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八卷

關燈
作樂歌舞。

    菩薩聞聲。

    知有五百伎女中或琴弦絕。

    或時睡眠不彈琴時。

    菩薩亦知。

    是名耳識猛利。

    菩薩宮中。

    常燒百種和香。

    菩薩嗅之。

    便知是百種香。

    彼合香者。

    欲試菩薩。

    于百種中。

    或增或減。

    若燒香時。

    菩薩亦知本有百種今增爾所種減爾所種。

    是名鼻識猛利。

    菩薩食時。

    常有百味歡喜丸。

    彼諸使人。

    于百味中。

    或增或減。

    菩薩即知。

    以是事故。

    名舌識猛利。

    菩薩洗浴時。

    侍者奉劫波育[疊*毛]。

    菩薩觸時。

    即便知彼織[疊*毛]師身有熱病。

    以是事故。

    名身識猛利。

    菩薩意根。

    于一切法。

    而無挂礙。

    以是事故。

    名意識猛利 問曰。

    此六根幾到境界能知。

    答曰。

    到有二種。

    一者取境界。

    二者于境界無間。

    若以取境界言之。

    六根盡到。

    若以無間言之。

    則三到三不到。

    三到者。

    謂鼻舌身根。

    三不到者。

    謂眼耳意根。

    問曰。

    若三是不到。

    而能知者。

    何故聞近聲。

    而不見近色。

    尊者和須蜜答曰。

    彼界法自爾。

    複有說者。

    眼能取遠境界。

    以極近故不見。

    問曰。

    耳亦是遠境界。

    何以聞近聲。

    答曰。

    如以銅籌筋安阇那藥置黑瞳上。

    以近故不見。

    若聲到耳根微塵上。

    亦複不聞。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眼因明故能見近。

    則冥奪于明。

    是以不見。

    如是耳因空故聞聲。

    鼻因風故嗅香。

    舌因水故知味。

    身因地堅故覺觸。

    意因所觀故能知法 問曰。

    頗有一微塵作所依。

    一微塵為境界。

    能生識不。

    答曰。

    無也。

    所以者何。

    此五識身。

    依有對緣有對。

    依積聚緣積聚。

    依和合緣和合。

    複有說者。

    如眼識依自分緣自分彼分。

    耳識亦如是。

    意識依自分彼分。

    緣自分彼分。

    鼻舌身識。

    依自分緣自分。

    複有說者。

    眼識依自界。

    緣自界他界。

    耳識亦如是。

    意識依自界他界。

    緣自界他界。

    餘三識依自界緣自界(界者三界)。

    複有說者。

    眼識依無記緣三種。

    耳識亦如是。

    意識依三種緣三種。

    餘三識依無記緣無記。

    複有說者。

    眼識依近緣近遠。

    耳識亦如是。

    意識依近遠緣近遠。

    餘三識依近緣近。

    所以者何。

    若三塵與三依合時。

    三識則生。

    不合時則不生。

    複有說者。

    眼識或所依大所緣小。

    或所依小所緣大。

    或所依所緣等。

    所依大所緣小者。

    如見毛端。

    所依小所緣大者。

    如見大山。

    所依所緣等者。

    如見蒲桃珠。

    耳識亦如是。

    意識所依。

    雖無大小。

    而所緣有大小。

    餘三識。

    所依所緣等。

    随香與所依等。

    生鼻識。

    乃至舌身識亦如是。

    或有色雖遠而是境界。

    或有色雖不遠而非境界。

    有色亦遠亦非境界。

    有色亦不遠亦非不境界。

    雲何有色雖遠而是境界。

    如四天王所居宮遠。

    人眼所不見。

    此非不是境界。

    以遠故人眼不見。

    不遠亦非境界者。

    如梵天在此。

    人眼不見。

    亦遠亦非境界者。

    如梵天自住宮。

    亦不遠亦非不境界者。

    除上爾所事。

    尊者和須蜜說曰。

    色有四事。

    故不見極近極遠極細障色。

    迦毗羅弟子。

    作是說。

    色有八事。

    故不見極遠極近。

    根壞意不住。

    微細障為勝所瞖同故不見。

    問曰。

    限根為有筋骨皮肉不耶。

    答曰。

    無也。

    是淨四大。

    言有骨等者。

    是眼根處所。

    筋骨皮肉是四入。

    謂色香味觸 諸過去者。

    盡不現耶。

    乃至廣說。

    問曰。

    何以作此論。

    答曰。

    優陀耶經。

    是此論本緣。

    世尊共優陀耶。

    東方遊行。

    爾時世尊。

    着一重衣。

    而自洗浴 時優陀耶。

    給事世尊。

    摩拭身體。

    優陀耶是菩薩少小親友。

    常為菩薩按摩調身。

    今見世尊。

    光明照耀。

    勝菩薩時。

    生于尊敬歡喜之心。

    白佛言。

    世尊。

    我今欲以龍喻之。

    偈贊歎世尊。

    世尊告言。

    随意說之。

    時優陀耶便說此偈 一切結過去于林離林來 出欲生喜樂猶如山頂金 一切結過去者。

    過去有二種。

    一世過去。

    二巧便過去。

    世尊于諸結得解脫。

    是名結過去。

    于林離林來者。

    林名居家。

    離林來者。

    所謂出家。

    于林來出家。

    故名于林離林來。

    出欲生喜樂者。

    欲有二種。

    一煩惱欲。

    二境界欲。

    出者。

    出家欲煩亂。

    生喜樂者。

    身心寂靜。

    是名出欲生喜樂。

    猶如山頂金者。

    山者日出處山也。

    金者日也。

    如日在山頂出時其光明淨。

    世尊于諸煩惱使垢山頂。

    出時其光明淨。

    亦複如是。

    複有說者。

    山者黑沙山也。

    金者金沙山也。

    若除黑沙山。

    則金沙山。

    其光明淨。

    世尊亦爾。

    除去一切煩惱使垢黑沙之山。

    則力無畏念處大悲金沙之山。

    其光明淨。

    是故說猶如山頂金。

    是名過去非不現。

    所以者何。

    如來身猶現在故。

    或有不現非過去者。

    猶如有一。

    若以神足。

    若以咒術。

    乃至廣說。

    若以神足者。

    爾時世尊入如是三昧。

    于梵世中。

    放大光明。

    普令周遍。

    出大音聲。

    令梵天王及諸梵衆。

    普使聞知。

    而無見者。

    如尊者目連入如是三昧。

    能令提婆達多不見其身。

    問曰。

    此神足于誰不現。

    答曰。

    佛于一切衆生邊不現。

    辟支佛除佛。

    餘一切衆生邊不現。

    舍利弗除佛辟支佛。

    餘一切衆生邊不現。

    目犍連除佛辟支佛舍利弗。

    餘一切衆生邊不現。

    乃至利根于鈍根邊。

    能令不現。

    咒術者諸仙人。

    結如是咒。

    有能誦者。

    令身不現。

    彼神足者。

    于咒術邊。

    令身不現。

    咒術不能于神足邊令身不現。

    問曰。

    咒術還于咒術。

    能令身不現耶。

    答曰。

    能如善咒術者。

    于不善咒術邊。

    能令身不現。

    藥草者有如是藥草。

    人若執之。

    令身不現。

    如毗舍遮鸠槃荼等咒術者。

    能于持藥草者邊。

    令身不現。

    持藥草者。

    于咒術者邊。

    不能令身不現。

    何以故。

    咒術力能取藥草故。

    生得處者。

    如地獄生得處。

    不能令身不現。

    若當能令身不現者。

    乃至須臾不住地獄中受苦。

    複有說者。

    雖于地獄卒邊不能令身不現。

    能于餘處令身不現。

    畜生餓鬼天。

    亦能令身不現。

    問曰。

    如是各各能于誰令身不現。

    答曰。

    或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