或有為命故。
行于種種醫方咒術。
或有為餘事故。
餘如前說。
複有說者。
或為四種愛故。
行諸惡行。
或為餘事者。
若為四種愛。
行諸惡行。
是名邪命。
餘如前說。
複有說者。
若行谄诳等五事。
是名邪命。
若為餘事。
餘如前說。
複有說者。
或有遮罪。
或有性罪。
若作遮罪。
是名邪命。
若作性罪。
餘如前說。
所以者何。
遮罪難除者故。
複有說者。
有根本不善業。
有方便不善業。
若行方便不善業。
是名邪命。
若行根本不善業。
餘如前說。
所以者何以方便業難除者故。
與上所說相違。
是名正命。
無學成就戒身。
乃至廣說。
問曰。
如學非學非無學。
亦成就戒身。
何以但說無學耶。
答曰。
或有說者。
此是如來教化有餘略勝之說。
複有說者。
說最勝義故。
所以者何。
若以法而言則無學法勝。
若以人而言則無學人勝。
廣說如上。
無學法勝學法。
複有說者。
世尊或稱譽歎說最勝弟子。
或稱中者。
或稱下者。
稱最勝者。
如偈說 阿羅漢最樂以無渴愛故 亦斷于我慢壞裂無明網 稱中者如贊七善人。
經中所說。
稱下者如池喻經說。
此中唯說稱譽贊說最勝弟子。
問曰。
雲何是屍羅義耶。
答曰。
冷義是屍羅義。
所以者何。
破戒能令身心熱。
持戒能令身心冷。
複有說者。
學習義是屍羅義。
所以者何。
數數修習善福故 雲何無學定身。
答曰。
無學空三昧。
無相三昧。
無願三昧。
問曰。
定體是一。
雲何說三耶。
答曰。
以三事故說三。
一以對治。
二以期心。
三以境界。
以對治故說空。
空是我見近對治法。
問曰。
身見有二種。
一行于我。
二行我所。
空有二種。
一行于空。
二行無我。
此行與彼何行作近對治耶。
答曰。
無我行。
對于我見。
空行對我所見。
複次無我行對五我見。
空行對十五我所見。
複次無我行對己見。
空行對己所見。
複次無我行對我親愛。
空行對我所親愛。
複次陰非是我。
是無我行。
陰中無我是空行。
複次眼入非我。
是無我行。
眼入中無我是空行。
乃至意入說亦如是。
複次性空是無我行。
無所行是空行。
以期心故說無願。
無願者不願于有。
問曰。
若以期心。
不願于有。
名無願者。
亦期心不願聖道。
而言無願耶。
答曰。
期心不願于陰。
而聖道依陰。
期心不願于世。
而聖道在世。
期心不願于苦。
而聖道依苦。
期心不願增長。
而聖道依于增長。
問曰。
若然者。
聖人何以修道耶。
答曰。
欲至涅槃故。
所以者何。
聖人觀察。
除于聖道。
更無有法能至涅槃。
是以修道。
以境界故說無相。
無相者。
無十相。
無十相故言無相。
十相者。
謂色聲香味觸男女三有為相。
涅槃無如是相。
而彼定緣之。
複次陰是有相。
彼定緣陰不生。
複次前後法是有相。
彼定緣無前後複次若法有上中下。
是名有相。
彼定緣無上中下。
複有說者。
以行故說三。
彼空定行于二行。
謂空無我行。
無願定行于十行。
謂苦無常行。
集谛四行道谛四行無相定行于四行。
謂滅谛四行。
複有說者。
以對治故說三。
空行是我見近。
對治。
無願是戒取近對治。
無相是癡近對治 雲何無學慧身。
答曰。
若智若見。
若明若覺。
若現觀。
乃至廣說。
評曰。
此說可爾。
但此中說正慧身。
不說分别慧身。
此文應如是說。
雲何無學慧身。
答曰。
盡智無生智不攝無學慧是也。
雲何無學解脫身。
答曰。
無學正觀相應解脫。
此解脫是大地。
是盡智無生智。
無學正見相應解脫 雲何無學解脫知見身。
答曰。
盡智無生智是也。
問曰。
何故說盡智無生智是無學解脫知見身耶。
答曰。
以是解脫人身中生故 問曰。
無學慧身。
無學解脫。
知見身。
有何差别。
答曰。
無學苦智集智。
是無學慧身。
所以者何。
此二智緣縛法故。
無學滅智道智。
是無學解脫知見身。
所以者何。
緣無縛法故。
複次無學苦智集智滅智。
是無學慧身。
所以者何。
此三智緣于解脫。
不緣緣解脫。
無漏智無學道智。
是無學解脫知見身。
所以者何。
此道智緣于解脫。
亦緣緣解脫無漏智解脫有二種。
謂有為解脫。
無為解脫。
有為者苦集智所緣。
無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是佛經。
佛經中說無學成就戒身。
雖作是說而不分别。
佛經是此論根本。
今欲廣解佛經故而作此論。
複次所以作論者。
先說有餘身涅槃界無餘身涅槃界。
涅槃當言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如此皆說無為阿羅漢果。
今說有為阿羅漢果故而作此論。
雲何無學戒身。
答曰。
無學身戒口戒及淨命。
如餘處無學支中說。
正業即是此中無學身戒。
正語即是口戒。
正命是淨命。
問曰。
如身口戒外更無淨命。
雲何立此三名耶。
答曰。
以淨不淨相對故。
而立三名。
七不善業。
從貪嗔癡生。
從貪生者。
是名邪命。
從嗔癡生者。
身業是邪業。
口業是邪語。
從貪生者。
不複更作。
是正命從嗔癡生。
不複更作。
身業是正業。
口業是正語。
複有說者。
或有為命故。
或以遊戲故。
或以怨心故。
起七不善業。
若為命故。
是名邪命。
若不為命。
起身業是邪業起口業是邪語複有說者。
或有為命故。
行于種種醫方咒術。
或有為餘事故。
餘如前說。
複有說者。
或為四種愛故。
行諸惡行。
或為餘事者。
若為四種愛。
行諸惡行。
是名邪命。
餘如前說。
複有說者。
若行谄诳等五事。
是名邪命。
若為餘事。
餘如前說。
複有說者。
或有遮罪。
或有性罪。
若作遮罪。
是名邪命。
若作性罪。
餘如前說。
所以者何。
遮罪難除者故。
複有說者。
有根本不善業。
有方便不善業。
若行方便不善業。
是名邪命。
若行根本不善業。
餘如前說。
所以者何以方便業難除者故。
與上所說相違。
是名正命。
無學成就戒身。
乃至廣說。
問曰。
如學非學非無學。
亦成就戒身。
何以但說無學耶。
答曰。
或有說者。
此是如來教化有餘略勝之說。
複有說者。
說最勝義故。
所以者何。
若以法而言則無學法勝。
若以人而言則無學人勝。
廣說如上。
無學法勝學法。
複有說者。
世尊或稱譽歎說最勝弟子。
或稱中者。
或稱下者。
稱最勝者。
如偈說 阿羅漢最樂以無渴愛故 亦斷于我慢壞裂無明網 稱中者如贊七善人。
經中所說。
稱下者如池喻經說。
此中唯說稱譽贊說最勝弟子。
問曰。
雲何是屍羅義耶。
答曰。
冷義是屍羅義。
所以者何。
破戒能令身心熱。
持戒能令身心冷。
複有說者。
學習義是屍羅義。
所以者何。
數數修習善福故 雲何無學定身。
答曰。
無學空三昧。
無相三昧。
無願三昧。
問曰。
定體是一。
雲何說三耶。
答曰。
以三事故說三。
一以對治。
二以期心。
三以境界。
以對治故說空。
空是我見近對治法。
問曰。
身見有二種。
一行于我。
二行我所。
空有二種。
一行于空。
二行無我。
此行與彼何行作近對治耶。
答曰。
無我行。
對于我見。
空行對我所見。
複次無我行對五我見。
空行對十五我所見。
複次無我行對己見。
空行對己所見。
複次無我行對我親愛。
空行對我所親愛。
複次陰非是我。
是無我行。
陰中無我是空行。
複次眼入非我。
是無我行。
眼入中無我是空行。
乃至意入說亦如是。
複次性空是無我行。
無所行是空行。
以期心故說無願。
無願者不願于有。
問曰。
若以期心。
不願于有。
名無願者。
亦期心不願聖道。
而言無願耶。
答曰。
期心不願于陰。
而聖道依陰。
期心不願于世。
而聖道在世。
期心不願于苦。
而聖道依苦。
期心不願增長。
而聖道依于增長。
問曰。
若然者。
聖人何以修道耶。
答曰。
欲至涅槃故。
所以者何。
聖人觀察。
除于聖道。
更無有法能至涅槃。
是以修道。
以境界故說無相。
無相者。
無十相。
無十相故言無相。
十相者。
謂色聲香味觸男女三有為相。
涅槃無如是相。
而彼定緣之。
複次陰是有相。
彼定緣陰不生。
複次前後法是有相。
彼定緣無前後複次若法有上中下。
是名有相。
彼定緣無上中下。
複有說者。
以行故說三。
彼空定行于二行。
謂空無我行。
無願定行于十行。
謂苦無常行。
集谛四行道谛四行無相定行于四行。
謂滅谛四行。
複有說者。
以對治故說三。
空行是我見近。
對治。
無願是戒取近對治。
無相是癡近對治 雲何無學慧身。
答曰。
若智若見。
若明若覺。
若現觀。
乃至廣說。
評曰。
此說可爾。
但此中說正慧身。
不說分别慧身。
此文應如是說。
雲何無學慧身。
答曰。
盡智無生智不攝無學慧是也。
雲何無學解脫身。
答曰。
無學正觀相應解脫。
此解脫是大地。
是盡智無生智。
無學正見相應解脫 雲何無學解脫知見身。
答曰。
盡智無生智是也。
問曰。
何故說盡智無生智是無學解脫知見身耶。
答曰。
以是解脫人身中生故 問曰。
無學慧身。
無學解脫。
知見身。
有何差别。
答曰。
無學苦智集智。
是無學慧身。
所以者何。
此二智緣縛法故。
無學滅智道智。
是無學解脫知見身。
所以者何。
緣無縛法故。
複次無學苦智集智滅智。
是無學慧身。
所以者何。
此三智緣于解脫。
不緣緣解脫。
無漏智無學道智。
是無學解脫知見身。
所以者何。
此道智緣于解脫。
亦緣緣解脫無漏智解脫有二種。
謂有為解脫。
無為解脫。
有為者苦集智所緣。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