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十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是四智。
法智。
比智。
苦智。
等智。
尊者瞿沙說。
是六智。
除盡智無生智滅智他心智。
評曰應如前說。
一等智者。
好生死智力。
舊阿毗昙人說。
是一等智。
尊者婆已說。
是四智。
法智。
比智。
集智。
等智真實義者。
是一等智漏盡智力。
若以境界是六智。
除他心智苦智集智道智。
若以在身。
則有十智。
所以者何。
此十智于如來身中盡可得故。
根者總而言之。
則與三根相應。
過去未來現在者。
是三世法。
緣過去未來現在世者。
是處非處智力至一切道智力。
緣于三世。
亦緣非世。
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智力。
緣于三世。
宿命智力過去現在者。
緣過去世未來世。
當生者緣過去世若不生者。
緣于三世。
生死智力過去者。
緣過去世。
現在者。
緣現在世。
未來當生者。
緣未來世不生者。
緣于三世。
漏盡智力。
若以境界。
緣非世法。
若以在身。
緣于三世。
亦緣非世。
善不善無記者。
是善緣善。
不善無記者。
知禅解脫三摩提智力。
緣善無記。
漏盡智力。
若以境界緣善。
若以在身緣善不善無記。
餘力緣三種。
系者。
宿命智力。
生死智力。
色界系餘力。
有漏者三界系。
無漏是不系。
緣三界系者。
宿命智力。
生死智力。
緣欲色界系。
知業法集智力。
緣三界系。
漏盡智力。
若以境界。
緣不系。
若以在身。
緣三界系及不系。
餘力緣三界系。
緣不系。
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宿命智力。
生死智力。
是非學非無學。
餘力若是無漏是無學。
若是有漏是非學非無學。
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知業法集智力。
宿命智力。
生死智力。
緣非學非無學。
漏盡智力。
若以境界。
緣非學非無學。
若以在身。
能緣三種。
餘力三種盡緣。
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
宿命智力。
生死智力。
是修道斷。
餘力若有漏。
是修道斷。
若無漏。
是不斷。
緣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
知業法集智力。
宿命智力。
緣見道斷修道斷。
生死智力。
緣修道斷。
漏盡智力。
若以境界。
緣不斷。
若以在身。
緣于三種。
餘力三種盡緣。
緣名緣義者。
知欲智力。
生死智力。
緣義漏盡智力。
若以境界緣義。
若以在身。
則緣名義。
餘力亦緣名亦緣義。
緣自身他身非身者。
是處非處智力。
至一切道智力。
緣自身他身。
亦緣非身法。
漏盡智力。
若以境界。
緣于非身。
若以在身。
三種盡緣。
餘力緣自身他身。
問曰。
此諸力。
為從方便生。
為從離欲得耶。
答曰。
可言從方便生亦從離欲得。
所以者何。
以從三阿僧祇劫積集方便生故。
言從方便生。
以從離非想非非想處欲得故。
言從離欲得。
問曰。
何處生此力。
答曰。
依欲界身。
生閻浮提非餘方。
依男子身非女身。
問曰。
知業法集智力。
生死智力。
有何差别。
答曰。
從粗至細是生死智力。
從細至粗是知業法集智力。
如粗細現見不現見因果。
當知亦如是。
已說力無畏。
今當說三藐三佛陀有四無所畏。
乃至廣說。
問曰。
無畏體性是何。
答曰。
體性是慧身。
初力是初無畏。
第十力是第二無畏。
第二力是第三無畏。
第七力是第四無畏。
一一力攝四無畏。
一一無畏攝十力。
則有四十力四十無畏。
佛略說故。
我成就十力四無所畏。
廣說則成就四十力四十無畏。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等是無畏義。
答曰。
不可動義是無畏義。
勇猛義是無畏義。
不怯弱義是無畏義。
安隐義清淨義純白義是無畏義 問曰。
力即是無畏。
為異無畏耶。
答曰諸力即是諸無畏。
如先所說。
初力即初無畏。
乃至廣說。
問曰。
若然者力與無畏。
有何差别。
答曰。
無有差别。
如說無畏即力力即無畏。
複有說者。
名即差别。
所以者何是名為力是名無畏。
複有說者。
初立是力。
已立不動是無畏。
複次有堅強是力。
勇決是無畏。
複次不為他所伏是力。
不怯弱是無畏。
複次智是力。
辦是無畏。
複次因是力。
果是無畏。
複次不為他所蓋是力。
能蓋他是無畏。
複次自饒益是力。
饒益他是無畏。
自利利他亦爾。
複次自覺是力。
為他說是無畏。
積集是力。
受用是無畏。
受财義是力。
分财義是無畏。
複次知醫方是力。
治他病是無畏。
複次法義無礙是力。
辭樂說無礙是無畏。
複次贊求法義無礙是力。
贊求辭樂說無礙是無畏。
諸餘分别如力中說 如來有大悲。
問曰。
大悲體性是何。
答曰。
是慧。
複有說者是照。
評曰不應作是說。
如前說者好。
大悲當知即是是處非處力。
地者是第四禅地。
其餘分别。
應随相說。
問曰此中何以唯說力無畏大悲。
不說三念處耶。
答曰是三種于說法分中。
勝三念處不爾。
說力則顯現自義。
說無畏則現摧伏他義。
大悲則生欲說法心。
三念處不爾。
是故不說 如來亦說成就七法。
彼七法者。
當知即是是處非處力。
如來若更有餘不共法者。
當知盡是是處非處力。
問曰。
此七為是幾智性耶。
答曰知法知量知衆。
此是一等智。
知義者諸作是說。
涅槃是第一義者。
是六智性。
除苦集智他心智道智。
諸作是說。
一切法是第一義者。
是十智性。
知時知人。
是九智性。
除滅智。
自知是八知性。
除滅智他心智。
尊者婆已說曰。
自知是四智性。
謂法智比智道智等智。
評曰如此諸所說。
可有是理。
但彼經所說七法義。
是一等智。
如來有五聖智三昧。
此亦是是處非處力。
五智者。
法智比智道智盡智無生智◎
法智。
比智。
苦智。
等智。
尊者瞿沙說。
是六智。
除盡智無生智滅智他心智。
評曰應如前說。
一等智者。
好生死智力。
舊阿毗昙人說。
是一等智。
尊者婆已說。
是四智。
法智。
比智。
集智。
等智真實義者。
是一等智漏盡智力。
若以境界是六智。
除他心智苦智集智道智。
若以在身。
則有十智。
所以者何。
此十智于如來身中盡可得故。
根者總而言之。
則與三根相應。
過去未來現在者。
是三世法。
緣過去未來現在世者。
是處非處智力至一切道智力。
緣于三世。
亦緣非世。
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智力。
緣于三世。
宿命智力過去現在者。
緣過去世未來世。
當生者緣過去世若不生者。
緣于三世。
生死智力過去者。
緣過去世。
現在者。
緣現在世。
未來當生者。
緣未來世不生者。
緣于三世。
漏盡智力。
若以境界。
緣非世法。
若以在身。
緣于三世。
亦緣非世。
善不善無記者。
是善緣善。
不善無記者。
知禅解脫三摩提智力。
緣善無記。
漏盡智力。
若以境界緣善。
若以在身緣善不善無記。
餘力緣三種。
系者。
宿命智力。
生死智力。
色界系餘力。
有漏者三界系。
無漏是不系。
緣三界系者。
宿命智力。
生死智力。
緣欲色界系。
知業法集智力。
緣三界系。
漏盡智力。
若以境界。
緣不系。
若以在身。
緣三界系及不系。
餘力緣三界系。
緣不系。
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宿命智力。
生死智力。
是非學非無學。
餘力若是無漏是無學。
若是有漏是非學非無學。
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知業法集智力。
宿命智力。
生死智力。
緣非學非無學。
漏盡智力。
若以境界。
緣非學非無學。
若以在身。
能緣三種。
餘力三種盡緣。
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
宿命智力。
生死智力。
是修道斷。
餘力若有漏。
是修道斷。
若無漏。
是不斷。
緣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
知業法集智力。
宿命智力。
緣見道斷修道斷。
生死智力。
緣修道斷。
漏盡智力。
若以境界。
緣不斷。
若以在身。
緣于三種。
餘力三種盡緣。
緣名緣義者。
知欲智力。
生死智力。
緣義漏盡智力。
若以境界緣義。
若以在身。
則緣名義。
餘力亦緣名亦緣義。
緣自身他身非身者。
是處非處智力。
至一切道智力。
緣自身他身。
亦緣非身法。
漏盡智力。
若以境界。
緣于非身。
若以在身。
三種盡緣。
餘力緣自身他身。
問曰。
此諸力。
為從方便生。
為從離欲得耶。
答曰。
可言從方便生亦從離欲得。
所以者何。
以從三阿僧祇劫積集方便生故。
言從方便生。
以從離非想非非想處欲得故。
言從離欲得。
問曰。
何處生此力。
答曰。
依欲界身。
生閻浮提非餘方。
依男子身非女身。
問曰。
知業法集智力。
生死智力。
有何差别。
答曰。
從粗至細是生死智力。
從細至粗是知業法集智力。
如粗細現見不現見因果。
當知亦如是。
已說力無畏。
今當說三藐三佛陀有四無所畏。
乃至廣說。
問曰。
無畏體性是何。
答曰。
體性是慧身。
初力是初無畏。
第十力是第二無畏。
第二力是第三無畏。
第七力是第四無畏。
一一力攝四無畏。
一一無畏攝十力。
則有四十力四十無畏。
佛略說故。
我成就十力四無所畏。
廣說則成就四十力四十無畏。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等是無畏義。
答曰。
不可動義是無畏義。
勇猛義是無畏義。
不怯弱義是無畏義。
安隐義清淨義純白義是無畏義 問曰。
力即是無畏。
為異無畏耶。
答曰諸力即是諸無畏。
如先所說。
初力即初無畏。
乃至廣說。
問曰。
若然者力與無畏。
有何差别。
答曰。
無有差别。
如說無畏即力力即無畏。
複有說者。
名即差别。
所以者何是名為力是名無畏。
複有說者。
初立是力。
已立不動是無畏。
複次有堅強是力。
勇決是無畏。
複次不為他所伏是力。
不怯弱是無畏。
複次智是力。
辦是無畏。
複次因是力。
果是無畏。
複次不為他所蓋是力。
能蓋他是無畏。
複次自饒益是力。
饒益他是無畏。
自利利他亦爾。
複次自覺是力。
為他說是無畏。
積集是力。
受用是無畏。
受财義是力。
分财義是無畏。
複次知醫方是力。
治他病是無畏。
複次法義無礙是力。
辭樂說無礙是無畏。
複次贊求法義無礙是力。
贊求辭樂說無礙是無畏。
諸餘分别如力中說 如來有大悲。
問曰。
大悲體性是何。
答曰。
是慧。
複有說者是照。
評曰不應作是說。
如前說者好。
大悲當知即是是處非處力。
地者是第四禅地。
其餘分别。
應随相說。
問曰此中何以唯說力無畏大悲。
不說三念處耶。
答曰是三種于說法分中。
勝三念處不爾。
說力則顯現自義。
說無畏則現摧伏他義。
大悲則生欲說法心。
三念處不爾。
是故不說 如來亦說成就七法。
彼七法者。
當知即是是處非處力。
如來若更有餘不共法者。
當知盡是是處非處力。
問曰。
此七為是幾智性耶。
答曰知法知量知衆。
此是一等智。
知義者諸作是說。
涅槃是第一義者。
是六智性。
除苦集智他心智道智。
諸作是說。
一切法是第一義者。
是十智性。
知時知人。
是九智性。
除滅智。
自知是八知性。
除滅智他心智。
尊者婆已說曰。
自知是四智性。
謂法智比智道智等智。
評曰如此諸所說。
可有是理。
但彼經所說七法義。
是一等智。
如來有五聖智三昧。
此亦是是處非處力。
五智者。
法智比智道智盡智無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