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卷

關燈
故。

    是以後見。

    複有說者。

    行者于欲界苦現見故。

    是以先見。

    色無色界苦不現見故。

    是以後見。

    問曰。

    若色無色界苦不現見者。

    行者雲何見耶。

    答曰。

    現見有二種。

    一離欲現見。

    二自身現見。

    行者于欲界苦。

    有二種現見。

    一離欲現見。

    二自身現見。

    于色無色界苦。

    有一種現見。

    所謂離欲現見。

    猶如商人有财兩擔。

    一自負之。

    二使人擔。

    于自所負有二種現見。

    一知物現見。

    二知輕重現見。

    于他所擔有一種現見。

    所謂知物現見。

    複有說者。

    欲界苦有三種。

    善不善無記。

    是以先見。

    色無色界苦有二種。

    善無記。

    是以後見。

    複有說者。

    見欲界苦時。

    斷二種結。

    不善無記。

    見色無色界苦時。

    唯斷無記。

    如不善無記。

    有報無報生一果生二果。

    無慚無愧相應。

    無慚無愧不相應。

    當知亦如是。

    複有說者。

    謗言無苦。

    先從欲界。

    後色無色界。

    若信有苦。

    亦應先從欲界後色無色界。

    如诽謗生信。

    無智有智疑決定邪見正見。

    當知亦如是。

    若聖道起。

    先辯欲界事。

    後色無色界俱。

    問曰。

    見道辦事有何差别。

    答曰。

    或有說者。

    無有差别。

    或有說者。

    亦有差别。

    知聚是見道。

    斷結是辦事。

    複有說者。

    知智是見道。

    斷智名辦事。

    如是智作證明得作證明解脫道道果。

    當知亦如是。

    複有說者。

    能見緣境界是見道。

    所作是辦事。

    複有說者。

    一刹那是見道。

    後相續者名辦事。

    如一刹那後相續。

    入數數入。

    當知亦如是。

    複有說者。

    無礙道所作名見道。

    解脫道所作名辦事。

    如無礙道所作解脫道所作。

    遠惡修善。

    舍無義得有義。

    出下賤入勝處。

    棄愛熾然。

    離愛安樂。

    當知亦如是。

    若得正決定時。

    先見無色界苦谛苦行。

    如是世第一法。

    當言無色界系。

    乃至廣說。

    問曰。

    得正決定時。

    不先見色界苦。

    不妨世第一法得名色界系。

    如是得正決定時。

    不先見無色界苦谛苦行。

    世第一法。

    是無色界系有何過耶。

    答曰。

    色界中有遍緣知智能緣下地。

    是故得有世第一法。

    無色界中無遍緣知智能緣下地。

    是故無有世第一法。

    但聖道起先辦欲界事。

    乃至廣說。

    不應言世第一法是無色界系。

    作義者說曰。

    以何等故。

    世第一法不當言無色界系。

    或有說者。

    彼無色界。

    非因非地非器。

    以非器等故。

    是以無世第一法。

    複有說者。

    若彼處有觀谛善根如煗頂忍者。

    是處應有世第一法。

    彼無色中無故無世第一法。

    複有說者。

    若有見道處。

    則有世第一法。

    無色中無見道故。

    無世第一法。

    複有說者。

    若地有智遍緣一切法。

    亦有斷結對治道。

    則有世第一法。

    欲界中。

    雖有智能緣一切地。

    而無斷結對治道。

    無色界中。

    雖有斷結對治道。

    而無智能緣一切地。

    是故欲界無色界。

    無世第一法。

    複有說者。

    欲界善根不寂靜故。

    無世第一法。

    無色界道極寂靜故。

    無世第一法。

    複有說者。

    欲界善根羸弱故。

    無世第一法。

    無色中非其境界故。

    無世第一法。

    複次或有說者。

    入無色定除去色想。

    乃至廣說。

    問曰。

    不應言。

    複次或有說者。

    若言。

    複次或有說者。

    義則不定。

    應作是說。

    入無色定除去色想。

    乃至廣說。

    所以者何。

    同明一義故。

    不應如先說無色界苦谛苦行等。

    應作是說。

    入無色定除去色想。

    乃至廣說。

    何以故。

    此是根本義故。

    應作是說。

    而不爾者彼有何義。

    答曰。

    言語有二種。

    一者方便。

    二者根本。

    先所說者是方便語。

    後所說者是根本語。

    複有說者。

    先所說者明苦法忍緣欲界法。

    後所說者明世第一法與苦法忍同一緣。

    當知無色界不能緣欲界。

    問曰。

    除去色想。

    體性是何。

    答曰。

    七地。

    謂四無色定及三未至。

    問曰。

    此處言除去色想。

    四大犍度。

    亦說除去色想。

    如波羅延說偈 除去色想能斷欲愛于内外法 無不見者 如衆義經說偈 亦不有有想亦不無無想 如是除色想能斷渴愛因 如是等有何差别。

    答曰。

    或有說者。

    此處說除去色想者。

    除下地色想四大犍度。

    言除去色想者。

    除有對色。

    如波羅延衆義經所說偈。

    除去色想者。

    斷緣色愛。

    或有說者。

    此處言除去色想者。

    是四念處四大犍度。

    言除去色想者。

    是身念處。

    如波羅延衆義經所說。

    除去色想者。

    是法念處。

    複有說者。

    此處言除去色想者。

    是四無色定及三未至四大犍度。

    言除去色想者。

    是第四禅。

    波羅延衆義經所說偈。

    除去色想者。

    除愛緣色。

    複有說者。

    此言除去色想者。

    此内外道。

    共除色想法。

    餘三是不共除色想法 世第一法當言。

    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

    問曰。

    何以作此論。

    答曰。

    複為止彼人意言世第一法是欲界系故。

    複有說者。

    先已說世第一法體性。

    已說所以。

    已說界未說地。

    今欲說故。

    複有說者。

    先雖明世第一法是色界系。

    色界中有三種地。

    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地。

    未說世第一法為在何地。

    今欲說故。

    所以者何。

    色界善根有在一地者。

    如淨解脫等。

    有在二地者如喜等。

    今欲說世第一法所在地故。

    是以作論。

    世第一法。

    或有覺有觀。

    乃至廣說。

    雲何有覺有觀。

    答曰。

    若依有覺有觀三昧。

    得世第一法。

    如未至禅初禅是也。

    問曰。

    上言依者有何義耶。

    答曰。

    或有說者。

    共俱生義。

    是依義。

    彼世第一法生時。

    相應定力故。

    持彼心品使不散亂。

    是依義也。

    何以知之。

    有成文說共俱生義是依義。

    如說。

    若依空三昧得正決定。

    是中即說俱生是依義。

    如苦法忍與空三昧相應。

    是共俱生依義。

    空三昧亦與世第一法相應。

    是名依義。

    複有說者。

    與次第緣義是依義。

    如增上忍相應三昧。

    與世第一法作次第緣。

    是名依義。

    評曰。

    即依彼地。

    是名依義。

    如是說者好。

    雲何無覺有觀。

    答曰。

    若依無覺有觀三昧。

    得世第一法。

    是名無覺有觀。

    如禅中間是也。

    雲何無覺無觀。

    答曰。

    若依無覺無觀三昧。

    得世第一法。

    是名無覺無觀。

    如二禅乃至第四禅是也。

    問曰。

    何以說世第一法在三地耶。

    答曰。

    為止并義者意故。

    如彌沙塞部說世第一法是有覺有觀有相有勢無定。

    是凡夫性緣有為有覺有觀者。

    能分别故。

    有相者能緣故。

    有勢者難得故。

    無定者。

    無相似心相續故。

    是凡夫者。

    凡夫身中可得故。

    緣有為者。

    緣諸行故。

    為止如是并義者意故。

    說在三地。

    若依未至地得正決定。

    彼一地見道修。

    一地世第一法修。

    若依初禅得正決定。

    彼二地見道修。

    一地世第一法修。

    若依禅中間得正決定。

    三地見道修。

    一地世第一法修。

    若依二禅得正決定。

    四地見道修。

    一地世第一法修。

    若依三禅得正決定。

    五地見道修。

    一地世第一法修。

    若依四禅得正決定。

    六地見道修。

    一地世第一法修。

    複有說者。

    若依未至禅得正決定。

    一地見道修。

    一地世第一法修。

    若依初禅得正決定。

    二地見道修。

    二地世第一法修。

    若依禅中間得正決定。

    三地見道修三地。

    世第一法修。

    何以故。

    皆是一地法故。

    此中有漏法。

    一種使所使故。

    此中諸善。

    展轉為因故。

    二禅以上如先說。

    評曰。

    彼不應作是說。

    何以故。

    若依無覺有觀三昧。

    得正決定。

    得二種世第一法。

    有覺有觀。

    無覺有觀。

    若然者則違經文。

    如說雲何名無覺有觀。

    若依禅中間得世第一法。

    是名無覺有觀。

    如先說者好◎ ◎問曰。

    以何等故。

    見道自地他地修。

    非世第一法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