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
當言未來緣。
當言現在緣。
盡智當言離世緣。
問曰。
當言名緣耶。
當言義緣耶。
答曰。
當言名緣當言義緣。
問曰。
當言己意緣耶。
當言他意緣耶。
當言離意緣耶。
答曰。
法智未知智等智當言己意緣。
當言他意緣。
當言離意緣。
知他心智他意緣。
苦智習智道智當言己意緣。
當言他意緣。
盡智。
當言離意緣。
廣說八智處盡。
鞞婆沙三三昧處第四十 三三昧者。
空三昧無願三昧無想三昧。
問曰。
應說一三昧。
如十大地十心心數法。
如五根五力七覺種八道種。
說一三昧應說二三昧。
如所說有漏無漏。
相續不相續。
系不系。
應說四三昧。
如所說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不系。
應說五三昧。
如所說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斷無斷。
應說六三昧。
如所說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應說九三昧。
如所說增上增上中增上軟。
中上中中中軟。
軟上軟中軟軟。
應說十八三昧。
有漏九種無漏九種意故。
一時頃有無量三昧。
雲何一三昧廣施設三三昧。
雲何無量三昧略施設三三昧耶。
答曰。
以三事故。
一行二不願三緣。
行者空三昧行二行。
空行非我行。
不願者。
不願有故。
問曰。
若不願是無願者亦不願道耶。
答曰。
不也。
何以故。
無願者是聖道能除有。
以故不願有。
聖道者不願道。
何況願有緣者無想。
離十想法故。
十想法者。
五界想。
色聲香味細滑。
二衆生想。
男想女想。
三有為有為想。
生老無常。
此者彼中無一。
是離十想法故名無想。
是謂三事故行不願緣說三三昧。
或曰。
除結故說三三昧。
空三昧除身見。
無願三昧除戒盜。
無想三昧除疑。
是謂除結故說三三昧。
彼施設中說謂空三昧。
即是空三昧非無願。
非無想。
謂無願即是無願。
非空三昧非無想。
謂無想三昧即是無想。
非空三昧非無願。
問曰。
何以故别說三。
答曰。
行各異故。
謂空三昧行。
此行非無願行非無想行。
謂無願行。
此行非空三昧行非無想行。
謂無想行。
此行非空三昧行非無願行。
是謂行各異故别說三三昧。
複如所說。
謂空三昧即是空三昧。
亦是無願非無想。
謂無願即是無願。
亦是空三昧非無想。
謂無想即是無想。
非空三昧亦非無願。
問曰。
何以故并說二别說一。
答曰。
一時得故。
共除結故。
一時得者。
若依空三昧取證亦得無願。
若依無願取證亦得空三昧。
共除結者。
此二俱具若斷除結種。
是謂一時得故。
共除結故。
并說二别說一。
複如所說。
謂空三昧即是空三昧。
亦是無願亦是無想。
問曰。
何以故一切并說。
答曰。
此三昧空無有常計常。
常住不變易以是故一切并說謂無願即是無願亦是空三昧亦是無想。
問曰。
何以故此三昧無願。
答曰。
此三昧不願淫恚癡。
亦不願受當來有。
是故此三昧是無願。
謂無願三昧即是無想。
亦是空三昧亦是無願。
問曰。
何以故此三昧是無想。
答曰。
此三昧無有色想。
無有聲香味細滑法想。
是故此三昧無想。
問曰。
三三昧有何性。
答曰。
行陰性。
界者或三界系或不系。
地者或十一地或九地。
依者依三界。
行者空三昧有二行。
空行非我行。
無願有十行。
無常行因習本緣道正趣出要。
無想有四行。
盡止妙離。
此中應作四句。
謂空三昧亦是行空行耶。
答曰。
或空三昧非行空行。
雲何空三昧非行空行耶。
答曰。
謂空三昧行非我行。
是謂空三昧非行空行。
雲何空行非空三昧耶。
答曰。
謂空三昧行空行時相應諸法。
是謂行空行非空三昧。
雲何空三昧亦是行空行。
答曰。
謂空三昧行空行。
是謂空三昧亦是行空行。
雲何非空三昧亦非行空行。
答曰。
若即取此種類。
應說謂空三昧行。
餘行相應法。
若不即取此種類。
應說除此行如行。
如是已行當行。
如空行三四句。
如是無我行亦三四句。
是謂空三昧六四句。
無願三十。
無想十二。
并說四十八四句。
緣者空三昧緣苦谛。
無願緣三谛。
無想緣盡谛。
意止者空三昧無願四意止。
無想法意。
止智者雖性非智。
空三昧四智相應。
法智未知智苦智等智。
無願七智相應。
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心智苦智習智道智。
無想四智相應。
法智未知智盡智等智。
定者即定。
痛者三痛相應。
樂根喜根護根。
問曰。
當言過去耶。
當言未來耶。
當言現在耶。
答曰。
當言過去。
當言未來。
當言現在。
問曰。
當言過去緣耶。
當言未來緣耶。
當言現在緣耶。
當言非世緣耶。
答曰。
空無願當言過去緣。
當言未來緣。
當言現在緣。
無想者當言非世緣。
問曰。
當言名緣耶。
當言義緣耶。
答曰。
當言名緣當言義緣。
問曰。
當言己意緣耶。
當言他意緣耶。
當言非意緣。
答曰。
空三昧無願當言己意緣。
當言他意緣。
無想三昧當言非意緣。
此是三三昧性。
已種相身所有自然。
說性已當說行。
何以故說三昧。
三昧有何義。
答曰。
三事故說三昧。
一等二相續三緣縛。
等者衆生久時心數法亂。
謂令正真。
因三昧故。
相續者衆生久時心數法不次第生。
若生善便有不善無記。
若生不善便有善無記。
若生無記便有善不善。
謂令一向次第生善相縛相續除不善無記。
唯因三昧故。
緣縛者衆生久時心數法散。
色聲香味細滑法。
謂令攝撿縛一緣中。
因三昧故。
是謂三事故等相續緣縛說三昧。
或曰。
以三事故。
一攝二不散三不舍說三昧。
或曰。
複有三事故。
一者一意二不散三相續說三昧。
如世尊契經說三三昧三解脫門。
問曰。
三三昧者。
空三昧無願無相解脫門。
亦空三昧無願無相。
此二何差别。
答曰。
三昧者有漏無漏。
解脫門者一向無漏。
是謂差别。
問曰。
此論更有論生。
何以故三昧有漏無漏。
解脫門一向無漏耶。
答曰。
此是解脫門。
解脫門者不應有漏。
亦不應系縛。
是故三昧有漏無漏。
解脫門一向無漏。
問曰。
解脫門者。
為取證故解脫門耶。
為有漏盡故解脫門耶。
若取證故解脫門者。
應苦法忍相應是解脫門餘者非。
若有漏盡故解脫門者。
應金剛三昧相應是解脫門。
餘者非。
作此論已。
答曰。
解脫者。
取證故亦漏盡故。
問曰。
若取證漏盡故是解脫門者。
應苦法忍相應是解脫門餘者非。
答曰。
一切取證故。
得一切漏盡。
故名為解脫門。
問曰。
何以故名為門。
答曰。
向面故名為門。
如勇健夫執楯自障。
以極利刀害彼怨家。
如是行者三昧向面已。
以利慧刀害結怨家。
如是謂向面故名為門。
如世尊契經以三三昧為鬘。
問曰。
何以故佛世尊說
當言未來緣。
當言現在緣。
盡智當言離世緣。
問曰。
當言名緣耶。
當言義緣耶。
答曰。
當言名緣當言義緣。
問曰。
當言己意緣耶。
當言他意緣耶。
當言離意緣耶。
答曰。
法智未知智等智當言己意緣。
當言他意緣。
當言離意緣。
知他心智他意緣。
苦智習智道智當言己意緣。
當言他意緣。
盡智。
當言離意緣。
廣說八智處盡。
鞞婆沙三三昧處第四十 三三昧者。
空三昧無願三昧無想三昧。
問曰。
應說一三昧。
如十大地十心心數法。
如五根五力七覺種八道種。
說一三昧應說二三昧。
如所說有漏無漏。
相續不相續。
系不系。
應說四三昧。
如所說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不系。
應說五三昧。
如所說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斷無斷。
應說六三昧。
如所說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應說九三昧。
如所說增上增上中增上軟。
中上中中中軟。
軟上軟中軟軟。
應說十八三昧。
有漏九種無漏九種意故。
一時頃有無量三昧。
雲何一三昧廣施設三三昧。
雲何無量三昧略施設三三昧耶。
答曰。
以三事故。
一行二不願三緣。
行者空三昧行二行。
空行非我行。
不願者。
不願有故。
問曰。
若不願是無願者亦不願道耶。
答曰。
不也。
何以故。
無願者是聖道能除有。
以故不願有。
聖道者不願道。
何況願有緣者無想。
離十想法故。
十想法者。
五界想。
色聲香味細滑。
二衆生想。
男想女想。
三有為有為想。
生老無常。
此者彼中無一。
是離十想法故名無想。
是謂三事故行不願緣說三三昧。
或曰。
除結故說三三昧。
空三昧除身見。
無願三昧除戒盜。
無想三昧除疑。
是謂除結故說三三昧。
彼施設中說謂空三昧。
即是空三昧非無願。
非無想。
謂無願即是無願。
非空三昧非無想。
謂無想三昧即是無想。
非空三昧非無願。
問曰。
何以故别說三。
答曰。
行各異故。
謂空三昧行。
此行非無願行非無想行。
謂無願行。
此行非空三昧行非無想行。
謂無想行。
此行非空三昧行非無願行。
是謂行各異故别說三三昧。
複如所說。
謂空三昧即是空三昧。
亦是無願非無想。
謂無願即是無願。
亦是空三昧非無想。
謂無想即是無想。
非空三昧亦非無願。
問曰。
何以故并說二别說一。
答曰。
一時得故。
共除結故。
一時得者。
若依空三昧取證亦得無願。
若依無願取證亦得空三昧。
共除結者。
此二俱具若斷除結種。
是謂一時得故。
共除結故。
并說二别說一。
複如所說。
謂空三昧即是空三昧。
亦是無願亦是無想。
問曰。
何以故一切并說。
答曰。
此三昧空無有常計常。
常住不變易以是故一切并說謂無願即是無願亦是空三昧亦是無想。
問曰。
何以故此三昧無願。
答曰。
此三昧不願淫恚癡。
亦不願受當來有。
是故此三昧是無願。
謂無願三昧即是無想。
亦是空三昧亦是無願。
問曰。
何以故此三昧是無想。
答曰。
此三昧無有色想。
無有聲香味細滑法想。
是故此三昧無想。
問曰。
三三昧有何性。
答曰。
行陰性。
界者或三界系或不系。
地者或十一地或九地。
依者依三界。
行者空三昧有二行。
空行非我行。
無願有十行。
無常行因習本緣道正趣出要。
無想有四行。
盡止妙離。
此中應作四句。
謂空三昧亦是行空行耶。
答曰。
或空三昧非行空行。
雲何空三昧非行空行耶。
答曰。
謂空三昧行非我行。
是謂空三昧非行空行。
雲何空行非空三昧耶。
答曰。
謂空三昧行空行時相應諸法。
是謂行空行非空三昧。
雲何空三昧亦是行空行。
答曰。
謂空三昧行空行。
是謂空三昧亦是行空行。
雲何非空三昧亦非行空行。
答曰。
若即取此種類。
應說謂空三昧行。
餘行相應法。
若不即取此種類。
應說除此行如行。
如是已行當行。
如空行三四句。
如是無我行亦三四句。
是謂空三昧六四句。
無願三十。
無想十二。
并說四十八四句。
緣者空三昧緣苦谛。
無願緣三谛。
無想緣盡谛。
意止者空三昧無願四意止。
無想法意。
止智者雖性非智。
空三昧四智相應。
法智未知智苦智等智。
無願七智相應。
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心智苦智習智道智。
無想四智相應。
法智未知智盡智等智。
定者即定。
痛者三痛相應。
樂根喜根護根。
問曰。
當言過去耶。
當言未來耶。
當言現在耶。
答曰。
當言過去。
當言未來。
當言現在。
問曰。
當言過去緣耶。
當言未來緣耶。
當言現在緣耶。
當言非世緣耶。
答曰。
空無願當言過去緣。
當言未來緣。
當言現在緣。
無想者當言非世緣。
問曰。
當言名緣耶。
當言義緣耶。
答曰。
當言名緣當言義緣。
問曰。
當言己意緣耶。
當言他意緣耶。
當言非意緣。
答曰。
空三昧無願當言己意緣。
當言他意緣。
無想三昧當言非意緣。
此是三三昧性。
已種相身所有自然。
說性已當說行。
何以故說三昧。
三昧有何義。
答曰。
三事故說三昧。
一等二相續三緣縛。
等者衆生久時心數法亂。
謂令正真。
因三昧故。
相續者衆生久時心數法不次第生。
若生善便有不善無記。
若生不善便有善無記。
若生無記便有善不善。
謂令一向次第生善相縛相續除不善無記。
唯因三昧故。
緣縛者衆生久時心數法散。
色聲香味細滑法。
謂令攝撿縛一緣中。
因三昧故。
是謂三事故等相續緣縛說三昧。
或曰。
以三事故。
一攝二不散三不舍說三昧。
或曰。
複有三事故。
一者一意二不散三相續說三昧。
如世尊契經說三三昧三解脫門。
問曰。
三三昧者。
空三昧無願無相解脫門。
亦空三昧無願無相。
此二何差别。
答曰。
三昧者有漏無漏。
解脫門者一向無漏。
是謂差别。
問曰。
此論更有論生。
何以故三昧有漏無漏。
解脫門一向無漏耶。
答曰。
此是解脫門。
解脫門者不應有漏。
亦不應系縛。
是故三昧有漏無漏。
解脫門一向無漏。
問曰。
解脫門者。
為取證故解脫門耶。
為有漏盡故解脫門耶。
若取證故解脫門者。
應苦法忍相應是解脫門餘者非。
若有漏盡故解脫門者。
應金剛三昧相應是解脫門。
餘者非。
作此論已。
答曰。
解脫者。
取證故亦漏盡故。
問曰。
若取證漏盡故是解脫門者。
應苦法忍相應是解脫門餘者非。
答曰。
一切取證故。
得一切漏盡。
故名為解脫門。
問曰。
何以故名為門。
答曰。
向面故名為門。
如勇健夫執楯自障。
以極利刀害彼怨家。
如是行者三昧向面已。
以利慧刀害結怨家。
如是謂向面故名為門。
如世尊契經以三三昧為鬘。
問曰。
何以故佛世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