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一卷
毗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毗婆沙者。
蓋是三藏之指歸。
九部之司南。
司南既準。
則群迷革正。
指歸既宣。
則邪輪辍駕。
自釋迦遷晖。
六百餘載。
時北天竺有五百應真。
以為靈燭久潛。
神炬落耀。
含生昏喪。
重夢方始。
雖前勝迦栴延撰阿毗昙以拯頹運。
而後進之賢尋其宗緻。
儒墨競構。
是非紛拏。
故乃澄神玄觀。
搜簡法相。
造毗婆沙。
抑止衆說。
或即其殊辯。
或标之铨評。
理緻淵曠。
文蹄豔博。
西域勝達之士。
莫不資之以鏡心。
監之以朗識。
而冥瀾潛灑。
将洽殊方。
然理不虛運。
弘之由人。
大沮渠河西王。
天懷遐廓。
摽誠沖寄。
雖迹纏紛務。
而神栖玄境。
冉能丘壑。
廊館林野。
是使淵叟投竿。
岩逸來庭。
息心升堂。
玄客入室。
誠詣既着。
理感不期。
有沙門道泰。
才敏自天。
沖氣疏朗。
關博奇趣。
遠參異言。
往以漢土。
方等既備。
幽宗粗暢。
其所未練唯三藏九部。
故杖策冒崄。
爰至蔥西。
綜攬梵文。
義承高旨。
并獲胡本十萬餘偈。
既達涼境。
王即欲令宣譯。
然懼環中之固。
将或未盡。
所以側席虛衿。
企囑明勝。
天竺沙門浮陀摩。
周流敷化。
會至涼境。
其人開悟淵博。
神懷深邃。
研味鑽仰。
俞不可測。
以乙醜歲四月中旬。
于涼城内苑閑豫宮寺。
請令傳譯理味。
沙門智嵩道朗等三百餘人。
考文評義。
務在本旨。
除煩即實。
質而不野。
王屢回駕。
陶其幽趣。
使文當理詣。
片言有寄。
至丁卯歲七月都訖。
合一百卷。
會涼域覆沒。
淪湮遐境。
所出經本。
零落殆盡。
今涼王信向發中。
探練幽趣。
故每至新異。
悕仰奇聞。
更寫已出本六十卷。
送至宋台宣布未聞。
庶令日新之美。
敞于當時。
福祚之興。
垂于來葉。
挻以微緣。
豫參聽末。
欣遇之誠。
竊不自默。
粗例時事。
以贻來哲 如來滅後法勝比丘造阿毗昙心四卷。
又迦旃延子造阿毗昙。
有八犍度凡四十四品。
後五百應真造毗婆沙重釋八犍度。
當且翻時大卷一百。
太武破沮渠已後。
零落收拾得六十卷。
後人分之作一百一十卷。
唯釋三犍度在。
五犍度失盡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雲何世第一法。
何故名世第一法。
如是章及解章義。
是中應廣說。
優波提舍問曰。
誰造此經。
答曰。
佛世尊。
所以然者。
諸法性相甚深微妙。
唯一切智乃能究盡。
問曰。
誰問誰答。
答曰。
或有說者。
尊者舍利弗問佛答。
複有說者。
五百阿羅漢問佛答。
複有說者。
諸天問佛答。
複有說者。
化人問佛答。
所以者何。
諸法性相應當廣說。
然無問者。
爾時世尊。
作化比丘。
剃除須發。
着僧伽梨。
形容端政。
彼問佛答。
如問衆義經因緣問曰。
若然者。
何故複言迦旃延子造耶。
答曰。
彼尊者常好受持讀誦。
為他解說廣令流布。
名稱歸彼故言其造。
複有說者。
即彼尊者迦旃延子造作此經。
問曰。
向言諸法性相甚深微妙。
唯一切智乃能究竟。
尊者迦旃延子雲何能造。
答曰。
彼尊者迦旃延子。
亦有猛利甚深智慧。
善知總相别相。
又知文義及前後際。
通達三藏。
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離三界欲獲得願智。
于五百佛所修行立願。
願使我于未來世釋迦牟尼佛遺法之中。
造阿毗昙經。
問曰。
若然者。
佛阿毗昙何者是耶。
答曰。
世尊于處處方邑。
為化衆生作種種說。
彼尊者迦旃延子。
于種種說中。
立章門造偈頌。
制品名作犍度。
若說種種不相似義立雜犍度。
若說使相立使揵度。
若說智相立智犍度。
若說業相立業犍度。
若說四大相立四大犍度。
若說根相立根犍度。
若說定相立定犍度。
若說見相立見犍度。
如法句經。
世尊于處處方邑。
為衆生故種種演說。
尊者達摩多羅。
于佛滅後種種說中。
無常義者立無常品。
乃至梵志義者立梵志品。
此迦旃延子亦複如是。
又諸佛出世盡說三藏。
所謂修多羅毗尼阿毗昙 問曰。
修多羅毗尼阿毗昙有何差别。
答曰。
或有說者無有差别。
所以者何。
從一智海佛河出故。
因大慈心說故。
複有說者亦有差别。
雲何差别。
名即差别。
所謂此修多羅此毗尼此阿毗昙。
複次為分别心名修多羅。
為分别戒名為毗尼。
為分别慧名阿毗昙。
問曰。
若然者。
修多羅中亦分别戒亦分别慧。
毗尼中亦分别心。
亦分别慧。
阿毗昙中亦分别心。
亦分别戒。
如是三藏。
有何差别。
答曰。
從多分故。
修多羅中多說心法。
毗尼中多說戒法。
阿毗昙中多說慧法。
複次修多羅中。
若分别心名修多羅。
若分别戒名毗尼。
若分别慧名阿毗昙。
阿毗昙中。
若分别戒名毗尼。
若分别心名修多羅。
若分别慧名阿毗昙。
毗尼中。
若分别慧名阿毗昙。
若分别戒名毗尼。
若分别心名修多羅。
如是三藏。
是名差别。
複次修多羅中應次第求。
以何等故。
世尊說此。
次複說此(如說信佛次應信法是次第求義)。
毗尼中。
應因緣求。
如說此戒緣何事制。
阿毗昙中。
應以相求。
不以次第。
複次修多羅依力故說。
毗尼依大慈故說。
阿毗昙依無畏故說。
複次種種雜說名修多羅。
廣說戒律名曰毗尼。
說總相别相名阿毗昙。
複次未種善根令種善根名修多羅。
已種善根欲令成熟名曰毗尼。
善根已熟得正解脫名阿毗昙。
複次為初入法名修多羅。
已入法中為受持戒名曰毗尼。
已受戒者為令正解名阿毗昙。
修多羅毗尼阿毗昙。
是名差别 問曰。
彼尊者以何因緣造作此經。
答曰。
為饒益他故。
若有受持讀誦通利說正憶念。
無量煩惱及諸惡行不現在前。
以此勤修能入法相。
譬如有人。
欲饒益他于黑闇中。
然大燈明。
為有目者見種種色。
彼尊者亦複如是。
為饒益他造作此經。
佛亦如是為饒益他說十二部經。
一修多羅。
二祇夜。
三婆伽羅那。
四伽他。
五優陀那。
六尼陀那。
七阿波陀那。
八伊帝目多伽。
九阇陀伽。
十毗佛略。
十一阿浮陀達摩。
十二優婆提舍。
所以者何。
若有衆生。
雖有内因無外緣者。
終不能修勝進之行。
若遇外緣則能修行。
譬如缽頭摩分陀利拘物頭優缽羅華在池水中。
日光不照不開不敷不香。
日光若照則開敷出香。
如闇室中有種種物。
若無燈照終不可見。
有燈則見。
衆生亦然。
雖有内因若無外緣。
終不能修勝進之行。
若遇外緣。
則能修習勝進之行。
以是緣故。
佛說偈言 譬如闇室中雖有種種物 若無燈明照有目不能見 若人雖有智不從他聞法 是人終不能分别善惡義 譬如有目人因燈見衆色 有智依多聞能别善惡義 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遠惡 多聞離無義多聞得涅槃 佛經亦說。
有二因二緣發于正見。
一從他聞法。
二内正思惟。
又說。
人有四法甚為希有。
一親近善知識。
二從他聞法。
三内正思惟。
四如法修行。
又說。
若我弟子。
一心聽法能斷五蓋。
具足修行七覺分法。
如佛世尊為饒益他故說十二部經。
彼尊者亦複如是。
複次為破無明闇故。
如燈破闇作明。
阿毗昙者亦複如是。
破無明闇與智慧明。
複次欲令無我像得分明故。
譬如明鏡照諸色像。
若人能以阿毗昙慧。
善分别總相别相。
無我人像自然顯現。
複次為度生死河故。
譬如百千那由他衆生。
依堅牢船而無所畏。
能從此岸到于彼岸。
如是百千那由他諸佛世尊。
及諸眷屬亦複如是。
依阿毗昙船而無所畏。
能從此岸到于彼岸。
複次為諸修多羅經作燈明故。
如人執炬于諸闇中終無所畏。
如是行者執阿毗昙炬。
于諸修多羅義中而無所畏。
複次為觀察善不善無記法故。
如善識寶人善别金剛等寶。
如是知者。
以
蓋是三藏之指歸。
九部之司南。
司南既準。
則群迷革正。
指歸既宣。
則邪輪辍駕。
自釋迦遷晖。
六百餘載。
時北天竺有五百應真。
以為靈燭久潛。
神炬落耀。
含生昏喪。
重夢方始。
雖前勝迦栴延撰阿毗昙以拯頹運。
而後進之賢尋其宗緻。
儒墨競構。
是非紛拏。
故乃澄神玄觀。
搜簡法相。
造毗婆沙。
抑止衆說。
或即其殊辯。
或标之铨評。
理緻淵曠。
文蹄豔博。
西域勝達之士。
莫不資之以鏡心。
監之以朗識。
而冥瀾潛灑。
将洽殊方。
然理不虛運。
弘之由人。
大沮渠河西王。
天懷遐廓。
摽誠沖寄。
雖迹纏紛務。
而神栖玄境。
冉能丘壑。
廊館林野。
是使淵叟投竿。
岩逸來庭。
息心升堂。
玄客入室。
誠詣既着。
理感不期。
有沙門道泰。
才敏自天。
沖氣疏朗。
關博奇趣。
遠參異言。
往以漢土。
方等既備。
幽宗粗暢。
其所未練唯三藏九部。
故杖策冒崄。
爰至蔥西。
綜攬梵文。
義承高旨。
并獲胡本十萬餘偈。
既達涼境。
王即欲令宣譯。
然懼環中之固。
将或未盡。
所以側席虛衿。
企囑明勝。
天竺沙門浮陀摩。
周流敷化。
會至涼境。
其人開悟淵博。
神懷深邃。
研味鑽仰。
俞不可測。
以乙醜歲四月中旬。
于涼城内苑閑豫宮寺。
請令傳譯理味。
沙門智嵩道朗等三百餘人。
考文評義。
務在本旨。
除煩即實。
質而不野。
王屢回駕。
陶其幽趣。
使文當理詣。
片言有寄。
至丁卯歲七月都訖。
合一百卷。
會涼域覆沒。
淪湮遐境。
所出經本。
零落殆盡。
今涼王信向發中。
探練幽趣。
故每至新異。
悕仰奇聞。
更寫已出本六十卷。
送至宋台宣布未聞。
庶令日新之美。
敞于當時。
福祚之興。
垂于來葉。
挻以微緣。
豫參聽末。
欣遇之誠。
竊不自默。
粗例時事。
以贻來哲 如來滅後法勝比丘造阿毗昙心四卷。
又迦旃延子造阿毗昙。
有八犍度凡四十四品。
後五百應真造毗婆沙重釋八犍度。
當且翻時大卷一百。
太武破沮渠已後。
零落收拾得六十卷。
後人分之作一百一十卷。
唯釋三犍度在。
五犍度失盡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雲何世第一法。
何故名世第一法。
如是章及解章義。
是中應廣說。
優波提舍問曰。
誰造此經。
答曰。
佛世尊。
所以然者。
諸法性相甚深微妙。
唯一切智乃能究盡。
問曰。
誰問誰答。
答曰。
或有說者。
尊者舍利弗問佛答。
複有說者。
五百阿羅漢問佛答。
複有說者。
諸天問佛答。
複有說者。
化人問佛答。
所以者何。
諸法性相應當廣說。
然無問者。
爾時世尊。
作化比丘。
剃除須發。
着僧伽梨。
形容端政。
彼問佛答。
如問衆義經因緣問曰。
若然者。
何故複言迦旃延子造耶。
答曰。
彼尊者常好受持讀誦。
為他解說廣令流布。
名稱歸彼故言其造。
複有說者。
即彼尊者迦旃延子造作此經。
問曰。
向言諸法性相甚深微妙。
唯一切智乃能究竟。
尊者迦旃延子雲何能造。
答曰。
彼尊者迦旃延子。
亦有猛利甚深智慧。
善知總相别相。
又知文義及前後際。
通達三藏。
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離三界欲獲得願智。
于五百佛所修行立願。
願使我于未來世釋迦牟尼佛遺法之中。
造阿毗昙經。
問曰。
若然者。
佛阿毗昙何者是耶。
答曰。
世尊于處處方邑。
為化衆生作種種說。
彼尊者迦旃延子。
于種種說中。
立章門造偈頌。
制品名作犍度。
若說種種不相似義立雜犍度。
若說使相立使揵度。
若說智相立智犍度。
若說業相立業犍度。
若說四大相立四大犍度。
若說根相立根犍度。
若說定相立定犍度。
若說見相立見犍度。
如法句經。
世尊于處處方邑。
為衆生故種種演說。
尊者達摩多羅。
于佛滅後種種說中。
無常義者立無常品。
乃至梵志義者立梵志品。
此迦旃延子亦複如是。
又諸佛出世盡說三藏。
所謂修多羅毗尼阿毗昙 問曰。
修多羅毗尼阿毗昙有何差别。
答曰。
或有說者無有差别。
所以者何。
從一智海佛河出故。
因大慈心說故。
複有說者亦有差别。
雲何差别。
名即差别。
所謂此修多羅此毗尼此阿毗昙。
複次為分别心名修多羅。
為分别戒名為毗尼。
為分别慧名阿毗昙。
問曰。
若然者。
修多羅中亦分别戒亦分别慧。
毗尼中亦分别心。
亦分别慧。
阿毗昙中亦分别心。
亦分别戒。
如是三藏。
有何差别。
答曰。
從多分故。
修多羅中多說心法。
毗尼中多說戒法。
阿毗昙中多說慧法。
複次修多羅中。
若分别心名修多羅。
若分别戒名毗尼。
若分别慧名阿毗昙。
阿毗昙中。
若分别戒名毗尼。
若分别心名修多羅。
若分别慧名阿毗昙。
毗尼中。
若分别慧名阿毗昙。
若分别戒名毗尼。
若分别心名修多羅。
如是三藏。
是名差别。
複次修多羅中應次第求。
以何等故。
世尊說此。
次複說此(如說信佛次應信法是次第求義)。
毗尼中。
應因緣求。
如說此戒緣何事制。
阿毗昙中。
應以相求。
不以次第。
複次修多羅依力故說。
毗尼依大慈故說。
阿毗昙依無畏故說。
複次種種雜說名修多羅。
廣說戒律名曰毗尼。
說總相别相名阿毗昙。
複次未種善根令種善根名修多羅。
已種善根欲令成熟名曰毗尼。
善根已熟得正解脫名阿毗昙。
複次為初入法名修多羅。
已入法中為受持戒名曰毗尼。
已受戒者為令正解名阿毗昙。
修多羅毗尼阿毗昙。
是名差别 問曰。
彼尊者以何因緣造作此經。
答曰。
為饒益他故。
若有受持讀誦通利說正憶念。
無量煩惱及諸惡行不現在前。
以此勤修能入法相。
譬如有人。
欲饒益他于黑闇中。
然大燈明。
為有目者見種種色。
彼尊者亦複如是。
為饒益他造作此經。
佛亦如是為饒益他說十二部經。
一修多羅。
二祇夜。
三婆伽羅那。
四伽他。
五優陀那。
六尼陀那。
七阿波陀那。
八伊帝目多伽。
九阇陀伽。
十毗佛略。
十一阿浮陀達摩。
十二優婆提舍。
所以者何。
若有衆生。
雖有内因無外緣者。
終不能修勝進之行。
若遇外緣則能修行。
譬如缽頭摩分陀利拘物頭優缽羅華在池水中。
日光不照不開不敷不香。
日光若照則開敷出香。
如闇室中有種種物。
若無燈照終不可見。
有燈則見。
衆生亦然。
雖有内因若無外緣。
終不能修勝進之行。
若遇外緣。
則能修習勝進之行。
以是緣故。
佛說偈言 譬如闇室中雖有種種物 若無燈明照有目不能見 若人雖有智不從他聞法 是人終不能分别善惡義 譬如有目人因燈見衆色 有智依多聞能别善惡義 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遠惡 多聞離無義多聞得涅槃 佛經亦說。
有二因二緣發于正見。
一從他聞法。
二内正思惟。
又說。
人有四法甚為希有。
一親近善知識。
二從他聞法。
三内正思惟。
四如法修行。
又說。
若我弟子。
一心聽法能斷五蓋。
具足修行七覺分法。
如佛世尊為饒益他故說十二部經。
彼尊者亦複如是。
複次為破無明闇故。
如燈破闇作明。
阿毗昙者亦複如是。
破無明闇與智慧明。
複次欲令無我像得分明故。
譬如明鏡照諸色像。
若人能以阿毗昙慧。
善分别總相别相。
無我人像自然顯現。
複次為度生死河故。
譬如百千那由他衆生。
依堅牢船而無所畏。
能從此岸到于彼岸。
如是百千那由他諸佛世尊。
及諸眷屬亦複如是。
依阿毗昙船而無所畏。
能從此岸到于彼岸。
複次為諸修多羅經作燈明故。
如人執炬于諸闇中終無所畏。
如是行者執阿毗昙炬。
于諸修多羅義中而無所畏。
複次為觀察善不善無記法故。
如善識寶人善别金剛等寶。
如是知者。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