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定不移動。
普知依度無極。
一切依最妙地。
以故爾。
或曰。
世尊為身清淨故說依清淨。
四禅中身清淨輕如燈焰。
謂所依念亦清淨。
是謂世尊為身清淨故說依亦清淨。
或曰。
謂四禅智邊智上智原。
或曰。
謂四禅四大邊色邊造色邊處所邊以故爾。
或曰。
謂四禅二廣。
處所廣善根廣。
以是故說四禅念清淨。
四禅者次第數便有四。
順次數有四。
複次次第正受便有四。
是故說四禅。
成就遊處者。
謂四禅善五陰到得成就。
是故說成就遊處。
謂世尊契經說。
四禅究竟道。
初禅廣說已。
說曰。
梵志此說名如來盡根如來所行如來所服。
彼不以為究竟。
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如是二禅三禅四禅廣說已。
說曰。
梵志此說如來盡根如來所行如來所服。
彼以為究竟。
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問曰。
何以故世尊舍三禅。
施設四禅究竟道。
答曰。
此是佛世尊為己故說。
彼梵志聞一切恒沙三耶三佛依四禅成無上最正覺。
梵志作是念。
若沙門瞿昙施設四禅究竟道者。
沙門瞿昙應有一切智一切見。
若沙門瞿昙不施設四禅究竟道者。
沙門瞿昙非一切智非一切見。
于是彼梵志到世尊所。
到已面相慰勞。
面相慰勞已卻坐一面。
使梵志坐一面已。
白世尊曰。
唯瞿昙。
我欲有所問。
聽我所問。
世尊告曰。
當問恣所問。
如是說已。
白世尊曰。
唯瞿昙。
說究竟道。
雲何究竟道。
雲何沙門瞿昙施設究竟道。
世尊為廣說三禅已。
說曰。
是謂梵志如來盡根如來所行如來所服。
彼不以為究竟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四禅廣說已。
說曰。
梵志。
此說如來盡根如來所行如來所服。
彼以為究竟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彼梵志聞已意得定。
沙門瞿昙。
真實一切智一切見。
以是故四禅說究竟道。
問曰。
何以故名如來盡根。
答曰。
智故得故。
如大象于春時見多青草已彼跳象衆入池中食藕根。
彼見已歡喜以牙掘地。
掘地已安足。
如是世尊四禅地護行已。
掘諸法地安智足。
是謂智故得故說如來盡根。
彼如來盡根者。
立止故說。
如來所行者立觀故說。
如來所服者立止觀故說。
如佛契經說四禅安樂遊處。
答曰。
根本地易成。
佛契經說安樂遊處非根本地。
及無色難成故。
佛不說安樂遊處。
問曰。
雲何此地難成。
答曰。
彼行者欲界行結所縛。
依未來現在前。
彼一向苦一向遲。
如人堅反縛兩手。
欲令還自解彼一向苦一向遲。
如具彼行者欲界行結所縛。
依未來現在前。
一向苦一向遲。
或有行者。
觀不淨惡露或安般。
謂觀不淨者。
彼或十年或二十年。
觀白骨或成此定或不成。
謂數出入息。
彼或十年或二十年數息已或成此定或不成。
謂成此定已。
餘欲界結不極勤。
初禅現在前。
彼初禅謂禅中間現在前。
一向苦一向遲。
彼一地餘滅心心數法。
餘心心數法現在前。
滅粗已微現在前。
覺俱滅已觀俱現在前。
如人以木破木以石破石。
彼一向苦一向遲。
如是行者彼一地中餘心心數法滅已。
餘心心數法現在前。
滅粗已微現在前。
覺俱滅已觀俱現在前。
是一向苦一向遲。
謂初禅除欲已不勤。
二禅現在前。
二禅除欲已不勤。
三禅現在前。
三禅除欲已不勤。
四禅現在前。
問曰。
謂四禅除欲已空處現在前。
何以故此地難成。
答曰。
無色微難覺不可見。
或有不信無色。
如彼契經。
彼居士至尊者阿難所說曰。
尊者阿難。
我本聞無色已如臨深。
雲何衆生名無色。
是謂根本地易成故。
佛契經說。
安樂遊處非根本地。
及無色難成故。
佛不說安樂遊處。
或曰。
謂不勤求除欲可得。
如二人乘馬一乘不調一乘極調。
謂乘不調者彼極勤禦。
謂乘調者彼不極勤禦如是多有衆生除欲。
或非根本及無色。
或根本地。
謂非根本及無色者。
彼一向勤求行道。
謂根本地者。
彼不一向勤求行道。
以是故說根本地安樂遊處。
或曰。
謂攝四枝五枝定可得。
問曰。
非根本地及無色有枝耶無枝耶。
若有者何以故根本地說枝餘不說。
若無者此施設所說雲何通。
彼中說頗有空處。
最妙定最妙地枝可得耶。
答曰。
有如從空處起次第入空處。
作此論已。
有一說者。
非根本地及無色有枝。
問曰。
若有者何以不說。
答曰。
應說謂初禅五枝。
除喜已增不苦不樂。
此五枝說初禅邊。
謂二禅有四枝。
除喜增不苦不樂。
此枝說三禅邊。
謂四禅有四枝。
彼四禅邊亦無色定。
更有說者。
根本地有枝餘者無枝。
問曰。
若根本地有枝餘者無枝者。
是故此中不說。
施設雲何通。
答曰。
彼中說覺枝道枝彼是枝。
如是說者根本地有枝餘者無枝。
或曰。
謂樂修道可得。
如二人俱趣一方。
一從水道。
二從陸道。
雖同至一方。
但水道者樂非陸道。
如是多有衆生除欲。
或非根本地及無色。
或根本地。
雖至一處無餘涅槃界。
但彼根本者樂非餘。
或曰。
謂根本地現在前時。
一切身四大現在前。
非根本地。
及無色現在前時。
心邊四大現在前。
更有說者。
非根本及無色現在前時。
一切身四大現在前。
但生樂不如根本地。
如二人池水浴。
一在岸上。
一入池中浴。
水俱除垢說者為樂。
謂池中者如是雖非根本地。
及無色現在前時。
一切身四大現在前。
但彼樂不如根本地。
以故爾。
或曰。
謂二種樂可得。
外及内。
外樂者。
謂從禅起入非根本地及無色。
内樂者。
謂從禅起還入禅。
謂二種樂可得。
以故爾。
或曰。
二種樂可得。
猗樂及痛樂。
三禅有二種樂。
四禅雖無痛樂。
但猗樂極妙非彼二種。
謂二種樂可得。
以故爾。
或曰。
謂二法等行精進及止。
雖一切地增精進。
但因定力根本地精進及止等行。
以故爾。
或曰。
謂無恚樂極廣大可得。
如所說。
謂此中無恚此。
是極樂以故爾。
或曰。
謂樂出要道可得。
如多有人渡河。
或以材浮囊草束。
或極大船彼雖俱渡河。
但乘船渡者為樂。
如是多有衆生除欲。
或非根本地及無色。
或根本地。
彼雖同度至涅槃。
但彼根本樂出要至涅槃非餘地。
以是故契經說四禅安樂遊處。
廣說四禅處盡。
鞞婆沙論卷第十
普知依度無極。
一切依最妙地。
以故爾。
或曰。
世尊為身清淨故說依清淨。
四禅中身清淨輕如燈焰。
謂所依念亦清淨。
是謂世尊為身清淨故說依亦清淨。
或曰。
謂四禅智邊智上智原。
或曰。
謂四禅四大邊色邊造色邊處所邊以故爾。
或曰。
謂四禅二廣。
處所廣善根廣。
以是故說四禅念清淨。
四禅者次第數便有四。
順次數有四。
複次次第正受便有四。
是故說四禅。
成就遊處者。
謂四禅善五陰到得成就。
是故說成就遊處。
謂世尊契經說。
四禅究竟道。
初禅廣說已。
說曰。
梵志此說名如來盡根如來所行如來所服。
彼不以為究竟。
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如是二禅三禅四禅廣說已。
說曰。
梵志此說如來盡根如來所行如來所服。
彼以為究竟。
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問曰。
何以故世尊舍三禅。
施設四禅究竟道。
答曰。
此是佛世尊為己故說。
彼梵志聞一切恒沙三耶三佛依四禅成無上最正覺。
梵志作是念。
若沙門瞿昙施設四禅究竟道者。
沙門瞿昙應有一切智一切見。
若沙門瞿昙不施設四禅究竟道者。
沙門瞿昙非一切智非一切見。
于是彼梵志到世尊所。
到已面相慰勞。
面相慰勞已卻坐一面。
使梵志坐一面已。
白世尊曰。
唯瞿昙。
我欲有所問。
聽我所問。
世尊告曰。
當問恣所問。
如是說已。
白世尊曰。
唯瞿昙。
說究竟道。
雲何究竟道。
雲何沙門瞿昙施設究竟道。
世尊為廣說三禅已。
說曰。
是謂梵志如來盡根如來所行如來所服。
彼不以為究竟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四禅廣說已。
說曰。
梵志。
此說如來盡根如來所行如來所服。
彼以為究竟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彼梵志聞已意得定。
沙門瞿昙。
真實一切智一切見。
以是故四禅說究竟道。
問曰。
何以故名如來盡根。
答曰。
智故得故。
如大象于春時見多青草已彼跳象衆入池中食藕根。
彼見已歡喜以牙掘地。
掘地已安足。
如是世尊四禅地護行已。
掘諸法地安智足。
是謂智故得故說如來盡根。
彼如來盡根者。
立止故說。
如來所行者立觀故說。
如來所服者立止觀故說。
如佛契經說四禅安樂遊處。
答曰。
根本地易成。
佛契經說安樂遊處非根本地。
及無色難成故。
佛不說安樂遊處。
問曰。
雲何此地難成。
答曰。
彼行者欲界行結所縛。
依未來現在前。
彼一向苦一向遲。
如人堅反縛兩手。
欲令還自解彼一向苦一向遲。
如具彼行者欲界行結所縛。
依未來現在前。
一向苦一向遲。
或有行者。
觀不淨惡露或安般。
謂觀不淨者。
彼或十年或二十年。
觀白骨或成此定或不成。
謂數出入息。
彼或十年或二十年數息已或成此定或不成。
謂成此定已。
餘欲界結不極勤。
初禅現在前。
彼初禅謂禅中間現在前。
一向苦一向遲。
彼一地餘滅心心數法。
餘心心數法現在前。
滅粗已微現在前。
覺俱滅已觀俱現在前。
如人以木破木以石破石。
彼一向苦一向遲。
如是行者彼一地中餘心心數法滅已。
餘心心數法現在前。
滅粗已微現在前。
覺俱滅已觀俱現在前。
是一向苦一向遲。
謂初禅除欲已不勤。
二禅現在前。
二禅除欲已不勤。
三禅現在前。
三禅除欲已不勤。
四禅現在前。
問曰。
謂四禅除欲已空處現在前。
何以故此地難成。
答曰。
無色微難覺不可見。
或有不信無色。
如彼契經。
彼居士至尊者阿難所說曰。
尊者阿難。
我本聞無色已如臨深。
雲何衆生名無色。
是謂根本地易成故。
佛契經說。
安樂遊處非根本地。
及無色難成故。
佛不說安樂遊處。
或曰。
謂不勤求除欲可得。
如二人乘馬一乘不調一乘極調。
謂乘不調者彼極勤禦。
謂乘調者彼不極勤禦如是多有衆生除欲。
或非根本及無色。
或根本地。
謂非根本及無色者。
彼一向勤求行道。
謂根本地者。
彼不一向勤求行道。
以是故說根本地安樂遊處。
或曰。
謂攝四枝五枝定可得。
問曰。
非根本地及無色有枝耶無枝耶。
若有者何以故根本地說枝餘不說。
若無者此施設所說雲何通。
彼中說頗有空處。
最妙定最妙地枝可得耶。
答曰。
有如從空處起次第入空處。
作此論已。
有一說者。
非根本地及無色有枝。
問曰。
若有者何以不說。
答曰。
應說謂初禅五枝。
除喜已增不苦不樂。
此五枝說初禅邊。
謂二禅有四枝。
除喜增不苦不樂。
此枝說三禅邊。
謂四禅有四枝。
彼四禅邊亦無色定。
更有說者。
根本地有枝餘者無枝。
問曰。
若根本地有枝餘者無枝者。
是故此中不說。
施設雲何通。
答曰。
彼中說覺枝道枝彼是枝。
如是說者根本地有枝餘者無枝。
或曰。
謂樂修道可得。
如二人俱趣一方。
一從水道。
二從陸道。
雖同至一方。
但水道者樂非陸道。
如是多有衆生除欲。
或非根本地及無色。
或根本地。
雖至一處無餘涅槃界。
但彼根本者樂非餘。
或曰。
謂根本地現在前時。
一切身四大現在前。
非根本地。
及無色現在前時。
心邊四大現在前。
更有說者。
非根本及無色現在前時。
一切身四大現在前。
但生樂不如根本地。
如二人池水浴。
一在岸上。
一入池中浴。
水俱除垢說者為樂。
謂池中者如是雖非根本地。
及無色現在前時。
一切身四大現在前。
但彼樂不如根本地。
以故爾。
或曰。
謂二種樂可得。
外及内。
外樂者。
謂從禅起入非根本地及無色。
内樂者。
謂從禅起還入禅。
謂二種樂可得。
以故爾。
或曰。
二種樂可得。
猗樂及痛樂。
三禅有二種樂。
四禅雖無痛樂。
但猗樂極妙非彼二種。
謂二種樂可得。
以故爾。
或曰。
謂二法等行精進及止。
雖一切地增精進。
但因定力根本地精進及止等行。
以故爾。
或曰。
謂無恚樂極廣大可得。
如所說。
謂此中無恚此。
是極樂以故爾。
或曰。
謂樂出要道可得。
如多有人渡河。
或以材浮囊草束。
或極大船彼雖俱渡河。
但乘船渡者為樂。
如是多有衆生除欲。
或非根本地及無色。
或根本地。
彼雖同度至涅槃。
但彼根本樂出要至涅槃非餘地。
以是故契經說四禅安樂遊處。
廣說四禅處盡。
鞞婆沙論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