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十四卷
關燈
小
中
大
未成時。
系念在鼻端。
後若成已。
觀身毛孔猶如藕根風從中入出問曰若然者。
雲何不名起定耶。
答曰以不舍方便所期心故。
不名起定。
尊者婆檀陀說曰。
如菩薩觀時。
先系念在身諸孔風入出處。
令心不散亂。
亦不舍方便。
止息身行。
入息出息。
乃至廣說。
止息身行者。
令此入出息轉微寂靜。
或時不觀。
複有說者。
觀息短時。
名入初禅。
觀息長時。
入第二禅。
知息遍身。
入第三禅。
止息身行。
入第四禅。
如是等四義。
亦應如是說。
覺喜入出息者。
謂初禅二禅也。
覺樂入出息者。
即觀察此樂也。
覺心行入出息者。
觀察想思也。
複有說者。
覺心行者。
觀意業思。
止息意行。
入出息者。
令彼意行轉微寂靜。
或時不觀。
覺心入出息者。
謂觀察于識也覺随喜心定心解脫心入出息者。
如來無随喜心。
無定心。
無解脫心。
觀察菩薩本所行。
随喜心定心解脫心也。
覺無常入出息者觀察入出息是無常也。
覺斷入出息者。
觀察斷過去煩惱也。
覺離欲入出息者。
觀察斷未來煩惱也。
覺滅入出息者。
觀察斷現在煩惱也。
複有說者。
覺無常入出息者。
觀察心心數法是無常也。
覺斷入出息者。
除愛結。
觀察斷餘結也。
覺離欲入出息者。
觀察斷諸煩惱也。
覺滅入出息者。
觀察斷一切結法也。
複有說者。
覺無常者。
是觀察身無常也。
覺斷者。
觀察斷無明也。
覺離欲者觀察離欲愛也。
覺滅者。
觀察涅槃是寂靜也。
尊者婆檀說曰。
覺無常者。
觀察五取陰也。
覺斷者。
觀察五取陰是空無我也。
覺離欲者。
觀察五取陰是苦也。
覺滅者。
觀察五取陰是不生寂滅法也我作如是念。
如是住者。
皆是粗定。
我應廣住微細定中。
問曰雲何微細定耶。
答曰或有說者。
第四禅是。
複有說者。
滅盡定是。
是時夜分有欲界三天。
來詣菩薩所。
一下根。
二中根。
三上根。
彼下根天。
見其無入出息。
又不動搖無思想行。
作如是言。
此瞿昙沙門今者已死。
彼中根天。
見其身猶暖雖複經久而不爛壞。
彼作是言。
今雖未死後必當死。
彼上根天。
曾見諸佛及佛弟子入禅法。
彼作是言今非是死亦不當死。
然住此定法應如是 若有人問雲何聖住。
雲何天住。
雲何梵住。
雲何學住。
雲何無學住。
雲何如來住。
應當答言。
是阿那般那念。
如是說者是名正答。
問曰如阿那般那念。
是非學非無學。
何故說是學住無學住耶。
答曰從學無學邊得故。
名學無學。
能入學無學法故名學無學。
複有說者。
無煩惱故。
名聖清淨。
天所有故名學。
能得學法故名學無學所有故名無學。
能生無學法故名無學。
如來住者。
阿羅漢住。
名如來住。
未得而得者。
勝進是也。
已曾得者。
一受現法樂。
二已至不動。
複有說者。
聖所有故名聖住。
能生聖法故名聖住。
天所有故名天住。
能生天故名天住。
乃至如來所有故名如來住。
能生如來。
法故名如來住。
未得而得者阿羅漢是也。
已得受現法樂者。
現法樂有四種。
一出家樂。
二閑靜樂。
三寂滅樂。
四三菩提樂 如色衆生依身故心回乃至廣說。
問曰何以作此論。
答曰如欲色界衆生依色故心回。
無色界無色。
或謂彼心無所依而回。
為令彼意得決定故而作此論。
說有所依。
問曰彼何所依耶。
答曰命根受身處。
如是等諸餘心心不相應行。
不相應行。
名何等。
謂凡夫性。
不成就得生住老滅。
問曰亦依心回。
何以但說身耶。
答曰以身粗故說身。
眼根及次第滅心與眼識作依作所依生眼根四大身根生身根四大命根受身處得生住老滅。
如是等法作依不作所依耳識鼻識舌識說亦如是。
身根及次第滅心與身識。
作依作所依。
生身根四大命根受身處得生住老滅。
如是等法。
作依不作所依。
意識前次第滅心與意識。
作依作所依。
身根生身根四大命根受身處得生住老滅。
如是等法。
作依不作所依。
複有說者。
眼根及次第滅心與眼識。
作依作所依。
生眼根四大身根生身根四大色香味觸命根受身處得生住老滅。
如是等法。
作依不作所依。
耳識鼻識舌識說亦如是。
身根及次第滅心與身識。
作依作所依。
生身根四大色香味觸命根受身處得生住老滅。
如是等法。
作依不作所依。
意識前次第滅心與意識。
作依作所依。
身根生身根四大色香味觸命根受身處得生住老滅。
如是等法。
作依不作所依。
複有說者。
眼根及次第滅心與眼識。
作依作所依。
俱生四陰。
作依不作所依。
耳鼻舌身識亦如是。
意識前次第滅心與意識。
作依作所依。
俱生四陰。
作依不作所依。
如是則說生欲色界者生無色界者雲何。
答曰意識前次第滅心與意識。
作依作所依。
俱生三陰。
作依不作所依 問曰命根體。
為是一為是多耶。
若是一者斷其手足。
何故命不斷耶。
若是多者斷其手足。
何以手足中而無命耶。
答曰應作是說。
體實是一。
以一命根在身中故名之有命。
如有一受名之有受。
如有一思名曰有思。
有一心故名曰有心。
一心滅故名曰無心。
如是有一命故名曰有命。
問曰若然者。
斷其手足何以不死耶。
答曰命所依身有二種。
有具足不具足。
若斷手足時。
具足者滅。
不具足者續生。
具足所依身。
在不生法中住。
不具足者。
遇緣便生。
問曰何故斷手足時不死。
斷頭截腰。
而便死耶。
答曰若斷手足及餘身分時。
不壞害多入。
若斷頭截腰。
則壞害多入。
複次若斷手足時。
不壞害多入因。
亦不壞緣。
若斷頭截腰。
則壞害多入因。
亦破其緣。
令多入在不生法中住複次以頭是諸根聚處。
以腰是入出息住處。
若壞害則死。
手足等身分。
非諸根聚處。
亦非入出息住處。
是故斷截不死。
複有說者。
命根體是多法。
手足中異。
如是諸餘身分中亦異。
問曰若然者。
斷其手足。
棄在于地。
何以無命耶。
答曰手足中命。
雖性各異而屬于身。
若離于身更不屬身。
是故不活。
複次以離所依長養緣故不活 雲何受身處。
答曰衆生相似法。
受身處亦是一體。
是不隐沒無記。
亦是報亦是依。
報者說諸趣相似。
如地獄衆生展轉相似。
如是餘趣餘生當知亦展轉相似。
依者說界相似。
如欲界還似欲界。
色無色界說亦如是。
如界相似。
如是方土族姓居家比丘婆羅門學無學。
亦應随相說。
複有說者。
報者初生時所得者是也。
依者後時所得者是也。
如沙門還似沙門。
婆羅門還似婆羅門。
此相似法。
有得有舍。
舍者或身死時舍。
或餘事故舍。
餘事者如得正決定。
舍凡夫相似。
得聖相似。
阿羅漢般涅槃時。
舍而不得。
複有說言。
衆生相似法有三種。
謂善不善無記。
如八人相似法是善。
五無間業人相似法是不善。
諸餘人相似法是無記。
問曰諸死此生彼。
盡舍受身處耶。
設舍受身處。
盡死此生彼耶。
乃至廣作四句。
死此生彼不舍受身處者。
地獄中死。
還生地獄中。
乃至天中死。
還生天中。
是舍受身處。
非死此生彼者。
謂得正決定者是也。
死此生彼。
亦舍受身處者。
地獄中死。
生餘道中。
乃至天中死。
生餘道中是也。
不死此生彼。
亦不舍受身處者。
除上爾所事◎ 校正後序 此卷第十七張第五行。
欲令無量那由他眷屬(之下)皆得解脫入于涅槃(之上)國本有能斷貪欲修悲心者(乃至)兄弟姊妹欲令安樂非等。
凡四百五十五字。
丹宋二本并無者。
詳其文勢非唯首尾不相連續。
至于立文之體。
亦非此論。
國本妄加耳。
故今不取。
但恨未詳此文來自何經。
此須待勘。
因書其意以告來賢雲
系念在鼻端。
後若成已。
觀身毛孔猶如藕根風從中入出問曰若然者。
雲何不名起定耶。
答曰以不舍方便所期心故。
不名起定。
尊者婆檀陀說曰。
如菩薩觀時。
先系念在身諸孔風入出處。
令心不散亂。
亦不舍方便。
止息身行。
入息出息。
乃至廣說。
止息身行者。
令此入出息轉微寂靜。
或時不觀。
複有說者。
觀息短時。
名入初禅。
觀息長時。
入第二禅。
知息遍身。
入第三禅。
止息身行。
入第四禅。
如是等四義。
亦應如是說。
覺喜入出息者。
謂初禅二禅也。
覺樂入出息者。
即觀察此樂也。
覺心行入出息者。
觀察想思也。
複有說者。
覺心行者。
觀意業思。
止息意行。
入出息者。
令彼意行轉微寂靜。
或時不觀。
覺心入出息者。
謂觀察于識也覺随喜心定心解脫心入出息者。
如來無随喜心。
無定心。
無解脫心。
觀察菩薩本所行。
随喜心定心解脫心也。
覺無常入出息者觀察入出息是無常也。
覺斷入出息者。
觀察斷過去煩惱也。
覺離欲入出息者。
觀察斷未來煩惱也。
覺滅入出息者。
觀察斷現在煩惱也。
複有說者。
覺無常入出息者。
觀察心心數法是無常也。
覺斷入出息者。
除愛結。
觀察斷餘結也。
覺離欲入出息者。
觀察斷諸煩惱也。
覺滅入出息者。
觀察斷一切結法也。
複有說者。
覺無常者。
是觀察身無常也。
覺斷者。
觀察斷無明也。
覺離欲者觀察離欲愛也。
覺滅者。
觀察涅槃是寂靜也。
尊者婆檀說曰。
覺無常者。
觀察五取陰也。
覺斷者。
觀察五取陰是空無我也。
覺離欲者。
觀察五取陰是苦也。
覺滅者。
觀察五取陰是不生寂滅法也我作如是念。
如是住者。
皆是粗定。
我應廣住微細定中。
問曰雲何微細定耶。
答曰或有說者。
第四禅是。
複有說者。
滅盡定是。
是時夜分有欲界三天。
來詣菩薩所。
一下根。
二中根。
三上根。
彼下根天。
見其無入出息。
又不動搖無思想行。
作如是言。
此瞿昙沙門今者已死。
彼中根天。
見其身猶暖雖複經久而不爛壞。
彼作是言。
今雖未死後必當死。
彼上根天。
曾見諸佛及佛弟子入禅法。
彼作是言今非是死亦不當死。
然住此定法應如是 若有人問雲何聖住。
雲何天住。
雲何梵住。
雲何學住。
雲何無學住。
雲何如來住。
應當答言。
是阿那般那念。
如是說者是名正答。
問曰如阿那般那念。
是非學非無學。
何故說是學住無學住耶。
答曰從學無學邊得故。
名學無學。
能入學無學法故名學無學。
複有說者。
無煩惱故。
名聖清淨。
天所有故名學。
能得學法故名學無學所有故名無學。
能生無學法故名無學。
如來住者。
阿羅漢住。
名如來住。
未得而得者。
勝進是也。
已曾得者。
一受現法樂。
二已至不動。
複有說者。
聖所有故名聖住。
能生聖法故名聖住。
天所有故名天住。
能生天故名天住。
乃至如來所有故名如來住。
能生如來。
法故名如來住。
未得而得者阿羅漢是也。
已得受現法樂者。
現法樂有四種。
一出家樂。
二閑靜樂。
三寂滅樂。
四三菩提樂 如色衆生依身故心回乃至廣說。
問曰何以作此論。
答曰如欲色界衆生依色故心回。
無色界無色。
或謂彼心無所依而回。
為令彼意得決定故而作此論。
說有所依。
問曰彼何所依耶。
答曰命根受身處。
如是等諸餘心心不相應行。
不相應行。
名何等。
謂凡夫性。
不成就得生住老滅。
問曰亦依心回。
何以但說身耶。
答曰以身粗故說身。
眼根及次第滅心與眼識作依作所依生眼根四大身根生身根四大命根受身處得生住老滅。
如是等法作依不作所依耳識鼻識舌識說亦如是。
身根及次第滅心與身識。
作依作所依。
生身根四大命根受身處得生住老滅。
如是等法。
作依不作所依。
意識前次第滅心與意識。
作依作所依。
身根生身根四大命根受身處得生住老滅。
如是等法。
作依不作所依。
複有說者。
眼根及次第滅心與眼識。
作依作所依。
生眼根四大身根生身根四大色香味觸命根受身處得生住老滅。
如是等法。
作依不作所依。
耳識鼻識舌識說亦如是。
身根及次第滅心與身識。
作依作所依。
生身根四大色香味觸命根受身處得生住老滅。
如是等法。
作依不作所依。
意識前次第滅心與意識。
作依作所依。
身根生身根四大色香味觸命根受身處得生住老滅。
如是等法。
作依不作所依。
複有說者。
眼根及次第滅心與眼識。
作依作所依。
俱生四陰。
作依不作所依。
耳鼻舌身識亦如是。
意識前次第滅心與意識。
作依作所依。
俱生四陰。
作依不作所依。
如是則說生欲色界者生無色界者雲何。
答曰意識前次第滅心與意識。
作依作所依。
俱生三陰。
作依不作所依 問曰命根體。
為是一為是多耶。
若是一者斷其手足。
何故命不斷耶。
若是多者斷其手足。
何以手足中而無命耶。
答曰應作是說。
體實是一。
以一命根在身中故名之有命。
如有一受名之有受。
如有一思名曰有思。
有一心故名曰有心。
一心滅故名曰無心。
如是有一命故名曰有命。
問曰若然者。
斷其手足何以不死耶。
答曰命所依身有二種。
有具足不具足。
若斷手足時。
具足者滅。
不具足者續生。
具足所依身。
在不生法中住。
不具足者。
遇緣便生。
問曰何故斷手足時不死。
斷頭截腰。
而便死耶。
答曰若斷手足及餘身分時。
不壞害多入。
若斷頭截腰。
則壞害多入。
複次若斷手足時。
不壞害多入因。
亦不壞緣。
若斷頭截腰。
則壞害多入因。
亦破其緣。
令多入在不生法中住複次以頭是諸根聚處。
以腰是入出息住處。
若壞害則死。
手足等身分。
非諸根聚處。
亦非入出息住處。
是故斷截不死。
複有說者。
命根體是多法。
手足中異。
如是諸餘身分中亦異。
問曰若然者。
斷其手足。
棄在于地。
何以無命耶。
答曰手足中命。
雖性各異而屬于身。
若離于身更不屬身。
是故不活。
複次以離所依長養緣故不活 雲何受身處。
答曰衆生相似法。
受身處亦是一體。
是不隐沒無記。
亦是報亦是依。
報者說諸趣相似。
如地獄衆生展轉相似。
如是餘趣餘生當知亦展轉相似。
依者說界相似。
如欲界還似欲界。
色無色界說亦如是。
如界相似。
如是方土族姓居家比丘婆羅門學無學。
亦應随相說。
複有說者。
報者初生時所得者是也。
依者後時所得者是也。
如沙門還似沙門。
婆羅門還似婆羅門。
此相似法。
有得有舍。
舍者或身死時舍。
或餘事故舍。
餘事者如得正決定。
舍凡夫相似。
得聖相似。
阿羅漢般涅槃時。
舍而不得。
複有說言。
衆生相似法有三種。
謂善不善無記。
如八人相似法是善。
五無間業人相似法是不善。
諸餘人相似法是無記。
問曰諸死此生彼。
盡舍受身處耶。
設舍受身處。
盡死此生彼耶。
乃至廣作四句。
死此生彼不舍受身處者。
地獄中死。
還生地獄中。
乃至天中死。
還生天中。
是舍受身處。
非死此生彼者。
謂得正決定者是也。
死此生彼。
亦舍受身處者。
地獄中死。
生餘道中。
乃至天中死。
生餘道中是也。
不死此生彼。
亦不舍受身處者。
除上爾所事◎ 校正後序 此卷第十七張第五行。
欲令無量那由他眷屬(之下)皆得解脫入于涅槃(之上)國本有能斷貪欲修悲心者(乃至)兄弟姊妹欲令安樂非等。
凡四百五十五字。
丹宋二本并無者。
詳其文勢非唯首尾不相連續。
至于立文之體。
亦非此論。
國本妄加耳。
故今不取。
但恨未詳此文來自何經。
此須待勘。
因書其意以告來賢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