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一卷

關燈


    若能正觀諸行性相。

    能起世第一法者。

    斯有是處。

    如世尊經中先說世第一法。

    彼作經者。

    因經造論。

    故亦應先說世第一法。

    問曰。

    置作經者。

    世尊何故先說世第一法。

    答曰。

    世尊為化衆生次第說法。

    諸受化者已得下忍中忍。

    未得上忍及世第一法。

    欲令得故。

    世尊說正觀思惟諸行性相。

    當知即是上忍。

    次得此世第一法。

    是故先說。

    或有說者。

    為止諸诽謗故。

    世第一法多諸诽謗。

    所謂名受诽謗。

    體受诽謗。

    界受诽謗。

    現前受诽謗。

    退受诽謗。

    名受诽謗者。

    或言是性地法非世第一法。

    體受诽謗者。

    或言是五根性。

    界受诽謗者。

    或言是欲界系。

    或是色無色界系。

    或是三界系。

    或是不系。

    現前受诽謗。

    或是多心相續非是一心。

    退受诽謗者。

    或言世第一法退。

    為止如是等諸诽謗故。

    先說世第一法。

    複次一切生死非牢固法。

    如糞掃污泥。

    此中誰最勝誰牢固誰如醍醐所謂世第一法。

    是故先說。

    複次以随順無我故。

    此經常說無我。

    非如外典說我說欲法說有法說财。

    此經唯說無我解脫涅槃。

    此世第一法。

    亦觀無我。

    随順此經故。

    是以先說。

    複次此經于一切論中最勝。

    世第一法于一切世俗善法中最勝。

    以此經勝故應先說勝法。

    複次若住世第一法時。

    名真佛出世。

    能得自在受用聖法。

    佛出世間。

    衆生入法凡有二種。

    一假名。

    二真實。

    假名者。

    剃除須發而被法服正信出家。

    真實者。

    起世第一法。

    次第能入苦法忍。

    是假名沙門有二過患。

    一者破戒。

    二者舍戒。

    入正法者無如是過。

    真實沙門。

    受用聖法能得自在。

    随其性分終無退失。

    複次住世第一法時。

    無始生死已來。

    聖道門閉今始能開。

    未曾能舍凡夫之性今始能舍。

    未曾能得無漏聖道今始能得。

    是故先說世第一法。

    複次住世第一法時。

    舍名得名。

    舍數得數。

    舍界得界。

    舍性得性。

    舍名得名者。

    舍凡夫名得聖人名。

    數界性亦如是。

    複次住世第一法時。

    得心不得心因。

    得明不得明因。

    得受不得受因。

    複次住彼法時。

    舍舊緣得新緣。

    舍共得不共。

    舍世間得出世間。

    複次為斷疑故。

    衆生謂凡夫性。

    無始亦謂無終。

    今說世第一法即示其終。

    複次住彼法時。

    凡夫退患。

    凡夫變異。

    凡夫剛強。

    悉不複起。

    煗頂忍法或有起。

    複次住彼法時。

    無有不得聖法而命終者。

    煗頂忍不爾。

    住彼法時。

    無有不得聖道而命終者。

    不得正決定。

    而得正決定。

    不得果得果。

    出不定聚入正定聚。

    無聖道有聖道。

    無不壞淨有不壞淨亦如是。

    複次住此善根。

    無有止滞。

    煗頂忍法而有止滞。

    複次住彼法時。

    凡夫人所修念處究竟滿足。

    餘則不爾。

    複次住彼法時。

    漏無漏心。

    有斷有續。

    斷者有漏心。

    續者無漏心。

    餘則不爾。

    複次如須彌山王安金輪上。

    四方猛風不能傾動。

    住此法時。

    四倒邪風不能傾動。

    複次住彼法時。

    示始終故猶如明相。

    是夜末晝初。

    彼亦如是。

    世俗之末聖道之初。

    如示始終。

    度已度入出方便究竟亦如是。

    複次欲示相似法有異相故。

    世第一法。

    苦谛所攝。

    能生滅苦道。

    以苦攝。

    世俗攝。

    生死攝。

    諸有攝。

    身見所使攝法。

    生滅苦道。

    餘則不爾。

    複次世第一法體。

    是世俗緣。

    能生出世緣。

    是故先說。

    如是有垢無垢。

    有過無過。

    有毒無毒。

    有濁無濁。

    有身見聚無身見聚。

    有颠倒聚無颠倒聚。

    有愛聚無愛聚。

    有使聚無使聚。

    亦如是。

    複次以世第一法有勢有力。

    能有所作猶如健夫。

    住此法中得正決定故。

    複次以三事故。

    一以經義故。

    二止诽謗故。

    三即此刹那得果故。

    經義止謗如上說。

    即此刹那得果者。

    世第一法。

    次第能生苦法忍。

    名功用果。

    以是次第諸因緣故。

    先說世第一法。

    複次欲逆次說凡夫所得法故。

    如說世第一法。

    乃至煗法。

    是名凡夫所得出要法。

    如說二十身見等。

    是名凡夫煩惱法。

    此二種法。

    誰能知者。

    唯無我智。

    是故第二品中。

    作如是說。

    頗有一智知一切法。

    乃至廣說。

    此無我智。

    何由而生。

    由覺緣起。

    是故第三品中。

    作如是說。

    一人此生十二種緣。

    乃至廣說。

    所以能覺緣起。

    由于愛敬。

    是故第四品中。

    作如是說。

    雲何為愛。

    雲何為敬。

    乃至廣說。

    此愛敬何因而起。

    由有慚愧。

    是故第五品中。

    作如是說。

    雲何慚雲何愧。

    乃至廣說。

    誰能慚愧。

    由解法相。

    是故第六品中。

    作如是說。

    色中生住老無常。

    當言色也非色也。

    乃至廣說。

    何由能解法相。

    由斷無義修習有義。

    是故第七品中。

    作如是說。

    諸他修苦行。

    當知無義俱。

    乃至廣說。

    何由斷無義修有義。

    由正思憶。

    是故第八品中。

    作如是說。

    雲何為思雲何為憶。

    乃至廣說。

    以是衆因緣事。

    欲逆次說凡夫所得法。

    是故先說世第一法 雲何世第一法。

    答曰。

    于諸心心數法。

    次第得正決定。

    是名世第一法。

    問曰。

    已能得正決定。

    當能得正決定。

    複是世第一法不。

    答曰。

    亦是。

    若說現在當知則說過去未來。

    問曰。

    世第一法。

    得正決定。

    為住時得為滅已得。

    若住時得者。

    亦是凡夫亦是聖人。

    若滅已得者。

    何故不言已得正決定而言今得。

    答曰。

    應說已得。

    所以經文不說已得。

    自有已得說言今得。

    如說大王從何處來。

    此名已來而說今來。

    已覺諸受。

    已斷漏。

    已得解脫亦如是。

    或有說者。

    應作是說。

    無間得正決定。

    是名世第一法。

    評曰。

    無間得正決定。

    次第得正決定。

    有何差别。

    複有說者。

    苦法忍雖未生。

    此第一法決定為次第緣。

    是故言今得正決定。

    或有說者。

    于諸五根。

    次第得正決定。

    是名世第一法。

    問曰。

    誰作此說答曰。

    舊阿毗昙人說。

    問曰。

    彼何故說五根。

    是世第一法。

    答曰。

    彼不必欲令五根是世第一法。

    為斷異論故。

    異論者毗婆阇婆提說。

    信等五根一向無漏故。

    一切凡夫悉不成就。

    問曰。

    彼以何故作如是說。

    答曰。

    彼依佛經。

    佛經說言。

    五根猛利。

    通達滿足。

    向阿羅漢。

    若無五根堕凡夫數。

    彼以經作如是說故。

    言信等五根悉是無漏。

    為斷彼人如是論故。

    說信等五根是世第一法。

    若信等五根是無漏者。

    無始已來未曾能起一念無漏。

    而得世第一法。

    是故當知五根非純無漏。

    複次若五根是無漏者。

    違佛正經。

    如說若我于信等五根。

    不能如實觀是集是滅是味是患是舍者。

    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廣說。

    不應以如是相觀無漏法。

    毗婆阇婆提曰。

    應以如是相觀無漏法。

    雲何應觀如經說。

    不能如實觀信等五根者。

    是别相觀信等五根。

    何由而得。

    由親近善知識積集而得。

    是名觀集。

    雲何觀滅。

    未知欲知根滅。

    已知根生。

    是名觀滅。

    雲何觀味。

    此無漏法。

    亦為愛緣。

    是名觀味。

    問曰。

    無漏法亦為愛所系耶。

    答曰不也。

    如汝法中有無漏緣使緣而不縛。

    我亦如是。

    雲何觀患。

    諸無漏法。

    是無愛故。

    是名觀患。

    雲何觀舍。

    一切有為涅槃時舍。

    是名觀舍。

    為斷如是種種諸論故作是說。

    于諸五根次第得正決定。

    是名世第一法。

    複次若當五根一向無漏。

    複違佛經。

    如說我以佛眼。

    觀衆生根有上中下。

    毗婆阇婆提說曰。

    佛經說上根者阿羅漢。

    中根者阿那含。

    下根者斯陀含須陀洹。

    育多婆提說曰。

    若爾者。

    世尊不轉法輪名轉法輪。

    一切聖人已滿世間。

    佛亦不須複轉法輪。

    毗婆阇婆提說曰。

    世尊所以說諸衆生上中下根者。

    說根所依處。

    不說根體。

    育多婆提說曰。

    若然者複違此經。

    如說阇提輸那婆羅門。

    往至佛所白佛言。

    沙門瞿昙說有幾根。

    佛答言。

    有二十二根。

    此亦說根所依處。

    然俱同說是根。

    一是根所依。

    一是根體無有是處。

    是故信等五根。

    應有漏無漏。

    問曰。

    毗婆阇婆提所引佛經。

    當雲何通。

    答曰。

    信等五根有二種。

    有漏無漏。

    彼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