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二

關燈
意緣耶。

    當言他意緣耶。

    當言非意緣耶。

    答曰。

    七解脫。

    當言己意緣。

    當言他意緣。

    當言非意緣。

    想滅解脫。

    當言非緣。

     問曰。

    當言名緣耶。

    當言義緣耶。

    答曰。

    七解脫。

    當言名緣。

    當言義緣。

    想滅解脫。

    當言非緣。

    此是解脫性。

    已種相所有自然。

    說性已。

    當說行。

    何以故說解脫。

    解脫有何義。

    答曰。

    不向門義是解脫義。

     問曰。

    若不向門義是解脫義者。

    何等解脫。

    于何事不向門耶。

    答曰。

    初二解脫于色欲不向門。

    淨解脫不淨不向門。

    空處解脫乃至非想非不想處解脫。

    下地相續不向門。

    想滅解脫二事不向門。

    一心永滅。

    二不向門。

    心永滅者。

    謂斷一切心。

    不向門者。

    謂一切共緣相續不向。

     問曰。

    如所說。

    内無色想觀外色者。

    若内無色想時即觀外色耶。

    為觀外色非内無色想耶。

    若内無色想時即觀外色者。

    何得不一時有二種心耶。

    若一時有二種心者。

    何得不破心耶。

    若破心者。

    何得不有無量心耶。

    若觀外色非内無色想者。

    此契經雲何通。

    此中說内無色想觀外色。

    作此論已。

    答曰。

    觀外色無有内無色想。

     問曰。

    若觀外色無有内無色想者。

    此契經雲何通。

    此中說内無色想觀外色。

    答曰。

    此契經說。

    善根及善根方便。

    若說内無色想。

    是彼善根。

    方便觀外色者。

    此是根本善根。

    或曰。

    此中說前挍計分别。

    彼行者前挍計分别已。

    如我内無色想當觀外色。

    是故說内無色想觀外色。

    問曰。

    彼不淨想盡。

    是欲界色入境界耶。

    為非耶。

    若彼不淨想盡是欲界色入境界者。

    此尊者阿那律契經。

    雲何通說者。

    尊者阿那律遊于山林中。

    爾時四妙天女化作上妙色已。

    到尊者阿那律所。

    禮尊者阿那律足。

    于一面住。

    白尊者阿那律曰。

    尊者阿那律。

    我等四妙天女于四事善得自在。

    雲何四。

    天色天衣天飾天樂。

    尊者阿那律。

    我等四妙天女若意所欲。

    化天四事天五欲等共娛樂。

    尊者阿那律便作是念。

    我今甯可于四禅地。

    不淨想現在前已。

    當觀不淨。

    爾時尊者阿那律作是念已。

    四禅地不淨想即現在前。

    便觀四妙天女不淨。

    終不能于不淨得解。

    爾時尊者阿那律告四妙天女曰。

    諸妹皆作青色。

    問曰。

    何以故。

    尊者阿那律告彼諸妹。

    皆作青色耶。

    答曰。

    尊者阿那律作是念。

    此色極好種種。

    若盡同一色者。

    或于不淨得解。

    爾時四妙天女聞尊者阿那律教已盡化青色。

    于尊者阿那律前歌舞戲笑。

    尊者阿那律于不淨猶故不解。

    尊者阿那律複告曰。

    諸妹盡作黃色盡作赤色。

    問曰。

    何以故。

    尊者阿那律告四妙天女。

    諸妹皆作黃色盡作赤色。

    答曰。

    尊者阿那律作是念。

    觀緣行時或從不淨得解。

    爾時四妙天女聞尊者阿那律教已。

    盡化黃色盡化赤色。

    于尊者阿那律前歌舞戲笑。

    尊者阿那律于不淨猶故不解。

    尊者阿那律複告諸妹。

    盡作白色。

    問曰。

    何以故。

    尊者阿那律告四妙天女。

    諸妹盡作白色。

    答曰。

    尊者阿那律作是念。

    此白色觀不淨時極随順。

    若作白色者。

    或于不淨得解。

    爾時四妙天女聞尊者阿那律教已。

    盡化作白色。

    于尊者阿那律前歌舞戲笑。

    尊者阿那律于不淨猶故不解。

    尊者阿那律作是念。

    此色甚為極妙。

    作是念已即閉塞諸根。

    若彼不淨想盡。

    是欲界色入境界者。

    此契經雲何解。

    答曰。

    尊者阿那律雖于不淨想不得解。

    但利根者于不淨能得解。

    如佛辟支佛聲聞得度無極。

     問曰。

    能于佛身解不淨耶。

    為不耶。

    答曰。

    佛身者極妙極好。

    諸得不淨想者。

    盡來于佛身觀不淨。

    終不能于佛足指觀不淨。

    況複極妙面得不淨耶。

    唯佛觀佛能解不淨。

    更有說者。

    不淨想者有二種。

    一觀别相。

    二觀總相。

    觀别相者。

    終不能于佛身解不淨。

    觀總相者。

    或能于佛身解不淨。

    複有二種不淨想。

    一壞色。

    二緣行壞色。

    不淨想者。

    終不能于佛身解不淨。

    緣行不淨想者。

    或能于佛身解不淨。

    問曰。

    淨解脫為色觀色耶。

    為内無色想觀外色耶。

    若色觀色者。

    彼初解脫及第三解脫何差别。

    若内無色想觀外色者。

    彼二解脫及第三解脫何差别。

    作此論已。

    答曰。

    淨解脫者。

    内無色想觀外色。

     問曰。

    若淨解脫内無色想觀外色者。

    二解脫及三解脫何差别。

    答曰。

    名即是差别。

    此二此三地亦有差别。

    二解脫者初禅二禅地。

    淨解脫者根本四禅地。

    除病亦有差别。

    二解脫者除色欲。

    淨解脫者除不淨。

    或曰。

    二解脫者緣觀不淨不起結。

    淨解脫者緣觀淨亦不起結。

    緣觀不淨不起結者。

    此非奇。

    緣淨觀不起結者。

    此乃為奇二解脫及三解脫是謂差别。

    問曰。

    此說淨解脫極妙緣亦極妙。

    何以故說淨解脫極妙緣亦極妙耶。

    答曰。

    謂此非是常人所能得。

    唯淨潔自喜。

    從妙天來者彼能得如所說。

    有異比丘。

    來至世尊所。

    到已禮世尊足卻坐一面。

    世尊。

    為說妙法。

    勸進等勸進。

    以無量方便等勸進已默然住。

    于是比丘聞世尊所說法内懷歡喜。

    從坐起整衣服露右肩。

    叉手向世尊。

    白世尊曰。

    唯世尊。

    願賜處所。

    彼時尊者阿難在世尊後。

    手執拂拂世尊。

    彼時世尊還顧告阿難曰。

    為客比丘并一房令得止宿。

    唯然世尊。

    彼時尊者阿難受世尊教已。

    為客比丘并一房與客比丘。

    客比丘白尊者阿難曰。

    尊者阿難。

    為我故極掃灑此房。

    除諸穢惡懸缯幡蓋。

    燒衆名香散種種花。

    設廣大床褥極令柔軟。

    于是尊者阿難聞已。

    到世尊所白世尊曰。

    唯世尊。

    向冥來客比丘如是告敕尊者阿難。

    為我故極掃灑此房。

    除諸穢惡懸缯幡蓋。

    燒衆名香散種種華。

    設廣大床褥極令柔軟。

    世尊曰。

    阿難。

    速為彼客比丘如所言。

    尊者阿難波斯匿王常請供養。

    于是尊者阿難受世尊教已。

    至波斯匿王宮。

    取種種具便掃灑彼房。

    除諸穢惡懸缯幡蓋。

    燒衆名香散種種花。

    設廣大床褥極令柔軟。

    尊者阿難一切具施設已還所止。

    于是彼客比丘于房中即其夜發淨解脫。

    三明作證得六神通。

    于八解脫順逆已晨朝神足陵虛而去。

    于是尊者阿難明朝至彼房看。

    見空房不見客比丘。

    于是尊者阿難到世尊所已。

    白世尊曰。

    唯世尊。

    昨冥來客比丘如是告敕已。

    而彼客比丘空房而去。

    世尊告曰。

    阿難。

    勿誤彼客比丘。

    何以故。

    阿難。

    彼客比丘者于房中即其夜發淨解脫。

    三明作證得六神通。

    于八解脫順逆已。

    晨朝神足陵虛而去。

    阿難。

    彼客比丘淨潔自喜。

    從妙天中來。

    阿難。

    若不具種種供給者。

    彼比丘終不能發爾所功德。

    是故以此可知。

    非是常人。

    所能得。

    唯潔自喜從妙天中來者可得。

    是故說淨解脫極妙緣亦極妙。

    問曰。

    如此二正受。

    無想正受想滅正受。

    二俱無心。

    何以故想滅正受立解脫。

    無想正受不立耶。

    答曰。

    謂勇猛勤行多作方便彼立解脫。

    謂不勇猛不勤行不多作方便。

    彼不立解脫。

    或曰。

    謂未曾行未曾得未曾轉彼立解脫。

    謂曾行曾得曾轉彼不立解脫。

    或曰。

    謂不共彼立解脫。

    謂共彼不立解脫。

    或曰。

    謂此法可得非外彼立解脫。

    謂此法及外可得彼不立解脫。

    問曰。

    雲何知無想正受此法可得。

    答曰。

    有證。

    如所說。

    得無想正受。

    彼從中起止息所往來。

    持衣缽具。

    言語柔和飲食庠徐。

    有長老比丘。

    得妙智觀。

    觀已作是念。

    彼比丘極妙具足威儀禮節。

    我甯可觀之。

    得何功德。

    彼觀知乃是凡夫人。

    唯得無想正受。

    知已從三昧起。

    呼彼比丘告曰。

    子此非是妙。

    汝離佛法中極妙善根。

    而與異學同行。

    何用是為。

    速當舍之。

    于是彼比丘求極多方便。

    欲舍本心終不能離。

    說者彼比丘乃至退服還家。

    卒不能離本心。

    彼命終已生無想天。

    是故以此可知無想正受此法中亦得。

    或曰。

    謂聖人可得。

    非凡夫人。

    彼立解脫。

    謂一向凡夫人可得非聖人。

    彼不立解脫。

    或曰。

    此前已說。

    二事故名為解脫。

    一者共緣相續不向門。

    二者盡斷心。

    彼無想正受不能一切共緣相續不向門。

    亦不能盡斷心。

    是故想滅正受立解脫。

    無想正受不立解脫。

    問曰。

    何以故無色具足立解脫。

    禅者不具足立解脫耶。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