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關燈
鞞婆沙論卷第十 阿羅漢屍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 四禅處第三十三 四禅者。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問曰。

    四禅有何性。

    答曰。

    五陰是性。

    此是禅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

    說性已當說行。

    何以故說禅。

    禅有何義。

    為棄結故禅耶。

    為正觀故禅耶。

    若棄結為禅者。

    無色中亦有定謂能棄結。

    若正觀為禅者欲界中亦有定謂能正觀。

    作此論已。

    有一說者。

    棄結故名為禅。

    問曰。

    若棄結名為禅者。

    無色中亦有定謂能棄結。

    何以故不名為禅耶。

    答曰。

    謂棄二種結不善及無記。

    彼名為禅。

    無色中定雖棄無記結非棄不善。

    是故彼不名為禅。

    問曰。

    若爾者應依未來名為禅。

    彼棄二種結。

    不善及無記。

    答曰。

    此說呵責棄故。

    此說二種棄。

    斷棄呵責棄。

    彼依未來為欲界結故。

    二種棄斷棄呵責棄。

    上地雖非斷棄。

    但是呵責棄。

    是謂呵責棄故說。

    問曰。

    若爾者盡道法智分。

    一切未知智分不應是禅。

    謂彼欲界結亦非斷棄亦非呵責棄。

    答曰。

    莫具取界莫具取地。

    可得彼一界一地。

    欲界結斷棄呵責棄。

    彼無色中一時頃不得。

    謂此欲界結斷棄及诃責棄。

    尊者瞿沙說曰。

    一切六地欲界結斷棄亦呵責棄。

    但彼依未來生已棄欲界結。

    彼餘地當何所棄。

    彼亦能棄。

    但無結可棄除。

    如一人有六怨家其謀議。

    若随所得處當斷其命。

    彼初怨家斷此人命。

    餘者當何所斷。

    彼亦能斷。

    但無人當何所斷。

    如是一切六地欲界結斷棄呵責棄。

    但彼依未來生已棄欲界結。

    彼餘地當何所棄。

    彼亦能棄。

    但無結可棄。

    如人持六燈入冥室中。

    彼初明已棄至冥。

    餘燈當何所棄。

    彼亦能棄。

    但無冥可棄。

    如是一切六地欲界結斷棄呵責棄。

    但彼依未來生已棄欲界結。

    彼餘地當何所棄。

    彼亦能棄。

    但無結可棄。

    如一切日光壞諸闇冥。

    初日中日西日。

    但初光出已棄夜闇冥。

    餘光當何所棄。

    彼餘光亦能棄。

    但無冥可棄。

    如是彼一切六地欲界結斷棄亦呵責棄。

    但依未來生已棄欲界結。

    彼餘地當何所棄。

    彼亦能。

    但無結可棄。

    或曰。

    禅者定可得。

    謂一切緣中定亦棄一切結。

    欲界定雖一切緣中定。

    但不棄結。

    無色界定亦不一切緣中定。

    亦不棄一切結。

    以是故不名為禅。

    或曰。

    謂禅者普智可得道。

    亦能棄結。

    欲界定雖普智可得。

    但無有道棄結。

    無色界雖有道能棄結。

    但無普智可得。

    謂禅中普智可得道亦棄結。

    或曰。

    謂三道可得此名為禅。

    非欲界無色界三道可得。

    是故彼不名為禅。

    或曰。

    謂三地可得此名為禅。

    非欲界無色界三地可得。

    是故不名為禅。

    或曰。

    謂三根可得此名為禅。

    非欲界無色界三根可得。

    是故不名為禅。

    或曰。

    謂三學可得增戒增定增慧。

    此名為禅。

    非欲界無色界三學可得。

    是故不名為禅。

    或曰。

    謂攝四枝五枝五陰定可得。

    是故不名為禅。

    或曰。

    謂三示現可得。

    神足示現。

    觀察示現。

    教授示現。

    此名為禅。

    非欲界無色界三示現可得。

    是故不名為禅。

    或曰。

    謂三神足可得。

    意解神足。

    意捷疾神足。

    身踴神足。

    意解神足者。

    如力士屈申臂頃。

    于中間至阿迦尼吒。

    意捷疾神足者。

    如識旋轉諸界。

    于中間至阿迦尼吒。

    身踴神足者。

    謂一切身踴如鳥飛虛空如畫人飛。

    此名為禅。

    非欲界無色界三神足可得。

    是故不名為禅。

    或曰。

    謂具三十七道品可得彼名為禅。

    非欲界無色界具三十七道品可得。

    是故不名為禅。

    更有說者。

    正觀故名為禅。

    問曰。

    若正觀名為禅者。

    欲界中亦有定謂能正觀。

    何以故不名為禅。

    答曰。

    欲界定雖有定名但無定用。

    如泥梁雖有梁名無有梁用。

    如是欲界定雖有定名而無定用。

    色界定既有定名而有定用。

    如木梁既有梁名而有梁用。

    如是色界定既有定名而有定用。

    或曰。

    欲界定娆亂不定。

    如四衢道然燈。

    四面風吹随風東西。

    如是欲界定娆亂不定。

    色界定不娆亂。

    常定不動如室中燈。

    風所不吹炎不東西。

    如是色界定亦不娆亂常定不動。

    或曰。

    欲界定不堅無力無士夫功。

    色界定堅固有力有士夫功。

    以是故此名為禅。

    說曰。

    此名禅十八枝。

    初禅有五枝。

    覺觀喜樂一心。

    二禅有四枝。

    内淨喜樂一心。

    三禅有五枝。

    猗樂念正智一心。

    四禅有四枝。

    不苦不樂護念一心。

    問曰。

    禅枝名十八種有幾。

    答曰。

    禅枝名十八。

    種有十一。

    謂初禅五枝此名亦五種亦五。

    二禅增一枝信。

    三禅三枝增樂念正智。

    四禅增二枝不苦不樂護。

    此禅枝名十八。

    種有十一。

    更有說者。

    禅枝名十八種有十。

    問曰。

    何以故。

    答曰。

    謂初禅二禅樂及三禅樂。

    此應同共立一枝。

    此者不論問曰。

    何以故。

    答曰。

    謂初禅二禅樂此是三禅樂者。

    應有禅枝名十八種有十。

    但初禅一禅樂異。

    三禅樂亦異。

    初禅二禅猗樂三禅痛樂。

    初禅二禅樂行陰所攝。

    三禅樂痛陰所攝。

    是謂禅枝名十八種有十一。

    如名如種。

    如是名數種數。

    名相種相。

    名異種異。

    名别種别。

    名覺種覺如是盡當知。

    此是禅性已種相身所有自然。

    說性已當說行。

    何以故說禅枝。

    禅枝有何義。

    答曰。

    順義是枝義。

    助行義是枝義。

    攝義是枝義。

    順義是枝義者。

    謂彼地定枝随順即立彼地中。

    助行義是枝義者。

    此枝斷結除結時助彼定行。

    攝義是枝義者。

    此枝斷結除結時出入總攝。

    是謂順義助行義攝義是枝義。

    此應作四句。

    問曰。

    謂禅枝是道品耶。

    答曰。

    初禅有覺二禅信三禅樂四禅不苦不樂。

    此禅枝非道品。

    雲何道品非禅枝。

    雲何禅枝亦道品。

    答曰。

    餘枝此是禅枝亦道品。

    雲何非禅枝亦非道品耶。

    答曰。

    除此行已。

    問曰。

    謂初禅枝亦是道品耶。

    答曰。

    或初禅枝非道品。

    雲何初禅枝非道品。

    答曰。

    初禅有覺此是初禅枝非道品。

    雲何道品非初禅枝。

    答曰。

    信念精進護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此是道品非初禅枝。

    雲何初禅枝亦道品。

    答曰。

    餘枝此是初禅枝亦道品。

    雲何非初禅枝亦非道品。

    除此行已。

    問曰。

    謂二禅枝是道品耶。

    答曰。

    或二禅枝非道品。

    雲何二禅枝非道品。

    答曰。

    二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