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二

關燈
何義。

    答曰。

    緣壞故名為除入。

    如所說。

    能壞處所者。

    是故世尊說除入。

    是謂緣壞故名為除入。

    八除入者。

    雲何為八。

    此比丘内有色想觀外色少者。

    少自在故。

    少緣故。

    名為少好者。

    謂色青黃赤白悅澤名為好。

    醜者。

    謂色青黃赤白不悅澤名為醜。

    彼色壞已知壞已見者。

    彼色中離欲斷欲度欲。

    便壞已知壞已見。

    呵責自在教敕自在。

    如大家已有奴責數自在教敕自在。

    如是彼色中離欲斷欲度欲。

    便壞已知壞已見。

    呵責自在教敕自在。

    是故說彼色壞已知壞已見。

    作如是想者。

    如是修彼想也。

    是故說作如是想。

    此初除入。

    初者次第數便有初。

    次順數便有初。

    複次次第正受便有初故曰初。

    除入者何所除入。

    當正受時壞色故曰除入。

    複次比丘内有色想觀外色無量者。

    自在無量故。

    緣無量故。

    名為無量。

    好者。

    謂色青黃赤白悅澤名為好。

    醜者。

    謂色青黃赤白不悅澤名為醜。

    彼色壞已知壞已見者。

    彼色中離欲斷欲度欲。

    便名壞已知壞已見。

    呵責自在教敕自在。

    如大家已有奴呵責自在教敕自在。

    如是彼色中離欲斷欲度欲。

    便壞已知壞已見。

    呵責自在教敕自在。

    是故說彼色壞已知壞已見。

    如是作想者。

    如是修彼想也。

    是故說作如是想。

    此二除入。

    二者。

    次第數便有二。

    次順數便有二。

    複次次第正受便有二。

    故曰二。

    除入者。

    何所除入。

    當正受時壞色故曰除入。

    複次比丘内無色想觀外色少者。

    自在少故。

    緣少故。

    名為少好者。

    謂色青黃赤白悅澤名為好。

    醜者。

    謂色青黃赤白不悅澤名為醜。

    彼色壞已知壞已見者。

    彼色中離欲斷欲度欲便名壞已知壞已見。

    呵責自在教敕自在。

    如大家已有奴呵責自在教敕自在。

    如是彼色中離欲斷欲度欲。

    便壞已知壞已見。

    呵責自在教敕自在。

    是故說彼色壞已知壞已見。

    作如是想者。

    如是修彼想也。

    是故說作如是想。

    此三除入。

    三者。

    次第數便有三。

    次順數便有三。

    複次次第正受便有三。

    故曰三。

    除入者何所除入。

    當正受時壞色故曰除入。

    複次比丘内無色想觀外色無量者。

    自在無量故。

    緣無量故。

    名為無量。

    好者。

    謂色青黃赤白悅澤名為好。

    醜者。

    謂色青黃赤白不悅澤名為醜。

    彼色壞已知壞已見者。

    彼色中離欲斷欲度欲。

    便壞已知壞已見。

    呵責自在教敕自在。

    如大家已有奴呵責自在教敕自在。

    如是彼色中離欲斷欲度欲。

    便壞已知壞已見。

    呵責自在教敕自在。

    是故說彼色壞已知壞已見。

    作如是想者。

    如是修彼想也。

    是故說作如是想。

    此四除入。

    四者。

    次第數便有四。

    次順數便有四。

    複次次第正受便有四。

    故曰四。

    除入者何所除入。

    當正受時壞色故曰除入。

    複次比丘内無色想觀外色青者。

    現青想現青種現青聚。

    是故說青。

    色者。

    如此色青如是彼色形亦青。

    是故說青色。

    青見者。

    眼行眼境界眼光。

    是故說青見青光者。

    青光青明青焰。

    是故說青光。

    無量者。

    無量無邊不可計。

    是故說無量。

    無量淨者。

    如彼色無量。

    如是彼色中淨亦無量。

    是故說無量淨。

    意愛者。

    彼色愛喜好喜念。

    是故說意愛。

    意樂者。

    意樂著自娛。

    是故說樂。

    無厭者。

    樂欲忍。

    是故說無厭。

    如青蓮花青青色青見青光。

    如成就波羅捺衣。

    極搗熟令悅澤。

    青青色青見青光。

    如是比丘内無色想觀外色青。

    青色青見青光。

    如是無量無量淨。

    意愛意樂無厭。

    彼色壞已知壞已見者。

    彼色中離欲斷欲度欲。

    便壞已知壞已見。

    呵責自在教敕自在。

    如大家已有奴呵責自在教敕自在。

    如是彼色中離欲斷欲度欲。

    便壞已知壞已見。

    呵責自在教敕自在。

    是故說彼色壞已知壞已見。

    作如是想者。

    如是修彼想也。

    是故說作如是想。

    此五除入。

    五者。

    次第數便有五。

    次順數便有五。

    複次次第正受便有五。

    故曰五。

    除入者何所除入。

    當正受時壞色。

    故曰除入。

    如青除入。

    黃赤白除入亦如是。

     問曰。

    何以故無色不立除入。

    答曰。

    佛世尊于法真谛。

    餘真無能過。

    彼盡知諸法相盡知行。

    謂有除入相彼立除入。

    謂無除入相彼不立除入。

    或曰。

    除入者能壞色。

    以故名為除入。

    無色中無色可壞。

    以故彼不立除入。

    廣說八除入處盡。

     鞞婆沙十一切入處第三十八 十一切入者。

    雲何為十。

    此比丘地一切入。

    一思惟上下諸方無二無量。

    水一切入。

    火一切入。

    風一切入。

    青一切入。

    黃一切入。

    赤一切入。

    白一切入。

    無量空處一切入。

    無量識處一切入。

    十思惟上下諸方無二無量。

    問曰。

    十一切入有何性。

    答曰。

    初八無貪善根性。

    無量空處無量識處一切入四陰性。

    界者。

    初八色界系。

    無量空處無量識處一切入者。

    無色界系。

    地者。

    初八一切入根本第四禅。

    何以故。

    從淨解脫成八一切入故。

    無量空處一切入即無量空處地。

    無量識一切入即無量識處地。

    依者。

    一切依欲界。

    行者。

    八一切入淨行。

    無量空處無量識處一切入不施設行。

    緣者。

    初八一切入欲界緣。

    無量空處無量識處一切入無色界緣。

    意止者。

    初八一切入身意止。

    無量空處無量識處一切入三意止。

    智者。

    初八一切入雖性非智。

    但等智相應。

    無量空處無量識處一切入是等智。

    定者。

    非定。

    痛者。

    一切護根相應。

    問曰。

    當言過去耶。

    當言未來耶。

    當言現在耶答曰。

    當言過去。

    當言未來。

    當言現在。

     問曰。

    當言過去緣耶。

    當言未來緣耶。

    當言現在緣耶。

    答曰。

    當言過去緣。

    當言未來緣。

    當言現在緣。

     問曰。

    當言名緣耶。

    當言義緣耶。

    答曰。

    當言名緣。

    當言義緣。

     問曰。

    當言己緣耶。

    當言他緣耶。

    答曰。

    當言己緣。

    當言他緣。

    此是十一切入性。

    己種相身所有自然。

    說性已。

    當說行。

    何以故說一切入。

    一切入有何義。

    答曰。

    普緣故名一切入。

    十一切入者。

    此比丘地一切入者。

    普緣故一思惟。

    一者。

    次第數便有一。

    順次數便有一。

    複次次第正受便有一。

    上下者。

    上即上方。

    下即下方。

    諸方者。

    四方及四維也。

    無二者。

    不俱不散。

    無量者。

    無量無限不可計。

    水一切入。

    火一切入。

    風一切入。

    青一切入。

    黃一切入。

    赤一切入。

    白一切入。

    無量空處無量識處一切入。

    無量一切入者。

    普緣故。

    十思性者。

    次第數便有十。

    順次數便有十。

    複次次第正受便有十。

    上下者。

    上即上方。

    下即下方。

    諸方者。

    四方及四維。

    無二者。

    不俱不散。

    無量者。

    無量不可限不可計。

     問曰。

    無所有處非想非不想處。

    何以故不立一切入。

    答曰。

    佛世尊于法真谛。

    餘真無能過上。

    彼盡知諸法相盡知行。

    謂有一切入相立一切入。

    謂無一切入相不立一切入。

    或曰。

    無量行故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立一切入。

    無所有處非想非不想處無無量行。

    是故不立一切入。

     問曰。

    此中說上下及諸方。

    八一切入應爾。

    上下及諸方無量空處無量識處一切入。

    無地不可見。

    何以故說上下及諸方。

    答曰。

    彼雖無上下。

    正受故可得上下。

    謂彼行正受者。

    或上或下或中。

    是故說上下。

    如契經說諸賢行地。

    一切正受者作是念。

    謂地即是我。

    謂我即是地。

    我與地一無二。

     問曰。

    此雲何如是行地一切正受者。

    謂地計是我。

    答曰。

    行正受者曾行正受故說。

    如本曾作沙門故以沙門為名。

    曾阿練阿練為名。

    曾戒律戒律為名。

    曾法師法師為名。

    如是行正受者。

    曾行正受故說。

     問曰。

    三禅何以故不立解脫除入一切入。

    答曰。

    三禅樂一切生死中最妙。

    行者著彼樂不求此善根以故爾。

    問曰。

    若爾者何以故三禅中有神通變化。

    答曰。

    如是彼中或有善根或無。

    莫令彼地善根空。

    或曰。

    此神通變化能長養樂。

    非是損解脫除入一切入。

    于樂是損非是長養。

    以是故三禅不立解脫除入一切入。

     問曰。

    解脫除入一切入何差别。

    答曰。

    解脫者令不向門。

    除入者壞于緣。

    一切入者普緣解脫除入一切入。

    是謂差别。

    廣說十一切入處盡。

     鞞婆沙論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