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故名為等智。

    少知第一義。

    是故不說第一義智。

    或曰。

    隐沒故名為等智。

    猶如器蓋上名隐沒。

    如是此智隐沒故名為等智。

    或曰。

    此智謂依于癡與癡相續。

    癡所持是故名等智。

    尊者婆須蜜說曰。

    此智非智相。

    但多人舉作智相。

    是故名等智。

    如彼多人舉作王性非王種。

    但多人會推舉為王。

    以多人舉故。

    是故說名多人舉。

    但王如是。

    此智非智相。

    但多舉非智相。

    是故名等智。

    問曰。

    何以故說苦智。

    何以故說乃至道智。

    答曰。

    謂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行。

    是名苦智乃至道智。

    問曰。

    世俗智亦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行。

    何以故不名苦智至道智。

    答曰。

    是世俗智與苦習同一縛。

    是故不名苦智至道智。

    或曰。

    此世俗法诽謗說言。

    無苦無習盡道。

    是故不應說苦智至道智。

    或曰。

    謂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行。

    能滅壞破有。

    是名苦智乃至道智。

    世俗智雖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行。

    但增受長養有。

    是故非名苦智至道智。

    或曰。

    謂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行。

    能斷有相續。

    能斷輪轉生老死。

    是故名苦智乃至道智。

    世俗智雖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行。

    能相續有輪轉生死。

    是故不名苦智乃至道智。

    或曰。

    謂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行。

    苦盡趣道。

    有盡趣道。

    貪盡趣道。

    盡生老死趣道。

    是故名苦智乃至道智世俗智雖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行。

    苦習趣道。

    有習趣道。

    貪習趣道。

    生老死習趣道。

    是故不名苦智乃至道智。

    或曰。

    謂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行。

    非身見種。

    非颠倒種。

    非愛種。

    非使種。

    非貪處非恚處非癡處。

    非雜污非雜毒非雜濁。

    非在有不堕苦習谛。

    是名苦智乃至道智。

    世俗智雖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行。

    是身見種颠倒種愛種使種。

    貪處恚處癡處。

    雜污雜毒雜濁在有堕苦習谛。

    是故非名苦智乃至道智。

    說曰。

    四事故名為法智。

    始知法故名為法智。

    知現法故名為法智。

    于法非愚故名為法智。

    于法非欺故名為法智。

    遙知故名未知智。

    此亦四事從因遙知果。

    從果遙知因。

    從身行口行遙知心。

    從見善說法遙知世尊。

    知他心智亦四事。

    因次第緣增上。

    此智有四緣。

    知亦四緣。

    等亦四事。

    名等相續等俗數等所入等。

    苦亦四事。

    生苦老苦病苦衰苦習亦四事。

    行結愛處所。

    盡亦四事。

    一者三結盡。

    二者欲恚薄。

    三者五下分結盡。

    四者一切結盡。

    道亦四事。

    一者緣。

    二者現法安樂遊。

    三者身遊戲。

    四者觀所作辦。

    盡智亦四事。

    空三昧不相應不攝見不與知他心智俱。

    所求已舍。

    無生智亦四事。

    一者依二者方便求三者意四者不轉。

    說曰。

    一智攝一切智。

    法智是此性非如法智。

    但十智性是法。

    二智攝一切智。

    有漏無漏相續非相續系非系。

    三智攝一切智。

    法智未知智等智。

    四智攝一切智。

    法智未知智知他心智等智。

    五智攝一切智。

    苦智習智盡智道智等智。

    六智攝一切智。

    苦習盡道智知他心智等智。

    七智攝一切智。

    法智未知智等智苦習盡道智。

    八智攝一切智。

    法智未知智知他心智等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

     問曰。

    若八智攝一切智者。

    餘更有八智法界住智涅槃智生死智念宿命智漏盡智妙智盡智無生智。

    雲何此八智攝彼八智。

    答曰。

    此八智盡攝彼八智。

     問曰。

    雲何此八智攝彼八智。

     答曰。

    法界住智者是法性。

    彼是四智法智未知智知他心智等智。

    涅槃智者是盡智。

    彼是四智法智未知智盡智等智。

    生死智念宿命智者。

    本阿毗昙師及罽賓說者一等智。

    尊者瞿沙說曰。

    生死智念宿命智六智。

    法智未知智等智苦智習智道智。

    除知他心智盡智。

    問曰。

    何以故除知他心智。

    答曰。

    生死智念宿。

    命智緣過去未來。

    知他心智緣現在。

    是故除知他心智。

    問曰。

    何以故除盡智。

    答曰。

    生死智念宿命智是有為緣。

    盡智無為緣。

    是故除盡智。

    如是說者生死智念宿命智是一宿命智。

    有漏盡智者。

    或有說。

    謂智有漏盡緣是漏盡智。

    更有說者。

    漏盡智者漏盡意中可得。

    是漏盡智。

    謂說漏盡緣。

    是漏盡智者此四智。

    法智未知智盡智等智。

    謂說漏盡意中可得。

    是漏盡智者一切十智漏盡意中可得。

    妙智者本阿毗昙師及罽賓說一智等智。

    尊者瞿沙說曰。

    妙智者七智。

    法智未知智知他心智等智苦智習智道智除盡智。

    問曰。

    何以故除盡智。

    答曰。

    妙智者有為緣盡智者無為緣。

    是故除盡智。

    如是說者妙智一等智盡智。

    無生智者六智。

    法智未知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除知他心智等智。

    問曰。

    何以故除知他心智。

    答曰。

    盡智無生智知他心智。

    不相應故除知他心智。

    問曰。

    何以故除等智。

    答曰。

    盡智無生智是無漏。

    等智是有漏。

    是故除等智。

    如是此八智攝彼八智。

    說曰。

    一切智當言一智。

    智知故。

    知如法故。

    十智當言法智。

    性法故。

    十智當言妙智。

    願滿故。

    十智當言盡智。

    得漏盡故。

    十智當言無生智。

    不轉故。

    問曰。

    此八智幾欲界系。

    幾色界系。

    幾無色界系。

    幾不系。

    答曰。

    六智是不系。

    等智三界系。

    知他心智或色界系或不系。

    地者法智。

    六地未至中間根本四禅。

    未知智者九地。

    此六地及三無色。

    知他心智根本四禅。

     問曰。

    何以故根本四禅。

    答曰。

    神通故謂神通定可得。

    彼知他心智可得非根本地及無色。

    非神通定可得。

    等智十一地。

    苦智習智盡智道智法智分六地。

    未知智分九地。

    依者法智知他心智依欲界。

    未知智等智依三界。

    苦智習智盡智道智法智分依欲界。

    未知智分依三界。

    行者法智未知智十六行。

    知他心智道四行。

    等智或十六行。

    或離十六行。

    苦智習智盡智道智各四行。

    緣者法智未知智四谛緣。

    知他心智欲界色界緣。

    他有漏無漏心心數法等智。

    或四谛緣或離四谛。

    苦智苦谛緣。

    習智習谛緣。

    盡智盡谛緣。

    道智道谛緣。

    意止者法智未知智苦智習智道智四意止。

    盡智法意止。

    知他心智心意止。

    等智或四意止。

    或離四意止。

    智者即智定者。

    法智未知智三三昧相應。

    知他心智道無願相應。

    等智或三三昧相應。

    或不相應。

    苦智二三昧相應。

    習智盡智道智各一三昧相應。

    痛者法智未知智知他心智苦智習智盡智道智總三根相應。

    樂根喜根護根。

    等智五根相應。

    問曰。

    當言過去耶。

    當言未來耶。

    當言現在耶。

    答曰。

    當言過去當言未來當言現在。

    問曰。

    當言過去緣耶。

    當言未來緣耶。

    當言現在緣耶。

    答曰。

    法智未知智等智或過去緣。

    或未來緣。

    或現在緣。

    或離世緣。

    知他心智當言現在緣。

    苦智習智道智當言過去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