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十八卷

關燈
為者滅智所緣。

    智解脫無漏見。

    是道智所緣。

    是故道智是無學解脫知見身。

    以道智緣三智故。

    複有說者。

    慧或對治邪慧。

    或對治無知。

    若對治邪慧。

    是無學慧身。

    若對治無知。

    是無學解脫知見身。

    如邪慧無知。

    利鈍愚智亦如是。

    戒身在六地。

    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禅。

    餘身在九地。

    問曰。

    佛辟支佛聲聞。

    此五種身。

    為有差别不耶。

    答曰。

    若以地以體。

    則無差别。

    若以根者。

    則有差别。

    利根者說勝。

    中根者說中。

    下根者說下。

    如佛告諸比丘。

    一究竟非衆究竟。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是佛經。

    佛經說一究竟。

    非衆究竟。

    佛經雖說一究竟。

    而不分别。

    為以發心故言究竟。

    為以事成故言究竟。

    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

    諸佛經所不說者今欲說故而作此論 問曰。

    究竟有二。

    何以世尊唯說一耶。

    尊者波奢答曰。

    一究竟謂發心究竟無二發心究竟一事成究竟。

    無二事成就究竟。

    世尊亦說一谛。

    無有二谛。

    謂一苦谛。

    無第二苦谛。

    乃至一道谛。

    無第二道谛。

    複有說者。

    唯一究竟。

    無二究竟。

    謂事成究竟。

    發心究竟者。

    皆為事成故發心。

    複有說者。

    諸外道等。

    各各自于所行法中。

    生究竟想。

    佛作是說。

    唯善說法中。

    有究竟法。

    惡說法中。

    無究竟法。

    複有說者。

    此中不說第一究竟。

    但欲說諸外道過失。

    諸外道等。

    斷見者非于常見。

    常見者非于斷見。

    佛作是言。

    若常見者是究竟。

    斷見應非。

    若斷見者是究竟。

    常見應非。

    然常斷俱非究竟法。

    是故欲說外道過故說一究竟。

    非衆究竟 如說一究竟非衆究竟。

    乃至廣說。

    究竟名為何法。

    答曰。

    世尊或說道究竟。

    或說涅槃究竟。

    雲何說道究竟。

    如偈說 若不知道是聰明慢未到究竟 不調而死 不知道者。

    謂不見八道也。

    是聰明慢者。

    外道愚小自謂聰明。

    而生憍慢未到究竟者。

    雖複發意。

    不到究竟。

    不調而死者。

    如有煩惱而生有煩惱而死。

    如偈說道究竟。

    雲何涅槃究竟。

    如偈說 到究竟無畏無說亦無悔 能盡于有箭此身是後邊 到究竟者。

    究竟有二種。

    一發心究竟。

    二成事究竟。

    是到第一事成究竟也。

    無畏者。

    善修空三昧。

    深解緣起法故。

    不畏惡道及生死苦。

    無說者不如諸外道說邪智邪見無義之言也。

    無悔者善除戒取生畢竟智故。

    能盡于有箭者。

    以善修聖道。

    能令有愛已盡永滅寂靜住不流法中。

    此身是後邊者。

    已盡其因故更不生。

    更不生故。

    此身是後邊也 此是最究竟無上寂滅道 能盡一切相出要到不死 此是最究竟者。

    說事成究竟也。

    寂滅者離三火故。

    道者智所立處。

    無上者無所依故。

    能盡一切相者。

    顯現斷一切業斷一切煩惱相。

    出要者除諸煩惱。

    得清淨故。

    到不死者畢竟到不滅法故 如數目揵連婆羅門。

    往至佛所而白佛言。

    沙門瞿昙所化弟子。

    一切盡到究竟耶。

    世尊告言。

    婆羅門此事不定。

    或有到者有不到者。

    此中說涅槃是事成究竟有發心有發心究竟。

    有事成有事成究竟。

    雲何發心究竟。

    乃至事成究竟。

    答曰。

    或有說者。

    世俗道是名發心非究竟。

    聖道名發心亦名究竟。

    世俗道所斷是名事成不名究竟。

    無漏道所斷。

    是名事成亦名究竟複有說者。

    果中間道。

    是名發心不名究竟。

    根本沙門果道。

    是名發心亦名究竟。

    果中間道所斷。

    是名事成不名究竟。

    根本果道所斷。

    是名事成亦名究竟。

    複有說者。

    學道是名發心不名究竟。

    無學道。

    是名發心亦名究竟。

    學道所斷。

    是名事成不名究竟。

    無學道所斷。

    是名事成亦名究竟 如世尊說。

    有諸外道梵志。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是佛經。

    佛經中說。

    有諸外道梵志。

    作如是論。

    我斷諸取。

    乃至廣說。

    佛經雖作是說而不分别。

    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

    諸佛經中所不說者。

    今阿毗昙盡欲說故而作此論 此中問三事。

    一問諸外道實不斷諸取。

    何以佛說諸外道言斷諸取。

    二問如諸外道不施設斷諸取。

    何以言諸外道施設斷欲取戒取見取。

    三問如諸外道施設斷欲取戒取見取。

    不施設斷我取。

    于此三種問中。

    尊者迦旃延子。

    先答中者。

    問曰。

    如諸外道。

    不斷諸取。

    何以言斷欲取戒見取。

    乃至廣說。

    答曰。

    或有說者。

    此是世尊小小說法之言。

    此言應當違逆。

    不應随順。

    所以者何。

    世尊說法。

    不以無因緣。

    亦不以少因緣。

    諸佛所說。

    盡有因緣。

    非無因緣。

    盡有所為。

    非無所為。

    盡有所化。

    非無所化。

    若他人無緣者。

    佛終不說。

    複有說者。

    世尊現少分斷故。

    作如是說。

    此言亦應違逆。

    不應随順。

    所以者何。

    如凡夫人。

    斷欲界戒取見取。

    乃至斷無所有處戒取見取。

    凡夫亦斷初禅地我取。

    乃至斷無所有處我取。

    是故此言亦不中用。

    然佛世尊。

    廣說諸法。

    乃至廣說此說。

    是真實義。

    佛未出世時。

    外道異學。

    得名譽利養。

    後佛出世。

    蔽于外道。

    猶如日光蔽于熒火。

    外道弟子。

    歸伏世尊。

    外道利養。

    轉轉減少。

    時諸外道。

    盡集一處。

    而共議言。

    沙門瞿昙。

    未出世時。

    世間所有名譽利養。

    皆歸我等。

    瞿昙既出。

    如是等事。

    轉轉減少。

    然彼瞿昙。

    無有實德。

    但形容端正。

    善于經論。

    我等形容粗足相況。

    然彼所說經法難及。

    我等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