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八卷

關燈
與無漏道相妨。

    猶如自軍。

    不隐沒無記法。

    猶如自國。

    如是若說斷結。

    當知結法亦斷。

    複有說者。

    若斷害煩惱。

    亦斷害生死。

    以是故說結不說結法。

    如結結法。

    受受法使使法垢垢法纏纏法亦如是 若苦生疑。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是佛經。

    如經說。

    有事論婆羅門。

    往詣佛所。

    作如是問。

    沙門瞿昙。

    甚為希有。

    是疑難度。

    非是易度。

    佛語婆羅門。

    如是。

    如是甚為希有。

    是疑難度。

    非是易度。

    婆羅門于意雲何。

    古昔諸婆羅門。

    作韋陀者。

    造咒術者。

    一名阿吒駒。

    二名傍摩駒。

    三名傍摩提婆。

    四名毗婆蜜哆。

    五名阇婆阿尼。

    六名阿祈羅。

    七名婆羅池殊。

    八名婆私吒。

    九名迦葉。

    十名毗浮。

    如是等皆不斷疑心。

    而便命終。

    婆羅門以是因緣故。

    當知疑心難斷難度。

    佛經說疑。

    不廣分别。

    佛經是此論根本因緣。

    彼中未說者。

    今當盡說。

    故作此論。

    若苦生疑。

    乃至廣說。

    此是甚深微細。

    難可顯現。

    若緣此苦如是之間。

    多心已過。

    以是事故。

    尊者迦旃延子。

    說苦法忍生。

    乃至道比智生。

    于其中間。

    有六十刹那現。

    其性速疾有苦邪。

    是一意無苦邪。

    是二意彼邪字者。

    以成疑義。

    所以者何。

    若無邪字者。

    有苦是正見。

    無苦是邪見。

    如是以邪字成。

    于苦疑亦應以邪字。

    乃至成于道疑。

    如此八心。

    是最少者。

    若緣谛生疑。

    亦有多心。

    頗有一意。

    是疑非疑。

    乃至廣說。

    問曰。

    何以作此論。

    為以自體。

    為以境界。

    若以自體者。

    疑心相應法。

    猶豫是疑。

    慧是非疑。

    若以境界者。

    一切凡夫。

    于如來身疑。

    一切聖于如來身不疑。

    若作是說。

    頗有一意。

    是疑非疑。

    何以答言無。

    答曰。

    所問者。

    頗有一意。

    是疑非疑。

    是疑者。

    一意猶豫。

    亦是決定邪。

    非疑者。

    一意決定。

    亦是猶豫邪。

    是故答曰無邪。

    是苦邪此心是疑是苦。

    此心非疑。

    是正見無苦邪。

    此心是疑無苦此心非疑是邪見。

    如是有四正見。

    有四邪見。

    有八疑。

    問曰。

    此八疑心。

    幾能生正決定。

    幾能生邪決定。

    答曰。

    四能生正決定。

    四能生邪決定。

    問曰。

    何等人疑。

    能生正決定。

    何等人疑。

    能生邪決定。

    答曰。

    有人憙親近善知識。

    樂聽聞法。

    有人不憙親近善知識。

    不樂聞法。

    若人憙親近善知識。

    樂聽聞法者。

    如此人疑。

    能生正決定。

    有人不憙親近善知識不樂聞法者。

    如此人疑。

    能生邪決定。

    複有說者。

    有人多與内道人共住。

    有人多與外道人共住。

    若多與内道人共住者。

    如此人疑能生正決定。

    若多與外道人共住者。

    如此人疑。

    能生邪決定。

    複有說者。

    有人多好習内道經。

    有人多好習外書。

    若好習内道經者。

    如是人疑。

    能生正決定若好習外書者。

    如此人疑。

    能生邪決定 有三種冥身。

    所謂于過去世疑猶豫。

    現在未來亦如是。

    問曰。

    如疑性。

    非是無明。

    何以說是冥身。

    答曰。

    與無明相似故。

    無有法非無明而與無明相似如疑者。

    是故說疑是冥身。

    複有說者。

    冥是無明。

    彼疑是其處所。

    是其舍宅。

    複有說者。

    疑是住處故。

    所以者何。

    若身中有疑。

    必有無明。

    如世人言。

    以親他故言。

    汝即是我身。

    複有說者。

    同是一法。

    所以者何。

    俱是不決定故。

    問曰。

    以何等故。

    世尊說緣世生疑是冥身。

    不說緣無為是冥身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世是粗法。

    現可了知。

    若于世脫失諸聖說是冥身。

    無為法微細。

    不可現得了知。

    是故諸聖不說是冥身。

    如人晝行脫失。

    為世人所呵笑。

    如人夜行脫失。

    則不為世所呵笑。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為諸外道故。

    緣世生疑。

    說是冥身。

    諸外道偏愚于世。

    我曾在過去世不。

    乃至廣說。

    是故說疑世是冥身。

    複有說者。

    疑心多緣世生少緣無為生。

    複有說者。

    世乃至小兒。

    猶于中愚。

    所謂去來今事。

    以如是等現事故。

    世尊說疑世心是冥身。

    涅槃是非根法。

    甚深微細覺性。

    乃能了知。

    是故疑此法者。

    不說冥身。

    如經說。

    佛告比丘。

    以五事故令心弊惡。

    雲何為五。

    所謂有人。

    于如來所。

    而生疑心。

    不解不觀不信。

    是名于如來所不斷心弊惡。

    于法于戒于教亦如是。

    佛所贊歎。

    智人所識。

    修梵行者。

    常以粗言。

    譏刺毀訾觸惱。

    無恭敬心。

    是名于梵行者不斷心弊惡。

    問曰。

    此心弊惡體性是何。

    答曰。

    此心弊惡有二分。

    所謂疑與嗔恚。

    四是疑分一是嗔恚。

    問曰。

    嗔恚是弊惡。

    是事可爾。

    所以者何。

    如說雲何嗔恚結。

    答曰。

    若心生害。

    心生弊惡。

    心生嗔恚。

    是名嗔恚結。

    如疑心性非嗔恚。

    何以說是弊惡。

    答曰。

    或有說者。

    無有法性非嗔恚。

    而與嗔恚相似如疑心者。

    如所說疑隐弊心。

    令心堅[革*卬]弊惡。

    猶如良田不種植時堅[革*卬]弊惡。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疑隐弊心時。

    尚不能生邪決定。

    況正決定。

    如田弊惡。

    猶不生草。

    何況苗稼。

    複有說者。

    嗔恚令自身弊惡。

    疑心能令自身弊惡。

    亦複如是。

    如田弊惡人所棄舍。

    所生稗[禾*秀]。

    猶不任用。

    何況粳糧。

    如是疑結。

    令衆生生心弊惡。

    猶不能生于邪決定。

    況正決定。

    複有說者。

    同行相對故。

    同行者俱行愁戚。

    行相對者。

    同與欣踴行相對。

    問曰。

    以何等故。

    于佛生疑。

    說是弊惡。

    于僧非邪。

    答曰。

    佛無過失之行。

    若于佛生疑。

    此疑無過而起。

    僧少有過失之行可見。

    若于僧生疑。

    此疑因過而起。

    以是事故。

    因佛生疑名為弊惡。

    因僧生疑不名弊惡。

    複有說者。

    一向無過故。

    佛世尊乃至無有少過。

    若于佛生疑。

    此疑無過而起。

    衆僧少不随順事可見故。

    若于僧生疑。

    因過而起。

    以是事故。

    因佛生疑名為弊惡。

    因僧生疑不名弊惡。

    如佛生疑。

    法戒教亦如是。

    問曰。

    以何等故。

    于僧生恚名為弊惡。

    于佛非耶。

    答曰。

    若佛生恚。

    此心偏重。

    以偏重故。

    更立重名。

    名為橫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