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九卷

關燈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九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雜犍度智品之五 雲何名身。

    雲何句身。

    雲何味身。

    乃至廣說。

    問曰。

    何以故作此論。

    答曰。

    彼作經者意欲爾。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彼尊者迦旃延子。

    于此經中。

    現種種事。

    善于義相。

    或有人疑。

    彼但善于義不善于文。

    為斷如是等疑。

    欲現于文義中俱得自在。

    故作此論。

    複有說者。

    如聲論家。

    欲令字是色法字體是聲聲是色陰所攝。

    為斷如是意故。

    作如是說。

    字是心不相應行。

    行陰所攝。

    複有說者。

    此名身句身味身。

    能照煩惱出要法。

    所以者何。

    若稱煩惱名。

    當知此法是煩惱。

    若稱出要名。

    當知此法是出要。

    以名身句身味身能顯照煩惱出要法故。

    而作此論。

    複有說者。

    以覺知名句味等法故。

    有三種菩提差别。

    其事雲何。

    答曰。

    若增上慧。

    覺知名等法。

    是名為佛。

    若以中慧。

    名辟支佛。

    若以下慧。

    名曰聲聞。

    複有說者。

    以覺知名等法故。

    名佛一人。

    為無量說法者。

    複有說者。

    若不能觀察名句味身。

    生大過患。

    若能觀察。

    生大善利。

    其事雲何。

    若不能觀察名句味身。

    則煩惱惡行之河。

    常流不絕。

    如罵琉璃太子言婢子。

    何以升釋種堂。

    彼以不能觀察四五字故。

    與百千衆生。

    堕惡道中。

    彼若能觀察四五字者。

    如山等惡行。

    亦能堪忍。

    以不觀察故。

    有如是折減。

    問曰。

    行者得他罵時。

    雲何觀察名身等。

    令恚心不生。

    答曰。

    或有說者。

    阿拘盧奢。

    秦言是。

    罵拘盧奢。

    秦言喚聲。

    行者作如是念。

    我今不應念是阿字。

    所以者何。

    若有阿字。

    是名為罵。

    若無阿字。

    名曰喚聲。

    若我不念是阿字者。

    使他人終日竟夜常作喚聲。

    于我何為生嗔恚心。

    複有說者。

    行者作如是念。

    若以如是等字罵我。

    于此方是卑陋語。

    于他方是歎美語。

    我若于此方卑陋語中。

    生于憂苦。

    于異方語。

    生喜樂者。

    我則常憂常苦。

    常喜常樂。

    誰有苦人與我等者。

    以是事故。

    不生恚心。

    複有說者。

    罵我者以是等字。

    行者作是念。

    贊歎我者。

    為以是字更有異字。

    谛觀察之更無異字。

    但此諸字。

    次第颠倒。

    言是罵是贊。

    我今何為于是字中而生嗔恚。

    複有說者。

    行者作如是念。

    若人罵我。

    以一界少入。

    一入少入。

    一陰少入。

    餘不罵我者。

    十七界一界少入。

    十一入一入少入。

    四陰一陰少入。

    如是不罵我者多。

    罵我者少。

    而我何為生嗔恚心。

    複有說者。

    行者作是念。

    此罵名誰所成就。

    為是罵者。

    為是受罵者。

    推之應是罵者成就。

    若然者便是自罵。

    于我何為而生嗔恚。

    複有說者。

    行者作是念。

    若以一字則不成罵。

    二字則成。

    無有能一時稱二字者。

    若稱後字時。

    前字已滅不至後字。

    如是但以意分别故。

    言是罵者。

    是受罵者。

    以是事故。

    不生嗔心。

    複有說者。

    行者作是念。

    罵者及我。

    一時同一刹那滅。

    後生諸陰。

    亦無罵者及受罵者。

    罵法不可得故。

    是以不生恚心。

    複有說者。

    行者作是念。

    罵者受罵者。

    皆悉是空。

    所以者何。

    無我無人。

    無衆生。

    無壽命。

    無作無作者。

    無受無受者。

    但有諸陰空聚。

    是故不生嗔心。

    行者應以如是等法觀名身句身味身。

    問曰。

    何以複依名句味身作論耶。

    答曰。

    欲現此經文義具足故。

    而作此論。

    複有說者。

    以依此文能顯明陰界入中衆多之義。

    亦能贊歎佛法僧寶。

    以是事故。

    而作此論 雲何名身(名身胡音有三種一語名名二語名名身三語以上名多名身一語名名者一法一名二語名身者二法二名三語以上名多名身者三法三名以上名多名身句身味身亦如是此所問名身者問多語名身也) 問曰。

    何以問多語名身。

    不問名。

    不問名身耶。

    答曰。

    彼作經者意欲爾。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應問而不問者。

    當知此是有餘之說。

    複有說者。

    多與名身。

    悉入多語名身中。

    是故問多語名身。

    不問名與名身。

    答曰。

    名者。

    稱語種種語增語。

    想數施設世所傳說是謂名。

    如是等語。

    盡說是名。

    問曰。

    何故問多名身。

    而答名耶。

    答曰。

    以名成滿多名身故。

    多名身還成滿多名身。

    複次名能生多名身。

    多名身還生多名身。

    是故問多名身答名。

    問曰。

    名多名身體性是何。

    答曰。

    是心不相應行。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名。

    答曰。

    名者。

    亦名随。

    亦名求。

    亦名合(天竺名音中含此三義)。

    随者。

    随其所作。

    有如是名求者。

    以是名求有此物應。

    複次求者。

    四陰名求。

    以四陰。

    能取諸界。

    能取諸趣。

    能取諸生。

    是故名求。

    合者。

    于義于造相應故名合。

    問曰。

    何故名多名身。

    答曰。

    衆多名合聚故。

    名多名身。

    如一鳥不名多鳥身。

    衆多鳥名多鳥身。

    馬等亦如是。

    如是一名不名多名身。

    衆多名合集名多名身。

    句身味身當知亦如是。

    如是有名。

    有名身。

    有多名身。

    名者有一字名二字名多字名。

    一字名者名曰名。

    二字名者名曰名身。

    多字名者或說三字。

    或說四字。

    名多名身。

    二字名者亦名名。

    四字名名身。

    或六字或八字。

    名多名身。

    三字名者亦名名。

    六字名名身。

    或九字或十二字。

    名多名身。

    四字名者亦名名。

    八字名名身。

    或十二字或十六字。

    名多名身。

    如是乃至多字立門亦爾。

    如名身。

    味身當知亦如是 雲何句身(此問多句身)。

    答曰。

    随句義滿。

    現如是事。

    是名句身。

    所以引偈者。

    為作證故。

    如說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彼諸惡莫作。

    是初句。

    乃至廣說随句義滿者。

    滿偈義也。

    現如是事者。

    顯明如是事也。

    是名句身。

    此偈有說有解。

    如說諸惡是說。

    莫作是解。

    下諸句亦如是說。

    如說諸惡于說是足。

    于解不足。

    于句不足。

    于偈不足。

    莫作于說于解于句足。

    于偈不足。

    乃至是諸。

    于說于解于句足。

    于偈不足。

    佛教于說于解于句于偈足。

    此是偈中。

    不長不短。

    八字為一句。

    三十二字為一偈。

    此結偈法。

    名阿[少/兔]吒闡提。

    是經論數法。

    亦是計書寫數法。

    六字為句者。

    名初偈。

    二十六字為句者。

    是後偈。

    或有減。

    六字為句者。

    此偈名周利荼。

    若過二十六字為句者。

    此偈名摩羅 雲何味身。

    答曰。

    字說是味身。

    所以引偈者。

    為作證故。

    如說 欲是偈本字即是味偈依于名 造是偈體 欲是偈本者。

    雲何為欲。

    答曰。

    欲者欲造偈。

    欲作偈。

    是名為欲。

    本者是所起是所因。

    是名為本。

    字即是味者。

    諸字即是味。

    偈依于名者。

    偈依名有。

    造是偈體者。

    造者是作偈者。

    偈從作偈者生。

    如泉出水。

    如乳房出乳。

    偈從造者生。

    故以為體 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

    有句有句身有多句身。

    有味有味身有多味身。

    彼一字名者名曰名。

    不名名身。

    不名多名身。

    不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

    是名味不名味身不名多味身。

    二字名者名曰名。

    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

    不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

    是名味名味身不名多味身。

    彼二字名。

    一字為名者名曰名。

    二字名名身不名多名身。

    不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

    是名味名味身不名多味身。

    四字名者名曰名。

    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

    不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

    是名味名味身不名多味身。

    彼四字名。

    一字為名者。

    名曰名。

    二字名名身。

    餘二字。

    名多名身不名句。

    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

    是名味。

    名味身名多味身。

    以二字為名者名曰名。

    名名身不名多名身不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

    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