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七卷

關燈
處。

    有七種金山。

    四天王城天民村落悉在其中。

    此處諸天于下最多。

    次上四萬由旬。

    須彌山頂有善見城。

    縱廣萬由旬。

    是三十三天所住之處。

    須彌山頂縱廣幾何。

    答曰。

    周匝四萬由旬。

    離須彌山頂四萬由旬。

    中間如雲。

    有焰摩諸天。

    依地而住。

    如是次第。

    上至善見諸天。

    皆依地住。

    從善見天。

    上至阿迦貳吒天。

    亦依地住◎ ◎齊量雲何。

    如須彌山頂量。

    上至他化自在天。

    量亦如是。

    如四天下齊量。

    初禅地齊量亦如是。

    如千世界齊量。

    第二禅地齊量亦如是。

    如二千世界齊量。

    第三禅地齊量亦如是。

    如三千大千世界齊量。

    第四禅地齊量亦如是。

    複有說者。

    如須彌山頂齊量。

    焰摩諸天齊量。

    轉大一倍。

    如是乃至他化自在天。

    轉大一倍亦爾。

    如千世界齊量。

    初禅齊量亦爾。

    如二千世界齊量。

    第二禅齊量亦爾。

    如三千大千世界齊量。

    第三禅齊量亦爾。

    第四禅地齊量。

    則無量無邊。

    是故于第四禅地。

    起我見者。

    是見難斷難舍。

    複有說者。

    第四禅地齊量不定。

    若諸天子。

    生彼禅中。

    則有爾許宮殿處所。

    若其命終處所便滅。

    是故不定。

    評曰。

    如前說者好。

    彼地無量無邊。

    問曰。

    彼第四禅地。

    三災所不及。

    雲何非是常耶。

    答曰非常。

    堕諸刹那故。

    諸天其形雲何。

    答曰。

    其形上立。

    言語雲何。

    答曰。

    盡作聖語。

    已說諸趣種種所以。

    今當複說阿修羅所以。

    何故名阿修羅。

    答曰。

    修羅是天。

    彼非天故名阿修羅。

    複有說者。

    修羅言端政。

    彼非端政故。

    名阿修羅。

    何以知之。

    世界初成時。

    諸阿修羅。

    先住須彌山頂。

    後光音諸天。

    命終生須彌山頂上。

    亦有宮殿自然而出。

    諸阿修羅。

    興大嗔恚。

    即便避之。

    如是有第二天宮。

    展轉乃至三十三天。

    悉滿其上。

    諸阿修羅。

    生大嗔恚。

    舍須彌山頂。

    退下而住。

    以嗔恚故。

    形不端政。

    以是事故。

    名不端政。

    問曰為住何處。

    答曰。

    或有說者。

    須彌山中。

    有空缺處。

    猶覆寶器。

    中有大城。

    諸阿修羅。

    在中而住。

    問曰。

    若然者。

    諸龍見阿修羅軍。

    着金銀琉璃頗梨铠。

    手執弓箭種種器杖。

    從阿修羅城出。

    此言善通。

    如說阿修羅言我所住大海同一醎味。

    此說雲何通。

    答曰。

    諸阿修羅。

    村落人民。

    居在大海。

    阿修羅王。

    住須彌山中。

    複有說者。

    阿修羅居大海水。

    以金為地。

    地上有金台。

    縱廣五百由旬。

    其上有城。

    諸阿修羅在中而住。

    問曰。

    若然者。

    此經善通。

    如說諸阿修羅言我住大海同一醎味。

    此言善通。

    如說諸阿修羅軍從城而出。

    乃至廣說。

    此雲何通。

    答曰。

    諸天以龍在金山中。

    用為守邏。

    是以見之。

    阿修羅城中。

    有四種園觀。

    一名歡喜。

    二名喜樂。

    三名大喜樂。

    四名愛樂。

    亦有質多羅波吒梨樹。

    問曰。

    阿修羅為天趣所攝。

    為餓鬼趣攝。

    若是天趣。

    何以無有得正決定者。

    若是餓鬼趣者。

    何以乃與諸天交親。

    何以複與諸天戰鬥。

    此經複雲何通。

    如說帝釋作如是說。

    毗摩質多羅王。

    汝本是此處天。

    答曰。

    或有說者。

    此是天趣所攝。

    問曰。

    若然者。

    何以無有得正決定者。

    答曰。

    為谄曲所覆故。

    其事雲何。

    答曰。

    彼阿修羅作如是念。

    佛偏為諸天。

    若佛為說四念處。

    彼作是念。

    為我等說四念處。

    必為諸天說五念處。

    若佛為說三十七助道法。

    彼作是念。

    佛為我等說三十七助道法。

    必為諸天說三十八助道法。

    以為如是谄曲心所覆故。

    不能得正決定。

    複有說者。

    是餓鬼趣所攝。

    問曰。

    若然者。

    何以與諸天交親。

    答曰。

    諸天貪美色故。

    不為族姓。

    如舍芝阿修羅女。

    端政無雙。

    是以帝釋納之為妻。

    亦如頭摩緊那羅王女。

    名曰摩[少/兔]诃利。

    須陀那菩薩納之為妻。

    菩薩是天趣。

    緊那羅是畜生趣。

    如此皆為美色。

    不為族姓。

    以何等故。

    複與諸天共戰鬥耶。

    答曰亦有。

    不如與勝者共鬥。

    如奴仆亦與其主。

    而共鬥诤。

    狗亦與人诤。

    彼亦如是。

    此經複雲何通。

    如說毗摩質多羅王。

    汝本是此處天。

    答曰。

    毗摩質多羅王。

    是帝釋婦公。

    以尊重恭敬故。

    作如是言 問曰。

    如拔陀那神女旃陀迦神女旃陀利迦神女伊吒地婆神摩頭建陀神等。

    為是天趣所攝。

    為餓鬼趣所攝。

    若是天趣所攝。

    何以奪人精氣。

    亦斷人命。

    受人祠祀。

    若是餓鬼趣所攝者。

    此經雲何通。

    如偈說 郁多利莫鬧畢陵伽亦然 若我見真谛汝等亦當得 答曰。

    或有說者。

    是天趣所攝。

    問曰。

    若然者。

    何以奪人精氣。

    亦斷人命。

    受人祠祀。

    答曰。

    彼不奪人精氣。

    亦不斷人命。

    不受人祠祀。

    彼所将眷屬。

    或有奪人精氣者斷人命者受人祠祀者。

    複有說者。

    是餓鬼趣所攝。

    問曰。

    若然者如所說偈。

    雲何通耶。

    答曰。

    彼有信向谛心故。

    實不見谛。

    于谛中愚。

    何由能見。

    如摩頭建陀神所說雲何通。

    答曰。

    此是自高之言。

    于諸趣中愚。

    何能見趣差别。

    但自高故作如是說。

    如今富者。

    于奴仆邊。

    亦自稱高。

    彼亦如是。

    是四天王給使。

    自言我是天生四天王天中。

    諸依地住神。

    彼盡餓鬼趣所攝。

    諸毗舍遮神。

    緊那羅神。

    醯樓索迦神。

    婆樓尼神。

    奢羅破仇羅神。

    盡畜生趣所攝。

    彼雖其形上立。

    猶有畜生相。

    或有耳尖。

    或有着甲。

    諸夜叉羅刹竭吒富單那鸠槃茶等。

    盡是餓鬼趣所攝。

    如說是地獄分是地獄伴侶。

    命根等心不相應行。

    此說是地獄衆生。

    或有說者。

    不應作是說言。

    是處所得體性得諸入得。

    應言是地獄分地獄伴侶。

    複有說者。

    應說所以者何。

    說處所得者諸界得。

    體性得者諸陰得。

    諸入得者說内外入得。

    問曰。

    若說界陰入得便足。

    何以複作是說生。

    地獄衆生。

    得無記色乃至識。

    答曰。

    為說報果故。

    以報果故。

    五道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