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疾諸根利。
問曰。
菩薩中陰形為大小。
答曰。
如本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
紫磨金色圓光一尋。
梵音聲妙聲伽毗陵伽鳥視之無厭。
以是故住中陰時。
百億天下妙光普遍。
謂日月最妙多力猶不能遍照。
彼以妙光普遍。
見妙光已衆生各各相知。
異衆生生異衆生生。
問曰。
若如此菩薩生中陰者。
尊者法實偈雲何通。
菩薩妙清淨 乘大白龍象 從兜術天下 降神入母胎 問曰。
此偈不必通。
何以故。
非契經非律非阿毗昙。
但作頌者。
欲令句義合故。
若必通此偈者當何意。
答曰。
此現方俗吉故。
菩薩母夢中見順。
彼相書所記故。
但菩薩從九十一劫除畜生。
彼豈乘畜生入母胎耶。
問曰。
趣中陰為雲何。
答曰。
謂生地獄者足在上頭向下。
如佛所說偈。
諸堕地獄者 足上頭向下 惡意于仙人 戒德及苦行 謂生天上者。
頭上足在下。
如箭射虛空。
謂生諸方者傾身而去。
如鳥飛虛空如神足飛。
問曰。
中陰形為雲何。
答曰。
地獄者如地獄形。
如是乃至天為天形。
問曰。
中陰者自相見耶。
答曰。
相見。
問曰。
若相見者何者見耶。
答曰。
地獄者還見地獄。
如是乃至天還見天。
更有說者。
天中陰見五趣中陰。
人見四餓鬼見三畜生見二地獄見一。
如是說者地獄見地獄。
如是至天。
問曰。
此所生眼見中陰耶。
答曰。
不也。
問曰。
雲何知。
答曰有。
契經佛契經說。
謂若男若女犯戒與惡法俱。
彼身壞時未至惡趣。
意所乘行如黑羊毛。
光如夜闇冥。
謂極淨天眼彼能見。
謂若男若女持戒行與善法俱。
彼身壞時未生善趣。
意所乘行如白淨衣。
光如夜月盛明。
謂極淨天眼彼能見。
以此契經可知。
謂天眼不極淨彼不能見。
況所生眼當能見耶。
問曰。
住中為幾時。
答曰。
生天及地獄者。
速生餓鬼畜生。
人如合會時不久終已便生。
問曰。
或有衆生合會便生者可爾。
謂不合會母或在天竺。
父或至震旦。
而彼命終當雲何生。
答曰。
當觀彼衆生緣轉不轉。
若彼于母緣不轉于父緣轉。
彼時母極守貞正。
要趣至他人所令彼得生。
若于父緣不轉于母緣轉。
彼時父極守貞正。
要當趣他女人所令彼得生。
問曰。
若二俱緣不轉二俱不合此終當雲何生。
答曰。
彼衆生緣行故。
父所營事未訖市肆未成便有還心。
彼尋路行時不為刀兵火毒所中。
亦不因他終要還己。
俱緣合會彼便得生。
問曰。
謂衆生常行欲者此可爾。
謂衆生時節行欲者。
如馬春時行欲。
犎牛夏時行欲。
狗秋時行欲。
豹冬時行欲。
彼衆生命終時雲何生。
答曰。
彼衆生緣故。
非時所行欲彼便得生。
或曰。
彼生相似處此名。
牛亦名犎牛。
犎牛者時節行欲。
牛者常行欲。
謂應生犎牛者便生牛中。
名為狗亦名為狐。
狐者常行欲。
狗者時節行欲。
謂應生狗中者便生狐中。
名為熊亦名為罴。
罴者常行欲。
熊者時節行欲。
應生熊者便生罴中。
尊者婆須蜜說曰。
中陰者當言七日住。
當言過耶。
答曰。
中陰住當言七日。
何以故。
身羸故住七日不過七日。
問曰。
謂滿七日父母不合會者。
彼時為斷耶。
答曰。
不斷但還生中陰。
重說曰。
中陰者當言七七日。
尊者昙摩多羅說曰。
中陰者父母不合會亦可久時住。
問曰。
中陰者有衣無衣耶。
答曰。
色界一切諸天有衣。
何以故。
如法身不裸形。
生身亦爾。
欲界中菩薩有衣。
及白淨比丘尼有衣。
餘一切衆生無衣。
更有說者。
白淨比丘尼有衣。
菩薩無衣。
問曰。
何以故。
白淨比丘尼有衣菩薩無衣。
答曰。
白淨比丘尼以衣布施聖衆故。
問曰。
菩薩所施衣多。
非白淨比丘尼所施衣毛數。
何以故。
白淨比丘尼有衣菩薩無衣。
答曰。
白淨比丘尼以衣施聖衆作誓願。
令我于中陰有衣。
以是故于中陰有衣。
即以此衣入母胎中。
以此衣出母胎。
謂白淨比丘尼增長衣亦随身增長。
謂大己出家學道。
取所著衣割截作五衣。
成阿羅漢果。
舍有餘涅槃界。
入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
即以衣纏身而耶維之。
菩薩所作功德。
盡願求無上正真道。
是故最後身于一切衆生中成最妙果。
以是故。
白淨比丘尼有衣菩薩無衣。
問曰。
中陰食為雲何。
答曰。
諸倉廚中器所盛食而取食之。
問曰。
如雨下甚多。
如是衆生堕阿鼻地獄。
中陰其數如此。
何況餘趣中陰數耶。
若盡來食者。
此諸衆生當何所食。
複次此食極重。
化身甚細。
雲何食此而得消化。
答曰。
此者不論。
問曰。
若不爾者當雲何。
答曰。
以香為食。
諸有德衆生食花果香妙食香。
諸無德衆生圊廁不淨及污泥氣以為食。
問曰。
中陰何處。
答曰。
欲界色界非無色界。
問曰。
何以故。
欲界色界非無色界。
答曰。
謂有色者便有中陰。
無色中無色是故無中陰。
問曰。
何以故。
有色便有中陰。
答曰。
如印印泥則有文現。
如是本有中有。
若有色者見已便知有如此中陰。
是故謂有色者便有中陰。
或曰。
謂有來往便有中陰。
無色界中無有來往。
是故無色中無有中陰。
問曰。
于此身終即生此身。
彼雲何有來往。
答曰。
謂此衆生或有識從足指滅者。
或從頂滅。
或從臍滅。
或從心滅。
謂從足指滅者。
當知生惡趣中。
謂從頂滅者。
當知必生天上。
謂從臍滅者。
當知必生諸方。
謂從心滅者。
當知必般涅槃。
謂此衆生多愛著面。
謂識從足指滅者。
還來趣面是彼往來。
複次從足指滅即趣足指。
無色界中亦無有此。
以是故。
無色界無有中陰。
問曰。
中陰趣所攝趣耶。
若趣所攝者。
此施設雲何通。
彼所問四生為攝五趣耶。
五趣為攝四生耶。
彼中答。
四生攝五趣。
非五趣攝四生。
問曰。
不攝何等。
答曰。
中陰也。
若離趣者。
此尊者昙摩難陀所說雲何通。
彼所說中陰者随趣所攝。
如種子萌芽未成實名為稻。
如是地獄中陰。
雖未至地獄名為地獄。
如是至天作此論已。
答曰。
中陰趣所攝。
問曰。
若中陰趣所攝者。
尊者昙摩難陀所說為善通。
如施設所問。
四生攝五趣耶。
為五趣攝四生耶。
彼中答。
四生攝五趣非五趣攝四生。
問曰。
不攝何等。
答曰。
中陰也。
此雲何通。
答曰。
此所說應當爾。
四生攝五趣耶。
五趣攝四生耶。
答曰。
随種相攝此應當爾。
更有說者。
中陰離趣。
問曰。
若中陰離趣者。
施設所說善通。
如尊者昙摩難提所說。
中陰随趣所攝。
如稻子萌芽未成實名為稻。
如是地獄中陰雖未至地獄名為地獄。
如是至天。
答曰。
彼尊者說不向餘趣不說攝。
謂彼
問曰。
菩薩中陰形為大小。
答曰。
如本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
紫磨金色圓光一尋。
梵音聲妙聲伽毗陵伽鳥視之無厭。
以是故住中陰時。
百億天下妙光普遍。
謂日月最妙多力猶不能遍照。
彼以妙光普遍。
見妙光已衆生各各相知。
異衆生生異衆生生。
問曰。
若如此菩薩生中陰者。
尊者法實偈雲何通。
菩薩妙清淨 乘大白龍象 從兜術天下 降神入母胎 問曰。
此偈不必通。
何以故。
非契經非律非阿毗昙。
但作頌者。
欲令句義合故。
若必通此偈者當何意。
答曰。
此現方俗吉故。
菩薩母夢中見順。
彼相書所記故。
但菩薩從九十一劫除畜生。
彼豈乘畜生入母胎耶。
問曰。
趣中陰為雲何。
答曰。
謂生地獄者足在上頭向下。
如佛所說偈。
諸堕地獄者 足上頭向下 惡意于仙人 戒德及苦行 謂生天上者。
頭上足在下。
如箭射虛空。
謂生諸方者傾身而去。
如鳥飛虛空如神足飛。
問曰。
中陰形為雲何。
答曰。
地獄者如地獄形。
如是乃至天為天形。
問曰。
中陰者自相見耶。
答曰。
相見。
問曰。
若相見者何者見耶。
答曰。
地獄者還見地獄。
如是乃至天還見天。
更有說者。
天中陰見五趣中陰。
人見四餓鬼見三畜生見二地獄見一。
如是說者地獄見地獄。
如是至天。
問曰。
此所生眼見中陰耶。
答曰。
不也。
問曰。
雲何知。
答曰有。
契經佛契經說。
謂若男若女犯戒與惡法俱。
彼身壞時未至惡趣。
意所乘行如黑羊毛。
光如夜闇冥。
謂極淨天眼彼能見。
謂若男若女持戒行與善法俱。
彼身壞時未生善趣。
意所乘行如白淨衣。
光如夜月盛明。
謂極淨天眼彼能見。
以此契經可知。
謂天眼不極淨彼不能見。
況所生眼當能見耶。
問曰。
住中為幾時。
答曰。
生天及地獄者。
速生餓鬼畜生。
人如合會時不久終已便生。
問曰。
或有衆生合會便生者可爾。
謂不合會母或在天竺。
父或至震旦。
而彼命終當雲何生。
答曰。
當觀彼衆生緣轉不轉。
若彼于母緣不轉于父緣轉。
彼時母極守貞正。
要趣至他人所令彼得生。
若于父緣不轉于母緣轉。
彼時父極守貞正。
要當趣他女人所令彼得生。
問曰。
若二俱緣不轉二俱不合此終當雲何生。
答曰。
彼衆生緣行故。
父所營事未訖市肆未成便有還心。
彼尋路行時不為刀兵火毒所中。
亦不因他終要還己。
俱緣合會彼便得生。
問曰。
謂衆生常行欲者此可爾。
謂衆生時節行欲者。
如馬春時行欲。
犎牛夏時行欲。
狗秋時行欲。
豹冬時行欲。
彼衆生命終時雲何生。
答曰。
彼衆生緣故。
非時所行欲彼便得生。
或曰。
彼生相似處此名。
牛亦名犎牛。
犎牛者時節行欲。
牛者常行欲。
謂應生犎牛者便生牛中。
名為狗亦名為狐。
狐者常行欲。
狗者時節行欲。
謂應生狗中者便生狐中。
名為熊亦名為罴。
罴者常行欲。
熊者時節行欲。
應生熊者便生罴中。
尊者婆須蜜說曰。
中陰者當言七日住。
當言過耶。
答曰。
中陰住當言七日。
何以故。
身羸故住七日不過七日。
問曰。
謂滿七日父母不合會者。
彼時為斷耶。
答曰。
不斷但還生中陰。
重說曰。
中陰者當言七七日。
尊者昙摩多羅說曰。
中陰者父母不合會亦可久時住。
問曰。
中陰者有衣無衣耶。
答曰。
色界一切諸天有衣。
何以故。
如法身不裸形。
生身亦爾。
欲界中菩薩有衣。
及白淨比丘尼有衣。
餘一切衆生無衣。
更有說者。
白淨比丘尼有衣。
菩薩無衣。
問曰。
何以故。
白淨比丘尼有衣菩薩無衣。
答曰。
白淨比丘尼以衣布施聖衆故。
問曰。
菩薩所施衣多。
非白淨比丘尼所施衣毛數。
何以故。
白淨比丘尼有衣菩薩無衣。
答曰。
白淨比丘尼以衣施聖衆作誓願。
令我于中陰有衣。
以是故于中陰有衣。
即以此衣入母胎中。
以此衣出母胎。
謂白淨比丘尼增長衣亦随身增長。
謂大己出家學道。
取所著衣割截作五衣。
成阿羅漢果。
舍有餘涅槃界。
入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
即以衣纏身而耶維之。
菩薩所作功德。
盡願求無上正真道。
是故最後身于一切衆生中成最妙果。
以是故。
白淨比丘尼有衣菩薩無衣。
問曰。
中陰食為雲何。
答曰。
諸倉廚中器所盛食而取食之。
問曰。
如雨下甚多。
如是衆生堕阿鼻地獄。
中陰其數如此。
何況餘趣中陰數耶。
若盡來食者。
此諸衆生當何所食。
複次此食極重。
化身甚細。
雲何食此而得消化。
答曰。
此者不論。
問曰。
若不爾者當雲何。
答曰。
以香為食。
諸有德衆生食花果香妙食香。
諸無德衆生圊廁不淨及污泥氣以為食。
問曰。
中陰何處。
答曰。
欲界色界非無色界。
問曰。
何以故。
欲界色界非無色界。
答曰。
謂有色者便有中陰。
無色中無色是故無中陰。
問曰。
何以故。
有色便有中陰。
答曰。
如印印泥則有文現。
如是本有中有。
若有色者見已便知有如此中陰。
是故謂有色者便有中陰。
或曰。
謂有來往便有中陰。
無色界中無有來往。
是故無色中無有中陰。
問曰。
于此身終即生此身。
彼雲何有來往。
答曰。
謂此衆生或有識從足指滅者。
或從頂滅。
或從臍滅。
或從心滅。
謂從足指滅者。
當知生惡趣中。
謂從頂滅者。
當知必生天上。
謂從臍滅者。
當知必生諸方。
謂從心滅者。
當知必般涅槃。
謂此衆生多愛著面。
謂識從足指滅者。
還來趣面是彼往來。
複次從足指滅即趣足指。
無色界中亦無有此。
以是故。
無色界無有中陰。
問曰。
中陰趣所攝趣耶。
若趣所攝者。
此施設雲何通。
彼所問四生為攝五趣耶。
五趣為攝四生耶。
彼中答。
四生攝五趣。
非五趣攝四生。
問曰。
不攝何等。
答曰。
中陰也。
若離趣者。
此尊者昙摩難陀所說雲何通。
彼所說中陰者随趣所攝。
如種子萌芽未成實名為稻。
如是地獄中陰。
雖未至地獄名為地獄。
如是至天作此論已。
答曰。
中陰趣所攝。
問曰。
若中陰趣所攝者。
尊者昙摩難陀所說為善通。
如施設所問。
四生攝五趣耶。
為五趣攝四生耶。
彼中答。
四生攝五趣非五趣攝四生。
問曰。
不攝何等。
答曰。
中陰也。
此雲何通。
答曰。
此所說應當爾。
四生攝五趣耶。
五趣攝四生耶。
答曰。
随種相攝此應當爾。
更有說者。
中陰離趣。
問曰。
若中陰離趣者。
施設所說善通。
如尊者昙摩難提所說。
中陰随趣所攝。
如稻子萌芽未成實名為稻。
如是地獄中陰雖未至地獄名為地獄。
如是至天。
答曰。
彼尊者說不向餘趣不說攝。
謂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