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十四卷

關燈


    入出息是初禅。

    從初禅心回。

    即是彼心所觀境界。

    若欲界心現在前。

    身是初禅。

    入出息是欲界。

    從欲界心回。

    即是彼心所觀境界。

    若第二第三禅心現在前。

    身是初禅。

    入出息是第二第三禅。

    從第二第三禅心回。

    即是彼心所觀境界。

    生第二禅中說亦如是。

    生第三禅中。

    第三禅心現在前。

    身是第三禅。

    入出息是第三禅。

    從第三禅心回。

    即是彼心所觀境界。

    若欲界心現在前。

    身是第三禅。

    入出息是欲界。

    從欲界心回。

    即是彼心所觀境界。

    若初禅二禅心現在前。

    身是第三禅。

    入出息是初禅二禅。

    從初禅二禅心回。

    即是彼心所觀境界。

    諸作是說。

    入出息依心回者。

    欲界入出息。

    即是欲界心所觀境界。

    初禅即初禅。

    二禅即二禅。

    三禅即三禅。

    評曰不應作是說。

    如前說者好。

    問曰入出息。

    為是衆生數。

    為非衆生數耶。

    答曰是衆生數。

    問曰為是内法。

    為是外法耶。

    答曰是外法。

    此身中亦有内風。

    然入出息是外風。

    為是長養為是依。

    為是報耶。

    答曰是依此身亦有長養風報風。

    然入出息是依。

    如經說。

    佛告阿難。

    若能令入出息。

    如射箭筈筈相續者。

    是名異食。

    雲何名異食耶。

    答曰雖以上妙飲食長養人身。

    不如正方便入出息。

    切害身法莫若邪方便。

    入出息。

    如箭筈筈相續。

    是何義耶。

    答曰如以後箭射于前箭。

    是名筈筈相續義。

    複有說者。

    相續不斷義。

    是筈筈相續義。

    問曰入出息。

    為先入耶。

    為先出耶。

    答曰或有說者。

    言先出。

    臍邊有風起。

    能開諸孔。

    然後乃出。

    複有說者。

    能開諸孔風。

    非入出息。

    諸孔開已。

    風先入。

    如饑渴人。

    少有所食。

    令身長養。

    死時最後息出。

    更不複入名死。

    複有說者。

    最後息入。

    更不複出名死。

    如說使我常得入出息。

    入第四禅時息出。

    出第四禅時息入 如說有阿那般那。

    有阿那般那念。

    雲何名阿那。

    雲何名般那。

    雲何名修阿那般那念耶。

    答曰諸入息是阿那。

    出息是般那。

    複有說者。

    出息是阿那。

    入息是般那。

    如說比丘吸外風入時名阿那。

    如内風出散名般那。

    能緣彼念。

    是名阿那般那念。

    修行廣布念相應共有法。

    是名修阿那般那念。

    阿那般那念。

    說有六事。

    雲何為六。

    一數二随三止四觀五轉六淨。

    數者。

    有五種。

    一數二減數三增數四聚數五淨數。

    數者一至二乃至十。

    減數者。

    從三至一增數者。

    從一至三四。

    聚數者。

    觀六息入六息出。

    複有說者。

    聚數者。

    觀入息是出。

    觀出息是入。

    淨數者。

    觀五息出。

    問曰為先數入息。

    為先數出息耶。

    答曰先數入息。

    所以者何。

    生時息入。

    死時息出。

    如是觀者。

    是名随順生死觀法。

    是以先觀入出。

    乃至廣說。

    随者觀息至咽時。

    心亦随至。

    至心至臍。

    乃至腳指心亦随至。

    止者。

    息入時住在咽心亦止觀。

    如是至心至臍。

    乃至住腳指心亦止觀。

    複有說者。

    止者觀風在身中住。

    如觀明珠中綖。

    觀者不但觀風。

    以風大故。

    等觀四大。

    不作差别。

    觀此四大能生何物。

    知生造色。

    次觀造色者。

    為誰作依。

    誰有所作知。

    為心心數法。

    以是事故。

    觀五陰。

    轉者轉此入息觀。

    起身念處。

    次起受心法念處。

    次起煗頂忍世第一法。

    淨者。

    謂苦法忍是也。

    複有說者。

    是諸善根。

    皆是慧分。

    數有二事。

    一數入出息。

    二能舍思覺。

    随有二事。

    一能随入出息。

    二舍離欲覺。

    止有二事。

    一能住息在鼻端。

    二不舍三昧。

    觀有二事。

    一能觀入出息住異相。

    二能取心心數法相。

    轉有二事。

    一能知陰。

    二能入聖道。

    淨有二種。

    一能斷結。

    二能淨見問曰阿那般那念體性是何。

    答曰是慧以此心品中念偏多故。

    名阿那般那念。

    取其相應共有法故。

    欲界體依。

    是四陰性色界是五陰性地者。

    在五地中。

    欲界未至初禅中間二禅未至。

    三禅未至。

    所依身者。

    依欲界身。

    亦依色界。

    然初起時。

    必依欲界。

    行者體非行。

    境界者境界是。

    風念處者。

    非根本念處。

    是念處方便。

    若取念處眷屬者。

    則是身念處。

    所以者何。

    以緣色故。

    問曰若然者。

    何故佛經說阿那般那念是四念處耶。

    答曰以是念處方便故。

    名四念處。

    問曰若然者。

    不淨觀亦是四念處方便。

    何故不說名四念處耶。

    答曰若有衆生。

    應聞阿那般那是念處者。

    世尊則說。

    若有衆生。

    應聞不淨是念處而得悟者佛亦說之。

    複有說者。

    如此經中。

    亦說不淨觀是念處。

    如此經偈說 若能觀青色亦能觀爛壞 是名身念處觀淨生欲心 是中亦有受是名受念處 能以無嗔心是名心念處 亦斷于愛恚是名法念處 複次何故。

    說阿那般那念是念處。

    不說不淨觀耶。

    答曰以阿那般那念觀牢固可恃。

    不淨觀法則不爾。

    若行者失念。

    煩惱現在前時。

    速能還觀。

    如人怖恐速走入城。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阿那般那念。

    不與外道共不淨觀共。

    複有說者。

    不淨觀能增長衆生想。

    所以者何。

    觀時必觀男女身骨故。

    阿那般那念。

    能增長法相。

    所以者何。

    以是空三昧根本故。

    是故說四念處。

    複有說者。

    阿那般那念。

    緣近法。

    是不雜觀。

    非次第觀。

    非是因衆生觀。

    不多用功。

    不淨觀不爾。

    是故說是念處。

    不說不淨觀也。

    智者一等智。

    根相應者。

    一根相應謂舍根。

    世者謂是三世。

    緣世者。

    謂緣三世。

    善不善無記者。

    謂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

    謂緣無記。

    欲色無色界系者。

    謂欲色界系。

    緣三界系及不系者。

    謂緣欲色界系。

    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謂是非學非無學。

    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者。

    謂緣非學非無學。

    見道斷修道斷無斷者。

    謂修道斷緣見道修道不斷者。

    謂緣修道斷。

    緣名緣義者謂緣義也。

    緣自緣他者謂緣自他。

    如經說偈 若于安般念具足能修行 次第而習學如佛之所說 問曰此偈中說。

    誰具足誰不具足。

    答曰或有說者。

    此中說佛具足聲聞緣覺不具足。

    複有說者。

    佛辟支佛是具足。

    聲聞是不具足。

    複有說者。

    阿羅漢以上是具足。

    學人凡夫人是不具足。

    複有說者。

    聖人是具足。

    凡夫人是不具足。

    評曰如是說者好。

    若具上六事。

    名為具足。

    若不具上六事。

    名不具足 如經中說。

    佛言我于二月入于禅定。

    現如是所應瑞相。

    雲何瑞相。

    答曰世尊。

    自敷床而坐。

    化作比丘眷屬圍繞是其瑞相。

    複有說者。

    世尊令地微動。

    諸比丘見已尋詣佛所。

    此亦是其瑞相。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有外道梵志來問汝言。

    沙門瞿昙于二月中。

    為入何定者。

    汝當答言。

    入阿那般那定。

    問曰如諸外道梵志。

    乃至不識阿那般那定名佛何故作如是說。

    若諸外道來問汝者。

    汝當答言。

    入阿那般那定耶。

    答曰欲令外道生悕有想。

    若諸外道。

    聞阿那般那定名。

    必生悕有想。

    以生悕有想故來至我所。

    以此緣故當入我法。

    作如是說。

    問曰如世尊悉入諸禅定解脫三昧。

    何以但說入阿那般那定耶。

    答曰以阿那般那定在諸禅定初故 如說當觀息短。

    乃至廣說。

    問曰息為先短後長。

    為先長後短耶。

    答曰先觀短後觀長何以知耶。

    答曰。

    如說世尊入定不久入出息速動。

    入定轉久。

    入出息安住。

    如人重擔上崄難處。

    身體疲極。

    入出息速動。

    若止息時。

    入出息住。

    佛亦如是。

    入息時知息遍身。

    出息時亦知遍身。

    問曰系念在鼻端。

    雲何複知入出息遍身耶答曰尊者和須蜜作如是說。

    遍知此身。

    是無常法。

    而不失念。

    問曰若然者。

    不名起定耶。

    答曰不名起。

    以不舍其方便故。

    如是展轉觀此身。

    是苦空無我穢污不淨性。

    若此阿那般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