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五卷

關燈
則不然。

    複次若慧生時所依身。

    是名共有法者。

    則有大過。

    何以知之。

    如苦忍生時。

    便于自身不得決定。

    是名于苦得少決定。

    彼作是言。

    若苦法忍。

    不盡決定。

    苦法智生。

    盡得決定。

    如道法忍不盡決定。

    道法智生盡得決定。

    彼亦如是者。

    彼不應作是說。

    所以者何。

    于道得決定時異。

    于苦得決定時異。

    問曰。

    其事雲何。

    答曰。

    如道谛所斷邪見。

    總謗一切道。

    欲令于道少分決定無有是處。

    為分别故。

    設使于道少分決定。

    便能斷謗道邪見。

    何況盡決定。

    唯除一刹那相應共有法。

    如身見或計色是我乃至計識是我。

    若苦法忍生時。

    于所依身。

    不得正決定者。

    所緣身我見則不應斷。

    所以者何。

    以苦忍不見我見所緣身故。

    如身見于苦谛所斷煩惱為首。

    若其不斷則餘結不斷。

    餘結不斷則無于苦究竟得正決定。

    若于苦不得究竟正決定。

    于集滅道亦不得究竟正決定。

    以是事故苦法忍現在前。

    于所依身。

    亦見是苦得正決定。

    何以知之。

    如說苦法忍所緣。

    世第一法亦緣。

    彼世第一法。

    緣欲界五陰盡無有餘。

    頗有一識識一切法。

    乃至廣說。

    問曰。

    以何等故。

    智後次說識。

    答曰。

    或有說者。

    彼作經者意欲爾。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此是經論舊法。

    如經說。

    長老摩诃拘郗羅。

    往長老舍利弗所問言。

    長老舍利弗。

    所言智者雲何為智。

    次作是問。

    所言識者雲何為識。

    乃至廣說。

    如波伽羅那論中說。

    雲何知法。

    次問雲何識法。

    如此義等。

    先說智次說識。

    如尊者昙摩難提說。

    若以智以識。

    有所觀察。

    此事必定。

    彼作經者。

    亦随順舊法。

    是以先說智次說識。

    複有說者。

    識即智。

    智即識唯長一字。

    何者阇那秦言智。

    毗阇那秦言識。

    長一字者所謂毗也。

    為斷如是意欲說差别義故。

    先說智次說識。

    複有說者。

    以此俱是根本法故。

    增長法中識為根本。

    寂滅法中智為根本。

    複有說者。

    俱是元首法故。

    如說道品法中誰為元首。

    所謂智也。

    生死法中誰為元首。

    所謂識也。

    複有說者。

    此俱是依法故。

    如說依智不依識。

    亦說如行五根識。

    盡依意識。

    複有說者。

    若說智則說數法。

    所未說者唯是心。

    是故先說智次說心。

    複有說者。

    十二入中。

    二入能緣。

    所謂意入法入。

    若說智即說法入。

    若說識即說意入。

    複有說者。

    此六識各别行境界。

    如眼識識色。

    耳識識聲。

    鼻識識香。

    舌識識味。

    身識識觸。

    意識唯識法。

    為止如是意欲說意識能緣一切法故。

    次智說識。

    複有說者。

    智能緣一切法故。

    次智說識。

    複有說者。

    智能緣總相别相。

    識唯緣别相。

    為止彼人意欲說識能緣總相别相故。

    次智說識。

    複有說者。

    智行相似不相似境界。

    識唯行相似境界。

    為止彼人意欲說識行相似不相似境界故。

    次智說識。

    複有說者。

    欲止犢子部意故。

    彼說智是道支。

    識是有枝。

    彼依佛經。

    作如是說。

    識緣名色故。

    知是有枝。

    雲何聖道。

    所謂正見。

    乃至正定。

    是故說智是道支。

    為止如是意欲說智識俱是有枝俱是道支故。

    次智說識。

    複有說者。

    止譬喻者意。

    譬喻者說。

    智之與識。

    是次第生法。

    不一時生。

    為止彼人意故。

    作如是說。

    若此智生一切法無我。

    此智何所不知。

    此智必有相應識。

    便止彼人識智次第生意故。

    如智能緣一切法無我。

    識亦如是餘文如上說。

    頗有一識識一切法。

    此中亦有問有答。

    有難有通。

    應如智文說。

    如說有緣一切法無我行。

    問曰。

    此何處經中說。

    答曰。

    如偈說 若能以智觀一切行無我 能生厭苦心是道得清淨 此偈當知說諸行無我。

    問曰。

    如說能生厭苦心。

    此雲何能緣一切法。

    答曰。

    有說者初半偈說一切法無我行。

    後半偈說緣苦谛行。

    複有說者。

    初半偈是觀行時。

    後半偈說是見苦時。

    複有說者。

    此偈舉說緣苦時無我行。

    所以者何。

    無漏法非是可厭法。

    問曰。

    若然者雲何是緣一切法無我行。

    答曰。

    一切有二種。

    有少分一切。

    有一切一切。

    此中說少分一切。

    非一切一切。

    餘經亦說。

    一切皆熾然。

    無漏法不熾然。

    當知說少分一切。

    彼亦如是說少分一切。

    複有說者餘經亦說。

    一切行無常。

    一切行無我。

    涅槃寂靜。

    此經即說一切法無我行。

    評曰。

    且置佛經說與不說。

    如是說者好。

    應有緣一切無我法行。

    所以者何。

    行者在初行地。

    必有如是觀現在前。

    是以說之。

    問曰。

    如空行亦能緣一切法。

    此中何以不說。

    答曰。

    或有說者。

    彼作經者意欲爾。

    乃至廣說。

    複有說者。

    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義是有餘之說。

    複有說者。

    如空行有所以空。

    有所以不空。

    有所以空者。

    如自中無他。

    有所以不空者。

    以自故不空無我行無。

    如此分别。

    是以尊者和須蜜作如是說。

    我不說一切諸法悉空。

    問曰。

    以何等故。

    有漏無我行。

    能緣一切法。

    無漏無我行。

    唯緣于苦。

    答曰。

    或有說者。

    有漏無我行。

    于觀行中勢用勝。

    無漏無我行。

    得正決定時。

    自分中勝。

    如初觀行時。

    行者必觀一切法是無我。

    是以有漏無我行勢用勝。

    能緣一切法。

    無漏無我行。

    于自分中明了故勝。

    是以不緣一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