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十五卷

關燈
煩惱生。

    為俱生耶。

    若心先生後客煩惱生者。

    則心住待客煩惱。

    客煩惱生。

    然後覆心。

    若作是說。

    是則一心住二刹那。

    若當俱者。

    為以何時言心性本淨。

    複無未來世。

    以住本性淨心。

    是故為止他義。

    自顯己義。

    亦欲說法相相應義故。

    而作此論 何等心解脫。

    有欲恚癡心解脫耶。

    無欲恚癡心解脫耶。

    答曰。

    無欲恚癡心解脫。

    問曰。

    無欲恚癡心。

    即是解脫。

    複何所解脫耶。

    答曰。

    若以煩惱而言。

    則心名解脫。

    若以世以身而言。

    則不名解脫。

    若諸煩惱不斷。

    彼心不行于世。

    不于世得解脫。

    不行于身。

    不于身得解脫。

    若諸煩惱斷。

    彼心行于世。

    于世得解脫。

    行于身。

    于身得解脫。

    複次或有說者。

    欲相應心得解脫。

    恚癡相應心得解脫。

    如毗婆阇婆提作如是說。

    染污心即是無染污心。

    若煩惱未斷是染污煩惱已斷是不染污。

    猶如同器有垢。

    未去垢時名曰有垢。

    已去垢故名曰無垢。

    彼亦如是。

    彼如是說者。

    應當違逆呵責。

    所以者何。

    非彼心與欲恚癡相應雜合。

    若欲恚癡不斷。

    此心不名解脫欲恚癡。

    若欲恚癡斷。

    此心名解脫欲恚癡。

    欲證此義故引佛經。

    世尊經說。

    日月有五曀。

    為五曀所覆故日月不明淨。

    雲何為五。

    謂雲乃至廣說。

    雲者如夏時。

    少雲能遍虛空。

    煙者如焚燒草木。

    煙遍虛空。

    塵者如天不雨時。

    風動地塵。

    遍于虛空。

    霧者如大河邊出霧遍于虛空。

    複有說者。

    東方國土若晝若夜。

    雨後日出時。

    霧從地起。

    遍于虛空。

    羅睺羅阿修羅王障者。

    日月是諸天前軍。

    天與阿修羅。

    常共鬥戰。

    以日月威力故。

    諸天常勝。

    羅睺羅阿修羅王。

    而先欲摧滅。

    以是一切衆生業力故。

    而不能滅。

    以手障之。

    如此諸曀。

    與日月相遠。

    而不相近。

    未除彼曀。

    日月于此諸曀而不明淨。

    若除諸曀。

    日月于此諸曀。

    而得明淨。

    如是彼心不與欲恚癡相應雜合。

    若是欲恚癡不斷。

    彼心不名解脫欲恚癡。

    若欲恚癡斷。

    彼心名解脫欲恚癡。

    世尊經說。

    比丘當知。

    得第一大身者。

    謂羅睺羅阿修羅王是也。

    乃至廣說。

    無有衆生能自化身端正第一如羅睺羅阿修羅王者。

    此說變化非謂實身 何等心解脫。

    過去耶。

    未來耶。

    現在耶。

    答曰。

    未來遠心生時。

    無學諸障。

    得解脫障者。

    非想非非想處下下煩惱是也。

    若說未來。

    則止過去現在。

    若說無學。

    則止學心。

    問曰。

    如學心亦得解脫。

    何以但言無學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以尊勝故。

    若求勝法。

    無學法勝于學法。

    若求勝人。

    則無學人。

    勝于學人。

    尊者瞿沙說曰。

    若多勝無過。

    言是解脫。

    若得無學心。

    則解脫多亦勝無過。

    複次若心得二種解脫者。

    名為解脫。

    謂自體解脫。

    身得解脫。

    以是事故而作四句。

    或有心自體得解脫非身。

    或有身得解脫非自體。

    乃至廣作四句。

    自體得解脫非身者。

    謂學心是也。

    身得解脫非自體者。

    阿羅漢善有漏不隐沒無記心是也。

    自體解脫身亦解脫者。

    謂無學心是也。

    非自體解脫非身解脫者。

    謂學有漏心一切凡夫心是也。

    複次無障礙故名解脫。

    學人則為邪解脫所障。

    無學不爾。

    如是學正解脫。

    與邪解脫相對。

    無學不爾。

    複次若心于一切結得解脫。

    名為解脫。

    學心有分解脫。

    有分不解脫。

    無學不爾。

    複有說者。

    若心于五種煩惱事中得解脫。

    五種緣中得解脫。

    名為解脫。

    五種煩惱障礙。

    五種緣障礙說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不為如摩樓多愛草所系者是名解脫。

    複次若能揃有頂所依周羅者。

    是名解脫。

    複次若斷三界諸煩惱發。

    是名解脫。

    複次若減少解脫能令滿足。

    是名解脫。

    如學人乃至金剛喻定。

    名不滿足。

    得無學心名為滿足。

    複次若得猗樂。

    不為煩惱所障。

    是名解脫。

    學人雖得猗樂。

    為煩惱所障。

    無學人得猗樂。

    不為煩惱所障。

    複次若廣受猗樂名為解脫。

    學人以有所作故。

    受猗樂不廣若得無學心。

    所作已辦。

    則廣受猗樂。

    猶如國王怨敵未盡受樂不廣。

    若怨敵盡者。

    則廣受樂。

    若所作已辦。

    除去重擔。

    更無欲求亦複如是。

    複次衆生常共煩惱獨語。

    若得遠離。

    牟尼意滿足。

    是名解脫。

    複次若離染污諸陰重擔者。

    是名解脫。

    複次若離煩惱熱諸入。

    得清涼入。

    是名解脫。

    複次若離煩惱所依諸入。

    得無煩惱所依諸入。

    是名解脫。

    複次若遠離煩惱衆生聚自立無。

    煩惱衆生聚中。

    是名解脫。

    複次若得為世作福田者。

    是名解脫。

    如偈說 欲心壞衆生如草敗良田 若施無欲者必得于大果 複次若害其命。

    得無間罪者。

    是名解脫。

    複次若斷諸着決煩惱堤塘。

    除一切障礙。

    斷于四食。

    離四識住。

    破壞四魔。

    過九衆生居者。

    是名解脫。

    複次若行不雜。

    功德學人雜行善法過惡善行惡行。

    善根不善根。

    互現在前。

    若唯行善行等。

    不行不善行等者。

    是名解脫。

    問曰。

    如五陰悉得解脫。

    何以獨說心得解脫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以心勝故。

    此中應說。

    如第一品中答。

    問曰。

    唯有一刹那心得解脫耶。

    答曰不也。

    若說一刹那生心。

    當知盡說未來一切心。

    所以者何。

    未來無學心。

    得行于世故。

    問曰得盡智時。

    未來世所有修三界善根。

    為得解脫不也。

    答曰得。

    所以者何。

    亦除其障故。

    問曰。

    若退阿羅漢果。

    還得阿羅漢果。

    先所得過去無漏道。

    彼為得解脫不耶。

    答曰不得。

    以不除障故。

    如無礙道滅。

    乃至廣說。

    無礙道者是金剛喻定。

    問曰。

    何故名金剛喻耶。

    答曰。

    猶如金剛無所不斷。

    無所不壞。

    無所不穿。

    若鐵若牙。

    若石若摩尼珠。

    若頗梨。

    若山。

    如是等物無不摧破。

    彼定亦爾。

    于一切煩惱。

    若不摧破。

    無有是處。

    以分别故說。

    若設當具縛凡夫。

    能起此定則能斷一切煩惱。

    何以故。

    是一切煩惱對治法故。

    何以知耶。

    答曰。

    得阿羅漢時。

    證一切三界見道修道所斷煩惱解脫得。

    以是事故。

    知此定是一切煩惱對治法。

    問曰。

    如金剛喻定體性。

    若是五陰。

    若是四陰。

    何以但名定耶。

    答曰。

    以定勢偏多故名為定。

    如見道體是五陰。

    以見勢偏多故名為見道。

    如見道邊等智體性。

    是五陰四陰。

    以智勢偏多故說名為智。

    如四道。

    通體性。

    是五陰四陰。

    以通勢多故說名為通。

    金剛喻定體性。

    是五陰四陰。

    以定勢多故說名為定。

    問曰。

    若然者。

    則因論生論。

    彼處何故定勢多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以非想非非想處難斷難破難過。

    須堅固定。

    以安其足。

    發大精進。

    如人欲害象時。

    先安其足。

    發其武勇。

    然後可害。

    如是非想非非想處。

    難斷難破難過。

    當先安其足。

    發大精進已。

    然後能斷。

    如象非想非非想處下下煩惱。

    複有說者。

    非想非非想處。

    微細難知。

    難可解了。

    當須大持意法。

    如人欲射一毛。

    當須大持意法。

    彼亦如是。

    此金剛喻定。

    若在未至禅。

    則有五十二金剛喻定。

    其事雲何。

    金剛喻定。

    與六智俱。

    謂四比智二法智。

    二法智者。

    謂滅智道智。

    依未至禅。

    以苦比智當得阿羅漢果。

    彼觀非想非非想處苦等四行。

    若一行現在前。

    當得阿羅漢果。

    若以集比智。

    觀非想非非想處集等四行。

    若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