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十七卷

關燈
彼法離世。

    名為非品。

    諸陰諸苦諸生諸趣說亦如是。

    何故名無跋那者。

    稱贊之體。

    已自成故。

    不待複更稱贊。

    如人本性賢善。

    不待稱贊。

    本賢善故。

    彼亦如是。

    複次有為法中。

    或以因稱果。

    或以果稱因。

    彼法無果可以稱因。

    無因可以稱果。

    複次諸聖親證此法故。

    不待稱贊。

    複次不稱贊者。

    有無邊稱故。

    如人大德言。

    此人德不可說。

    彼亦如是。

    複次不可稱贊者。

    周匝有美稱故。

    如淨明珠周匝除闇。

    彼亦如是。

    亦如阿波那加珠所在之處。

    而便安立。

    如是若解脫得。

    在人身中。

    此身名為安立。

    複次不可稱贊者。

    名為非稱。

    無有人能如法說其過者。

    名為非稱。

    複有說者。

    離諸性故。

    言無跋那。

    此中無刹利婆羅門居士首陀性故。

    言無跋那。

    亦無青黃等色故。

    言無跋那。

    有為法。

    或性是色。

    或依色。

    或為色作所依。

    彼法性。

    非是色。

    亦非依色。

    亦不為色作所依。

    何故名最勝者。

    以上妙故名最勝。

    如世間以上妙飲食衣服纓絡等故名最勝。

    尊者瞿沙說曰。

    彼法是最勝。

    以是通暢究竟法故。

    何故名智者。

    以智果故。

    如經中說。

    六入是業。

    六入是業果。

    以業名說。

    如斷是智果以智名說。

    如天眼天耳是通果以通名說。

    彼亦如是。

    是智果故。

    以智名說。

    何故名應者。

    應受供養故名應。

    世界所有上供。

    盡應受故。

    何故名不親近者。

    以無可親近故。

    有為法以貪其果。

    而親近之。

    如人為貪蔭涼花果故親近于樹。

    彼法與上相違故。

    名不親近。

    問曰。

    若說不親近者。

    何以故。

    經中說親近明人耶。

    答曰。

    以得智故。

    明人者佛若佛弟子。

    以親近故。

    得所緣忍智及成就得。

    是故說親近。

    複有說者。

    明人所依去故說親近。

    如說阿羅漢去至涅槃何故名不修者。

    以不在身中。

    若法住在身中者。

    修彼法。

    不在身中。

    是故不修。

    複有說者。

    以無可修法故。

    如阿毗昙所說。

    修法彼中無故。

    名曰不修。

    複有說者。

    以無可親近事故。

    所以不修。

    問曰。

    若不修者此偈雲何通。

    如偈說 瞿昙坐樹下禅思不放逸 不久履道迹涅槃在心中 答曰。

    如尊者波奢所說言。

    涅槃在心中者。

    心中成就涅槃得故。

    何故名可樂者。

    以離一切苦故。

    聖人畏苦涅槃。

    無身心苦故。

    聖人樂之。

    如苦惡戒生死增長老死。

    說亦如是。

    世尊經說時。

    解脫是樂法。

    無漏戒是樂戒者。

    以能到涅槃故。

    何故名近者。

    以是有法故。

    或有說是非有法。

    而彼法實有體性。

    是故說近。

    以是事故。

    世尊經說。

    行者精進成就十五法。

    是名學迹。

    得近涅槃。

    複次不選擇身故名近。

    若刹利修道。

    即證婆羅門毗舍首陀修道亦證。

    複次不選擇處所故名近。

    若于村落。

    若于靜處。

    修道即得。

    複次以是近觀故名近。

    諸聖起緣。

    彼忍智現在前。

    正觀此法。

    如在目前。

    複次以比相故知近。

    如波伽羅那經所說。

    雲何遠法。

    謂過去未來法。

    雲何近法。

    謂現在前。

    及無為法。

    複次住近處得故名處近。

    近處者謂現在世現在世證故名近。

    複次舍近法得故名近。

    近法名現在。

    聖人舍現在。

    法入涅槃故名近。

    尊者瞿沙說曰。

    精勤次第趣向。

    修正方便者得故名近。

    複次聖道所依身定故。

    此法不爾名近。

    若依此身。

    應起聖道。

    餘身不能。

    涅槃不爾。

    随修道所依身則能證。

    是名為近。

    問曰。

    何故名妙耶。

    如道亦是妙。

    何以獨稱涅槃為妙。

    波伽羅那所說。

    雲何妙法。

    無漏善法是也。

    答曰。

    道雖是妙。

    涅槃是妙中妙。

    複次道雖是妙。

    雜無常過故。

    涅槃不爾。

    複次道有對治厭惡善根故。

    如空空三昧無相無相三昧無願無願三昧。

    無有善法能厭惡涅槃者故名為妙。

    問曰。

    涅槃何故名離耶。

    如道亦是離相。

    如波伽羅那所說。

    雲何離法。

    答言。

    欲界系。

    或色無色界系。

    出要寂靜善定學法無學法。

    數滅等法是也。

    答曰。

    涅槃唯是離道是離是可離。

    複次舍一切法故言離。

    有漏法有二種舍。

    一者離欲舍。

    二者棄舍。

    無漏有為法。

    雖無離欲舍。

    而有棄舍。

    涅槃無離欲舍。

    亦無棄舍。

    複次第一義是離。

    以色故離欲。

    以無色故離色。

    諸有所作。

    諸有所思。

    以涅槃故離 雲何非數滅。

    答曰。

    是滅非解脫。

    問曰。

    何故名非數滅。

    答曰。

    不以功作而得。

    是名非數滅。

    所以者何。

    如人住此四方所有色聲香味觸。

    是五識身所緣法。

    不以功作而住。

    不生法中。

    故非數滅。

    問曰。

    以何法能得此法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以過去未來陰入界。

    非現在世。

    所以者何。

    以陰入界現在身中可得故。

    如此說者。

    一一刹那中。

    有失有得。

    刹那生時失。

    刹那滅時得。

    複有說者。

    未來世中得非過去。

    所以者何。

    過去諸陰。

    曾在身中。

    今日陰即在身故。

    此說亦有過。

    所以者何。

    未來法生時。

    此法亦舍故。

    評曰。

    于未來不生法中得。

    如是說者好。

    以是故。

    一切時常增益。

    問曰。

    數滅多。

    非數滅多耶。

    答曰。

    或有說者。

    數滅多。

    非數滅少。

    所以者何。

    數滅于過去未來現在法中得。

    非數滅唯未來不生法中得故。

    複有說者。

    非數滅多。

    數滅少。

    所以者何。

    非數滅有漏無漏法中得。

    數滅唯有漏法中得故。

    評曰。

    應作是說。

    此二法俱無量無邊。

    以是事故應作四句。

    有法是數滅所得非非數滅所得。

    有法非數滅所得非是數滅所得。

    有法亦數滅所得亦非數滅所得。

    有法非數滅所得亦非非數滅所得。

    初句者過去現在有漏法。

    及未來世生者是也。

    第二句者未來世不生無漏法是也。

    第三句者謂未來世不生有漏法是。

    第四句者謂過去現在無漏法。

    未來世必生無漏法是也 如住此凡夫人得五道中五識非數滅。

    所以者何。

    彼中所有色聲香味觸。

    緣彼識住。

    在不生法中故。

    是以得彼非數滅。

    如此處色聲香味觸。

    彼五處衆生。

    亦于此得非數滅。

    若惡道分已斷者。

    彼盡得惡道中非數滅。

    問曰。

    誰能斷惡道。

    答曰。

    或是布施。

    或是持戒。

    或是聞慧。

    或是思慧。

    如不淨阿那般那念處。

    或是修慧。

    如煗法頂法至忍必斷。

    尊者婆檀陀說曰。

    若不因覺知緣起法。

    則不斷惡道。

    此說雲何言覺知緣起法者。

    盡是無漏道。

    評曰。

    不應作是說。

    如是說者好。

    或以布施。

    或以持戒。

    得惡道非數滅。

    乃至以頂得惡道非數滅。

    自有衆生。

    得如上善根惡道分斷。

    鈍根者。

    乃至忍斷。

    問曰。

    為一時得三惡道非數滅。

    為次第得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三種一時得。

    問曰。

    若爾者提婆達多生地獄中。

    豈非得餓鬼畜生非數滅耶。

    答曰。

    唯除地獄一生分。

    餘地獄生分。

    及餓鬼畜生分一時得。

    評曰。

    若起達分善根。

    斷惡道者。

    一切惡道。

    得非數滅。

    若施等斷惡道。

    此則不定。

    若斷地獄。

    則得地獄非數滅。

    餘則不定。

    餘趣亦如是。

    若以達分善根。

    斷惡道者。

    彼惡道一時非數滅 已說得惡道非數滅。

    複雲何得生處非數滅。

    答曰住增上忍時。

    除人天中七生分色無色界一切處一生分。

    其餘諸生。

    皆得非數滅。

    須陀洹趣斯陀含果。

    住方便道不起。

    得斯陀含得欲界六生分非數滅。

    若起得者。

    住第六無礙道時得也。

    若斯陀含趣阿那含果。

    住方便道不起。

    得阿那含。

    得欲界一生分非數滅。

    最後無礙道。

    當得欲界一切生分數滅。

    若起得者。

    最後無礙道得。

    欲界一生分非數滅。

    當得欲界一切生分數滅。

    離初禅欲時。

    若是不退法。

    住方便道不起者。

    得初禅二分二生分非數滅。

    最後無礙道。

    當得初禅一切生分數滅。

    若起者最後無礙道。

    得二生分非數滅。

    當得一切生分數滅。

    若是退法。

    若起若不起。

    最後無礙道。

    當得初禅地一切生分數滅。

    不得非數滅。

    乃至離無所有處欲。

    說亦如是。

    若離非想非非想處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