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十六卷

關燈
等 雲何身力。

    雲何身力劣。

    乃至廣說。

    問曰何故作此論。

    答曰如毗婆阇婆提說。

    身力身力劣。

    不由于身。

    是心所為。

    為止如是說者意故。

    欲明力體是觸入故。

    而作此論。

    複有說者。

    所以作論者。

    欲止彌沙塞部意故。

    彼作是說。

    身力體是精進。

    身力劣體是懈怠。

    為止如是說者意故。

    欲明身力身力劣體是觸入。

    複有說者。

    所以作此論者。

    欲止譬喻者意故。

    彼作是論。

    說身力身力劣無有定體。

    如象力勝馬馬力勝牛。

    雲何一體。

    即是身力。

    是身力劣。

    欲止如是說者意故。

    欲明身力身力劣是決定法故。

    若當身力非決定法。

    則非入所攝。

    非識所識。

    問曰若身力是決定者。

    譬喻者所說雲何通。

    如象力勝馬馬力勝牛。

    答曰此因他故說勝。

    如馬力于象。

    弱四大則多。

    強四大則少。

    牛力于馬。

    弱四大則多。

    強四大則少。

    然則強力常強。

    弱力常弱。

    以是事故。

    為止他意欲顯己義故。

    乃至廣說而作此論。

    一切有為法。

    力有強弱。

    所以者何。

    如眼明了能見。

    是名強力。

    不如者名為弱力。

    乃至身亦如是。

    如意善能知法。

    是名強力。

    不如者名為弱力。

    此中說身力身力劣。

    而作此論 雲何身力。

    答曰若身力身勇等。

    乃至廣說。

    如是等名。

    盡顯現力相。

    如二力士角力。

    乃至廣說。

    以是義故。

    知身力身力劣觸入所攝。

    所以者何。

    由觸故。

    知是人力強是人力劣。

    猶如二健夫捉一力劣者。

    彼當捉時。

    展轉相知。

    如強力者捉劣力者。

    知其力劣。

    力劣捉強力者。

    亦知其力強。

    強力劣力。

    俱一入所攝。

    謂觸入二識所識。

    謂身識意識。

    身識識别相。

    意識識别相總相。

    以如是義。

    則止說身力不定者意。

    所以者何。

    若當身力身力劣不定者。

    則不應定說一入所攝二識識也 問曰身力身力劣體性是何。

    答曰或有說者。

    體是四大。

    問曰若然者。

    何大增故身力強。

    何大增故身力劣耶。

    答曰或有說者。

    四大無增。

    自有相似四大生身力則強。

    有相似四大生身力則劣。

    複有說者。

    地大增故。

    身力則強。

    水大增故身力則劣。

    外物亦爾。

    如陀婆樹佉陀羅樹毗摩樹婆陀羅樹等。

    以地大偏多故則堅硬。

    如葦柳瓠胡麻[廿/幹]等。

    水大偏多故則弱。

    複有說者。

    身力力劣。

    觸入所攝。

    體非四大。

    是造色性。

    問曰若然者。

    造色性有七種。

    何者增故身力強。

    何者增故身力劣耶。

    答曰重偏多故身力強。

    輕偏多故身力劣。

    外物亦爾。

    重者則強。

    輕者則劣。

    複有說者。

    七種造色外。

    更有身力身力劣。

    評曰應作是說。

    四大身等身力則強。

    四大不等身力則劣 如說菩薩有那羅延力。

    那羅延力齊量雲何。

    答曰或有說者。

    十凡牛力。

    與一村天牛力等。

    十村天牛力。

    與一青牛力等。

    十青牛力。

    與一凡象力等。

    十凡象力。

    與一香象力等。

    十香象力。

    與一大力人力等。

    十大力人力。

    與一缽建陀力等。

    十缽建陀力。

    與半那羅延力等。

    二半那羅延力。

    與一那羅延力等。

    一那羅延力。

    與菩薩一節力等。

    是名菩薩身力。

    複有說者。

    此說甚少。

    十凡牛力。

    與一村天牛力等。

    乃至十凡象力。

    與一野象力等。

    十野象力。

    與一伽尼羅象力等。

    十伽尼羅象力。

    與一阿羅勒迦象力等。

    十阿羅勒迦象力。

    與一雪山象力等。

    十雪山象力。

    與一香象力等。

    十香象力。

    與一青山象力等。

    十青山象力。

    與一黃山象力等。

    如是次十倍。

    赤白優缽羅拘物頭波頭摩說亦如是。

    十波頭摩象力。

    與一大力人力等。

    十大力人力。

    與一缽建陀力等。

    十缽建陀力。

    與一沙楞伽力等。

    十沙楞伽力。

    與一婆楞伽力等。

    十婆楞伽力。

    與一章[少/兔]勒力等。

    十章[少/兔]勒力。

    與一婆羅章[少/兔]勒力等。

    十婆羅章[少/兔]勒力。

    與一半那羅延力等。

    二半那羅延力。

    與一那羅延力等。

    是名那羅延力量。

    複有說者。

    此說亦少。

    千伊那拔羅龍王力。

    與菩薩一節力等。

    曾聞三十三天欲遊戲時。

    伊那拔羅龍王。

    其色純白。

    如拘物頭華七枝安立。

    具有六牙。

    頭赤如因提具波色。

    左右脅各二由延半。

    前後各一由旬。

    如是繞身有七由延。

    高二由旬半。

    此是常身有八千眷屬。

    彼諸眷屬。

    其色赤白。

    如拘物頭華七枝安立。

    具有六牙。

    頭赤如因提具波色。

    三十三天欲遊戲時。

    伊那拔羅龍王身上。

    自然有香手現。

    便作是念。

    今者諸天須我。

    即自化身。

    有三十二頭。

    頭有六牙。

    頭赤如因提具波色。

    第三十三者。

    是其常頭。

    一一牙上。

    化作七池。

    一一池中。

    化作七蓮花。

    一一花上。

    化作七台。

    一一台上。

    化作七絞絡帳。

    一一帳中。

    有七天女。

    一一天女。

    有七侍者。

    一一侍者。

    有七伎女。

    作是化已。

    往至諸天城中。

    所化三十二頭。

    三十二輔臣。

    及其眷屬而乘其上。

    常頭帝釋。

    及其眷屬。

    而乘其上。

    如是凡有一萬諸天家族。

    其身輕舉。

    猶如旋風吹于草葉。

    乘空而上。

    詣遊戲處。

    爾時諸天。

    都不自見有前後者。

    到遊戲處。

    爾時諸天。

    各各詣遊戲園林。

    歡娛快意。

    爾時龍王。

    亦自化身。

    作天子形。

    而自娛樂。

    如是伊那拔羅龍王力。

    菩薩身者。

    有十八大節。

    一一大節。

    有千伊那拔羅龍王力。

    如是等名菩薩身力。

    複有說者此說猶少。

    菩薩身力。

    有十八大節。

    前所說者。

    是菩薩十八節中最下節力。

    第二所說。

    是菩薩次勝節力。

    第三所說。

    是第三節力。

    如是次第。

    各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