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關燈
比丘。

    遇患苦痛獨自無伴。

    眠大小便中不能起居。

    世尊知而問比丘。

    何以故遇此患獨自無伴。

    病比丘質直白世尊曰。

    唯世尊。

    我窳惰不能看視他。

    他亦不看視我。

    唯世尊我無所依。

    唯善逝我無所怙。

    世尊告曰。

    比丘。

    汝不為我故出家學道作沙門耶。

    比丘曰。

    唯然世尊。

    唯然善逝。

    世尊告曰。

    比丘。

    我是汝所依及天世間。

    彼時世尊于彼卧處徐徐扶起。

    将出外安徐令卧。

    彼時世尊還入房中。

    出彼薦席除大小便。

    泥治卧屋更布新薦席。

    洗浴病比丘已。

    更著新衣浣濯故衣。

    還将入房。

    徐徐卧新床褥上。

    以手摩身世尊告曰。

    比丘。

    若汝不增勤修不到欲到不獲欲獲不證欲證者。

    比丘但更遭重患複甚于此。

    如世尊以手摩病比丘。

    所苦即除便得樂痛。

    得樂痛已。

    世尊随順為說妙法。

    比丘聞說法已。

    遠塵離垢。

    諸法法眼生。

    此世尊為彼比丘故慈滿。

    問曰。

    此中雲何慈滿。

    答曰。

    彼更樂是。

    複次更樂者。

    如所說。

    世尊遊耆阇崛山一方。

    調達亦在一方。

    彼時調達遭重頭痛不可堪忍。

    彼時世尊以具足相好紫磨金色滿百千福手。

    貫彼山摩調達頭。

    除一切苦痛便得樂痛。

    得樂痛已。

    調達作是念。

    是誰之恩。

    彼還顧見是世尊手。

    見已說曰。

    善哉悉達。

    善學此醫。

    以此醫方足得生活。

    此世尊為調達故慈滿。

    問曰。

    此中雲何慈滿。

    答曰。

    即更樂是。

    是謂更樂。

    或以涼冷影者。

    如所說。

    世尊及尊者舍利弗同遊一處。

    尊者阿難在佛後執拂拂佛。

    彼時有鳥為鷹所逼。

    怖畏飛趣尊者舍利弗影中住。

    身戰如獨搖樹。

    彼鳥離舍利弗影。

    飛至佛影中無恐畏。

    阿難見已叉手白佛曰。

    甚奇世尊。

    如此鳥在尊者舍利弗影中時。

    身戰如獨搖樹。

    離舍利弗影。

    至世尊影已便無恐畏。

    世尊告曰。

    如是阿難。

    如是阿難。

    舍利弗比丘雖離于殺不極清淨。

    是故鳥住影中。

    身戰如獨搖樹。

    阿難。

    我于三阿僧祇劫離于殺。

    極具足清淨行。

    是故鳥住我影中而無恐怖。

    此世尊為彼鳥故慈滿。

    問曰。

    此中雲何慈滿。

    答曰。

    即涼冷影是。

    複次涼冷影者。

    如所說。

    有一賊被截手足棄著塹中。

    彼賊世尊應化。

    世尊作是念。

    若此時恒沙佛為一賊說法者。

    不能度彼。

    時世尊往至賊所。

    到已彼賊在世尊影中。

    即離苦痛便得樂痛。

    得樂痛已。

    世尊随順為說妙法。

    賊聞法已。

    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

    此世尊為賊故慈滿。

    問曰。

    此中雲何慈滿。

    答曰。

    即涼冷影是。

    是謂涼冷影。

    如世尊無量種慈滿非一種。

    以是故律說。

    世尊慈滿衆生而說法。

    如世尊契經說。

    四種人受于梵福。

    謂人未曾立處。

    以如來舍利立作鍮婆。

    是謂初人受于梵福。

    複次謂人未曾立處。

    作房舍已施招提僧。

    是謂二人受于梵福。

    複次謂人若有鬥亂。

    僧而和合之。

    是謂三人受于梵福。

    複次謂人心與慈俱滿一方已成就遊。

    如是二三四四維上下滿一切諸方已。

    心與慈俱成就遊。

    如是心與悲喜護俱滿一方已成就遊。

    如是二三四四維上下滿一切諸方已成就遊。

    是謂四人受于梵福。

    譬喻者說曰。

    此非佛契經所說。

    亦非梵福。

    佛契經說。

    無量等是梵福。

    何以故。

    謂無量等與果等。

    如此受梵福。

    謂金剛座及轉法輪。

    從天下處立鍮婆。

    如是彼立小小鍮婆。

    得梵福與等等耶。

    如此受梵福。

    謂竹園隻桓林深邃林立大僧坊。

    如是彼立小小房。

    得梵福與等耶。

    如此受梵福。

    謂調達鬥亂。

    僧而和合之。

    如是彼拘舍彌比丘小小诤。

    而和合之得梵福。

    與等耶。

    是故非佛契經。

    亦非梵福。

    佛契經說。

    無量等亦是梵福。

    如是說者是佛契經說。

    亦是梵福。

    問曰。

    如此果不與等。

    答曰。

    饒益他故。

    世間福相。

    如無量饒益他。

    謂修無量等。

    如是此亦無量饒益他。

    謂未曾立處。

    以如來舍利立鍮婆。

    謂因彼處百千衆生修善身口意行。

    供養世尊缯彩華蓋幢幡伎樂碎末塗香。

    願求佛道聲聞辟支佛道。

    得大富生豪貴家。

    顔貌端正生天上人中。

    觀此極有饒益。

    如此無量極饒益他。

    謂發于無量等。

    此亦如是。

    無量饒益他。

    謂未曾立處作房已。

    施與招提僧。

    謂因彼處百千衆生修善身口意行。

    誦習讀者問者教者。

    思惟契經律阿毗昙。

    思惟靜默除欲界結。

    除色界無色界結。

    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

    為佛法僧故佐助衆事。

    願求佛道聲聞辟支佛道。

    得大富生豪貴家。

    顔貌端正生天上人中。

    觀此極有饒益。

    如此無量極饒益他。

    謂發于無量等。

    此亦如是無量饒益他。

    謂和合鬥亂僧者。

    如僧鬥亂壞。

    爾時未取證不取證。

    未得果不得果。

    不能除結。

    不得漏盡。

    亦不誦習契經律阿毗昙。

    亦不思惟契經律阿毗昙。

    亦不思惟靜默。

    不除欲界結。

    亦不除色無色界結。

    不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

    三千大千世界不轉法輪。

    至首陀會天。

    意亂。

    謂和合鬥亂僧已。

    未取證取證得果。

    能除結得漏盡。

    誦習契經律阿毗昙。

    思惟契經律阿毗昙。

    亦思惟靜默。

    除欲界結。

    除色無色界結。

    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

    三千大千世界轉于法輪。

    至首陀會天。

    意亦不亂。

    觀此極有饒益。

    或曰。

    謂未曾立處以如來舍利立鍮婆者。

    如來是梵因。

    彼處受梵福。

    謂未曾立處作房施招提僧。

    因梵行人處受梵福。

    謂和合鬥亂僧者。

    謂聖道因。

    彼處受梵福。

    尊者婆須蜜說曰。

    謂未曾立處以如來舍利立鍮婆。

    以四事故受梵福。

    雲何為四。

    開極妙意。

    廣出财物。

    及立舍利。

    所作已訖。

    謂未曾立處作房施招提僧。

    以四事故受梵福。

    開極妙意。

    廣出财物。

    所作已訖。

    誦習禅思未定得定。

    謂和合鬥亂僧。

    以四事故受梵福。

    除口四過行四淨口。

    除諸非法住于施法。

    謂修無量等。

    以四事故受于梵福。

    離诤不诤。

    除去五蓋。

    色界果封在色界。

    問曰。

    梵福福為幾數。

    有一說者。

    謂所因行得轉輪王。

    此是梵福數。

    更有說者。

    謂所因行得天帝釋。

    是謂梵福數。

    更有說者。

    謂所因行得他化自在天子。

    是謂梵福數。

    更有說者。

    謂所因行得大梵。

    是謂梵福數。

    更有說者。

    世敗還成時。

    一切衆生所因行施設此大地。

    是梵福數。

    更有說者。

    梵天請世尊轉于法輪。

    聖大梵請佛所轉法輪受福。

    是梵福數。

    問曰。

    大梵不隐沒無記心請佛世尊。

    雲何受梵福。

    有一說者。

    謂始發梵天我當往請佛世尊。

    即彼時大梵天受梵福。

    此者不論。

    何以故。

    如汝所說應不作行而受報。

    問曰。

    若不爾者此雲何。

    答曰。

    大梵天請世尊轉法輪。

    大梵天聞已便作是念。

    我請故佛轉法輪。

    彼以此懷歡喜心。

    發極妙善願。

    彼時受梵福。

    更有說者。

    除已成菩薩。

    餘一切衆生所受福。

    此是梵福數。

    如是說者名梵福者。

    此稱譽贊歎。

    但梵福者無量不可計阿僧祇不可數。

    如世尊契經說。

    慈修習多修習生遍淨天。

    悲修習多修習生空處。

    喜修習多修習生識處。

    護修習多修習生不用處。

    問曰。

    若說慈修習多修習生遍淨天者。

    此應爾。

    謂慈果報在遍淨。

    謂說悲修習多修習生空處。

    喜修習多修習生識處。

    護修習多修習生不用處者。

    此不應爾。

    何以故。

    此是色界功德善根。

    不應受無色界報。

    何以故說悲修習多修習生空處。

    喜修習多修習生識處。

    護修習多修習生不用處。

    有一說者。

    彌勒下已當為說之。

    餘者不能。

    或曰。

    為相似故說。

    慈是樂行樂根。

    一切生死中最妙。

    彼三禅中可得。

    是故佛說修慈生遍淨。

    悲者能呵責壞色。

    空處亦呵責壞色。

    是故佛說修悲生空處。

    喜者悅行。

    識處意亦悅行。

    是故佛說修喜生識處。

    護者能舍不用處。

    亦說名為舍。

    是故佛說修護生不用處。

    或曰。

    彼行者令意悅樂故。

    或有行者欲得三禅。

    或欲得空處識處不用處。

    謂欲得三禅者。

    彼除欲界結。

    意不樂不悅。

    除初禅欲不樂不悅。

    于二禅除欲時。

    三禅現在前意悅樂。

    謂欲得空處者。

    彼除欲界欲。

    意不樂不悅。

    乃至三禅除欲。

    意不樂不悅。

    于四禅除欲時。

    空處現在前意悅樂。

    謂欲得識處者彼除欲界欲。

    意不樂不悅。

    乃至四禅除欲。

    意不樂不悅。

    謂空處除欲時。

    識處現在前意悅樂。

    謂欲得不用處者。

    彼除欲界欲。

    意不樂不悅。

    至空處除欲。

    意不樂不悅。

    于識處除欲時。

    不用處現在前意悅樂。

    是謂行者令意悅樂故。

    以故爾。

    或曰。

    此中說覺支道支。

    謂覺支道支者能除二禅。

    彼說慈為名。

    謂覺支道支除四禅。

    彼說悲為名。

    謂覺支道支除空處者。

    彼說喜為名。

    謂覺支道支除識處者。

    彼說護為名。

    是謂說覺支道支。

    以故爾。

    或曰。

    斷異學意故。

    異學無色中計解脫想。

    于無量等中說道想。

    謂異學無色中計解脫想者。

    彼世尊說無等量共同。

    尊者瞿沙亦爾說。

    異學于離中者癡。

    于不離中計解脫想。

    謂計解脫想者。

    彼世尊說無量等共同。

    廣說四無量等處盡。

     鞞婆沙論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