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一卷

關燈
阿毗昙慧。

    分别善不善無記法。

    複次為現阿毗昙人須彌山不傾動故。

    如須彌山王安住金輪地上。

    四方猛風不能傾動。

    如是智者。

    以阿毗昙慧須彌山。

    安置于戒金輪地上。

    四倒邪風不能傾動。

    複次以三因緣故。

    尊者迦旃延子造作此經。

    一為增益智故。

    二為開覺意故。

    三為斷我人故。

    增益智者。

    于内外法中一切經論莫若阿毗昙。

    開覺意者。

    衆生常眠無有覺時。

    不知何者是一切遍使何者不遍使。

    何者自界緣遍使。

    何者他界緣遍使。

    何者有漏緣。

    何者無漏緣。

    何者有為緣。

    何者無為緣。

    雲何為攝。

    雲何相應。

    雲何因。

    雲何緣。

    誰成就。

    誰不成就。

    能了知如是等遠近法者。

    是阿毗昙力。

    斷我人者。

    彼尊者造阿毗昙經。

    未曾說有我人。

    于一切處常說無我無人。

    以如是等衆因緣故。

    彼尊者造阿毗昙經。

    問曰。

    阿毗昙體為何者是耶。

    答曰。

    無漏慧根。

    自體攝一界一入一陰。

    一界者法界。

    一入者法入。

    一陰者行陰若取相應共有攝三界二入五陰。

    三界者意界識界法界。

    二入者。

    意入法入。

    五陰者色受想行識。

    又修多羅說。

    此帝釋長夜其心質直無有谄曲。

    諸有所問。

    為了知故不為娆亂。

    我當以甚深阿毗昙。

    恣汝所問。

    此中何者是甚深義。

    所謂無漏慧根。

    又如經說。

    有梵志姓犢子。

    其性質直無有谄曲。

    諸有所問。

    為了知故不為娆亂。

    我當以甚深阿毗昙。

    恣汝所問。

    此中何者是甚深義。

    所謂無漏慧根。

    複有梵摩瑜婆羅門須跋梵志。

    亦如上說。

    如佛告先尼梵志。

    我法甚深。

    難解難了難知難見。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

    唯有微妙決定智者。

    乃能知之。

    非汝淺智之所能及。

    所以者何。

    空即無我。

    而汝計我。

    汝常長夜有異見異欲異心。

    以是之故。

    非汝淺智之所及也。

    此中何者。

    是甚深義。

    所謂空三昧也。

    如說愚人無眼。

    而與上座智慧比丘論甚深義。

    此中何者是甚深義。

    所謂退法是也。

    如佛告阿難。

    此十二因緣法甚深。

    難解難了難知難見。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

    唯有微妙決定智者。

    乃能知之。

    非汝淺智之所能及。

    此中何者是甚深義。

    所謂因緣是也。

    如說此處甚深。

    所謂緣起。

    此法離欲寂滅涅槃。

    此中何者是甚深義。

    所謂因緣寂靜滅性也。

    如說諸法甚深故難見。

    難見故甚深。

    此中何者是甚深。

    一切諸法體性甚深是也。

    問曰。

    阿毗昙體。

    何者是耶。

    答曰。

    無漏慧根。

    以無漏慧根力故。

    令生處得慧。

    能受持十二部經。

    讀誦通利。

    亦名阿毗昙也。

    又以無漏慧根力故。

    能令聞慧知總相别相。

    又令聞慧建立總相别相。

    又令聞慧斷自性愚及緣中愚。

    于法不謬。

    又以無漏慧根力故。

    能令思慧。

    不淨安般念處等。

    亦名阿毗昙。

    又以無漏慧根力故。

    能令修慧。

    煗頂忍世第一法。

    亦名阿毗昙。

    又以如是等慧。

    令無漏慧根。

    轉得明淨。

    名阿毗昙 問曰。

    若無漏慧根。

    是阿毗昙體者。

    何故此經複名阿毗昙。

    答曰。

    阿毗昙具故亦名阿毗昙。

    如處處經中說。

    因種種具立種種名。

    以漏具故說漏。

    如說七漏。

    是煩惱。

    是熾然。

    是苦惱。

    實漏有三。

    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

    垢具故說垢。

    如偈說 女垢梵行女縛衆生苦行梵行 不因水淨 女實非垢。

    實垢有三。

    所謂貪嗔癡垢。

    樂具故說樂。

    如偈說 飲食時樂着衣亦樂經行山窟 斯亦複樂 飲食等非樂。

    實樂者是樂受。

    使具故說使。

    如說比丘為色所使為色所系。

    色非是使。

    實使有七。

    味具說味。

    如說比丘眼味于色。

    色是魔鈎。

    眼非是味。

    實味是愛。

    欲具說欲。

    如說五欲美好能令愛心增長染着。

    色等非欲。

    實欲是愛。

    退具說退。

    如說時解脫阿羅漢有五因緣退。

    一者營事勤勞。

    二者多誦經。

    三者诤訟。

    四者遠行。

    五者長病。

    非營事等是退。

    實退是不善隐沒無記法。

    業具說業。

    如說比丘有三種意不善業生苦果報。

    所謂貪恚邪見。

    貪恚邪見。

    體非是業。

    實業有三。

    謂身口意。

    報具故說報。

    如尊者阿泥盧頭說。

    我以一食施報。

    七生三十三天。

    七生波羅柰國。

    食非生報。

    生報者是不善。

    善有漏法。

    如是等處處經中說。

    因種種具說種種名。

    此亦如是。

    阿毗昙具故說阿毗昙問曰。

    以何義故名阿毗昙。

    答曰。

    尊者和須蜜說。

    能決定分别十二部經名阿毗昙。

    複說能覺了十二因緣名阿毗昙複次于四聖谛。

    能次第得正決定名阿毗昙。

    複說能解說修習八聖道法。

    名阿毗昙複說能證涅槃名阿毗昙。

    尊者婆檀陀說曰。

    煩惱出要。

    系縛解脫。

    生死涅槃。

    如是等法。

    以名味句身。

    次第撰集。

    分别解說。

    名阿毗昙。

    尊者瞿沙說曰。

    求解脫者諸所施行。

    未分别者皆分别之。

    所謂是苦是苦因。

    是道是道果。

    是方便道。

    是無礙道。

    是解脫道。

    是勝進道。

    是向果道。

    是得果。

    名阿毗昙。

    尊者波奢說曰此智是究竟智。

    此智是第一智。

    此智是不謬智。

    名阿毗昙。

    阿毗昙人說曰。

    能種種選擇覺了。

    證知一切諸法。

    名阿毗昙。

    複說法性甚深。

    能盡其原底。

    名阿毗昙。

    複說能淨法眼名阿毗昙。

    複說顯發幽隐甚深智慧。

    名阿毗昙。

    複說若人以阿毗昙慧。

    分别總相别相。

    無有人能如法說其過者。

    名阿毗昙。

    彌沙塞部說曰。

    如燈能照名阿毗昙。

    如說一切照中慧照最上昙摩掘部說曰。

    此法增上名阿毗昙。

    如說一切諸法慧為最上。

    譬喻者說曰。

    種種諸法涅槃為上。

    此法次故名阿毗昙。

    聲論者說曰。

    阿毗言除棄亦言選擇。

    除棄者所謂結縛使纏煩惱。

    選擇者所謂陰入界緣起道品等諸法。

    複次阿毗言增上慢。

    如說名增上慢。

    如說上者名增上者。

    如說上逸名增上逸。

    此經增上名阿毗昙。

    複次阿毗言現前。

    一切諸善道品等法皆現在前。

    名阿毗昙。

    複次阿毗言恭敬。

    此法尊重可敬。

    名阿毗昙。

    此經名智慧基本。

    問曰。

    何故名智慧基本。

    答曰。

    諸究竟智皆出此經。

    故名基本。

    複次此經名安智足處。

    諸究竟智皆因此經而得成立。

    是故名安智足處。

    問曰。

    此經有何利益。

    答曰。

    随順解脫。

    随順無我。

    斷計我人。

    顯明無我。

    發人覺意。

    出生智慧。

    除愚癡。

    斷疑網。

    得決定。

    背熾然。

    向出要。

    得相續。

    樂寂靜。

    止生死輪。

    随順空法。

    到涅槃岸。

    能斷一切外道異見。

    于佛法中。

    能生一切欣樂之心。

    此經有如是等利。

    名阿毗昙 阿毗昙毗婆沙雜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 雲何世第一法。

    問曰。

    何故此經先說世第一法。

    為順次說為逆次說耶。

    若順次說者。

    應先說不淨。

    次說安般。

    次說念處。

    次說七處。

    善三種觀義煗頂忍。

    然後應說世第一法。

    若逆次說者。

    應先說阿羅漢果。

    次說阿那含果。

    次說斯陀含果。

    次說須陀洹果。

    次說見道。

    然後應說世第一法。

    又問。

    為以初入法故說。

    為以達分善根故說。

    為以最勝功德故說。

    若以初入法說者。

    應說不淨若說安般。

    若以達分善根說者。

    應先說煗法。

    以煗法最在初故。

    如尊者瞿沙論中先說煗法。

    若以最勝功德說者。

    應先說阿羅漢果。

    有如是等事。

    如佛在世。

    尊者大迦旃延有正觀智慧。

    成就無量功德無礙精進。

    入阿毗昙海。

    心無增減。

    覺意無邊。

    言論難勝。

    一切義論無能當者。

    第二迦栴延子亦有如是智慧功德。

    何故造作此經。

    先說世第一法。

    答曰。

    諸論師說世第一法種種不同。

    或有說者不以順次故說。

    亦不以逆次故說。

    但彼作經者意爾。

    随彼意故造作此經。

    不違法相。

    是故先說世第一法。

    或有說者。

    阿毗昙應以相求。

    不求次第。

    修多羅經應求次第。

    毗尼應求因緣。

    阿毗昙經若求次第于文煩亂。

    是故不應求其次第。

    或有說者。

    世尊經說。

    若人不能正觀諸行性相。

    能起世第一法者。

    無有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