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十卷
關燈
小
中
大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十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雜犍度智品之六
◎有六因乃至廣說。
論曰此六因非佛經說。
四緣是佛經說。
今欲以因解緣。
其事雲何。
相應因乃至報因是因緣。
所作因者是次第緣境界緣威勢緣。
問曰因攝緣緣攝因。
答曰随體性相攝。
或有說者。
應有差别。
雲何差别。
如相應因。
乃至報因是因緣。
所作因是威勢緣。
次第緣境界緣是緣非因。
為因攝緣。
為緣攝因。
緣攝因。
非因攝緣。
不攝何等次第緣境界緣。
複有說者。
六因亦是佛經說。
如增一阿含六法中說。
經久遠故。
而有亡失。
彼尊者迦旃延子。
以願智力。
觀佛經中說六因處。
于此阿毗昙中。
依六因而作論。
曾聞增一阿含。
從一法增乃至百法。
今唯有一法增乃至十法在餘悉亡失。
又于一法中。
亡失者多。
乃至十法。
亡失亦多。
曾聞有大德阿羅漢名奢那婆數。
是尊者耆婆迦和上。
彼尊者般涅槃時。
即日有七萬七千本生因緣。
有一萬阿毗昙論。
滅不複現。
從是以後。
更不複行。
一論師滅。
有爾所經論。
更不複行。
何況若百若千諸論師滅。
複有說者。
雖無有經一處全說六因。
處處經中。
别說六因中一一因問曰若然者。
何經中說相應因。
答曰如說是名見道根本信名不壞智相應。
此經說相應因。
何處說共生因者。
如說眼緣色生眼識。
亦生共生受想等。
此經說共生因何處說相似因者。
如說此人成就善法。
亦成就不善法。
此人不善法滅。
善法更生。
此經說相似因。
何處說遍因者。
如說比丘若有所思。
有所分别。
是名起使。
何處說報因者。
如說修行廣布殺生。
身壞命終。
生地獄中。
受不善報。
此經說報因。
何處說所作因者。
如說以二因二緣。
生于正見。
乃至廣說。
此經說所作因。
如是等經。
皆說六因。
此犍度分别因不分别緣。
見犍度。
分别緣不分别因。
問曰何故彼尊者依六因作論。
答曰以此六因。
斷無因惡因者意故。
複有說者。
彼尊者所以依六因作論者。
欲顯現四種果。
如觀掌中阿摩勒故。
若說相應共生因。
即顯現功用果。
若說相似因遍因即顯現依果。
若說報因。
即顯現報果。
若說所作因。
即顯現威勢果。
以是事故。
依六因作論 雲何相應因。
答曰受于受相應法相應因中因。
受相應法于受相應因中因。
問曰何故此法展轉為因。
答有為法。
性羸劣故。
義言問受法不用想。
能所覺不受。
當答言。
不能如是餘法相離。
不能有所作。
是故心心數法。
展轉相長養。
展轉相增益。
展轉相依。
而能負重。
如二葦束相依而住。
衆多亦然。
如以一繩不能挽大材。
多繩則能。
彼亦如是。
問曰何故不說心耶。
答曰。
或有說者。
彼作經者意欲爾。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應說心心數法相應因中因。
乃至廣說。
而不說者。
當知此義是有餘說。
複有說者。
此文說諸因。
義不盡。
若盡說者。
應作是說。
雲何相應因心心數法相應因中因。
雲何共生因一切有為法。
雲何相似因過去現在法。
雲何一切遍因過去現在一切遍使。
及使相應共有法。
雲何報因不善及善有漏法。
雲何所作因一切諸法。
應如是說諸因。
若不說者。
當知說諸因義不盡。
複有說者。
已說在先所說受相應法中。
其義雲何。
如說受受相應法相應因中因。
乃至廣說。
問曰若然者何以不即心名說耶。
答曰等義是相應義。
此心是宗主。
如偈說心是第六增上王。
複有說者。
以心故名相應不相應法。
如說是名心相應法。
是名心不相應法。
如是想思觸作觀欲解脫念定慧慧相應法相應因中因。
乃至廣說。
問曰何以但說十大地數法。
不說餘數法耶。
答曰或有說者。
彼作經者意欲爾。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義是有餘說。
複有說者。
諸界諸地諸心諸種中可得者說。
餘數法與上相違故不說 問曰雲何是相應義。
答曰等義是相應義。
問曰若等義是相應義者。
此數法于心。
或多或少。
于善心多。
于染污心少。
于染污多。
于不隐沒無記少。
于欲界系多。
于色界系少。
于色界系多。
于無色界系少。
于有漏多。
于無漏少。
如是者雲何等義是相應義。
答曰以體等故。
言等義是相應義。
若當一心中有二受一想。
如是不名為等。
非相應義。
一心一受餘數法亦爾。
以是故等義是相應義。
複有說者。
等不相離義。
是相應義。
複有說者。
等不别異義。
是相應義。
複有說者。
等同受義。
是相應義。
如車載時。
諸分皆載。
無不載者。
如是心車受緣時。
諸大地。
于緣等受。
無不受者。
複有說者。
等同受義。
是相應義。
非前後故。
如秋時群鴿一時詣場一時食一時起。
如是心心數法。
于緣一時造。
一時所作。
一時滅複有說者。
合義是相應義。
如水乳不相妨故共合。
如是此法與彼法。
不相妨故相應。
複有說者。
等相愛義。
是相應義。
如人更相随順言是相愛。
如是此法與彼法。
更相随順。
言是相應。
尊者婆已說曰。
有四事等故。
是相應義。
所謂時所依行境界。
時者同一刹那。
所依者同一所依。
行者同于一行。
境界者同行一境界。
以是事故。
是相應義。
複有說者。
葦束義是相應義。
如葦二束多束相依而住。
如是心心數法。
性羸劣故。
一一不能生。
不能取緣。
心與十大地合。
能行世能取果。
能知境界。
能有所作。
複有說者。
系材義是相應義。
如一斤麻不能系材。
若多合為索則能系材。
如是心大地法。
廣說如上。
複有說者。
相牽渡河義。
是相應義。
相牽者展轉相牽手。
如山谷中駛河。
一人則不能渡。
若與多人。
更相牽手。
然後能渡。
如是心與大地。
廣說如上。
複有說者。
同伴義是相應義。
如曠野道。
多諸盜賊惡獸。
一人則不能過。
若集多人。
展轉相因。
然後能過。
如是心與大地。
廣說如上。
尊者和須蜜說曰。
雲何是相應義。
相生義是相應義。
問曰若然者眼識能生意識。
彼是相應耶。
答曰所依異。
若同所依。
能相生者。
是相應義。
複次不别異義。
是相應義。
問曰若然者四大亦不别異。
是相應耶。
答曰四大無有所依。
若有所依。
不别異者是相應義。
複次有所緣義是相應義。
問曰若然者五識亦有所緣。
是相應耶。
答曰所依各異。
若同所依。
同所緣。
是相應義。
複次同一緣義。
是相應義。
問曰若然者眼識意識。
同于一緣是相應耶。
今現見多人俱共生心。
同觀初月。
是相應耶。
答曰所依各異。
若同所依。
同于一緣。
是相應義。
複次合義是相應義。
問曰若然者壽命暖氣識。
合在一處是相應耶。
答曰彼二無所依。
若有所依。
亦有合相是相應義。
複次一時生義是相應義。
問曰若然者四大一時生是相應耶。
答曰四大無所依。
若有所依。
一時俱生是相應義。
複次俱生俱住俱滅。
是相應義。
問曰若然者心回轉。
色心不相應行。
俱生俱住俱滅。
則相應耶。
答曰無有所依。
若有所依。
俱生俱住俱滅。
是相應義。
複次同一所依。
同一行。
同一所緣是相應義。
問曰何以知同一所依同一行同一所緣是相應耶。
答曰複何以知同一所依同一行同一所緣非是相應義耶。
複次同作一事義是相應義。
問曰若然者忍智同作一事是相應耶。
答曰彼不同時生。
若同時生。
同作一事是相應義。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同伴義是相應義。
如識随所緣事。
為諸數名。
離于俱生。
是相應義。
尊者瞿沙說曰。
同一依同一行同一緣。
是相應義。
所以者何有為法性羸劣。
展轉相因力生。
不見有一大地獨行世者。
是故說名相應。
此相應因。
于三世中。
決定能生功用果 雲何共生因。
乃至廣說。
問曰。
相應因共生因有何差别。
答曰。
或有說者。
若有相應因。
則有共生因。
頗有共生因非相應因耶。
答曰有諸不相應共生因也。
問曰。
此事可爾所問差别者。
于一刹那中受與想有二因。
所謂相應因共生因。
有何差别。
答曰不相離義。
是相應因義。
同一果義。
是共生因義。
複有說者。
同一所依。
同一行。
同一緣。
是相應因義。
同一生一住一滅。
是共生因義。
複有說者。
牽手渡河義。
是相應因義。
自勤力渡義。
是共生因義。
複有說者。
共财義。
是相應因義。
能起義是共生因義。
複有說者。
等義是相應因義。
不相離義。
是共生因義 雲何共生因。
答曰心與數法。
是共生因中因。
乃至廣說。
先不說心。
今則說之。
心與數法。
是共生因中因。
數法轉還與心是共生因中因。
心與心回轉身口業。
是共生因中因。
身口業者。
謂禅無漏戒。
問曰何以不說心回轉身口業與心是共生因中因。
答曰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義是有餘說。
複有說者。
前後廣說。
中說則略。
如所作因前後廣說中說則略。
此亦複爾。
複有說者。
心于身口業與因。
不随其事。
身口業于心随其事。
不與其因。
如王于其眷屬。
與其飲食饒益不随其事。
眷屬于王随其事。
不與飲食饒益。
如是心身口業。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身口業從心起屬于心。
從心生故。
是共生因。
身口業不能起心。
心不屬業。
亦不從生故。
非共生因。
評曰不應作是說。
如是說者好。
心與心回轉身口業共生因。
當知心回轉身口業。
與心共生因中因。
所以者何同一果同一所作故。
問曰若然者何以不說。
答曰上已廣說故。
心不相應行共生因中因。
問曰何等是心不相應行。
答曰或有說者。
心自體生。
生與心共生因中因。
複有說者。
心
論曰此六因非佛經說。
四緣是佛經說。
今欲以因解緣。
其事雲何。
相應因乃至報因是因緣。
所作因者是次第緣境界緣威勢緣。
問曰因攝緣緣攝因。
答曰随體性相攝。
或有說者。
應有差别。
雲何差别。
如相應因。
乃至報因是因緣。
所作因是威勢緣。
次第緣境界緣是緣非因。
為因攝緣。
為緣攝因。
緣攝因。
非因攝緣。
不攝何等次第緣境界緣。
複有說者。
六因亦是佛經說。
如增一阿含六法中說。
經久遠故。
而有亡失。
彼尊者迦旃延子。
以願智力。
觀佛經中說六因處。
于此阿毗昙中。
依六因而作論。
曾聞增一阿含。
從一法增乃至百法。
今唯有一法增乃至十法在餘悉亡失。
又于一法中。
亡失者多。
乃至十法。
亡失亦多。
曾聞有大德阿羅漢名奢那婆數。
是尊者耆婆迦和上。
彼尊者般涅槃時。
即日有七萬七千本生因緣。
有一萬阿毗昙論。
滅不複現。
從是以後。
更不複行。
一論師滅。
有爾所經論。
更不複行。
何況若百若千諸論師滅。
複有說者。
雖無有經一處全說六因。
處處經中。
别說六因中一一因問曰若然者。
何經中說相應因。
答曰如說是名見道根本信名不壞智相應。
此經說相應因。
何處說共生因者。
如說眼緣色生眼識。
亦生共生受想等。
此經說共生因何處說相似因者。
如說此人成就善法。
亦成就不善法。
此人不善法滅。
善法更生。
此經說相似因。
何處說遍因者。
如說比丘若有所思。
有所分别。
是名起使。
何處說報因者。
如說修行廣布殺生。
身壞命終。
生地獄中。
受不善報。
此經說報因。
何處說所作因者。
如說以二因二緣。
生于正見。
乃至廣說。
此經說所作因。
如是等經。
皆說六因。
此犍度分别因不分别緣。
見犍度。
分别緣不分别因。
問曰何故彼尊者依六因作論。
答曰以此六因。
斷無因惡因者意故。
複有說者。
彼尊者所以依六因作論者。
欲顯現四種果。
如觀掌中阿摩勒故。
若說相應共生因。
即顯現功用果。
若說相似因遍因即顯現依果。
若說報因。
即顯現報果。
若說所作因。
即顯現威勢果。
以是事故。
依六因作論 雲何相應因。
答曰受于受相應法相應因中因。
受相應法于受相應因中因。
問曰何故此法展轉為因。
答有為法。
性羸劣故。
義言問受法不用想。
能所覺不受。
當答言。
不能如是餘法相離。
不能有所作。
是故心心數法。
展轉相長養。
展轉相增益。
展轉相依。
而能負重。
如二葦束相依而住。
衆多亦然。
如以一繩不能挽大材。
多繩則能。
彼亦如是。
問曰何故不說心耶。
答曰。
或有說者。
彼作經者意欲爾。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應說心心數法相應因中因。
乃至廣說。
而不說者。
當知此義是有餘說。
複有說者。
此文說諸因。
義不盡。
若盡說者。
應作是說。
雲何相應因心心數法相應因中因。
雲何共生因一切有為法。
雲何相似因過去現在法。
雲何一切遍因過去現在一切遍使。
及使相應共有法。
雲何報因不善及善有漏法。
雲何所作因一切諸法。
應如是說諸因。
若不說者。
當知說諸因義不盡。
複有說者。
已說在先所說受相應法中。
其義雲何。
如說受受相應法相應因中因。
乃至廣說。
問曰若然者何以不即心名說耶。
答曰等義是相應義。
此心是宗主。
如偈說心是第六增上王。
複有說者。
以心故名相應不相應法。
如說是名心相應法。
是名心不相應法。
如是想思觸作觀欲解脫念定慧慧相應法相應因中因。
乃至廣說。
問曰何以但說十大地數法。
不說餘數法耶。
答曰或有說者。
彼作經者意欲爾。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義是有餘說。
複有說者。
諸界諸地諸心諸種中可得者說。
餘數法與上相違故不說 問曰雲何是相應義。
答曰等義是相應義。
問曰若等義是相應義者。
此數法于心。
或多或少。
于善心多。
于染污心少。
于染污多。
于不隐沒無記少。
于欲界系多。
于色界系少。
于色界系多。
于無色界系少。
于有漏多。
于無漏少。
如是者雲何等義是相應義。
答曰以體等故。
言等義是相應義。
若當一心中有二受一想。
如是不名為等。
非相應義。
一心一受餘數法亦爾。
以是故等義是相應義。
複有說者。
等不相離義。
是相應義。
複有說者。
等不别異義。
是相應義。
複有說者。
等同受義。
是相應義。
如車載時。
諸分皆載。
無不載者。
如是心車受緣時。
諸大地。
于緣等受。
無不受者。
複有說者。
等同受義。
是相應義。
非前後故。
如秋時群鴿一時詣場一時食一時起。
如是心心數法。
于緣一時造。
一時所作。
一時滅複有說者。
合義是相應義。
如水乳不相妨故共合。
如是此法與彼法。
不相妨故相應。
複有說者。
等相愛義。
是相應義。
如人更相随順言是相愛。
如是此法與彼法。
更相随順。
言是相應。
尊者婆已說曰。
有四事等故。
是相應義。
所謂時所依行境界。
時者同一刹那。
所依者同一所依。
行者同于一行。
境界者同行一境界。
以是事故。
是相應義。
複有說者。
葦束義是相應義。
如葦二束多束相依而住。
如是心心數法。
性羸劣故。
一一不能生。
不能取緣。
心與十大地合。
能行世能取果。
能知境界。
能有所作。
複有說者。
系材義是相應義。
如一斤麻不能系材。
若多合為索則能系材。
如是心大地法。
廣說如上。
複有說者。
相牽渡河義。
是相應義。
相牽者展轉相牽手。
如山谷中駛河。
一人則不能渡。
若與多人。
更相牽手。
然後能渡。
如是心與大地。
廣說如上。
複有說者。
同伴義是相應義。
如曠野道。
多諸盜賊惡獸。
一人則不能過。
若集多人。
展轉相因。
然後能過。
如是心與大地。
廣說如上。
尊者和須蜜說曰。
雲何是相應義。
相生義是相應義。
問曰若然者眼識能生意識。
彼是相應耶。
答曰所依異。
若同所依。
能相生者。
是相應義。
複次不别異義。
是相應義。
問曰若然者四大亦不别異。
是相應耶。
答曰四大無有所依。
若有所依。
不别異者是相應義。
複次有所緣義是相應義。
問曰若然者五識亦有所緣。
是相應耶。
答曰所依各異。
若同所依。
同所緣。
是相應義。
複次同一緣義。
是相應義。
問曰若然者眼識意識。
同于一緣是相應耶。
今現見多人俱共生心。
同觀初月。
是相應耶。
答曰所依各異。
若同所依。
同于一緣。
是相應義。
複次合義是相應義。
問曰若然者壽命暖氣識。
合在一處是相應耶。
答曰彼二無所依。
若有所依。
亦有合相是相應義。
複次一時生義是相應義。
問曰若然者四大一時生是相應耶。
答曰四大無所依。
若有所依。
一時俱生是相應義。
複次俱生俱住俱滅。
是相應義。
問曰若然者心回轉。
色心不相應行。
俱生俱住俱滅。
則相應耶。
答曰無有所依。
若有所依。
俱生俱住俱滅。
是相應義。
複次同一所依。
同一行。
同一所緣是相應義。
問曰何以知同一所依同一行同一所緣是相應耶。
答曰複何以知同一所依同一行同一所緣非是相應義耶。
複次同作一事義是相應義。
問曰若然者忍智同作一事是相應耶。
答曰彼不同時生。
若同時生。
同作一事是相應義。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同伴義是相應義。
如識随所緣事。
為諸數名。
離于俱生。
是相應義。
尊者瞿沙說曰。
同一依同一行同一緣。
是相應義。
所以者何有為法性羸劣。
展轉相因力生。
不見有一大地獨行世者。
是故說名相應。
此相應因。
于三世中。
決定能生功用果 雲何共生因。
乃至廣說。
問曰。
相應因共生因有何差别。
答曰。
或有說者。
若有相應因。
則有共生因。
頗有共生因非相應因耶。
答曰有諸不相應共生因也。
問曰。
此事可爾所問差别者。
于一刹那中受與想有二因。
所謂相應因共生因。
有何差别。
答曰不相離義。
是相應因義。
同一果義。
是共生因義。
複有說者。
同一所依。
同一行。
同一緣。
是相應因義。
同一生一住一滅。
是共生因義。
複有說者。
牽手渡河義。
是相應因義。
自勤力渡義。
是共生因義。
複有說者。
共财義。
是相應因義。
能起義是共生因義。
複有說者。
等義是相應因義。
不相離義。
是共生因義 雲何共生因。
答曰心與數法。
是共生因中因。
乃至廣說。
先不說心。
今則說之。
心與數法。
是共生因中因。
數法轉還與心是共生因中因。
心與心回轉身口業。
是共生因中因。
身口業者。
謂禅無漏戒。
問曰何以不說心回轉身口業與心是共生因中因。
答曰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義是有餘說。
複有說者。
前後廣說。
中說則略。
如所作因前後廣說中說則略。
此亦複爾。
複有說者。
心于身口業與因。
不随其事。
身口業于心随其事。
不與其因。
如王于其眷屬。
與其飲食饒益不随其事。
眷屬于王随其事。
不與飲食饒益。
如是心身口業。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身口業從心起屬于心。
從心生故。
是共生因。
身口業不能起心。
心不屬業。
亦不從生故。
非共生因。
評曰不應作是說。
如是說者好。
心與心回轉身口業共生因。
當知心回轉身口業。
與心共生因中因。
所以者何同一果同一所作故。
問曰若然者何以不說。
答曰上已廣說故。
心不相應行共生因中因。
問曰何等是心不相應行。
答曰或有說者。
心自體生。
生與心共生因中因。
複有說者。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