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十六卷

關燈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十六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雜揵度愛敬品第四 雲何為愛。

    雲何為敬。

    乃至廣說。

    如此章及解章義。

    此中應廣說優婆提舍。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是佛經。

    佛經中說。

    若比丘習慚愧滿足。

    則有愛敬。

    雖作是說不廣分别。

    雲何為愛。

    雲何為敬。

    今欲說故而作此論。

    複有說者。

    所以作此論者。

    欲斷小人法現大人法故。

    其事雲何。

    答曰。

    小人愛則妨敬。

    敬則妨愛。

    雲何愛妨敬。

    猶如在家法。

    父母于子。

    則有親愛。

    子于父母有愛無敬。

    出家法中。

    和上阿阇梨。

    于諸弟子。

    則有親愛。

    弟子于和上阿阇梨。

    有愛無敬。

    是名愛妨敬雲何敬妨愛。

    猶如在家法中。

    父母于子。

    教訓嚴難。

    欲令諸子遠惡修善。

    子于父母。

    有敬無愛。

    出家法中。

    和尚阿阇梨。

    于諸弟子教訓嚴難。

    欲令諸弟子遠惡修善。

    諸弟子于和尚阿阇梨。

    有敬無愛。

    如是小人愛則妨敬。

    敬則妨愛。

    大人不爾。

    若愛則加敬。

    敬則加愛。

    是故為斷小人法欲現威勢大人法故。

    而作此論。

    佛出世時一人具此二法者多。

    佛不出世一人具此二法者少。

    設令有者當知皆是菩薩摩诃薩 雲何為愛。

    答曰。

    若愛乃至廣說。

    如是等言。

    盡說愛相。

    問曰。

    愛體性是何。

    答曰。

    愛有二種一染污。

    二不染污。

    染污者體是渴愛。

    不染污者體是信渴。

    愛有二種一是渴愛。

    二是愛。

    問曰。

    若渴愛是愛耶。

    答曰。

    若渴愛則是愛。

    頗有愛非渴愛耶。

    答曰有。

    不染污愛也。

    信亦有二種。

    一是信。

    二是愛。

    問曰。

    若信是愛耶。

    答曰。

    或有信非愛。

    或有信是愛。

    信非愛者。

    信而不求者是也。

    信是愛者。

    亦信亦求者是也。

    複有以此義作四句者。

    或有信非愛。

    或有愛非信。

    乃至廣作四句。

    信非愛者。

    信其事而不求也。

    愛非信者。

    染污愛是也。

    亦信亦愛者。

    愛其事而求者也。

    非信非愛者。

    除上爾所事 雲何敬。

    若敬善敬。

    乃至廣說。

    如是等言。

    盡說敬相。

    問曰。

    此敬體性是何。

    答曰。

    體性是慚愧。

    雲何愛敬。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先雖說其體。

    未說此二法俱在一人身中。

    今欲說故複作此論。

    雲何愛敬。

    答曰。

    猶如有一。

    以愛敬故。

    意常念佛。

    凡夫人愛敬佛者。

    以佛力故。

    使我得離賦役驅使種種苦事。

    使我複得種種資生随意之物。

    聖人愛敬佛者。

    以佛力故。

    使我斷無始已來無量諸苦。

    盡惡道因。

    住決定法。

    見于真谛正見清淨。

    複有說者。

    俱愛敬佛。

    意常念之。

    以佛力故。

    使我出家得比丘法及餘諸善安樂之利。

    如尊者優陀耶言。

    世尊滅我無量惡法。

    益我無量善法。

    複次以佛出世故。

    淨三種眼。

    如尊者舍利弗言。

    若佛不出世。

    則我盲無目。

    過此一生。

    複次佛于此法最尊勝故。

    複有說者。

    佛是法主故。

    複有說者。

    無始已來七依之法。

    隐蔽不現。

    佛能開示故。

    複有說者。

    佛能令無數那由他衆生入涅槃城故。

    複有說者。

    佛世尊。

    獨出無明殼。

    轉于法輪故。

    複有說者。

    以世尊說法故。

    令無量那由他衆生。

    種諸善根。

    亦令成熟。

    使得解脫。

    以佛說法故。

    使有念處正斷神足根力覺道禅定解脫三摩提。

    辦如是等一切功德。

    盡現世間。

    以如是等事如凡夫聖人。

    愛敬于佛。

    亦愛敬法。

    意常念之。

    所以者何。

    能盡我身心等苦。

    亦依此法。

    能到涅槃。

    亦愛敬僧。

    意常念之。

    所以者何。

    以僧力故。

    使我出家受具足戒。

    得畜百一種物。

    得共和尚阿阇梨等梵行者。

    同依佛法。

    如是等人。

    我行道時。

    是我伴侶。

    以于如是等處有愛有敬。

    故名愛敬。

    有人有愛無敬。

    有敬無愛。

    乃至廣作四句。

    有愛無敬者。

    如在家法。

    父母于子。

    和尚阿阇梨。

    于諸弟子。

    有愛無敬。

    有敬無愛者。

    如于有德他師長所不相伏習者。

    有敬無愛。

    亦敬亦愛者。

    如在家法。

    子于父母。

    弟子于和尚阿阇梨所。

    無愛無敬者。

    除上爾所事。

    愛敬四趣中盡有。

    此中所說愛敬。

    是佛法中所行者也。

    雲何為養。

    雲何為敬。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為斷小人法現大人法故。

    所以者何。

    小人養則妨敬。

    敬則妨養。

    養妨敬者。

    如在家法。

    父母老病。

    以衣服飲食随病醫藥。

    以養父母。

    而無有敬。

    出家法中。

    如諸弟子。

    威德多聞。

    善解法相。

    衆所知識。

    彼以衣服飲食随病醫藥。

    以養和尚阿阇梨。

    其師或時于弟子所。

    受經問義。

    如是等養妨于敬。

    大人不爾。

    若養則加敬。

    若敬則加養。

    佛出世時一人具此二法者多。

    佛不出世一人具此二法者少。

    設當有者。

    當知皆是菩薩摩诃薩也。

    菩薩若與人養。

    必加其敬。

    若與其敬。

    必加其養。

    以是事故。

    欲斷小人法現大人法。

    甚希有故而作此論。

    雲何為養。

    答曰養有二種。

    一者财。

    二者法。

    問曰财養體性是何。

    答曰或有說者。

    所舍物是。

    複有說者。

    身口業舍是。

    複有說者。

    能令諸根四大長養者是。

    評曰應作是說。

    财養體性是五陰。

    問曰為是何趣耶。

    答曰除地獄趣。

    餘趣盡有。

    複有說者。

    六欲天中無。

    所以者何。

    諸天若欲食時。

    以空金缽置前。

    随其福力飲食自出。

    何須财養。

    複有說者。

    彼飲食雖等有餘财物。

    可以與他。

    問曰何處施誰與誰取。

    答曰或有說者。

    畜生趣中。

    還施畜生。

    餓鬼趣中。

    施于二趣。

    人施三趣。

    天施前三趣。

    複有說者。

    能施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