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八卷

關燈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八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雜犍度智品之四 ◎當言一眼見色。

    乃至廣說。

    問曰。

    何以作此論。

    答曰。

    為止并義者意故。

    如尊者昙摩多羅說。

    眼不見色識見色為止如是意故。

    言眼見非識見。

    如犢子部說一眼見色。

    非二眼一時見。

    所以者何。

    以相遠故。

    以捷疾故。

    人謂兩眼一時見色。

    問曰。

    若以相遠。

    不得一時見者。

    身根亦相遠。

    如兩臂而能一時覺觸。

    生于身識。

    兩眼亦應爾。

    是故為止并義者意。

    而作此論。

    複次為斷人疑意故。

    而作此論。

    衆生兩眼相去。

    或半指一指。

    二三四指。

    半尺一尺。

    一肘一尋。

    半拘盧舍。

    一拘盧舍。

    半由旬。

    一由旬。

    二三四由旬。

    乃至百由旬。

    如大海中有衆生身。

    或百由旬。

    或百四十由旬。

    或二百一十由旬。

    如色界阿迦膩吒天。

    身長萬六千由旬。

    如是等衆生。

    兩眼相去甚遠。

    有如此事。

    人生疑心。

    為二識一時生兩眼中。

    為一眼各有一識耶為一一識眼中生已複生一眼中。

    為一識分為二分在兩眼中生。

    為如橫木通兩眼中耶。

    若當二識一時生兩眼中者。

    雲何不有二心過。

    若當一眼中生已複生一眼中者。

    雲何不有前後刹那過。

    若當一識分為二分在二眼中者。

    雲何一識非是分法。

    若依身法。

    是名身識。

    若依眼生。

    是名眼識。

    若當如橫木通兩眼中者。

    雲何一識。

    不亦是身識亦是眼識耶。

    而此五識。

    所依各異。

    所行識界亦異。

    一識二依。

    事不應爾。

    如是二識一時生兩眼中。

    一識生一眼中已。

    複生一眼中。

    一識分為二分。

    在兩眼中。

    如橫木通兩眼中。

    皆不應爾。

    非不依二眼生于一識。

    而能分别極遠微細之色。

    如此皆是甚深微妙難知之法。

    欲說甚深微妙難知之法故。

    而作此論。

    問曰。

    雲何一識依二眼生。

    答曰。

    是識所依法故。

    兩眼相去雖遠能為一識。

    而作所依。

    俱是眼識所依法故。

    設有百眼。

    而為一識作依者。

    亦無有過。

    如百水精器一面往觀則有百面像現。

    彼亦如是。

    雖是二依生于一識行于境界。

    當言一眼見色。

    乃至廣說。

    答曰。

    當言兩眼見色。

    應說所以令世人生信。

    何以故。

    當言兩眼見色。

    不當言一眼見色。

    如合一眼。

    不生淨眼識。

    則不能廣見境界。

    于境界不明不了不淨。

    若開兩眼。

    則生淨眼識。

    則能廣見境界。

    于境界明了清淨。

    設如合一眼不生淨眼識。

    不廣見境界。

    乃至廣說。

    開兩眼亦不生淨識。

    不廣見境界。

    乃至廣說者。

    不當言兩眼見色。

    但一眼見色。

    生不淨識。

    不廣見境界。

    乃至廣說。

    若開兩眼。

    生淨眼識能廣見境界。

    乃至廣說。

    是故當言兩眼見色不當言一眼見色。

    合者。

    若以手以衣以葉。

    諸餘障眼具。

    壞者。

    若瞟瞖。

    若赤膜若眼雲若生白膜。

    覆者。

    為煙塵垢所覆。

    滅者。

    若爛敗。

    若蟲啖。

    若堕若破。

    若消涸。

    若挑出。

    若自脫。

    如眼色。

    耳聲鼻香亦如是。

    如所依淨識則淨。

    所依不淨識則不淨。

    實義淨者。

    善識是淨。

    染污是不淨。

    或有眼淨識不淨。

    或有識淨眼不淨。

    或有眼識俱淨。

    或有眼識俱不淨。

    眼淨識不淨者。

    如眼無諸障瞖生染污識。

    識淨眼不淨者。

    如眼有障瞖生善識。

    眼識俱淨者。

    如眼無障瞖生善識。

    眼識俱不淨者。

    如眼有障瞖生染污識。

    問曰。

    何故眼耳鼻。

    有二處所。

    而舌身無兩處所耶。

    答曰如此諸根。

    以莊嚴身。

    若有二舌。

    是鄙陋事。

    世所嫌笑。

    雲何此人而有二舌。

    如似毒蛇。

    若有二身。

    亦是鄙陋為世所笑。

    雲何一人而有二身。

    如孿子并。

    問曰。

    以何等故。

    但有二眼二鼻二耳。

    而不多耶。

    答曰。

    如此諸根。

    以莊嚴身。

    若有多眼。

    廣說如上。

    複有說者。

    若有多眼。

    則無所益。

    所以者何。

    如二眼見色則淨。

    多亦無益。

    以無益故。

    唯有二眼。

    耳鼻亦應如是說。

    問曰何故二眼二鼻二耳處所。

    唯說一界一入一根。

    答曰。

    行一境界一識所依。

    以作一事。

    故說一界。

    乃至廣說 問曰。

    為眼見色。

    為識見。

    為識相應慧見。

    為和合見。

    若眼見者。

    無識時亦應見。

    若與餘識合時。

    亦應見。

    若識見者。

    識即見性。

    亦是識性。

    若識相應慧見者。

    耳識相應慧亦應見應聞。

    若和合見者。

    未嘗不和合。

    答曰。

    眼見色。

    而必須識。

    眼有二種。

    一報眼二長養眼。

    耳鼻舌身亦如是。

    色入有三種。

    有長養報依。

    香味觸亦如是。

    聲有二種。

    有長養有依。

    意入有三種。

    報依刹那。

    彼苦法忍相應心名曰刹那。

    法入有四種。

    有報依刹那物體。

    物體者。

    以有無為法故。

    問曰。

    頗有唯報眼。

    無長養眼。

    頗有唯長養眼非報眼。

    答曰。

    無有。

    有報眼無長養眼者。

    如人重人。

    如牆重牆。

    報眼長養眼亦如是。

    頗唯有長養眼。

    無報眼耶。

    答曰。

    得天眼者是。

    或時長養眼有勢力。

    非報眼。

    或時報眼有勢力。

    非長養眼。

    或時長養眼報眼有勢力。

    或時長養眼有勢力。

    非報眼者。

    如少年時眼。

    或時報眼有勢力。

    非長養眼者。

    如老病時。

    彼長養力少。

    或時長養眼報眼俱有勢力者。

    如中年時。

    或有衆生。

    長養眼有勢力。

    非報眼。

    或有報眼有勢力。

    非長養眼。

    或有長養眼報眼俱有勢力。

    或有長養眼報眼俱無勢力。

    長養眼有勢力非報眼者。

    如富貴人。

    本眼性劣。

    以種種所須。

    令眼明淨。

    或報眼有勢力非長養眼者。

    如田作人。

    無種種所須之具。

    本眼自淨。

    或有長養眼報眼俱有勢力者。

    如富貴人。

    有種種所須之具。

    本眼明淨。

    或長養眼報眼俱無勢力者。

    如田作人。

    無種種所須之具。

    本眼不明淨。

    問曰。

    為長養眼見色多。

    為報眼見色多。

    答曰。

    長養眼見多。

    所以者何天眼是長養眼故。

    或時長養眼見淨好非報眼。

    或時報眼見淨好非長養眼。

    或長養眼報眼俱見淨好。

    或時長養眼報眼俱見非淨好。

    問曰。

    為善行報眼見淨好。

    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