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關燈
或曰。

    悲喜護雖正受時不動。

    起或能傷壞。

    慈起亦不傷壞。

    或曰。

    根本悲喜護正受時雖不動。

    但悲喜護方便可動。

    慈方便亦不動。

    說者有一人。

    得欲界慈方便。

    彼以不知犯于王法。

    為執事所收将送王所。

    王當爾時乘大象出城。

    遙見彼人顧問左右。

    此是何人。

    臣白王曰。

    此人犯于王法。

    願王罰之。

    王時手執古律省其過狀。

    此人所犯法。

    王應手行刑。

    王怒隆盛以劍投之。

    彼人見王嗔恚。

    尋方便行慈正受。

    如豆投木即還堕地。

    彼劍如是投身即還堕王足下。

    時王驚怖問彼人曰。

    汝行何術。

    作何蠱道。

    施何幻化。

    彼人對曰。

    大王。

    願王歡喜。

    我不作術不作蠱道及以幻化。

    王問曰。

    若不爾者此雲何。

    彼人對曰。

    我見王嗔。

    于天王所行于慈心。

    是故此劍不害我身。

    是故可知慈方便亦不動。

    況根本慈耶。

    以是故說慈正受時不動。

    不說悲喜護。

    如佛契經說。

    慈修習多修習能除诤。

    悲修習多修習能除恚。

    喜修習多修習能除不樂。

    護修習多修習能除害。

    問曰。

    無量等能除結耶。

    不能除結耶。

    若無量等能除結者。

    此定揵度雲何通彼說。

    慈除何系結。

    答曰。

    無處所。

    悲喜護除何系結。

    答曰。

    無處所。

    若無量等不除結者。

    此契經雲何通。

    作此論已。

    答曰。

    無量等不能除結。

    問曰。

    若爾者定揵度所說善通。

    此契經雲何解。

    答曰。

    除結有二種。

    一者須臾除。

    二者究竟除。

    如須臾除者。

    是佛契經所說。

    慈修習多修習能除诤。

    悲修習多修習能除恚。

    喜修習多修習能除不樂。

    護修習多修習能除害。

    如無量等不能究竟除結者。

    如定揵度所說。

    如是此二說為善通。

    如佛契經說。

    慈修習多修習除淫诤。

    護修習多修習亦除诤。

    問曰。

    何诤慈能除。

    何诤護能除。

    答曰。

    诤有二種處诤非處诤處。

    诤者慈能除。

    非處诤者護能除。

    複有二種诤。

    一者欲舍衆生命。

    二者系衆生。

    謂舍衆生命慈能除。

    謂系衆生者護能除。

    如是诤慈除。

    如是诤護除。

    如佛契經說。

    不淨修習多修習能除淫欲。

    慈修習多修習除淫欲淨。

    問曰。

    何淫不淨能除。

    何淫慈能除。

    答曰六種欲。

    一色欲。

    二處欲。

    三行欲。

    四淫欲。

    五更樂欲。

    六莊飾具欲。

    色欲者以不淨除。

    處欲者以慈除。

    行欲者不淨除。

    更樂欲者以慈除。

    淫欲者以不淨除。

    莊飾具欲者以慈除。

    如是欲不淨除。

    如是欲以慈除。

    如世尊契經說。

    如是修習慈心解脫。

    如是多修習能得阿那含果。

    或複上得。

    問曰。

    如無量等不能除結。

    何以故說如是修習慈心解脫。

    如是多修習能得阿那含果。

    或複上得。

    答曰。

    此佛契經以聖道名說慈。

    佛說聖道多種名。

    或以痛為名。

    或以想為名。

    或以思為名。

    或以意為名。

    或以信為名。

    或以精進為名。

    或以念為名。

    或以定為名。

    或以慧為名。

    或以燈為名。

    或以我為名。

    或以石山為名。

    或以華為名。

    或以水為名。

    或以痛為名者。

    如所說。

    比丘覺已此苦知如真。

    此習盡道知如真。

    是謂痛為名。

    或以想為名者。

    如所說。

    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除一切淫欲。

    一切色欲。

    一切無色欲。

    一切無明。

    一切自慢。

    是謂想為名。

    或以思為名者。

    如所說。

    未那若思及行黑黑報。

    謂思能除。

    是謂思為名。

    或以意為名者。

    如所說偈。

     當制意入處  謂無所有緣 終不染著世  可受一切供 是謂意為名。

    或以信為名者。

    如所說偈。

     信能度流  不放逸海  真谛除苦 慧應清淨 如所說。

    舍利弗信成就。

    若比丘比丘尼除去不善修行于善。

    是謂信為名。

    或以精進為名者。

    如所說。

    阿難精進能轉成道。

    如所說。

    舍利弗聖弟子成就精進力。

    除去不善修行于善。

    是謂精進為名。

    或以念為名者。

    如所說。

    我說一切中念。

    如所說。

    舍利弗聖弟子成就于念。

    如守門人。

    除去不善修行于善。

    是謂念為名。

    或以定為名者。

    如所說偈。

     定者是道  非定非道  定以自知 五陰興衰 如所說。

    舍利弗聖弟子成就三三昧。

    須除去不善修行于善。

    是謂定為名。

    或以慧為名者。

    如所說偈。

     慧為世間妙  能趣有所至 能用等正智  生老病死盡 如說所說慧過一切法上。

    如所說。

    諸妹聖弟子以慧刀斷一切結縛使惱纏。

    重斷打重打割剝。

    是謂慧為名。

    或以燈為名者。

    如所說偈。

     勤修不放逸  受攝及調禦 慧者能然燈  癡闇不能壞 是謂燈為名或以我為名者。

    如所說。

    比丘我者聖八道。

    是謂我為名。

    或以石山為名者。

    如所說。

    比丘大石山者堅固常住不壞。

    一切同一體等見是。

    是謂石山為名。

    或以華為名者。

    如所說。

    比丘生七覺花者七覺是。

    是謂花為名。

    或以水為名者。

    如所說。

    比丘成就八味水者聖八道是。

    是謂水為名如此佛說聖道多種名。

    如是佛契經說。

    聖道以慈為名。

    或曰。

    謂慈意慈解脫計慈意方便。

    或凡夫時求阿那含果。

    或聖人時求阿那含果。

    謂凡夫時求阿那含果者。

    彼除欲界結時得慈意解脫。

    彼若取證彼得阿那含果。

    謂聖人時求阿那含果。

    除欲界結得阿那含果。

    于阿那含果上得慈意解脫。

    以是故說。

    如是修慈意解脫。

    如是多修習得阿那含果。

    或複上得。

    但無量等不除結。

    問曰。

    無量等何者最妙。

    有一說者。

    慈為最妙。

    謂慈正受一切衆不能傷害故。

    更有說者。

    悲為最妙。

    謂佛發于大悲而說法。

    問曰。

    何故但說大悲而不說大慈大喜大護。

    答曰。

    應說如說大悲。

    大慈大喜大護亦爾。

    謂從佛意中功德可得盡應說大。

    何以故。

    佛世尊無量愍心饒益心善心。

    是故謂從佛意中功德可得盡應說大。

    更有說者。

    此不應難。

    何以故。

    若悲即是大悲者可難。

    但悲異大悲異。

    問曰。

    若悲異大悲異者。

    悲及大悲何差别。

    答曰。

    即以名為差别。

    一者悲。

    二者大悲。

    或曰。

    地亦有差别。

    悲在七地。

    大悲根本第四禅地。

    或曰。

    意亦有差别。

    悲佛辟支佛聲聞同。

    大悲但佛非餘。

    或曰。

    身亦有差别。

    悲者男女身可得。

    大悲者男身可得非女身。

    或曰。

    除結亦有差别。

    悲無貪。

    善根能除貪。

    大悲無愚癡。

    善根能除癡。

    或曰。

    行亦有差别。

    悲者能悲不能救。

    大悲者亦能悲亦能救。

    如二人在河岸上。

    彼時河中有漂溺人。

    彼一人意雖欲拔濟。

    而無有力但索掌而住。

    彼第二人有意亦有力。

    拔濟彼人著安隐處。

    如彼一人見已索掌而住無力者。

    悲亦如是。

    如彼第二人有意亦有力拔濟彼人著安隐處者。

    大悲亦如是。

    尊者昙摩多羅說曰。

    諸尊佛世尊大悲。

    從久遠來極微入遍一切入等攝。

    一切衆生聲聞何能悲。

    及色無色界衆生。

     問曰。

    何以故說大悲。

    答曰。

    以大賈得故名大悲。

    非如聲聞道以一施以一人故。

    亦非如辟支佛道一楊枝施一把施故。

    但一切極妙事極愛物施。

    除非己有。

    然後可得。

    是謂大賈得故名大悲。

    或曰。

    生大身故名大悲。

    非如聲聞道辟支佛道不具身可得。

    但彼大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

    紫磨金色圓光一尋。

    梵音聲妙如迦毗陵鳥。

    視之無厭。

    是謂生大身故名為大悲。

    或曰。

    以大方便求得故名大悲。

    非如聲聞道一種二熟三解脫。

    亦非如尊者舍利弗六十劫中增益智慧。

    亦非如辟支佛百劫中增益智慧。

    但具足三阿僧祇劫。

    修無量苦行然後可得。

    是謂大方便求可得故名為大悲。

    或曰。

    極多饒益衆生故名為大悲如此衆生願求佛道。

    願求辟支佛聲聞道。

    得大富生豪貴家。

    顔貌端正生天上人中。

    彼一切皆由大悲。

    是謂多饒衆生故名為大悲。

    或曰。

    堕大塹衆生能拔濟之故名為大悲。

    如佛見衆生堕于五趣而度脫之安處道果。

    彼一切皆由大悲故。

    是謂堕大塹衆生能拔濟故名為大悲。

    或曰。

    能動大護山故名為大悲。

    佛世尊于四禅地不共遊處名為大護。

    謂佛護現在前時。

    爾時一切衆生地獄餓鬼畜生熾燃。

    如甘蔗竹[竺-二+韋]稻麻。

    叢林熾燃。

    佛于彼處心無傾動。

    如大悲現在前已。

    爾時佛身極堅固力。

    大悲能動如風吹芭蕉樹。

    是謂能動大護山名為大悲。

    或曰。

    以大士能入考掠中故名為大悲。

    如佛化作末羅力士形。

    或作瓦師形。

    或作乞人形。

    或作妓女形。

    手牽難陀至五趣中。

    為鴦崛魔故。

    回前地令後廣。

    回後地令前廣。

    佛常定不亂。

    口出廣長舌而自覆面。

    極成就慚愧。

    為女人現陰馬藏。

    舍妙禅樂。

    舍極妙佛法。

    為教化故。

    過百千億鐵圍山大鐵圍山至恒沙國土。

    一切由大悲故。

    是謂大士能入大考掠中名為大悲。

    如世尊律所說。

    世尊為衆生慈滿已而說法。

    問曰。

    謂世尊為衆生慈滿故而說法。

    彼衆生得樂耶。

    不得樂耶。

    若衆生得樂者。

    何以不以慈滿一切地獄餓鬼畜生天人。

    而為說法。

    若彼衆生不得樂者。

    此偈雲何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