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十四卷
關燈
小
中
大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十四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雜揵度人品中
◎頗行緣無明。
不緣明耶。
乃至廣說。
問曰何故因無明與明而作此論。
答曰或有說者。
作經者意欲爾。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無明與明相違。
明與無明相違。
無明與明作對治。
明與無明作對治。
複有說者。
以俱是無首俱是九種俱是根本。
無明是起作法根本。
明是寂滅分根本 頗行緣無明。
乃至廣說。
處處廣說諸行名。
如說無明緣行。
阿毗昙人作如是說。
此中說時五陰是行。
尊者瞿沙作如是說。
此中說業是行。
如說有害他行。
此中說不善業是行。
如說無有害他行。
此中說善業是行。
如說造有為行。
如說一造有為行此中說思是行。
如說五陰色心心數法心不相應行無為。
此中說心不相應行陰是行。
如說有此色受想行識。
此中說心相應不相應五陰是行。
如說三行。
謂身口意。
身行者謂出入息。
口行者謂覺觀。
意行者謂想思。
此中說想陰及二陰少分是行。
如說三行有福分非福分不動分。
此中說善不善業是行。
如說行有五過患。
此中說不善法是行。
亦說是苦觸。
複有說者。
此中說五取陰是行。
如說聰明者。
不以行舍行。
如說諸行無常。
此中說五取陰是行。
如說寂滅為樂。
此中說寂滅為樂。
此中說寂滅是數法無漏行非以數滅。
如說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此中說一切有為法是行。
此經亦說一切有為法是行。
若說相似行。
凡有十一種。
欲界有四善不善隐沒不隐沒。
色界有三善隐沒不隐沒。
無色界亦爾及無漏行。
無明與明。
非欲界善行因。
為作三緣。
謂次第境界威勢緣。
無明與不善行作四因。
謂相應共生相似遍因。
為作四緣。
明非其因。
為作二緣。
謂境界威勢緣。
欲界隐沒無記說亦如是。
無明非欲界不隐沒無記因。
除無明報。
為作三緣。
謂次第境界威勢緣。
明非其因。
為作一緣。
謂威勢緣。
無明與無明報。
作一因謂報因。
作四緣謂因次第境界威勢緣。
明非其因。
為作一緣謂威勢緣。
無明與明。
非色界善行因。
為作三因除因緣。
無明與色界隐沒無記行作四因。
謂相應共生相似遍因。
為作四緣。
明非其因。
為作二緣謂境界威勢緣。
明與無明。
非色界不隐沒行因。
無明為作三緣除因緣。
明為作一緣謂威勢緣。
無色界亦如是。
無明與無漏行。
除初明。
諸餘無漏行非因。
為作二緣謂境界威勢緣。
明與其相似者。
作三因謂相應共生相似因。
為作四緣。
初明與無明非因。
為作二緣謂境界威勢緣。
無明與初明非因。
為作一緣威勢緣。
如此說。
是略毗婆沙 頗行緣無明不緣明耶。
答曰無也。
所以者何。
無有行于無明有緣于明無緣。
頗行于明有緣。
于無明無緣耶。
答曰此亦無也所以者何。
無有行于明有緣于無明無緣。
頗行于無明與明有緣耶。
答曰有。
所以者何。
衆生從久來。
無有不謗道言非道者。
彼于後時。
作地利行。
亦令增長。
乃至廣說。
地利行者。
得田地園林果者是也王行者得作邊地王。
如摩菟羅王等大王行者。
得王于一方。
如瞿沙王無侖荼王秦天子等是也。
轉輪王行者得王四天下。
複有說者。
王行者得王一方。
如瞿沙王無侖荼王秦天子等是也。
大王行者得為轉輪王太子已登王位。
七寶未至是也。
轉輪王行者。
已登王位。
七寶自至是也。
複有說者。
地利行者。
謂一切地處。
于中尊貴。
王行者。
得為轉輪王眷屬小王。
大王行者。
居轉輪王太子位。
轉輪王行者。
得王四天下。
七寶自至。
以是因緣。
展轉生故。
使諸衆生及種子藥草樹木皆得生長。
亦以如法賦稅。
以此業力故。
使外種子皆得增長。
如此義今當廣說。
如諸外道見。
壽命有增有減。
心生厭離。
複為怨憎會苦愛别離苦。
在家諸苦之所逼切而便出家。
既出家已少欲知足。
精勤苦行持崄難戒。
種種苦行欲求解脫。
彼依邪道故。
轉遠聖道。
以轉遠故。
不能得道。
不得道故。
便生诽謗。
言無有道。
雖有解脫。
而無其道。
若當有者。
我等種種苦行應得此道。
以不得故當知無道。
于修行法而便退還。
作是思惟。
于生死中多修福者。
猶有崄難。
況不作者。
我今當修施福。
即作大祀。
以諸飲食充足多人。
作如是願。
使我為王。
乃至轉輪王。
如佛弟子見。
壽命有增有減。
心生厭離。
複為怨憎會苦愛别離苦在家諸苦之所逼切而便出家。
既出家已。
初夜後夜勤修方便。
一七二七日沒。
于其中間。
結加趺坐。
頂安禅鎮行禅毱法杖。
常住山頂岩石間修行精進。
雖然以二事故不得道。
一善根未熟。
二行邪方便。
善根未熟者。
始于此身而求解脫。
佛法之中。
速得解脫者。
一身中種解脫分善根。
二身中成熟。
三身中得解脫。
而彼未種解脫分善根而求解脫。
是名善根未熟。
行邪方便者。
受錯謬對治。
以是事故不能得道。
以不得故便謗于道。
雖有解脫而無其道。
若當有者我今種種精進苦行。
則應當得。
以是事故而便退還。
複更思惟。
于生死中。
多作福者猶為崄難。
何況不作。
我今當修福業自作亦教他作。
施設長齋般阇于瑟因講經法會等。
以種種飲食充足多人。
發如是願。
使我為王至轉輪位。
如願皆得。
若當無道邪見無由生謗。
以有道故。
邪見便謗。
是故無漏道作近緣。
若邪見不謗道。
後則不生施俱心。
如是染污心與不染心作緣。
若無施俱心。
則外種子不增長。
如是内法與外法作近緣。
此前心具有四緣。
前心者。
謂邪見俱心。
彼相應共有。
是因緣疑。
是次第緣。
道是境界緣。
除其自體。
餘一切法。
是威勢緣。
彼後心有一威勢緣。
後心者。
謂施俱心也。
問曰以何等故。
前心有四緣。
後心有一緣耶。
答曰或有說者。
此文應如是說。
前心有四緣。
後心亦應有四緣。
應如是說。
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有說者。
此中一向說近緣。
如識身經所說。
不為心作障礙是威勢緣。
諸法為作境界者是境界緣。
前滅心是次第緣。
俱生法是因緣。
如是皆說近緣。
當知此文亦說近緣。
前心四緣是近緣。
前心四緣于後心。
是一威勢緣。
非因緣非次第緣非境界緣。
所以者何。
前心與邪見作因緣。
邪見相應心。
不行布施。
疑心不能與施心開次第緣。
道心不行施。
問曰如後生心體。
以在四緣中。
前心四緣。
于後心。
是威勢緣故。
雲何不自體還與自體作威勢緣耶。
答曰或有說者。
此文應如是說。
前心四緣。
與後心作一威勢緣。
除其自體。
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我先作是說。
此中一向說近緣。
後心于前心四緣。
是遠緣是為舍遠取近。
複有說者。
先已除自體是餘論。
餘日誦餘揵度中說。
除其自體者。
猶當信受。
何況此論。
此揵度同曰誦前品中說。
一切諸法。
除其自體。
作威勢緣而不信受。
以是事故。
此中雖不言除其自體亦複無過 頗行不緣無明。
亦不緣明耶。
答曰無也。
無有行不緣無明亦不緣明。
複次若别為一法說者則有。
頗行緣無明不緣明乃至廣說。
緣無明不緣明者。
謂無明報染污行無明報者。
無明為作報因明非其因。
所以者何。
明無因義故。
無明與染污行作四因。
謂相應共生相似遍因。
明非其因。
無因義故。
緣明不緣無明者除初明。
諸餘無漏行。
明與彼作三因。
謂相應共生相似因。
無明非其因。
無因義故。
緣無明緣明者此則無也。
所以者何。
無有行緣無明。
亦緣明者遠故。
如偈說
不緣明耶。
乃至廣說。
問曰何故因無明與明而作此論。
答曰或有說者。
作經者意欲爾。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無明與明相違。
明與無明相違。
無明與明作對治。
明與無明作對治。
複有說者。
以俱是無首俱是九種俱是根本。
無明是起作法根本。
明是寂滅分根本 頗行緣無明。
乃至廣說。
處處廣說諸行名。
如說無明緣行。
阿毗昙人作如是說。
此中說時五陰是行。
尊者瞿沙作如是說。
此中說業是行。
如說有害他行。
此中說不善業是行。
如說無有害他行。
此中說善業是行。
如說造有為行。
如說一造有為行此中說思是行。
如說五陰色心心數法心不相應行無為。
此中說心不相應行陰是行。
如說有此色受想行識。
此中說心相應不相應五陰是行。
如說三行。
謂身口意。
身行者謂出入息。
口行者謂覺觀。
意行者謂想思。
此中說想陰及二陰少分是行。
如說三行有福分非福分不動分。
此中說善不善業是行。
如說行有五過患。
此中說不善法是行。
亦說是苦觸。
複有說者。
此中說五取陰是行。
如說聰明者。
不以行舍行。
如說諸行無常。
此中說五取陰是行。
如說寂滅為樂。
此中說寂滅為樂。
此中說寂滅是數法無漏行非以數滅。
如說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此中說一切有為法是行。
此經亦說一切有為法是行。
若說相似行。
凡有十一種。
欲界有四善不善隐沒不隐沒。
色界有三善隐沒不隐沒。
無色界亦爾及無漏行。
無明與明。
非欲界善行因。
為作三緣。
謂次第境界威勢緣。
無明與不善行作四因。
謂相應共生相似遍因。
為作四緣。
明非其因。
為作二緣。
謂境界威勢緣。
欲界隐沒無記說亦如是。
無明非欲界不隐沒無記因。
除無明報。
為作三緣。
謂次第境界威勢緣。
明非其因。
為作一緣。
謂威勢緣。
無明與無明報。
作一因謂報因。
作四緣謂因次第境界威勢緣。
明非其因。
為作一緣謂威勢緣。
無明與明。
非色界善行因。
為作三因除因緣。
無明與色界隐沒無記行作四因。
謂相應共生相似遍因。
為作四緣。
明非其因。
為作二緣謂境界威勢緣。
明與無明。
非色界不隐沒行因。
無明為作三緣除因緣。
明為作一緣謂威勢緣。
無色界亦如是。
無明與無漏行。
除初明。
諸餘無漏行非因。
為作二緣謂境界威勢緣。
明與其相似者。
作三因謂相應共生相似因。
為作四緣。
初明與無明非因。
為作二緣謂境界威勢緣。
無明與初明非因。
為作一緣威勢緣。
如此說。
是略毗婆沙 頗行緣無明不緣明耶。
答曰無也。
所以者何。
無有行于無明有緣于明無緣。
頗行于明有緣。
于無明無緣耶。
答曰此亦無也所以者何。
無有行于明有緣于無明無緣。
頗行于無明與明有緣耶。
答曰有。
所以者何。
衆生從久來。
無有不謗道言非道者。
彼于後時。
作地利行。
亦令增長。
乃至廣說。
地利行者。
得田地園林果者是也王行者得作邊地王。
如摩菟羅王等大王行者。
得王于一方。
如瞿沙王無侖荼王秦天子等是也。
轉輪王行者得王四天下。
複有說者。
王行者得王一方。
如瞿沙王無侖荼王秦天子等是也。
大王行者得為轉輪王太子已登王位。
七寶未至是也。
轉輪王行者。
已登王位。
七寶自至是也。
複有說者。
地利行者。
謂一切地處。
于中尊貴。
王行者。
得為轉輪王眷屬小王。
大王行者。
居轉輪王太子位。
轉輪王行者。
得王四天下。
七寶自至。
以是因緣。
展轉生故。
使諸衆生及種子藥草樹木皆得生長。
亦以如法賦稅。
以此業力故。
使外種子皆得增長。
如此義今當廣說。
如諸外道見。
壽命有增有減。
心生厭離。
複為怨憎會苦愛别離苦。
在家諸苦之所逼切而便出家。
既出家已少欲知足。
精勤苦行持崄難戒。
種種苦行欲求解脫。
彼依邪道故。
轉遠聖道。
以轉遠故。
不能得道。
不得道故。
便生诽謗。
言無有道。
雖有解脫。
而無其道。
若當有者。
我等種種苦行應得此道。
以不得故當知無道。
于修行法而便退還。
作是思惟。
于生死中多修福者。
猶有崄難。
況不作者。
我今當修施福。
即作大祀。
以諸飲食充足多人。
作如是願。
使我為王。
乃至轉輪王。
如佛弟子見。
壽命有增有減。
心生厭離。
複為怨憎會苦愛别離苦在家諸苦之所逼切而便出家。
既出家已。
初夜後夜勤修方便。
一七二七日沒。
于其中間。
結加趺坐。
頂安禅鎮行禅毱法杖。
常住山頂岩石間修行精進。
雖然以二事故不得道。
一善根未熟。
二行邪方便。
善根未熟者。
始于此身而求解脫。
佛法之中。
速得解脫者。
一身中種解脫分善根。
二身中成熟。
三身中得解脫。
而彼未種解脫分善根而求解脫。
是名善根未熟。
行邪方便者。
受錯謬對治。
以是事故不能得道。
以不得故便謗于道。
雖有解脫而無其道。
若當有者我今種種精進苦行。
則應當得。
以是事故而便退還。
複更思惟。
于生死中。
多作福者猶為崄難。
何況不作。
我今當修福業自作亦教他作。
施設長齋般阇于瑟因講經法會等。
以種種飲食充足多人。
發如是願。
使我為王至轉輪位。
如願皆得。
若當無道邪見無由生謗。
以有道故。
邪見便謗。
是故無漏道作近緣。
若邪見不謗道。
後則不生施俱心。
如是染污心與不染心作緣。
若無施俱心。
則外種子不增長。
如是内法與外法作近緣。
此前心具有四緣。
前心者。
謂邪見俱心。
彼相應共有。
是因緣疑。
是次第緣。
道是境界緣。
除其自體。
餘一切法。
是威勢緣。
彼後心有一威勢緣。
後心者。
謂施俱心也。
問曰以何等故。
前心有四緣。
後心有一緣耶。
答曰或有說者。
此文應如是說。
前心有四緣。
後心亦應有四緣。
應如是說。
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有說者。
此中一向說近緣。
如識身經所說。
不為心作障礙是威勢緣。
諸法為作境界者是境界緣。
前滅心是次第緣。
俱生法是因緣。
如是皆說近緣。
當知此文亦說近緣。
前心四緣是近緣。
前心四緣于後心。
是一威勢緣。
非因緣非次第緣非境界緣。
所以者何。
前心與邪見作因緣。
邪見相應心。
不行布施。
疑心不能與施心開次第緣。
道心不行施。
問曰如後生心體。
以在四緣中。
前心四緣。
于後心。
是威勢緣故。
雲何不自體還與自體作威勢緣耶。
答曰或有說者。
此文應如是說。
前心四緣。
與後心作一威勢緣。
除其自體。
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我先作是說。
此中一向說近緣。
後心于前心四緣。
是遠緣是為舍遠取近。
複有說者。
先已除自體是餘論。
餘日誦餘揵度中說。
除其自體者。
猶當信受。
何況此論。
此揵度同曰誦前品中說。
一切諸法。
除其自體。
作威勢緣而不信受。
以是事故。
此中雖不言除其自體亦複無過 頗行不緣無明。
亦不緣明耶。
答曰無也。
無有行不緣無明亦不緣明。
複次若别為一法說者則有。
頗行緣無明不緣明乃至廣說。
緣無明不緣明者。
謂無明報染污行無明報者。
無明為作報因明非其因。
所以者何。
明無因義故。
無明與染污行作四因。
謂相應共生相似遍因。
明非其因。
無因義故。
緣明不緣無明者除初明。
諸餘無漏行。
明與彼作三因。
謂相應共生相似因。
無明非其因。
無因義故。
緣無明緣明者此則無也。
所以者何。
無有行緣無明。
亦緣明者遠故。
如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