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十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倍勝。
尊者婆檀陀說曰。
意力無量。
當知身力亦無量。
何以知之。
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在未來世。
必生現在前。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大地震動。
以是事故。
知意力無量身力亦無量。
問曰若然者何以言菩薩有那羅延力耶。
答曰以那羅延力世人所尚。
是以為喻。
然則意力無量。
身力亦無量。
問曰以何等故。
菩薩修集如是力耶。
答曰欲現一切皆勝事故。
如菩薩于諸世間。
一切事勝。
所謂色族财富眷屬積集功德及諸名聞力亦應爾。
如色族等益于世間力亦應爾。
複有說者。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所以者何。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應住如是堅牢身故。
無有是處。
以分别故說。
若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住須彌山頂者。
須彌山便當摧破。
以力無畏甚尊重故。
是以如來初成道時。
舉足欲行。
安徐蹈地。
地故震動。
複有說者。
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于三千大千世界中閻浮提。
閻浮提中有金剛座自然而出。
菩薩坐上。
成等正覺。
如是亦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積集堅牢之身。
複有說者。
以此力引緻應化衆生故。
是中應說化力人喻諸釋子射喻般涅槃時堅石喻。
曾聞世尊般涅槃時。
詣波波村。
爾時五百力士。
修治道路。
時有一石。
長十二丈。
廣六丈。
諸力士等。
盡其身力。
不能令動。
世尊既至。
問諸童子。
今何所為。
答言。
修治道路。
世尊複問。
我今為汝去此石耶。
答言可爾。
佛告諸人。
汝悉遠去。
爾時世尊。
以腳拇指。
舉此大石。
安置右掌中。
複以手擲置虛空中。
下複接之。
以口吹散。
令如微塵。
散複還合。
與本無異。
時諸力士。
而問佛言。
如是之事。
為是何力。
世尊答言。
以足拇指。
舉着掌中。
是我父母生身之力。
後以手擲置虛空中者。
亦是父母生身之力。
以口吹散。
令如微塵。
是神足力。
散複還合。
如本無異者。
是解脫力。
時諸力士。
複更問佛。
頗更有力勝于世尊如是力不。
佛答言有。
謂無常力。
佛告力士。
若是父母所生之力。
及神足解脫力。
今日中夜。
當為無常力之所破壞。
爾時力士。
聞說是事。
心生厭離。
佛為說法。
得見真谛。
是故為欲引緻應化衆生故。
修集此力。
問曰。
菩薩何時具滿此力耶。
答曰。
菩薩年二十五時。
具滿此力。
從是以後至年五十。
其力無減。
過是已後。
其力轉減。
複有說者。
其力無減。
所以者何。
意力無減故。
身力亦爾。
評曰應作是說。
法身無減。
生身有減。
以是報故。
如優陀耶言。
今見世尊。
身色損減。
乃至廣說。
問曰。
餘衆生。
有那羅延力不耶。
答曰。
如初所說菩薩力。
餘衆生尚無。
何況餘說。
然世界初成時。
世界衆生。
有那羅延力者。
有半那羅延力者。
有缽建陀力者。
有大力者。
滿閻浮提。
問曰。
彼諸人骨節相次雲何。
答曰。
除彼四種人。
其餘衆生。
骨節相遠。
若人力與象馬等者。
骨節相近。
大力者。
骨相接。
缽建陀力者。
骨節相鈎。
那羅延力者。
骨節連瑣。
菩薩骨節。
蛟龍相結。
如渴伽角辟支佛。
名曰大力。
問曰。
轉輪王。
為有那羅延力無耶。
答曰轉輪王。
無那羅延力。
随輪寶德身力及餘寶亦然。
若其輪是金王四天下。
其力最勝。
若其輪是銀王三天下。
其力轉減。
若其輪是銅王二天下。
其力複減。
若其輪是鐵王一天下。
其力最劣。
佛在世時。
三人有缽建陀力。
一是尊者阿難。
二是睒彌釋子。
三是瞿毗迦釋女。
問曰。
辟支佛出世。
為如佛獨出為有俱者耶。
答曰。
或有說者。
獨出無俱所以者何辟支佛根勝舍利弗。
如舍利弗。
并出于世。
猶無是事。
何況五百功德者一時俱出。
問曰。
若辟支佛不并出世。
言有五百功德一時出世者為是何人耶。
答曰。
此皆本是聲聞。
以緣悟菩提故。
名辟支佛。
若本種辟支佛。
行成辟支佛者。
獨出世間。
當知如佛◎ ◎已說如來身力。
今當說意力。
如來有十力。
所謂是處非處智力。
乃至漏盡智力。
問曰力體性是何。
答曰體性是智體是智身。
已說體性今當說所以。
何等是力義。
答曰不為他所伏義是力義。
不為他所覆蓋義是力義。
不斷伏義是力義。
害義決定知義能擔義最勝義是力義。
界者宿命智力。
生死智力。
在色界餘力。
若是有漏是三界系。
若無漏者是不系。
地者宿命智力。
生死智力。
在根本四禅地餘力。
有漏者在十一地無漏者在九地。
依者依欲界身。
行者是處非處智力。
至一切道智力行十六行。
亦行非行。
知業法集智力。
行八行。
亦行非行。
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智力。
行十二行。
亦行非行。
宿命智力。
生死智力。
行于非行。
漏盡智力。
若以境界。
行于四行。
若以在身。
則行十六行。
亦行非行。
緣境界者。
是處非處智力。
緣一切法。
知業法集智力。
緣苦集谛。
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智力。
緣于三谛。
除滅谛。
至一切道智力。
緣于四谛。
宿命智力。
緣于前世欲色界五陰。
生死智力。
緣于色入。
漏盡智力。
若以境界。
緣于滅谛。
若以在身。
緣一切法。
念處者。
知欲智力。
宿命智力。
是法念處。
生死智力。
是身念處。
漏盡智力。
若以境界。
是法念處。
若以在身。
是四念處。
餘力是四念處。
智者。
是處非處智力。
至一切道智力是十智。
知業法集智力是八智。
除滅智道智。
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智力是九智。
除滅智宿命智力。
如舊阿毗昙人說。
是等智尊者婆已說。
尊者婆檀陀說曰。
意力無量。
當知身力亦無量。
何以知之。
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在未來世。
必生現在前。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大地震動。
以是事故。
知意力無量身力亦無量。
問曰若然者何以言菩薩有那羅延力耶。
答曰以那羅延力世人所尚。
是以為喻。
然則意力無量。
身力亦無量。
問曰以何等故。
菩薩修集如是力耶。
答曰欲現一切皆勝事故。
如菩薩于諸世間。
一切事勝。
所謂色族财富眷屬積集功德及諸名聞力亦應爾。
如色族等益于世間力亦應爾。
複有說者。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所以者何。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應住如是堅牢身故。
無有是處。
以分别故說。
若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住須彌山頂者。
須彌山便當摧破。
以力無畏甚尊重故。
是以如來初成道時。
舉足欲行。
安徐蹈地。
地故震動。
複有說者。
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于三千大千世界中閻浮提。
閻浮提中有金剛座自然而出。
菩薩坐上。
成等正覺。
如是亦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積集堅牢之身。
複有說者。
以此力引緻應化衆生故。
是中應說化力人喻諸釋子射喻般涅槃時堅石喻。
曾聞世尊般涅槃時。
詣波波村。
爾時五百力士。
修治道路。
時有一石。
長十二丈。
廣六丈。
諸力士等。
盡其身力。
不能令動。
世尊既至。
問諸童子。
今何所為。
答言。
修治道路。
世尊複問。
我今為汝去此石耶。
答言可爾。
佛告諸人。
汝悉遠去。
爾時世尊。
以腳拇指。
舉此大石。
安置右掌中。
複以手擲置虛空中。
下複接之。
以口吹散。
令如微塵。
散複還合。
與本無異。
時諸力士。
而問佛言。
如是之事。
為是何力。
世尊答言。
以足拇指。
舉着掌中。
是我父母生身之力。
後以手擲置虛空中者。
亦是父母生身之力。
以口吹散。
令如微塵。
是神足力。
散複還合。
如本無異者。
是解脫力。
時諸力士。
複更問佛。
頗更有力勝于世尊如是力不。
佛答言有。
謂無常力。
佛告力士。
若是父母所生之力。
及神足解脫力。
今日中夜。
當為無常力之所破壞。
爾時力士。
聞說是事。
心生厭離。
佛為說法。
得見真谛。
是故為欲引緻應化衆生故。
修集此力。
問曰。
菩薩何時具滿此力耶。
答曰。
菩薩年二十五時。
具滿此力。
從是以後至年五十。
其力無減。
過是已後。
其力轉減。
複有說者。
其力無減。
所以者何。
意力無減故。
身力亦爾。
評曰應作是說。
法身無減。
生身有減。
以是報故。
如優陀耶言。
今見世尊。
身色損減。
乃至廣說。
問曰。
餘衆生。
有那羅延力不耶。
答曰。
如初所說菩薩力。
餘衆生尚無。
何況餘說。
然世界初成時。
世界衆生。
有那羅延力者。
有半那羅延力者。
有缽建陀力者。
有大力者。
滿閻浮提。
問曰。
彼諸人骨節相次雲何。
答曰。
除彼四種人。
其餘衆生。
骨節相遠。
若人力與象馬等者。
骨節相近。
大力者。
骨相接。
缽建陀力者。
骨節相鈎。
那羅延力者。
骨節連瑣。
菩薩骨節。
蛟龍相結。
如渴伽角辟支佛。
名曰大力。
問曰。
轉輪王。
為有那羅延力無耶。
答曰轉輪王。
無那羅延力。
随輪寶德身力及餘寶亦然。
若其輪是金王四天下。
其力最勝。
若其輪是銀王三天下。
其力轉減。
若其輪是銅王二天下。
其力複減。
若其輪是鐵王一天下。
其力最劣。
佛在世時。
三人有缽建陀力。
一是尊者阿難。
二是睒彌釋子。
三是瞿毗迦釋女。
問曰。
辟支佛出世。
為如佛獨出為有俱者耶。
答曰。
或有說者。
獨出無俱所以者何辟支佛根勝舍利弗。
如舍利弗。
并出于世。
猶無是事。
何況五百功德者一時俱出。
問曰。
若辟支佛不并出世。
言有五百功德一時出世者為是何人耶。
答曰。
此皆本是聲聞。
以緣悟菩提故。
名辟支佛。
若本種辟支佛。
行成辟支佛者。
獨出世間。
當知如佛◎ ◎已說如來身力。
今當說意力。
如來有十力。
所謂是處非處智力。
乃至漏盡智力。
問曰力體性是何。
答曰體性是智體是智身。
已說體性今當說所以。
何等是力義。
答曰不為他所伏義是力義。
不為他所覆蓋義是力義。
不斷伏義是力義。
害義決定知義能擔義最勝義是力義。
界者宿命智力。
生死智力。
在色界餘力。
若是有漏是三界系。
若無漏者是不系。
地者宿命智力。
生死智力。
在根本四禅地餘力。
有漏者在十一地無漏者在九地。
依者依欲界身。
行者是處非處智力。
至一切道智力行十六行。
亦行非行。
知業法集智力。
行八行。
亦行非行。
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智力。
行十二行。
亦行非行。
宿命智力。
生死智力。
行于非行。
漏盡智力。
若以境界。
行于四行。
若以在身。
則行十六行。
亦行非行。
緣境界者。
是處非處智力。
緣一切法。
知業法集智力。
緣苦集谛。
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智力。
緣于三谛。
除滅谛。
至一切道智力。
緣于四谛。
宿命智力。
緣于前世欲色界五陰。
生死智力。
緣于色入。
漏盡智力。
若以境界。
緣于滅谛。
若以在身。
緣一切法。
念處者。
知欲智力。
宿命智力。
是法念處。
生死智力。
是身念處。
漏盡智力。
若以境界。
是法念處。
若以在身。
是四念處。
餘力是四念處。
智者。
是處非處智力。
至一切道智力是十智。
知業法集智力是八智。
除滅智道智。
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智力是九智。
除滅智宿命智力。
如舊阿毗昙人說。
是等智尊者婆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