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卷

關燈
謗生果因。

    彼中說者。

    謗生果不生果因。

    若說涅槃無因。

    此豈非正見耶複有說者。

    此中說謗苦因。

    彼中說謗苦不苦因。

    複有說者。

    此中無謗道因義。

    是故不說。

    是謗道邪見。

    唯有謗集因義。

    是以說是謗集邪見。

    有作無見。

    乃至廣說。

    雲何為有。

    答曰。

    四谛是也。

    彼諸外道以何事故。

    言無谛耶。

    答曰。

    以有我見。

    故言無谛。

    彼作是說。

    我無有苦。

    是則謗苦。

    我無有因。

    是則謗集。

    我若無滅。

    是則謗滅。

    若無有滅。

    則無對治。

    如善法中。

    作如是言。

    此陰是苦。

    無我生信。

    苦心言有苦谛。

    此苦有因生信。

    集心言有集谛。

    若苦有滅生信。

    滅心言有滅谛。

    滅若有對治生信。

    道心言有道谛。

    彼有作無見。

    此名邪見。

    是其自性。

    見苦集滅道所斷。

    是其對治。

    此見緣四谛生。

    還見四谛斷。

    乃至廣說。

    問曰。

    以何等故邪見不緣虛空非數緣滅。

    答曰。

    或有說者。

    若法是陰。

    是陰因。

    是陰滅。

    是陰對治。

    邪見則緣虛空非數緣滅。

    非陰因滅對治。

    是以邪見不緣。

    複有說者。

    若法是苦。

    是苦因。

    是苦滅。

    是苦對治。

    邪見則緣虛空非數緣滅。

    與上相違。

    是故邪見不緣。

    複有說者。

    若法是煩惱。

    是出要。

    邪見則緣虛空非數緣滅。

    與上相違。

    是故不緣。

    複有說者。

    若法為無漏正見所緣。

    亦為邪見所緣虛空非數緣滅。

    不為正見所緣。

    邪見亦不緣。

    如邪見正見。

    明非明。

    智非智。

    決定疑信诽謗。

    當知亦如是。

    問曰。

    若言無虛空非數緣滅。

    此心為何所緣。

    答曰。

    即緣虛空非數緣滅名。

    所以者何。

    此無深重心。

    如謗煩惱出要法。

    問曰。

    為是何智。

    答曰。

    此是思惟所斷。

    不隐沒無記邪智。

    有作無見者。

    有有三種。

    一相待有。

    二處所有。

    三實有。

    相待有者。

    因有故有無。

    因無故有有。

    處所有者如此處有彼處無。

    實有者。

    此實有此實無(如苦實有我實無)。

    複有說者。

    有有二種。

    一物體有。

    二施設有。

    物體有者。

    謂五陰。

    施設有者謂男女等。

    謗苦有二種。

    一謗物體。

    二謗果。

    若謗集者謗物體。

    謗因。

    若謗滅者謗物體。

    不謗果。

    若謗道者謗物體。

    不謗因。

    或有說者。

    亦謗因 無作有見。

    乃至廣說。

    問曰。

    何以作此論。

    答曰。

    或有說者。

    應作是說。

    若無作有見。

    當言是身見。

    見苦所斷。

    複有說者應作是說。

    無作有慧。

    所以者何。

    此非見性。

    複有說者。

    應作是說。

    此非是見。

    所以者何。

    五見不說故。

    而不說者。

    彼有何意。

    答曰。

    欲作問答故。

    如說無作有見。

    此是何見。

    是名為問。

    答曰。

    此非是見。

    是名為答。

    自有雖無是事。

    而有問答。

    如十門中。

    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無漏無為法亦問。

    幾使所使。

    此亦是問。

    答曰。

    不為使所使。

    此亦是答。

    如彼雖無是事。

    而有問答。

    此亦如是。

    無有是事。

    而作問答。

    無作有見。

    此是何見。

    答曰。

    此非是見。

    是邪智。

    問曰。

    雲何邪智。

    答曰。

    或有說者。

    是思惟所斷。

    不隐沒無記法。

    如行正路作非路想。

    如行非路作正路想。

    如男作女想。

    女作男想。

    如是等想是也。

    複有說者。

    此智亦有隐沒無記。

    所謂與慢相應者。

    如彼梵天作如是說。

    我是大梵。

    諸梵中尊。

    我能造化。

    此是邪智。

    所以者何。

    無有住見谛所斷心。

    能作是言者。

    應作是說。

    如前說者好。

    是思惟所斷。

    不隐沒無記法。

    問曰。

    若然者。

    違智揵度如說。

    雲何邪智。

    謂染污慧。

    答曰。

    不與彼相違。

    所以者何。

    無知有二種。

    所謂實義假名。

    實義者。

    與無明使相應。

    是諸阿羅漢已斷盡。

    假名者如見杌謂是人等者。

    阿羅漢辟支佛亦有唯有如來等正覺二事俱盡 有四倒所謂常樂淨我。

    為相似法所覆故。

    不知無常。

    為适意威儀法所覆故。

    不知苦。

    為皮膚所覆故。

    不知不淨。

    為所作事覆故。

    不知無我。

    問曰。

    此四倒性是何。

    答曰。

    是慧性。

    問曰。

    若是慧者。

    此五見。

    幾是倒幾非倒。

    答曰。

    二見半是倒。

    二見半非倒。

    二見半是倒者。

    身見見取。

    及邊見所攝常見。

    二見半非倒者。

    邪見戒取。

    及邊見所攝斷見。

    問曰。

    以何等故。

    二見半是倒。

    二見半非耶。

    答曰。

    以三事故名倒。

    一轉行。

    二增益。

    三性倒。

    邪見斷見。

    雖轉行性倒。

    而非增益。

    所以者何。

    是壞物性故。

    戒取雖轉行。

    雖增益性。

    非是倒。

    所以者何。

    有少相似法故。

    亦說有色界道。

    能離欲界欲。

    有無色界道。

    能離色界欲。

    此是倒自體。

    是我是物是相是分是性。

    已說自體所以。

    今當說以何等故名為倒。

    答曰。

    倒有所增故名倒。

    此四倒。

    唯見苦斷。

    所以者何。

    緣苦生故。

    還見苦斷。

    複次此倒緣果生。

    還以見果慧斷。

    複次身見見苦所斷性是倒。

    若身見斷亦斷。

    複次苦粗。

    若于粗苦。

    有錯謬者。

    賢聖所呵。

    如人晝日錯謬。

    人之所呵。

    三谛微細。

    若于微細有錯謬者。

    不深呵責。

    如于夜中有脫失者。

    則世人不深呵責。

    複次行者已見苦。

    永無倒心。

    若當行者見苦已不見集者。

    無有是處。

    為分别故。

    設見苦已。

    更不見餘谛。

    若問彼言。

    此陰為是常。

    為是無常。

    彼定。

    答言。

    是無常乃至無一刹那停住者。

    若問為是苦為是樂。

    彼定答言。

    是苦猶熱鐵丸。

    若問為淨為不淨。

    彼定答言。

    是不淨猶如糞聚。

    若問為有我無我耶。

    彼定答言無我。

    以無作者。

    無彼作者。

    無受者故。

    如草木糞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