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者。
辟支佛聲聞亦爾。
問曰。
如無量等遍緣一切衆生。
何以故。
說意與慈俱滿東方已成就遊。
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一切諸方。
意與慈俱滿諸方已成就遊。
答曰。
此契經應當爾。
意與慈俱滿東方。
衆生已成就遊。
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一切諸方。
意與慈俱滿。
衆生已成就遊。
此應當爾。
若不爾者當何意。
答曰。
此衆生說以方為名。
問曰。
頗不發初禅地無量等。
能發二禅地無量等耶。
有一說者。
不可不發初禅地無量等能發二禅地無量等。
問曰。
何以故不可不發初禅地無量等能發二禅地無量等耶。
答曰。
謂初禅地無量等。
二禅地無量等依方便門。
是故不可不發初禅地無量等能發二禅地等。
更有說者。
可得不發初禅地無量等能發二禅地無量等。
如聖道可得。
初禅地不發能發二禅地。
何況無量等得解思惟。
問曰。
無量等一地不可得各各次第現在前。
餘地各各次第能現在前耶。
為不耶。
有一說者曰。
無量等地亦不可各各次第現在前。
要從彼一地相似善根現在前。
謂次第無量等現在前。
無量等現在前已。
有如此行慈樂行悲苦行喜悅行護舍行。
問曰。
初禅地無量等上。
速發二禅地無量等耶。
于二禅地無量等上。
速發初禅地無量等耶。
答曰。
二禅地無量等上速發初禅地無量。
非初禅地無量等上速發二禅地無量等。
如學梵書已速學佉樓書。
非學佉樓速學梵書。
如是二禅地無量等上。
速發初禅地無量等。
彼定揵度說。
雲何思惟慈正受。
答曰。
衆生樂。
雲何思惟悲正受。
答曰。
衆生苦。
雲何思惟喜正受。
答曰。
悅衆生。
雲何思惟護正受。
答曰。
舍是衆生。
問曰。
此雲何說正受。
答曰。
前正受已正受為名。
此中證答如前說。
如世尊契經說。
謂須涅多羅弟子為梵天人上故說法時。
不具一切戒行。
彼或生四天王中。
或生三十三天中。
或生炎天。
或生兜術天。
或生化自在天。
或生他化自在天。
謂須涅多羅弟子為梵天上說法時。
具一切戒行。
彼思惟四梵遊處。
于欲除欲已多遊行故梵天中。
問曰。
如此所說須涅多羅勝非釋迦文。
何以故。
謂須涅多羅弟子具一切戒行彼生梵天中。
謂不具一切戒行。
彼生欲界六天中。
謂釋迦文弟子具一切戒行。
彼生善處及滅盡涅槃界。
謂不具一切戒行。
彼生地獄餓鬼畜生中。
答曰。
此不然。
何故應當從契經索次第何因何緣。
佛契經說。
須涅多羅以無量等。
是戒謂為梵天上說法。
謂須涅多羅弟子為梵天上說法時。
求等能行具足等。
彼生梵天中。
謂須涅多羅為弟子梵天上故說法時。
求無量等不能具足行無量等。
彼行增上善根生欲界六天中。
複次爾時一切衆生各有妙行。
謂不行無量等。
彼生欲界六天中。
何況求無量等不能。
發無量等。
雲何彼增上善根不生欲界六天中耶。
是謂此中說不是犯戒及破戒。
釋迦文學二百五十禁。
是戒為無餘涅槃故說法。
謂釋迦文弟子不犯戒不破戒。
便生善處亦入無為涅槃。
謂釋迦文弟子犯戒越戒不具足戒。
生地獄餓鬼畜生中。
生人惡趣中。
是謂契經次第。
于是須涅多羅作是念。
我不應爾與弟子俱生一處一趣。
我甯可增益思惟慈。
增益思惟慈已。
當生光音天中。
于是須涅多羅後時增益思惟慈。
增益思惟慈已。
生光音天中。
問曰。
如已成菩薩除諸疾患。
何以故自行二禅發于等。
為弟子說初禅。
答曰。
須涅多羅觀弟子根本齊限故。
或曰。
二禅地無量等。
無佛法時不可得發。
唯有已成菩薩能發。
餘一切不能。
或曰。
須涅多羅菩薩作是念。
此梵志長夜欲得梵天。
常願梵天究竟梵天。
彼作是念。
令我等生梵天上近大梵天。
須涅菩薩常欲滿他願故。
随所欲而為說法。
問曰。
如三四禅無量等極妙。
何以故說二禅地無量等妙。
答曰。
彼弟子無量等故。
說二禅地無量等妙。
或曰。
為初禅地無量等故。
說二禅地無量等妙。
或曰。
須涅菩薩作是念。
彼三禅四禅地無量等。
無佛時不可得尊者瞿沙亦爾說。
若上地可得無量等者須涅多羅不應說我甯可增益思惟無量等生光音天。
此非凡夫地。
但佛威神故。
令弟子能彼現在前。
問曰。
何以故說梵遊行處。
答曰。
初梵可得及一切具。
依未來已雖初可得。
但非是一切具。
上地雖一切可得。
但非是初。
此初禅中亦初可得。
亦一切具。
是故說梵遊行處。
或曰。
能除非梵故。
曰梵遊行處。
非梵者欲界結。
彼能除是謂除非梵遊行處。
或曰。
謂思惟大梵已得梵天王故。
曰梵遊行處。
或曰以梵音說。
故曰梵遊行處。
或曰。
梵者。
謂如來彼說分别施設顯示。
故曰梵遊行處。
問曰。
無量等及梵遊行處何差别。
有一說者。
無有差别。
無量等有四。
慈悲喜護。
梵遊行處亦四。
慈悲喜護。
是故無差别。
或曰。
謂初禅可得。
彼是梵遊行處。
上地可得。
彼是無量等。
或曰。
除非梵故名梵遊行處除。
戲故名無量等。
或曰。
除非梵故名梵遊行處。
除放逸故名為無量等。
或曰。
三地可依。
未來初禅中禅是名為梵遊行處。
七地可得。
欲界未來禅中禅根本四禅。
名為無量等梵遊行處。
無量等是謂差别。
如世尊契經說諸比丘。
我自知七歲思惟慈心。
七成敗不來至此世。
世成敗時我生光音天中。
世不成敗生餘空靜梵宮。
彼為梵天餘處千反作他化自在天子。
三十六為釋提桓因。
無量百千作轉輪聖王。
說曰。
此中七夏月名七歲。
說者菩薩極好時多諸善根。
地無沙石生諸金銀。
在中國為人王。
彼國極熱。
離城不遠有山林。
謂至夏月彼城中人往詣山林。
彼菩薩留人守城已。
出城亦詣山林。
彼人夏四月各各作務。
菩薩别至高顯處。
發無量等。
發無量等已。
夏四月遊行無量等。
過夏四月已。
謂人出林中已還入城。
菩薩出林已亦還入城。
彼時菩薩極設大會施與作福欲得食者與食。
渴者與飲。
裸者與衣。
施與屋舍床卧燈明。
亦持戒說者菩薩六往反山林七反。
或有說者。
菩薩命終已生光音天。
或有說者。
成敗時彼命終生光音天。
是故此中七夏月名七歲。
問曰。
若說無量等果生梵天上及光音天中。
此應當爾。
謂無量等色界果色界法。
若說無量等果生他化自在天子釋提桓因及轉輪聖王此色界善根。
彼欲界不受報。
何以說無量等果生他化自在天子及釋提桓因轉輪聖王。
答曰。
菩薩于三地發無量等。
欲界初禅二禅。
欲界無量等果生他化自在天子釋提桓因及轉輪聖王。
初禅地無量等果生大梵。
二禅地無量等果生光音天。
或曰無量等于此故。
欲界有出心入心。
如市肆中一切雜物可得。
欲界亦爾。
此欲界乃至盡智無生智有相似相。
謂欲界出心入心。
由彼果生他化自在天子釋提桓因及轉輪聖王。
根本無量等生大梵天及光音天中。
或曰。
謂菩薩極設大會時施與作福。
欲得食者與食。
渴者與飲。
裸者與衣。
施與屋舍床卧燈明。
由彼果作轉輪聖王。
若持戒者由彼果作釋提桓因及他化自在天子。
無量等果生大梵天及光音天中。
或曰。
此佛契經說三福。
一者施二者戒三者思惟。
此契經說比丘。
我作是念。
是誰行果。
是誰行報。
令我大尊神妙。
比丘。
我作是念。
此三行報令我最尊。
極大神妙。
雲何三。
一施二禦三攝。
施者是施福。
禦者是戒福。
攝者是思惟福。
彼施福果作轉輪聖王。
戒福果作釋提桓因及他化自在天子。
思惟福果作大梵天及光音天。
以故爾。
問曰。
何以故色界一切善根說無量等。
思惟福不說餘。
答曰。
謂無量等者果不可燒。
如彼契經。
天至世尊所以偈問曰。
何物火不燒 而風不能壞 水災壞地時 何者水不漬 世尊偈答曰。
福火所不燒 福風不能壞 福水所不漬 雖非福亦不燒但燒其果。
無量等亦不燒。
福亦不燒果。
以是故佛契經說。
色界一切善根中。
說無量等思惟福如佛契經說。
慈正受時火所不燒。
毒所不中。
刀所不傷。
不由他橫死。
問曰。
何以故慈正受時。
火所不燒。
毒所不中。
刀所不傷。
不由他橫死。
尊者婆須蜜答曰。
彼定無诤。
是故诤不能動。
重說曰。
彼定極大威神。
是故諸天所護。
重說曰。
色界四大現在前故。
彼患不能動。
如彼色界四大充滿。
身體合一極厚如石。
是故彼患不能動。
是謂慈正受時火所不燒毒所不中刀所不傷不由他橫死。
問曰。
悲喜護正受時此患能動耶。
不動耶。
若動者何以故慈正受不動。
悲喜護而動耶。
若不動者何以故但說慈正受不動。
不說悲喜護正受。
作此論已。
答曰。
悲喜護正受亦不動。
問曰。
何以故說慈正受不動。
不說悲喜護正受耶。
答曰。
應說如說慈悲喜護亦爾。
若不說者。
是世尊有餘言。
此現義義門義度義略當知是義。
或曰。
悲喜護雖正受時不動。
但起時或能動。
慈起亦不動。
辟支佛聲聞亦爾。
問曰。
如無量等遍緣一切衆生。
何以故。
說意與慈俱滿東方已成就遊。
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一切諸方。
意與慈俱滿諸方已成就遊。
答曰。
此契經應當爾。
意與慈俱滿東方。
衆生已成就遊。
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一切諸方。
意與慈俱滿。
衆生已成就遊。
此應當爾。
若不爾者當何意。
答曰。
此衆生說以方為名。
問曰。
頗不發初禅地無量等。
能發二禅地無量等耶。
有一說者。
不可不發初禅地無量等能發二禅地無量等。
問曰。
何以故不可不發初禅地無量等能發二禅地無量等耶。
答曰。
謂初禅地無量等。
二禅地無量等依方便門。
是故不可不發初禅地無量等能發二禅地等。
更有說者。
可得不發初禅地無量等能發二禅地無量等。
如聖道可得。
初禅地不發能發二禅地。
何況無量等得解思惟。
問曰。
無量等一地不可得各各次第現在前。
餘地各各次第能現在前耶。
為不耶。
有一說者曰。
無量等地亦不可各各次第現在前。
要從彼一地相似善根現在前。
謂次第無量等現在前。
無量等現在前已。
有如此行慈樂行悲苦行喜悅行護舍行。
問曰。
初禅地無量等上。
速發二禅地無量等耶。
于二禅地無量等上。
速發初禅地無量等耶。
答曰。
二禅地無量等上速發初禅地無量。
非初禅地無量等上速發二禅地無量等。
如學梵書已速學佉樓書。
非學佉樓速學梵書。
如是二禅地無量等上。
速發初禅地無量等。
彼定揵度說。
雲何思惟慈正受。
答曰。
衆生樂。
雲何思惟悲正受。
答曰。
衆生苦。
雲何思惟喜正受。
答曰。
悅衆生。
雲何思惟護正受。
答曰。
舍是衆生。
問曰。
此雲何說正受。
答曰。
前正受已正受為名。
此中證答如前說。
如世尊契經說。
謂須涅多羅弟子為梵天人上故說法時。
不具一切戒行。
彼或生四天王中。
或生三十三天中。
或生炎天。
或生兜術天。
或生化自在天。
或生他化自在天。
謂須涅多羅弟子為梵天上說法時。
具一切戒行。
彼思惟四梵遊處。
于欲除欲已多遊行故梵天中。
問曰。
如此所說須涅多羅勝非釋迦文。
何以故。
謂須涅多羅弟子具一切戒行彼生梵天中。
謂不具一切戒行。
彼生欲界六天中。
謂釋迦文弟子具一切戒行。
彼生善處及滅盡涅槃界。
謂不具一切戒行。
彼生地獄餓鬼畜生中。
答曰。
此不然。
何故應當從契經索次第何因何緣。
佛契經說。
須涅多羅以無量等。
是戒謂為梵天上說法。
謂須涅多羅弟子為梵天上說法時。
求等能行具足等。
彼生梵天中。
謂須涅多羅為弟子梵天上故說法時。
求無量等不能具足行無量等。
彼行增上善根生欲界六天中。
複次爾時一切衆生各有妙行。
謂不行無量等。
彼生欲界六天中。
何況求無量等不能。
發無量等。
雲何彼增上善根不生欲界六天中耶。
是謂此中說不是犯戒及破戒。
釋迦文學二百五十禁。
是戒為無餘涅槃故說法。
謂釋迦文弟子不犯戒不破戒。
便生善處亦入無為涅槃。
謂釋迦文弟子犯戒越戒不具足戒。
生地獄餓鬼畜生中。
生人惡趣中。
是謂契經次第。
于是須涅多羅作是念。
我不應爾與弟子俱生一處一趣。
我甯可增益思惟慈。
增益思惟慈已。
當生光音天中。
于是須涅多羅後時增益思惟慈。
增益思惟慈已。
生光音天中。
問曰。
如已成菩薩除諸疾患。
何以故自行二禅發于等。
為弟子說初禅。
答曰。
須涅多羅觀弟子根本齊限故。
或曰。
二禅地無量等。
無佛法時不可得發。
唯有已成菩薩能發。
餘一切不能。
或曰。
須涅多羅菩薩作是念。
此梵志長夜欲得梵天。
常願梵天究竟梵天。
彼作是念。
令我等生梵天上近大梵天。
須涅菩薩常欲滿他願故。
随所欲而為說法。
問曰。
如三四禅無量等極妙。
何以故說二禅地無量等妙。
答曰。
彼弟子無量等故。
說二禅地無量等妙。
或曰。
為初禅地無量等故。
說二禅地無量等妙。
或曰。
須涅菩薩作是念。
彼三禅四禅地無量等。
無佛時不可得尊者瞿沙亦爾說。
若上地可得無量等者須涅多羅不應說我甯可增益思惟無量等生光音天。
此非凡夫地。
但佛威神故。
令弟子能彼現在前。
問曰。
何以故說梵遊行處。
答曰。
初梵可得及一切具。
依未來已雖初可得。
但非是一切具。
上地雖一切可得。
但非是初。
此初禅中亦初可得。
亦一切具。
是故說梵遊行處。
或曰。
能除非梵故。
曰梵遊行處。
非梵者欲界結。
彼能除是謂除非梵遊行處。
或曰。
謂思惟大梵已得梵天王故。
曰梵遊行處。
或曰以梵音說。
故曰梵遊行處。
或曰。
梵者。
謂如來彼說分别施設顯示。
故曰梵遊行處。
問曰。
無量等及梵遊行處何差别。
有一說者。
無有差别。
無量等有四。
慈悲喜護。
梵遊行處亦四。
慈悲喜護。
是故無差别。
或曰。
謂初禅可得。
彼是梵遊行處。
上地可得。
彼是無量等。
或曰。
除非梵故名梵遊行處除。
戲故名無量等。
或曰。
除非梵故名梵遊行處。
除放逸故名為無量等。
或曰。
三地可依。
未來初禅中禅是名為梵遊行處。
七地可得。
欲界未來禅中禅根本四禅。
名為無量等梵遊行處。
無量等是謂差别。
如世尊契經說諸比丘。
我自知七歲思惟慈心。
七成敗不來至此世。
世成敗時我生光音天中。
世不成敗生餘空靜梵宮。
彼為梵天餘處千反作他化自在天子。
三十六為釋提桓因。
無量百千作轉輪聖王。
說曰。
此中七夏月名七歲。
說者菩薩極好時多諸善根。
地無沙石生諸金銀。
在中國為人王。
彼國極熱。
離城不遠有山林。
謂至夏月彼城中人往詣山林。
彼菩薩留人守城已。
出城亦詣山林。
彼人夏四月各各作務。
菩薩别至高顯處。
發無量等。
發無量等已。
夏四月遊行無量等。
過夏四月已。
謂人出林中已還入城。
菩薩出林已亦還入城。
彼時菩薩極設大會施與作福欲得食者與食。
渴者與飲。
裸者與衣。
施與屋舍床卧燈明。
亦持戒說者菩薩六往反山林七反。
或有說者。
菩薩命終已生光音天。
或有說者。
成敗時彼命終生光音天。
是故此中七夏月名七歲。
問曰。
若說無量等果生梵天上及光音天中。
此應當爾。
謂無量等色界果色界法。
若說無量等果生他化自在天子釋提桓因及轉輪聖王此色界善根。
彼欲界不受報。
何以說無量等果生他化自在天子及釋提桓因轉輪聖王。
答曰。
菩薩于三地發無量等。
欲界初禅二禅。
欲界無量等果生他化自在天子釋提桓因及轉輪聖王。
初禅地無量等果生大梵。
二禅地無量等果生光音天。
或曰無量等于此故。
欲界有出心入心。
如市肆中一切雜物可得。
欲界亦爾。
此欲界乃至盡智無生智有相似相。
謂欲界出心入心。
由彼果生他化自在天子釋提桓因及轉輪聖王。
根本無量等生大梵天及光音天中。
或曰。
謂菩薩極設大會時施與作福。
欲得食者與食。
渴者與飲。
裸者與衣。
施與屋舍床卧燈明。
由彼果作轉輪聖王。
若持戒者由彼果作釋提桓因及他化自在天子。
無量等果生大梵天及光音天中。
或曰。
此佛契經說三福。
一者施二者戒三者思惟。
此契經說比丘。
我作是念。
是誰行果。
是誰行報。
令我大尊神妙。
比丘。
我作是念。
此三行報令我最尊。
極大神妙。
雲何三。
一施二禦三攝。
施者是施福。
禦者是戒福。
攝者是思惟福。
彼施福果作轉輪聖王。
戒福果作釋提桓因及他化自在天子。
思惟福果作大梵天及光音天。
以故爾。
問曰。
何以故色界一切善根說無量等。
思惟福不說餘。
答曰。
謂無量等者果不可燒。
如彼契經。
天至世尊所以偈問曰。
何物火不燒 而風不能壞 水災壞地時 何者水不漬 世尊偈答曰。
福火所不燒 福風不能壞 福水所不漬 雖非福亦不燒但燒其果。
無量等亦不燒。
福亦不燒果。
以是故佛契經說。
色界一切善根中。
說無量等思惟福如佛契經說。
慈正受時火所不燒。
毒所不中。
刀所不傷。
不由他橫死。
問曰。
何以故慈正受時。
火所不燒。
毒所不中。
刀所不傷。
不由他橫死。
尊者婆須蜜答曰。
彼定無诤。
是故诤不能動。
重說曰。
彼定極大威神。
是故諸天所護。
重說曰。
色界四大現在前故。
彼患不能動。
如彼色界四大充滿。
身體合一極厚如石。
是故彼患不能動。
是謂慈正受時火所不燒毒所不中刀所不傷不由他橫死。
問曰。
悲喜護正受時此患能動耶。
不動耶。
若動者何以故慈正受不動。
悲喜護而動耶。
若不動者何以故但說慈正受不動。
不說悲喜護正受。
作此論已。
答曰。
悲喜護正受亦不動。
問曰。
何以故說慈正受不動。
不說悲喜護正受耶。
答曰。
應說如說慈悲喜護亦爾。
若不說者。
是世尊有餘言。
此現義義門義度義略當知是義。
或曰。
悲喜護雖正受時不動。
但起時或能動。
慈起亦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