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八卷

關燈
善行報眼見淨好。

    答曰。

    總而言之。

    善行報眼見淨好。

    所以者何善。

    行報得人。

    如佛辟支佛轉輪聖王。

    皆是人故。

    不善行報是畜生。

    是故總而言之。

    善行報眼見淨好。

    以身言之。

    或有象見勝人。

    如人眼。

    雖是善行報。

    而有障瞖。

    畜生眼。

    雖是不善行報。

    而無障瞖。

    問曰。

    眼微塵。

    為次第傍布。

    為前後重生。

    若次第傍布。

    雲何不散壞。

    若前後重生。

    雲何前者不障于後。

    答曰。

    或有說者。

    次第傍布。

    于黑瞳子上。

    對諸境界。

    猶如器中盛水以糠坌上。

    亦如阿閦花子次第傍生。

    眼微塵亦如是。

    問曰。

    若然者。

    雲何不散壞耶。

    答曰。

    薄膜覆故。

    而不散壞。

    複有說者。

    前後重生于黑瞳子上。

    問曰。

    若然者。

    前者雲何不障于後。

    答曰。

    造色性不相障礙。

    複有說者。

    明淨色不相障礙。

    猶如秋時潢水明淨不障細針堕底猶故可見。

    明淨色不相障礙。

    亦複如是。

    耳微塵住耳孔内。

    鼻微塵住鼻孔内。

    此三根繞頭。

    如着花鬘。

    舌微塵依舌。

    如半月像。

    其中間空猶如毛許。

    是身根分。

    餘者悉是舌微塵身微塵。

    次第而立。

    複有說者。

    眼微塵其形如銅杵頭。

    耳微塵在耳孔内。

    其形如燈器。

    鼻微塵在鼻孔中。

    其形如爪甲。

    舌微塵其形如偃月刀。

    身微塵其形如大刀。

    男根微塵其形如指[打-丁+沓]。

    女根微塵。

    其形如鼓框。

    以如是等因緣。

    是佛經說相似喻。

    眼根微塵。

    或時是分。

    或時是彼分。

    或時是一分。

    或時是彼一分。

    耳根鼻根舌根微塵亦如是。

    身根微塵。

    或時是彼分。

    或時是一分。

    或時是彼一分。

    無有全是分時。

    問曰。

    若無全是分時者。

    如入冷池水時。

    如入熱镬湯時。

    如地獄中十三種猛焰繞身之時。

    此豈非是耶。

    答曰。

    如此之時。

    故是彼分。

    所以者何。

    若身根微塵。

    盡能生身識者則散壞。

    色入有二十一種。

    所謂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适不适高下。

    光影明闇。

    煙雲塵霧虛空色。

    問曰。

    為緣一色能生眼識。

    為緣多色能生眼識。

    若緣一色能生眼識者。

    此雲何通。

    如說眼能緣五色。

    若緣多色能生眼識者。

    雲何不有二覺意。

    有二覺意。

    則有多體。

    答曰。

    緣一種色。

    能生眼識。

    問曰。

    若然者。

    能緣五色雲何通。

    尊者和須蜜。

    答曰。

    于緣捷疾故。

    佛說俱緣。

    如旋火輪。

    而實不匝。

    以捷疾故。

    而似輪像。

    彼亦如是。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于色不決了故言俱緣。

    如觀樹林葉。

    有種種諸色。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如五色。

    能生一色。

    見一色時。

    名見五色。

    複次若諸色集聚。

    則見多色生一識若諸色别異。

    則見一色生一識 聲入有八種有内大因聲。

    有外大因聲。

    内大因聲有二種。

    有适意不适意。

    外大因聲亦如是。

    有衆生數。

    有非衆生數。

    衆生數有二種。

    适意不适意。

    非衆生數亦如是。

    為緣一聲能生耳識。

    為緣多聲能生耳識。

    若但緣一聲能生耳識者。

    如今一時能聞五樂聲。

    亦聞多人誦聲。

    若緣多聲生耳識者。

    雲何不有二心。

    乃至廣說。

    答曰。

    應作是說。

    緣一聲生耳識。

    問曰。

    若然者。

    不于一時聞五樂聲及多人誦聲耶。

    答曰。

    五樂聲多人誦聲。

    同是一聲。

    能生耳識。

    複有說者。

    若諸聲聚集。

    則緣多聲。

    能生一識。

    若聲别異。

    則緣一聲。

    而生一識 香入有四種。

    有好有惡。

    好有二種。

    有等有增減。

    惡香亦爾。

    問曰。

    為緣一香能生鼻識。

    為緣多香能生鼻識。

    若緣一香生鼻識者。

    如今一時能嗅百種和香。

    若緣多香生鼻識者。

    雲何不有二心。

    乃至廣說。

    答曰。

    應作是說。

    緣一香能生鼻識。

    問曰。

    若然者。

    不能一時嗅百種香耶。

    答曰。

    或有說者。

    百種香能生一種香。

    生于鼻識。

    如是說者好。

    如多香聚集。

    則嗅多香。

    生于一識。

    若香别異。

    則嗅一香。

    能生一識 味入有六種。

    甜酢醎辛苦澹。

    問曰。

    為緣一味能生舌識。

    為緣多味能生舌識。

    若緣一味能生舌識者。

    如今一時能嘗百味歡喜丸等。

    若緣多味能生舌識者。

    雲何不有二心。

    乃至廣說。

    答曰。

    應作是說。

    緣于一味。

    能生舌識。

    問曰。

    若然者。

    不能一時嘗百味歡喜丸耶。

    答曰。

    或有說者。

    百味歡喜丸。

    能生一種味。

    生于舌識。

    如是說者好。

    如多味聚集。

    則嘗多味。

    生于一識。

    若味别異。

    則嘗一味生于一識 觸入有十一種。

    四大澀滑輕重冷饑渴。

    問曰。

    為緣一觸能生身識。

    為緣多觸能生身識。

    答曰。

    十一種觸。

    能生十一種身識。

    複有說者。

    五觸能生一身識。

    如四大及滑。

    生一身識。

    如是四大。

    乃至及渴。

    生一身識。

    問曰。

    若然者。

    雲何不名總緣境界。

    答曰。

    同一觸入故。

    不名總緣境界。

    評曰。

    不應作是說。

    如前說者好 問曰。

    為嗅嘗覺身中香味觸。

    不若嗅嘗覺身中香味觸者。

    雲何檀越所施。

    而有果報。

    複雲何不于一切時嗅嘗覺耶。

    若嗅嘗覺外香味觸。

    外香味觸。

    與内香味觸。

    無有因義。

    答曰。

    應作是說。

    能緣内香味觸。

    問曰。

    若然者。

    雲何檀越所施。

    而有果報。

    雲何不一切時嗅嘗覺耶。

    答曰外香味觸。

    能發内香味觸。

    以是事故。

    名之為食。

    複有說者。

    亦嗅嘗覺觸。

    内入外入。

    若時覺内則不知外。

    覺外則不知内。

    問曰。

    内香味觸。

    體無增減。

    雲何嗅嘗覺觸。

    答曰。

    彼法雖無增減。

    亦為識所緣所知 法入有七種。

    無作假色受想行虛空數緣滅非數緣滅。

    問曰。

    為緣一法生意入。

    為緣多法生意入。

    答曰。

    一法亦生。

    二三乃至多法亦生。

    唯除自體相應共有。

    餘一切法。

    能生意識。

    曾聞菩薩六識猛利。

    為知幾所法名為猛利。

    答曰。

    菩薩宮邊。

    有阿泥盧頭舍。

    舍中次第行列。

    然五百燈。

    菩薩爾時于自宮中。

    不見彼燈及與燈焰。

    但見其光。

    知然五百燈。

    若一燈滅時。

    菩薩作是言。

    彼五百燈中。

    一燈已滅。

    以是事故。

    言眼識猛利。

    阿泥盧頭舍中。

    有五百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