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卷

關燈
故。

    或有說者。

    先說諸心心數法次第得正決定。

    或謂有心心數法多彼刹那亦多。

    為決定此義故。

    而作此論。

    複有說者。

    相續有三種。

    一時相續。

    二生相續。

    三相似相續。

    或謂無二相續。

    唯有相似相續。

    如彌沙塞部所說。

    為止彼人意故。

    而作此論。

    世第一法。

    當言一心為衆多心。

    答曰。

    當言一心。

    不當言衆多心。

    問曰。

    如世第一法現在前。

    未來心心數法修。

    亦名世第一法。

    此中何以不說。

    答曰。

    彼亦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義是有餘之說。

    如有餘義。

    簡略義亦如是。

    複有說者。

    彼未來者屬現在。

    若說現世當知亦說未來。

    複有說者。

    若能與次第緣。

    是中說之。

    如是義應如先以次第說。

    問曰。

    以何等故。

    世第一法當言一心。

    應說所以。

    不但以言故。

    此義便立。

    答曰。

    此心心法。

    次第便不起。

    世間有漏心唯生。

    無漏苦法忍相應心。

    若當起者無有是處。

    為分别故。

    設使起者。

    若小若相似若勝。

    若當小者。

    不能得正決定。

    所以者何。

    不以衰退。

    未成道得正決定。

    應以勝進勢力道得正決定。

    若相似者。

    亦不能得正決定。

    所以者何。

    先不以此道得正決定。

    如初刹那。

    後刹那亦爾。

    如初刹那。

    留難停住不得正決定。

    後衆多刹那。

    亦留難停住不得正決定。

    如初刹那不能取聖道。

    後衆多刹那亦不能取聖道。

    問曰。

    若然者修道中。

    若以下心。

    亦不能取聖道。

    答曰。

    見道異本曾得道異。

    若當勝者。

    亦不能得正決定。

    所以者何。

    前者則非世第一法。

    問曰。

    若非者為是何法。

    答曰。

    是增上忍。

    後是世第一法。

    問曰。

    以何等故修道中若相似若小。

    能與無漏作次第。

    見道唯勝。

    答曰。

    修道是本曾得道不多用功力。

    而現在前。

    是以若相似若小。

    能作次第。

    見道是未曾得道。

    多用功力乃現在前。

    是以必用。

    勝者世第一法。

    于世第一法因威勢。

    因者共生因。

    相應因。

    相似因。

    三因者是總說義。

    若别說者。

    過去于過去。

    二因相應共生。

    過去于未來一相似因。

    未來于未來。

    二因相應共生。

    現在于現在二因相應共生。

    現在于未來一相似因。

    不障礙生得法。

    是威勢緣 世第一法當言退。

    當言不退。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前已說世第一法體性所以界地根一心。

    未說不退。

    今欲說故而作此論。

    或有說。

    世第一法是退者。

    為止彼人意故。

    又欲去他義顯自義與法相相應故。

    問曰。

    世第一法。

    當言退。

    當言不退耶。

    答曰。

    不退。

    問曰。

    雲何不退。

    應說其所以。

    不可但以言故。

    此義便立。

    答曰。

    世第一法。

    随順谛。

    轉近谛。

    垂入谛。

    雲何随順谛。

    随順見道故。

    雲何轉近谛。

    轉近見道故。

    雲何垂入谛。

    垂入見道故。

    複有說者。

    随順道谛。

    轉近道谛。

    垂入道谛。

    複有說者。

    随順苦法忍。

    轉近苦法忍。

    垂入苦法忍。

    世第一法。

    于苦法忍有二種轉近。

    一随順轉近。

    二垂入轉近。

    彼中間不起不相似有漏心。

    使苦法忍不現在前。

    問曰。

    世第一法是有漏心。

    向言不起不相似有漏心苦法忍是不相似心。

    何以言有漏是不相似心無漏是相似心耶。

    答曰。

    世第一法。

    惡賤有漏心。

    以惡賤故。

    言不相似。

    無漏言相似。

    猶如有人為自親裡之所苦惱。

    親近他人作親裡想。

    于自所親作他人想。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世第一法。

    苦法忍同辦一事故。

    所謂舍凡夫事。

    得住聖法。

    猶如士夫渡河渡谷渡山渡坑。

    乃至廣說。

    渡河者。

    從此至彼。

    渡谷者。

    從此岸至彼岸。

    渡山者。

    從此山至彼山。

    渡坑者。

    從高至下從下至高。

    猶如有人從高上堕。

    未至地頃。

    便作是念。

    欲還本處得如意不。

    答曰。

    不得。

    假使彼人。

    若以神足。

    若以咒術。

    若以藥草。

    還至本處可有是事。

    住世第一法時。

    無有一法能障苦法忍使不現前。

    譬如閻浮提有五大河。

    一名恒伽。

    二名夜摩那。

    三名薩羅由。

    四名阿夷羅跋提。

    五名摩醯。

    流趣大海。

    乃至廣說。

    問曰。

    前喻後喻有何差别。

    答曰。

    無有差别。

    所以者何。

    欲因二喻以明一義令分明故。

    複有說者。

    前者以内法具為喻。

    後者以外法具為喻。

    複有說者。

    前喻為止内留難法。

    後喻為止外留難法。

    複有說者。

    前喻為止不如法事。

    後喻為顯如法事。

    彼五河流趣大海。

    無能制者無能遮者。

    無能住者無能移者。

    彼五大河流趣大海。

    頗有人能遮住者不。

    答曰。

    無也。

    若以神足咒術藥草。

    使彼大河停住不流。

    未足為難。

    無有一法能障世第一法使苦法忍不現在前。

    造此經時在于東方。

    此五大河在于東方。

    故以為喻。

    複有四大河。

    從阿耨達池出流趣大海。

    一名[咻-木+(一/旦)]伽。

    二名辛頭。

    三名博叉。

    四名私陀。

    彼[咻-木+(一/旦)]伽河從金象口出。

    繞阿耨達池一匝流趣東海。

    彼辛頭河從銀牛口出。

    亦繞大池一匝流趣南海。

    彼博叉河從琉璃馬口出。

    繞大池一匝流趣西海。

    彼私陀河從頗梨師子口出。

    繞大池一匝流趣北海。

    彼[口*恒]伽河有四大河。

    以為眷屬。

    一夜摩那。

    二薩羅由。

    三阿夷羅跋提。

    四名摩醯。

    彼辛頭河亦有四大河。

    以為眷屬。

    一名毗婆奢。

    二名伊羅跋提。

    三名奢多頭。

    四名毗德多。

    彼博叉河有四大河。

    以為眷屬。

    一名婆那。

    二名毗多羅尼。

    三名朋[仁-二+奢]。

    四名究仲婆。

    彼私陀河亦有四大河。

    以為眷屬。

    一名薩梨。

    二名毗摩。

    三名那提。

    四名毗壽波婆。

    此中唯說廣大有名字者。

    然彼四河各有五百眷屬。

    合有二千流趣大海。

    頗有人能遮住者不。

    答曰。

    不能。

    無有是處。

    以分别故假使有人。

    以神足咒術藥草。

    能令彼河停住不流。

    未足為難。

    無有一法能障世第一法使苦法忍不現在前。

    複次世第一法。

    與苦法忍。

    作次第緣。

    此文是根本義第一答。

    所以者何。

    彼世第一法生時。

    能與苦法忍次第緣果。

    若此法能與彼法次第緣果者。

    此法無有衆生。

    若法若咒術藥草。

    若佛若辟支佛若聲聞。

    能作障礙。

    使第二刹那不現在前者。

    無有一法速于心者。

    能于爾時為作障礙。

    使不能得正決定。

    彼言無有一法速于心者。

    即苦法忍相應心是也。

    作義者說曰。

    以何次第故。

    世第一法不當言退。

    答曰。

    或有說者。

    根本牢固故。

    彼行者修布施時。

    悉以回向解脫持戒不淨安般念處七處善煗頂忍亦回向解脫。

    是名根本牢固。

    複有說者。

    世第一法後次生見道。

    無有退見道者。

    彼亦不退。

    複有說者。

    世第一法後次生忍智。

    無有退忍智者。

    彼亦不退。

    複有說者。

    世第一法後。

    乃至斷非想非非想處見道所斷結。

    無有退非想非非想處見道所斷結者。

    彼亦不退。

    複有說者。

    世第一法。

    是勝進分善根。

    無有退勝進分善根者。

    煗法有三種。

    退分住分勝進分。

    頂亦有三種。

    忍有二種住分勝進分。

    世第一法。

    有一種。

    謂勝進分。

    問曰。

    此皆是達分善根。

    何以說三種。

    答曰。

    名數異耳。

    如定犍度說。

    此善根有三種。

    于此善根退者名退分。

    不退不進名住分。

    勝進者名勝進分。

    彼說三種。

    此說達分善根。

    名數異耳。

    複有說者。

    此善根是一刹那。

    無有退半刹那者。

    問曰。

    頗有二聖人同生一處。

    于世第一法。

    一成就。

    一不成就耶。

    答曰。

    有。

    一依初禅得正決定。

    二依第二禅得正決定。

    彼俱命終生二禅中。

    彼依初禅得正決定。

    則不成就。

    所以者何。

    以離地故失。

    依二禅者。

    彼則成就。

    問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