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鞞婆沙論卷第十三
阿羅漢屍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
八智處第三十九
八智者。
法智未知智知他心智等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
問曰。
何以故彼作經者依八智而作論。
答曰。
彼作經者意欲爾。
如所欲如是作經。
與法不相違。
以是故依八智而作論。
或曰。
彼作經者無事。
問曰。
何以故彼作經者無事。
答曰。
此是佛契經。
契經說八智。
彼作經者于佛契經中依本末處所。
已此阿毗昙中作論。
彼作經者不能八智中減一智已立七智。
增一智已立九智。
問曰。
何以故。
答曰。
所謂是一切佛契經亦不增亦不減。
不增者無增可減。
不減者無減可增。
如不增不減如是無量深無邊。
無量深者。
無量義故。
無邊者。
無邊味故。
如大海無量深無邊。
如是佛契經無量深無邊。
無量深者。
無量義故。
無邊者。
無邊味故。
如尊者舍利弗。
如是比百千那術。
以佛契經二句作百千經。
令智盡而住。
不能盡佛契經二句得其邊崖。
如佛契經此論是故作經者無事。
問曰。
若佛契經此論佛契經者。
說無量智。
或說二智。
如增一中說二法或說四智。
如增一中說四法或說八智。
如增一中說八法或說十智。
如增一中說十法。
如佛契經說無量種智。
何以故。
彼作經者離無量種智。
依八智而作論。
答曰。
謂八智是中說亦攝一切智。
二智雖攝一切智彼但略。
十智雖攝一切智但極廣。
或曰。
謂八智數數現在前。
盡智無生智不數數現在前。
或曰。
謂八智數數思惟。
盡智無生智不數數思惟。
或曰。
謂八智是見性及智性。
盡智無生智雖是智性但非見性。
或曰。
謂八智有欲無欲意中可得。
盡智無生智一向無欲意中可得。
如有欲無欲。
如是有恚無恚有癡無癡有慢無慢。
如是盡當知。
或曰。
謂八智學無學意中可得。
盡智無生智一向無學意中可得。
如學無學。
如是作不作求不求息不息如是盡當知。
以是故彼作經者離無量種智。
依八智而作論。
彼作經者或依一智頃作論。
如雜揵度所說。
頗以一智知一切法耶。
答曰。
不也。
問曰。
如此智生一切法無我。
此何所不知。
答曰。
不知自然。
不知共有法。
不知相應法。
問曰。
何以故爾。
答曰。
彼作經者依一智頃作論以故爾。
若彼作經者依一切八智作論而問。
頗八智一智能知一切法耶。
可答有等智。
是如是七六五四三二一。
若彼作經者依一智作論而問。
頗一智知一切法耶。
亦可答有等智也。
若彼作經一智中依二時頃立論而問。
頗一智二時頃知一切法耶。
亦可答有一智二時頃。
謂一智一時頃除自然相應法共有法。
餘者盡知一切法。
謂一智二時頃者。
知自然相應共有法如是彼智二時頃盡知一切法。
但彼作經者。
一智一時頃立論而問。
頗一智知一切法耶。
答曰。
不也。
八智者。
法智未知智知他心智等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
問曰。
八智有何性。
答曰。
慧性攝。
一持一入一陰少所入。
相應法共有法攝。
三持二入五陰。
此是智性。
己種相身所有自然。
說性已當說行。
何以故。
說智智有何義。
答曰。
決定義是智義。
問曰。
若決定義是智義者。
疑品中不應有智。
彼疑品者非決定。
答曰。
疑品中有智者性決定。
但餘事故名疑品。
謂彼疑品苦是苦猶豫疑。
如是習盡道是道猶豫疑。
作譬喻者說曰。
謂心中有智不應有無智。
謂心中有疑不應有決定。
複次譬喻者诘責。
阿毗昙師諸尊如叢林。
阿毗昙師說法性亦如是。
一心中施設智施設無智。
一心中施設疑亦施設決定。
但阿毗昙師說法性。
一心中施設智無智。
亦施設非智非無智。
一心中施設疑亦施設決定。
施設亦非疑亦非決定。
智者慧。
無智者無明。
非智非無智者餘法。
疑者猶豫。
決定者智。
非疑非決定者餘法。
問曰。
此當言智耶。
當言了耶。
答曰。
亦名為智。
亦名為了。
智者決定義故。
謂知苦習盡道。
了者開義。
謂開己意亦開他意。
以是故亦名為智。
亦名為了。
如是共行說已。
當說别行。
問曰。
如一切十智法性。
何以故說一法智。
答曰。
十智雖是法性但事故說一法智。
知十八界雖是法性但事故說一法界。
如十二入雖是法性但事故說一法入。
如七覺意雖是法性但事故說一擇法覺意。
如六思念雖是法性但事故說一法念。
如四信雖是法性但事故說一信法。
如四意止雖是法性但事故說一法意止。
如四辯雖是法性但事故說一法辯。
如三寶三自歸雖是法性但事故說一法寶法歸。
如是雖有十智是法性但事故說一法智。
或曰。
此法智者。
一名餘者二名。
法智者同名餘者同不同名。
是故說一法智非餘。
或曰。
謂法智始覺法。
如法故說法智。
謂後覺如法。
是未知智。
是說未知智。
或曰。
謂法智初得無壞信。
是故說法智。
謂後得無壞信。
是未知智。
或曰。
謂法智。
除欲界多非法相結。
如恚憤不語依高害谄诳無慚無愧悭嫉。
是故說法智。
謂除諸結是未知智。
或曰。
謂法智。
法智除欲界結是法智。
謂除色無色界結是未知智。
問曰。
何以故說知他心智。
答曰。
謂知他心。
是故名知他心智。
問曰。
如知他心數法。
何以故。
說知他心智不說心數法智。
答曰。
方便求故知他心智。
此法多事故得名。
或性故或依故或相應故或方便求故或行故或緣故或行緣故。
性故得名者如界入陰。
依故得名者如六識身。
謂依眼者彼名眼識。
謂依乃至意名為意識。
相應故得名者如覺樂痛法覺苦痛法覺不苦不樂痛法。
方便求故得名者如此知他心智。
複次如無量空處無量識處行故得名者如苦智習智。
緣故得名者如四意止如五見。
正受行緣故得名者如盡智道智。
此智名亦同緣亦同。
此中方便求故名知他心智。
因此故彼行者。
精勤方便求欲令我知他心。
然後不精勤方便求。
自然知他心數法。
如人欲求見王。
既見王已并見眷屬。
如是行者精勤方便求欲令我見他心。
然後自然知他心數法以故爾。
或曰。
妙說妙義故。
彼品何者最妙心。
是如所說。
如王行眷屬随從以故爾。
或曰。
謂說心王。
因彼故立心數法。
心者說大地。
因彼故立十大地。
或曰。
謂彼神通作證時。
無礙道緣心以故爾。
如是如前心所答。
于此中盡答。
以故說知他心智。
問曰。
何以故說等智。
答曰。
知等故名等智。
如此中淨不淨行盡行裁割縫去來坐卧言語飲食。
如是餘事是謂知等。
故曰等智。
問曰。
如知第一義苦習盡道乃至一切法。
何以故。
說等智不說第一義智。
答曰。
多知等
法智未知智知他心智等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
問曰。
何以故彼作經者依八智而作論。
答曰。
彼作經者意欲爾。
如所欲如是作經。
與法不相違。
以是故依八智而作論。
或曰。
彼作經者無事。
問曰。
何以故彼作經者無事。
答曰。
此是佛契經。
契經說八智。
彼作經者于佛契經中依本末處所。
已此阿毗昙中作論。
彼作經者不能八智中減一智已立七智。
增一智已立九智。
問曰。
何以故。
答曰。
所謂是一切佛契經亦不增亦不減。
不增者無增可減。
不減者無減可增。
如不增不減如是無量深無邊。
無量深者。
無量義故。
無邊者。
無邊味故。
如大海無量深無邊。
如是佛契經無量深無邊。
無量深者。
無量義故。
無邊者。
無邊味故。
如尊者舍利弗。
如是比百千那術。
以佛契經二句作百千經。
令智盡而住。
不能盡佛契經二句得其邊崖。
如佛契經此論是故作經者無事。
問曰。
若佛契經此論佛契經者。
說無量智。
或說二智。
如增一中說二法或說四智。
如增一中說四法或說八智。
如增一中說八法或說十智。
如增一中說十法。
如佛契經說無量種智。
何以故。
彼作經者離無量種智。
依八智而作論。
答曰。
謂八智是中說亦攝一切智。
二智雖攝一切智彼但略。
十智雖攝一切智但極廣。
或曰。
謂八智數數現在前。
盡智無生智不數數現在前。
或曰。
謂八智數數思惟。
盡智無生智不數數思惟。
或曰。
謂八智是見性及智性。
盡智無生智雖是智性但非見性。
或曰。
謂八智有欲無欲意中可得。
盡智無生智一向無欲意中可得。
如有欲無欲。
如是有恚無恚有癡無癡有慢無慢。
如是盡當知。
或曰。
謂八智學無學意中可得。
盡智無生智一向無學意中可得。
如學無學。
如是作不作求不求息不息如是盡當知。
以是故彼作經者離無量種智。
依八智而作論。
彼作經者或依一智頃作論。
如雜揵度所說。
頗以一智知一切法耶。
答曰。
不也。
問曰。
如此智生一切法無我。
此何所不知。
答曰。
不知自然。
不知共有法。
不知相應法。
問曰。
何以故爾。
答曰。
彼作經者依一智頃作論以故爾。
若彼作經者依一切八智作論而問。
頗八智一智能知一切法耶。
可答有等智。
是如是七六五四三二一。
若彼作經者依一智作論而問。
頗一智知一切法耶。
亦可答有等智也。
若彼作經一智中依二時頃立論而問。
頗一智二時頃知一切法耶。
亦可答有一智二時頃。
謂一智一時頃除自然相應法共有法。
餘者盡知一切法。
謂一智二時頃者。
知自然相應共有法如是彼智二時頃盡知一切法。
但彼作經者。
一智一時頃立論而問。
頗一智知一切法耶。
答曰。
不也。
八智者。
法智未知智知他心智等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
問曰。
八智有何性。
答曰。
慧性攝。
一持一入一陰少所入。
相應法共有法攝。
三持二入五陰。
此是智性。
己種相身所有自然。
說性已當說行。
何以故。
說智智有何義。
答曰。
決定義是智義。
問曰。
若決定義是智義者。
疑品中不應有智。
彼疑品者非決定。
答曰。
疑品中有智者性決定。
但餘事故名疑品。
謂彼疑品苦是苦猶豫疑。
如是習盡道是道猶豫疑。
作譬喻者說曰。
謂心中有智不應有無智。
謂心中有疑不應有決定。
複次譬喻者诘責。
阿毗昙師諸尊如叢林。
阿毗昙師說法性亦如是。
一心中施設智施設無智。
一心中施設疑亦施設決定。
但阿毗昙師說法性。
一心中施設智無智。
亦施設非智非無智。
一心中施設疑亦施設決定。
施設亦非疑亦非決定。
智者慧。
無智者無明。
非智非無智者餘法。
疑者猶豫。
決定者智。
非疑非決定者餘法。
問曰。
此當言智耶。
當言了耶。
答曰。
亦名為智。
亦名為了。
智者決定義故。
謂知苦習盡道。
了者開義。
謂開己意亦開他意。
以是故亦名為智。
亦名為了。
如是共行說已。
當說别行。
問曰。
如一切十智法性。
何以故說一法智。
答曰。
十智雖是法性但事故說一法智。
知十八界雖是法性但事故說一法界。
如十二入雖是法性但事故說一法入。
如七覺意雖是法性但事故說一擇法覺意。
如六思念雖是法性但事故說一法念。
如四信雖是法性但事故說一信法。
如四意止雖是法性但事故說一法意止。
如四辯雖是法性但事故說一法辯。
如三寶三自歸雖是法性但事故說一法寶法歸。
如是雖有十智是法性但事故說一法智。
或曰。
此法智者。
一名餘者二名。
法智者同名餘者同不同名。
是故說一法智非餘。
或曰。
謂法智始覺法。
如法故說法智。
謂後覺如法。
是未知智。
是說未知智。
或曰。
謂法智初得無壞信。
是故說法智。
謂後得無壞信。
是未知智。
或曰。
謂法智。
除欲界多非法相結。
如恚憤不語依高害谄诳無慚無愧悭嫉。
是故說法智。
謂除諸結是未知智。
或曰。
謂法智。
法智除欲界結是法智。
謂除色無色界結是未知智。
問曰。
何以故說知他心智。
答曰。
謂知他心。
是故名知他心智。
問曰。
如知他心數法。
何以故。
說知他心智不說心數法智。
答曰。
方便求故知他心智。
此法多事故得名。
或性故或依故或相應故或方便求故或行故或緣故或行緣故。
性故得名者如界入陰。
依故得名者如六識身。
謂依眼者彼名眼識。
謂依乃至意名為意識。
相應故得名者如覺樂痛法覺苦痛法覺不苦不樂痛法。
方便求故得名者如此知他心智。
複次如無量空處無量識處行故得名者如苦智習智。
緣故得名者如四意止如五見。
正受行緣故得名者如盡智道智。
此智名亦同緣亦同。
此中方便求故名知他心智。
因此故彼行者。
精勤方便求欲令我知他心。
然後不精勤方便求。
自然知他心數法。
如人欲求見王。
既見王已并見眷屬。
如是行者精勤方便求欲令我見他心。
然後自然知他心數法以故爾。
或曰。
妙說妙義故。
彼品何者最妙心。
是如所說。
如王行眷屬随從以故爾。
或曰。
謂說心王。
因彼故立心數法。
心者說大地。
因彼故立十大地。
或曰。
謂彼神通作證時。
無礙道緣心以故爾。
如是如前心所答。
于此中盡答。
以故說知他心智。
問曰。
何以故說等智。
答曰。
知等故名等智。
如此中淨不淨行盡行裁割縫去來坐卧言語飲食。
如是餘事是謂知等。
故曰等智。
問曰。
如知第一義苦習盡道乃至一切法。
何以故。
說等智不說第一義智。
答曰。
多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