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十三卷

關燈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十三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雜揵度人品第三上 一人此生十二支緣。

    幾在過去幾在未來幾在現在。

    如是章及解章義。

    此中應廣說優波提舍。

    問曰何故作此論。

    答曰為止他義故。

    如毗婆阇婆提說緣起是無為法。

    問曰彼以何義故說緣起是無為法。

    答曰彼依佛經。

    佛經說若佛出世若不出世。

    法住法界。

    如來成等正覺。

    為他顯現乃至廣說。

    彼以是義故說緣起法是無為。

    為止如是說者意故。

    緣起法堕在世中。

    若堕在世。

    當知緣起法定是有為非是無為。

    所以者何。

    無有無為法堕在世中。

    問曰若緣起是有為法。

    彼經雲何通。

    若佛出世。

    若不出世。

    法住法界。

    乃至廣說。

    答曰應知彼經意趣。

    問曰彼經意趣雲何。

    答曰彼經說因果決定義故。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

    無明常是行因。

    行常是無明果。

    如是乃至生是老死因。

    老死是生果。

    如此義是彼經意趣。

    若如汝所解。

    彼經意趣。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

    地常堅相。

    乃至風常動相。

    四大可是無為法耶。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

    色常色相。

    乃至識常識相。

    如是諸陰。

    複是無為法耶。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

    诃梨勒果迦中伽盧醯尼藥。

    常是苦味。

    複是無為法耶。

    如汝所說。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

    四大諸陰。

    诃梨勒果迦中伽盧醯尼藥等。

    常是有為。

    如是緣起法。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

    雖住法界亦應是有為。

    非是無為。

    是故為止他義欲顯己義。

    亦欲現法相相應義故。

    而作此論 一人此生乃至廣說。

    彼尊者于此中。

    欲明五種義故。

    一者何以唯說一人。

    二者為說何等人。

    三者何以說此生。

    四者為說何等生。

    五者說何現在。

    唯說一人者。

    欲去經文煩鬧過故。

    若說一切衆生經文則煩。

    欲令無煩過故唯說一人。

    如說一人當知一切衆生亦爾。

    為說何等人者。

    若人經曆十二支緣。

    猶如登石亦如上梯。

    若過去無明行起現在前。

    能生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

    若現在愛取有起現在前。

    能生未來生老死者。

    說如此人。

    若過去無明行起現在前。

    能生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

    若現在愛取有不起現在前。

    不能生未來生老死者。

    此中不說如此人。

    若過去無明行。

    乃至能生未來生老死者。

    此中說之。

    如智揵度中所說。

    學人成就八種道迹。

    彼中為說何等學人。

    答曰若經曆諸禅三昧。

    猶如登石亦如上梯者。

    先入有覺有觀定。

    次入無覺無觀定。

    次入無色定。

    出無色定入滅盡定。

    出滅盡定起世俗心。

    現在前者彼中說如此人若入有覺有觀定從彼定起。

    乃至入滅盡定。

    從滅盡定起。

    無漏心現在前者。

    彼中不說。

    若入有覺有觀定。

    從彼定起。

    乃至入滅盡定。

    從滅定起。

    有漏心現在前。

    彼中說之亦如經說。

    見此姊妹形容端正。

    彼于後時羸瘦老劣。

    複于後時見病着床席。

    複于後時見其已死。

    經一日二日乃至七日。

    複于後時見其色青。

    乃至骨節散壞。

    彼中所說女人。

    要經上爾所時事。

    若不經上爾所時事。

    彼中不說。

    此中說一人者要經曆十二因緣。

    廣說如上。

    何以說此生者。

    若說現在生。

    當知說過去未來亦爾。

    為說何等生者。

    通此一身以生名說。

    說何現在者。

    說此一生現在。

    不說刹那現在。

    不說時現在 一人此生十二支緣。

    幾在過去。

    答曰二謂無明行則止無前世所更事。

    二在未來謂生老死則止無未來世生事。

    八是現在識。

    乃至有則說因果相續。

    二是過去則止常見。

    二是未來則止斷見。

    八是現在則顯中道。

    問曰過去亦有十二支緣。

    未來亦有十二支緣。

    現在亦有十二支緣。

    何故說二在過去二在未來八在現在耶。

    答曰現在法。

    以因推果以果推因。

    現在以因推果者。

    現在愛取有。

    是未來生老死因。

    生老死是其果。

    以果推因者。

    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果。

    此因是過去無明行。

    以現在因推果。

    以現在果推因故。

    而作是說。

    此中說衆生數緣起法。

    如波伽羅那經所說。

    雲何緣起法。

    答曰一切有為法。

    問曰此說彼說有何差别。

    答曰此說衆生數。

    彼說衆生數非衆生數。

    此說有根法。

    彼說有根無根法。

    此說有心法。

    彼說有心無心法。

    此說内法。

    彼說内外法。

    此文不了義。

    彼文了義。

    乃至廣說。

    緣起法有四種。

    一者刹那。

    二者相續。

    三者時。

    四者次第。

    此說刹那。

    彼說相續。

    此說時。

    彼說次第。

    問曰。

    此中何以唯說衆生數緣起法耶。

    答曰彼尊者依佛經作論。

    佛經中說衆生數緣起法。

    佛經是此論根本。

    是故彼尊者依佛經作論。

    問曰如是因論生論。

    以何等故世尊經中。

    唯說衆生數緣起法。

    不說非衆生數。

    答曰随順有義是支義。

    此支随順有故。

    是故唯說衆生數。

    不說非衆生數。

    如此經說衆生數緣起法。

    當知餘經說有支。

    亦說衆生數緣起法。

    問曰緣起法緣生法有何差别。

    答曰或有說者無有差别。

    所以者何。

    如波伽羅那經所說。

    雲何緣起法。

    一切有為法。

    雲何緣生法。

    一切有為法。

    此義可爾。

    然亦應更求差别相。

    因是緣起。

    果是緣生。

    如因果。

    事所事。

    相所相。

    成所成。

    續所續。

    生所生。

    取所取。

    當知亦如是。

    複有說者。

    過去是緣起。

    未來現在是緣生。

    複有說者。

    過去是緣起。

    未來是緣生。

    複有說者。

    無明是緣起。

    行是緣生。

    乃至生是緣起。

    老死是緣生。

    複有說者。

    無明是緣起。

    老死是緣生。

    餘十支是緣起緣生。

    複有說者。

    二在過去是緣起。

    二在未來是緣生。

    餘支是緣起緣生。

    尊者富那奢說曰。

    此中應作四句。

    或有緣起非緣生。

    或有緣生非緣起。

    乃至廣作四句。

    緣起非緣生者。

    未來法是也。

    緣生非緣起者。

    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死陰是也。

    緣起緣生者。

    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死五陰。

    諸餘過去現在法是也。

    非緣起非緣生者。

    無為法是也。

    如法身經所說。

    諸無明決定生行不相離常相随。

    是名緣起緣生。

    若無明不決定生行。

    或時相離不相随。

    是名緣生非緣起。

    乃至生老死。

    亦應如是說。

    尊者和須蜜說曰。

    因是緣起。

    從因生法是緣生。

    複次和合是緣起。

    從和合生是緣生。

    複次起所起。

    生所生亦如是。

    緣起緣生是謂差别 問曰此緣起法體性是何。

    答曰體是五陰。

    五陰是緣起體。

    是性是我。

    是物是相。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以何等故名緣起法。

    答曰或有說者。

    體性可起待緣而起故名緣起。

    複有說者。

    各各從異緣起故名緣起。

    複有說者。

    等從緣生故名緣起。

    問曰諸法或從四緣生。

    或從三緣生二緣生。

    雲何等從緣生是緣起義耶。

    答曰。

    即以是事故。

    等從緣生是緣起義。

    若法應從四緣生者。

    三緣二緣則不能生。

    從三緣生者。

    二緣四緣則不能生。

    從二緣生者。

    三緣四緣則不能生。

    以是事故等從緣生。

    是緣起義。

    複有說者。

    法生時除其自體。

    餘一切法與威勢緣。

    以是事故等從緣生。

    是緣起義。

    複有說者。

    等生是緣起義。

    如說一切衆生心等生等住等滅。

    複有說者。

    一切衆生等同此緣。

    故名緣起法。

    問曰如此衆生。

    或有前般涅槃者。

    或有後般涅槃者。

    雲何等同此緣耶。

    答曰前般涅槃者。

    于緣起法前少後多。

    後般涅槃者。

    于緣起法前多後少。

    以是事故等從同緣生。

    是緣起義。

    此中說時緣起法。

    有十二時十二支十二五陰。

    尊者奢摩達說曰。

    于一刹那頃。

    有十二支緣。

    若以貪心殺生。

    彼相應愚是無明。

    彼相應思是行。

    彼相應心是識。

    起有作業必有名色。

    起有作業必有六入。

    彼相應觸是觸。

    彼相應受是受。

    貪即是愛。

    彼相應纏是取。

    彼身口作業是有。

    如此諸法生是生。

    此諸法變是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