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卷

關燈


    答曰。

    或有說者。

    見道展轉為因。

    非世第一法。

    複有說者。

    見道聖人身中修。

    以聖人身中修故。

    自地他地修。

    世第一法凡夫身中修。

    以凡夫身中修故。

    唯自地修。

    非他地修。

    複有說者。

    見道有三事故修。

    一從因生。

    二能作對治三能辦事。

    從因生者。

    六地中展轉更相為因。

    對治者。

    若對治斷一地欲。

    餘地亦名對治。

    斷辦事者。

    如一地事辦。

    餘地亦辦。

    世第一法。

    不從因生者。

    不展轉為因故。

    非對治者。

    不斷結故。

    不辦事者。

    非如聖道能辦事故。

    修道亦以此三事故。

    自地他地修。

    彼亦展轉為因。

    如法智斷欲界結。

    比智亦修。

    彼比智非欲界對治道。

    法智現前時。

    亦名修亦名對治。

    辦事者。

    如第四禅地苦智修。

    如初禅地亦修。

    如初禅地道辦事。

    第四禅地道亦辦。

    如第四禅地道辦事。

    初禅地亦辦。

    複有說者。

    無漏法所作異。

    有漏法所作異。

    所以者何。

    世第一法。

    為愛所系。

    無漏法者。

    不為愛所系。

    複有說者。

    世第一法。

    有垢有過患。

    雜毒滓濁。

    是以不他地自地修。

    見道無垢無過。

    不雜毒不滓濁。

    是以自地他地修。

    複有說者。

    世第一法。

    在界為界所系在地為地所系。

    無漏法。

    在界在地。

    不為界地所系。

    複有說者。

    世第一法。

    在身有系。

    無漏法在身不系。

    複有說者。

    世第一法。

    必生報。

    無漏法不生報。

    問曰。

    同是有漏。

    以何等故。

    見道邊等智。

    自地他地修。

    非世第一法耶。

    答曰。

    或有說者。

    見道邊等智。

    不用功而得。

    以見道力故修。

    如見道力。

    能自地他地修。

    彼見道邊等智亦修。

    世第一法大功力得。

    是以唯自地修。

    非他地修。

    複有說者。

    見道邊等智。

    是見道眷屬。

    常不相離。

    如見道自地他地修彼亦如是。

    世第一法。

    非見道。

    眷屬相離。

    是以唯自地修。

    非他地修。

    複有說者。

    見道邊等智。

    堅信堅法。

    身中可得。

    若起上地。

    法現在前。

    下地便修。

    世第一法。

    凡夫身中可得。

    一切凡夫。

    不能修于他地。

    問曰。

    以何等故。

    上地見道現在前時下地修。

    下地見道 現在前時上地不修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上地法勝。

    若現在前時。

    下地則修。

    下地法劣。

    現在前時。

    不修上地。

    猶如勝人不造詣劣人。

    劣人則應造詣勝人。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依上地。

    得正決定。

    下地諸法。

    先已得故。

    是以故修。

    若依下地得正決定。

    上地諸法或得不得。

    是以不修。

    複有說者。

    上地諸法從下地因生。

    下地諸法不從上地因生。

    是以不修。

    複有說者。

    下地法不能對治上地。

    上地法能對治下地。

    以不對治故是以不修。

    複有說者。

    若依上地得正決定。

    爾時離下地欲故。

    是以修。

    若依下地得正決定。

    上地或離欲或不離欲。

    設使離欲。

    于上地法不得自在。

    設得自在。

    應即上地得正決定而不能得。

    是以知不自在。

    複有說者。

    下地法攝屬上地。

    是以故修。

    上地法不攝屬下地。

    是以不修。

    複有說者。

    猶如六種守護法故。

    三十三天。

    為備阿修羅故。

    安六種守護。

    一依水住龍。

    二杵手神。

    三持花鬘神。

    四常放逸神 五四天王。

    六三十三天。

    若依水住龍。

    能壞阿修羅者餘五無事。

    而水住龍若不能。

    杵手神助。

    餘四無事而住。

    若二不勝持花鬘神助。

    餘三無事而住。

    若三不勝放逸神助。

    餘二無事而住。

    若四不勝四天王助。

    餘一無事而住。

    若五不勝三十三天助。

    帝釋無事而住。

    彼若不勝爾時帝釋躬身自出。

    執金剛杵雨金剛雹。

    時阿修羅衆即時退散。

    如是見道斷結對治。

    在六地中。

    若依未至得正決定。

    即彼地見道斷。

    見道所斷結。

    其餘五地無事而住。

    若依初禅得正決定。

    上地則無事而住。

    未至禅得修。

    亦随順初禅。

    若依中間二禅三禅亦如是。

    若依四禅得正決定。

    彼四禅中見道斷。

    見道所斷結。

    下地得修。

    亦随順第四禅。

    複有說者。

    猶如山陂有六重池次第而下。

    其在上池次流于下。

    下池不能逆流于上。

    如是上地無漏流注下地。

    是以故修。

    下地無漏不能流注上地。

    是以不修。

    問曰。

    世第一法頗有覺非有觀耶。

    有觀非有覺耶。

    亦有覺有觀耶。

    非有覺非有觀耶。

    答曰。

    有。

    雲何有覺非有觀耶。

    答曰。

    如未至禅初禅覺。

    相應觀是也。

    所以者何。

    觀不相應故。

    雲何有觀非有覺。

    答曰。

    覺諸中間禅觀相應法。

    雲何有覺有觀。

    答曰。

    如未至禅初禅。

    除其覺觀。

    餘相應法所謂十大地。

    十善大地及心。

    雲何非有覺非有觀。

    答曰。

    謂中間禅觀。

    諸餘覺觀不相應法。

    如二禅三禅四禅相應法及色心不相應行。

    問曰。

    頗世第一法。

    非有覺有觀。

    非無覺有觀。

    非無覺無觀耶。

    答曰。

    有。

    如未至禅初禅地觀。

    彼非有覺有觀。

    所以者何。

    如說。

    雲何覺觀相應法。

    答曰。

    若法與覺觀相應。

    彼觀唯與覺相應。

    不與觀相應。

    雲何非無覺有觀。

    答曰。

    觀所以者何。

    如說。

    雲何無覺有觀相應法。

    答曰。

    若法不與覺相應與觀相應法。

    彼觀唯與覺相應。

    不與觀相應。

    雲何非無覺無觀。

    答曰。

    觀。

    所以者何。

    如說。

    雲何無覺無觀相應法。

    答曰。

    若法不與覺觀相應。

    彼觀雖不與觀相應。

    與覺相應。

    問曰。

    頗世第一法。

    非與有覺有觀相應。

    非不是觀耶。

    答曰。

    有。

    禅中間觀。

    彼不與覺觀相應。

    非不是觀。

    問曰。

    頗世第一法。

    有覺有觀地非覺唯觀耶。

    答曰。

    有。

    在未至及初禅地覺唯與觀相應非覺。

    問曰。

    頗世第一法。

    在無覺有觀地。

    非覺非觀相應耶。

    答曰。

    有。

    禅中間觀。

    問曰。

    頗世第一法。

    在有覺有觀地亦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耶。

    答曰。

    有。

    雲何有覺有觀。

    如未至禅及初禅地覺觀相應法。

    雲何無覺有觀。

    即彼覺是也。

    雲何無覺無觀。

    即彼色心不相應行是也。

    問曰。

    頗世第一法。

    在無覺有觀地無覺有觀無覺無觀耶。

    答曰。

    有。

    雲何無覺有觀。

    如禅中間無覺有觀相應法是。

    雲何無覺無觀耶。

    彼觀色心不相應行。

    世第一法。

    當言樂根相應。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先已說世第一法體性所以界地。

    未說相應。

    今欲說故。

    複有說者。

    先已說世第一法在三地。

    未說在六地。

    今欲以根明六地義。

    分明了了。

    如觀掌中阿摩勒菓。

    雲何世第一法樂根相應。

    答曰。

    若依第三禅得世第一法。

    何者樂根相應。

    何者非樂根相應。

    答曰。

    除樂根。

    諸餘樂根相應法。

    何者不相應。

    答曰。

    樂根色心不相應行。

    雲何喜根相應。

    答曰。

    若依初禅二禅。

    得世第一法。

    此中誰與相應。

    誰不與相應。

    除喜根。

    諸餘喜根相應法。

    誰不與相應。

    喜根色心不相應行。

    雲何舍根相應。

    答曰。

    若依未至禅第四禅。

    得世第一法是也。

    問曰。

    何以不說禅中間耶。

    答曰。

    應作是說。

    若依未至中間禅第四禅。

    得世第一法。

    而不爾者有何義。

    答曰。

    中間禅通名未至。

    是中誰與相應。

    誰不與相應。

    誰與相應。

    除舍根諸餘舍根相應法。

    誰不與相應。

    舍根色心不相應行。

    頗有世第一法。

    不與喜根樂根舍根相應耶。

    答曰。

    有。

    色心不相應行。

    頗有相應法而不與世第一法相應耶。

    答曰。

    有。

    即三根體是也。

    世第一法。

    當言一心為多心。

    乃至廣說。

    問曰。

    何以作此論。

    答曰。

    先已說世第一法體性。

    已說所以。

    已說界。

    已說地。

    已說根相應。

    未說現在前。

    今欲說故。

    或有說者。

    言世第一法是相續現前。

    為止彼人如是意。

    欲顯世第一法現在前一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