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

關燈
鞞婆沙論卷第十四 阿羅漢屍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 中陰處第四十一(出阿毗昙結使揵度人品非次) 中陰者。

    何以故作此論。

    答曰。

    斷他意故作此論。

    或有欲令有中陰。

    或有欲令無中陰。

    鞞婆阇婆提欲令無中陰。

    育多婆提欲令有中陰。

    問曰。

    鞞婆阇婆提何意欲令無中陰。

    答曰。

    彼從佛契經欲令無有中陰。

    五無間罪作已。

    增長無間必生地獄中。

    若以無間生地獄者。

    是故無中陰。

    餘契經說偈曰。

     梵志命根盡  未至閻王所 中無頓止處  必往不可除 若中無頓止處者。

    是故無有中陰。

    複更說世俗喻事。

    如光如影無有中間。

    如是若終若生無有中間。

    以此契經證故。

    鞞婆阇婆提說無有中陰。

    問曰。

    育多婆提何意欲令有中陰。

    答曰。

    從契經起。

    欲令有中陰。

    彼言。

    世尊契經說。

    三事合故入母胎中。

    父母共會。

    母或時滿。

    有所堪任香陰已至。

    若香陰至者。

    是故有中陰。

    餘契經說五阿那含。

    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至阿迦膩吒。

    若說中般涅槃者。

    是故有中陰。

    餘契經婆蹉梵志至世尊所問曰。

    瞿昙。

    若是時舍此身已未至餘處。

    衆生乘意行。

    瞿昙。

    當爾時此衆生依受何住。

    沙門瞿昙。

    為彼衆生說依受何住。

    世尊說曰。

    婆蹉。

    若是時舍此身已未生餘處。

    衆生乘意行。

    婆蹉。

    當爾時彼衆生依受愛住。

    我說彼依受愛住。

    若說衆生舍此身已未生餘處。

    衆生乘意行者。

    是故有中陰。

    複更說诘責事。

    若言無中陰者。

    謂從閻浮提終生郁單越者。

    彼于此中斷彼間未有而有。

    若爾者應無有法而有。

    莫言有咎。

    是故有中陰。

    如是一說如是二但說有中陰好。

    問曰。

    若有中陰者。

    此育多婆提雲何通。

    彼鞞婆阇婆提所說契經證。

    答曰。

    此契經證有意可通。

    問曰。

    有何意雲何通。

    答曰。

    謂佛說契經五無間罪作已。

    增長無間必生地獄中者。

    佛于此契經除餘趣除餘行。

    除餘趣者。

    謂五無間罪作已增長。

    必生地獄中不生餘趣。

    除餘行者。

    謂五無間罪要受生報。

    不受現報不受後報。

    是謂此契經意之所通。

    如汝所說。

    此契經五無間罪作已。

    增長無間必生地獄中者。

    有此要當具五無間罪作已增長必生地獄耶。

    頗有四三二一生地獄耶。

    或有。

    除五更餘罪生地獄耶。

    頗有時時五無間罪作已增長即生地獄耶。

    為或住世百歲耶。

    此契經或有意或無意。

    但不說無有中陰。

    問曰。

    若爾者如此偈雲何通。

     梵志命根盡  未至閻王所 中無止頓處  必往不可除 答曰。

    佛于此偈除餘趣除餘行。

    除餘趣者。

    謂此梵志作惡行增長已。

    必生地獄不生餘趣。

    除餘行者。

    謂此梵志作惡行增長已。

    必受生報非現法報後報。

    問曰。

    此世間喻雲何通。

    如光如影無有中間。

    如是若終若生無有中間。

    答曰。

    此不應通。

    此非契經非律非阿毗昙。

    不可以世間喻壞賢聖法。

    世間喻異。

    賢聖法異。

    複次應壞。

    若壞喻以亦應壞義。

    光及影非命根無意非衆生數。

    若終若生有命根有意是衆生數。

    設通此喻當有何意。

    答曰。

    此喻乃說有中陰非說無中陰。

    如光如影無有中間。

    如是死陰中陰無有中間。

    中陰生陰亦無中間。

    如是此喻乃說有中陰。

    非說無中陰。

    問曰。

    此鞞婆阇婆提雲何通。

    彼育多婆提所說契經證。

    答曰。

    彼說者如所說。

    三事合故入母胎中父母共合會母。

    或時滿有所堪任香陰已至者。

    此不應說香陰已至。

    何以故不應說。

    此為彈琴耶而言香陰以至。

    問曰。

    若不應說者此雲何。

    答曰。

    當言名陰行。

    何以故。

    彼因陰行。

    是故說當言名陰行。

    說者此不論。

    何以故。

    若說香陰若說陰行。

    故不能除中陰。

    問曰。

    此雲何通五阿那含。

    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至阿迦膩吒。

    答曰。

    彼說者有天名中。

    彼生中天命未盡而終。

    說者此不論。

    何以故佛契經不說名中天。

    佛契經說。

    從四天王至非想非不想天不聞有中天。

    複次此契經說。

    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

    欲令有天命。

    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耶。

    複次如汝說。

    命未盡而終名中般涅槃者。

    除菩薩及郁單越人。

    餘一切衆生命未盡而終。

    欲令一切衆生中般涅槃耶。

    問曰。

    雲何通。

    婆蹉梵志至世尊所問曰。

    瞿昙。

    若是時舍此身已未生餘處。

    衆生乘意行。

    瞿昙。

    當爾時此衆生依受何住。

    沙門瞿昙。

    為彼衆生說依受何住。

    世尊說曰。

    婆蹉。

    若是時舍此身已未生餘處。

    衆生乘意行。

    婆蹉。

    當爾時彼衆生依受愛住。

    我說彼依受愛住。

    此雲何通。

    答曰。

    彼說者。

    此中說無色界天乘意行。

    彼梵志有朋友。

    極敬念而命終。

    以天眼觀欲界而不見。

    觀色界亦不見。

    如不見已彼便作念。

    為斷滅耶。

    為雲何。

    彼聞有沙門瞿昙一切智一切見。

    我當往至彼問其本末。

    爾時梵志至世尊所。

    到已白世尊曰。

    瞿昙。

    為是時舍此身以未生餘處衆生乘意行。

    瞿昙。

    當爾時此衆生依受何住。

    沙門瞿昙。

    為彼衆生說依受何住。

    世尊說曰。

    婆蹉。

    若爾時舍此身已未生餘處衆生乘意行。

    婆蹉。

    當爾時彼衆生依受愛住。

    我說依受愛住。

    以此知說無色界天乘意行。

    問曰。

    佛契經多說乘意行。

    或化或中陰或色無色天或始人或地獄。

    此中雲何知無色天乘意行。

    彼亦問。

    此雲何知中陰乘意行。

    答曰。

    即此契經知此中說舍此身已未生餘處。

    以是故此契經說中陰乘意行。

    問曰。

    若無中陰者。

    謂閻浮提命終已生郁單越。

    彼于此斷于彼無有而有。

    若無有而有者。

    是則無有法而有。

    答曰。

    彼說者彼終不舍死時陰。

    要當受生時陰。

    得生時陰已。

    然彼舍死時陰。

    如蟲名蚇蠖。

    終不舍後足要當安前足。

    安前足已然後舉後足。

    如是彼終不舍死時陰。

    要前受生陰。

    受生名然後舍死時陰。

     問曰。

    如汝說。

    謂人間命終生地獄中。

    彼不應舍人間陰得地獄陰。

    若不舍人間陰得地獄陰者。

    彼應即人為地獄。

    若即人為地獄者。

    是則極壞。

    如世尊說五趣。

    地獄餓鬼畜生天人與相違。

    但彼無智果闇果愚癡果不勤果。

    謂言無中陰。

    但有中陰真實有種相。

    是謂斷他意現己意。

    說如等法故作此論莫令斷他意。

    亦莫現己意。

    但說如等法故作此論。

    問曰。

    若有中陰者形為大小。

    答曰。

    如四五月小兒。

    是中陰形大小。

    問曰。

    若形如此者不應有颠倒想。

    于母所有淫心。

    于父所有害心。

    于父所有淫心。

    于母所有害心。

    答曰。

    雖此形小但彼捷疾諸根利。

    如人畫壁作老人形像形小而老。

    如是彼中陰形雖小。

    但彼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