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五卷

關燈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五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雜犍度智品第二 頗有一智知一切法耶。

    如此章及解章義。

    是中應廣說。

    優波提舍。

    問曰。

    何以作此論。

    答曰。

    為止他義故。

    如摩诃僧祇部作如是說。

    自體能知自體。

    如燈是照性。

    能自照亦能照他。

    彼智亦爾。

    是智性。

    能自知亦能知他。

    昙摩掘部。

    作是說。

    智能知相應法。

    彌沙塞部。

    作是說。

    智能知共有法。

    彼作是說。

    智有二種。

    一時共生。

    一與心相應。

    一不與心相應。

    心相應智。

    知心不相應法。

    心不相應智。

    知心相應法。

    犢子部。

    作是說。

    人能知非智。

    為止如是諸異義故。

    而作此論。

    頗有一智知一切法耶。

    答曰。

    無也。

    若複有此智生一切諸法無我。

    此智何所不知耶。

    答曰。

    不知自體。

    是為便止摩诃僧祇意。

    不知相應。

    便止昙摩掘部意。

    不知共有。

    便止彌沙塞部意。

    以智知不以人知。

    便止犢子部意。

    此中作問作答。

    作難作通。

    如說頗有一智知一切法耶。

    此則是問。

    答曰。

    無也。

    此則是答。

    若複有此智生一切諸法無我。

    此智何所不知。

    此則是難。

    答曰。

    不知自體不知相應不知共有。

    此則是通。

    問曰。

    誰作此問。

    誰作此答。

    或有說者。

    毗婆阇婆提問。

    育多婆提答。

    如毗婆阇婆提問。

    育多婆提言。

    頗有一智知一切法耶。

    育多婆提答無也。

    毗婆阇婆提複難。

    若此智生一切法無我。

    此智何所不知。

    育多婆提。

    作如是通。

    不知自體不知相應不知共有。

    複有說者。

    弟子問師答。

    複有說者。

    無有問者。

    無有答者。

    但作經者。

    有如是意。

    若有人問。

    頗有一智知一切法。

    我當答無也。

    彼複作此難。

    若此智生一切諸法無我此智何所不知我當答言不知自體不知相應不知共有。

    此中說一智者。

    是一刹那智。

    是故說不知自體。

    乃至廣說。

    若作是說。

    此十智中。

    頗有一智知一切法耶。

    可作是答有。

    謂等智是也。

    如是九八七六五四三亦如是。

    若作是說。

    此二智中。

    頗有一智知一切法也。

    答曰有。

    謂等智也。

    頗即彼等智。

    能知一切法不。

    答曰知。

    若一刹那頃。

    等智除自體相應共有。

    能知餘一切法次第二刹那生。

    能知前刹那等智及相應共有。

    是故等智二刹那頃。

    一智能知一切法。

    上言一智不知者。

    言一刹那一智。

    問曰。

    以何等故。

    自體不知自體。

    答曰。

    或有說者。

    諸法除自體。

    于他有緣生義。

    自體于自體。

    無長無損。

    無害無利。

    無育養無壞。

    無增無減無因無緣。

    無次第。

    複有說者。

    若自體知自體者。

    則與世間現喻相違。

    猶如指端不能自觸。

    如眼瞳黑不自見黑。

    如刀不自割。

    是故自體不知自體。

    複有說者。

    若自體知自體者。

    則無二處法。

    如世尊說。

    眼緣色生眼識。

    乃至意緣法生意識。

    複有說者。

    若自體知自體者。

    則無三等觸。

    如世尊說。

    眼緣色生眼識。

    是三等觸。

    然有此觸生。

    是以無有自體能知自體。

    複有說者。

    若自體知自體者。

    則無邪見。

    若邪見能自知我是邪見。

    此則正見。

    不名邪見。

    複有說者。

    若自體知自體者。

    此智畢竟性能自知。

    不能知他。

    然能知他。

    是故不知自體。

    複有說者。

    若自體知自體者。

    則無取所取。

    如取所取。

    智所知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自體知自體者雲何知耶。

    為知自體是自體。

    為知他體亦如知自體耶。

    為知他體是他體。

    為知自體亦如知他體耶。

    若知自體是自體。

    若知他體是他體。

    是則為正。

    若知自體如知他體。

    是則為邪。

    若此智生。

    能知自體。

    亦知他體者。

    一智則有二作相。

    有二作相則有二智。

    有二智則有衆多自體。

    問曰。

    若自體不知自體者。

    摩诃僧祇喻雲何通。

    答曰。

    此喻不必須通。

    所以者何。

    此喻非修多羅毗尼阿毗昙中說。

    不可以世俗現喻難賢聖法。

    賢聖所作法異世俗所作法異若必欲通者。

    當雲何通。

    答曰。

    應說其喻過。

    若喻有過。

    所喻法亦有過。

    雲何喻有過。

    答曰。

    燈無根無心。

    非衆生數。

    彼智亦非根非心。

    非衆生數耶。

    複次燈衆微塵所成。

    彼智亦衆微塵所成耶。

    若不爾者。

    則不相似。

    複次如燈體性是照。

    不若是照性。

    複何所照。

    若體性非照。

    應當是闇。

    則無明性。

    為破闇故取燈。

    若燈體性是闇。

    則有大不相似過。

    以何等故。

    不知相應。

    答曰。

    同緣一法生故。

    是諸心心數法。

    同緣一法生。

    以同緣一法故。

    不能展轉相緣。

    如衆多人仰視虛空。

    不能展轉自相見面彼亦如是。

    複次若慧緣自相應受。

    彼受為自緣為緣他。

    若自緣者。

    有上自緣之過。

    若緣他者則不與慧共同一緣。

    以何等故。

    不知共有法。

    答曰。

    以逼近故。

    如以銅籌盛安阇那藥着于眼中。

    以逼近故。

    眼不得見。

    問曰。

    雲何名共有法。

    答曰。

    彼回轉身口業生住無常是也。

    西方沙門作如是說雲何共有法。

    慧生時所依陰身。

    是共有法。

    問曰。

    如汝所說。

    慧生時所依身。

    是共有法。

    若然者。

    眼識生則不自見身衆色差别。

    如眼識餘識亦爾。

    彼作是說。

    五識生時。

    能各自緣所依。

    意識不能。

    問曰。

    意能緣一切法。

    汝先言不能。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