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關燈
鞞婆沙論卷第九 阿羅漢屍陀槃尼造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 四聖谛處第三十二之餘 如世尊契經說。

    當知苦如阿毗昙說如以智知一切法。

    何以故世尊說獨說知苦。

    答曰。

    觀時故此說二種時。

    觀時分别時。

    如觀時如是佛契經說。

    當知苦如分别時。

    如是阿毗昙說以智知一切法。

    複次說二種随順。

    觀随順分别随順。

    如觀随順如是佛契經說。

    當知苦如分别随順。

    如是阿毗昙說以智知一切法。

    或曰。

    一向無漏知。

    故佛契經說。

    當知苦有漏無漏知故。

    阿毗昙說以智知一切法。

    如有漏無漏。

    如是诤不诤世間出世間。

    住依欲出一要如是盡當知。

    或曰。

    知俗數故此說二種知。

    知俗數知第一義數。

    如知俗數。

    如是佛契經說。

    當知苦如知第一義數。

    如是阿毗昙說以智知一切法。

    雲何知俗數。

    當知苦果是。

    當斷習者除一切結是。

    是謂俗數。

    雲何第一義數。

    謂一切德是離一切結盡作證。

    能除一切世間根本是修道。

    尊者婆奢說曰。

    如世尊說。

    當知苦如阿毗昙說以智知一切法。

    何以故世尊說當知苦。

    答曰。

    斷生死根故。

    世尊說當知苦。

    身見是六十二見根。

    六十二見是結根。

    結是行根。

    行是報根。

    依報在一切生死。

    依報已依報生死中便有善法不善法無記法。

    此生死根從何斷。

    唯知苦是。

    謂斷生死根故。

    世尊說當知苦。

    或曰。

    謂行者知苦心不錯亂。

    若彼行者知苦已。

    未斷習而起者。

    起已若問此陰常耶非常耶。

    彼說無常一時頃不住。

    樂耶苦耶。

    彼說苦如熱鐵丸。

    淨耶不淨耶彼說不淨如糞。

    此中為有我耶為非有我耶。

    彼說非衆生非命非人非士。

    内空無作無教作。

    無覺無教覺。

    行聚空淨。

    謂行者知苦心不錯亂。

    以是故世尊說。

    當知苦。

    或曰。

    斷陰著故。

    世尊說當知苦本際不可知。

    如此衆生因陰受無量苦。

    于陰中癡還于陰愛著吝惜。

    如彼小兒父母與杖還抱父母。

    如是本際不可知。

    如此衆生因陰受無量苦。

    于陰中癡還于陰愛著吝惜。

    世尊說欲令不用陰當知苦。

    知苦已于陰中不複著。

    是謂斷陰著。

    故世尊說當知苦。

    或曰。

    本際不可知。

    如此衆生于陰計我想計衆生想計聚想計人想計士想計命想。

    此計我想計衆生想計聚想計人想計士想計命想。

    從何除始入不颠倒法想。

    唯有知苦。

    以是故佛世尊說當知苦。

    或曰。

    本際不可知。

    謂此衆生于陰計有常想樂想淨想我想。

    此計常想樂想淨想我想。

    從何除始入不颠倒法想。

    唯知苦以是斷颠倒故。

    世尊說當知苦。

    或曰。

    謂行者知苦已。

    義入佛法中。

    法入佛法中。

    第一義入佛法中。

    于法得無閡自在以故爾。

    或曰。

    謂彼行者知苦已不從餘師。

    于此外不求福田以故爾。

    或曰。

    謂彼行者知苦已住佛法中。

    如幢深入地以故爾。

    或曰。

    謂行者知苦已除曾所行緣。

    得未曾行緣。

    舍同行已得不同行。

    舍共行已得不共行。

    舍世行已得出世行以故爾。

    或曰。

    謂彼行者知苦已。

    舍名得名舍境得境舍性得性以故爾。

    或曰。

    謂彼行者知苦已。

    除五人種類得八人種類以故爾。

    或曰。

    謂彼行者知苦已。

    無量時惡行邪見颠倒亂心心數法。

    何從令住質直。

    唯知苦以故爾。

    或曰。

    謂此苦性如火燒。

    性如毒害。

    性如刀割。

    性如弶殺。

    如邊境賊城。

    為行結所侵。

    以是故世尊說。

    知苦當斷習者。

    如苦亦當斷。

    何以故世尊說斷習。

    說者謂欲令一當來愛習谛者如前答愛。

    此中盡當答。

    謂欲令苦亦斷非獨斷習。

    謂前答當知苦。

    此中盡當答。

    彼二論中此論當答。

    何以故世尊說當斷習。

    答曰。

    謂因斷果亦斷。

    因離果亦離。

    因舍果亦舍。

    以是故世尊說當斷習或曰。

    謂斷習時二。

    因俱拔二因俱系。

    便有離散。

    有想無想處一切遍使拔以故爾。

    或曰。

    于中習起遍三界苦。

    世尊說。

    若不欲苦者當斷習。

    習已斷不複遍三界苦。

    或曰。

    謂習中三界有濡中上果。

    世尊說若不欲三界果者當斷習。

    已斷習不受三界果以故爾。

    或曰。

    謂從習起流三界苦。

    如泉窟出水溢于外。

    慧者說曰。

    士夫不欲令水出者當塞其源。

    已塞其源水便不出。

    如是從習中出遍三界苦。

    世尊說若不欲苦者當斷習。

    已斷習不複流三界苦。

    以故爾。

    或曰。

    舍陰重故。

    世尊說當斷習。

    如人負重上山險。

    慧者說曰。

    士夫若不欲重者速舍任。

    已舍任重便堕。

    如是此衆生負重陰履險生死。

    世尊說衆生若不欲重陰者當斷習。

    已斷習陰便堕不複成就。

    是謂舍重陰。

    故世尊說當斷習。

    盡作證者。

    如阿毗昙說。

    一切無漏法作證。

    何以故世尊說盡作證。

    答曰。

    謂解脫不系相。

    或曰。

    謂因及果果中無因。

    或曰。

    謂因非俱因。

    果非俱果。

    緣非俱緣。

    所作非俱所作。

    或曰。

    謂沙門果非沙門。

    梵果非梵。

    梵行果非梵行。

    或曰。

    謂常恒處不變易離生死。

    或曰。

    謂一味異道果淨一切色故說無上。

    或曰。

    謂離三成四舍五。

    以是故世尊說盡作證。

    思惟道者。

    如阿毗昙說思惟一切善有為法。

    何以故世尊說思惟道。

    答曰。

    謂思惟者二思惟。

    得思惟服思惟。

    世俗道雖有思惟但四思惟。

    得思惟服思惟斷思惟舍思惟。

    或曰。

    謂思惟道者欲得善果。

    彼道是善善果。

    是愛愛果。

    意樂意樂果。

    意欲意欲果。

    或曰。

    謂質直不邪一向趣涅槃。

    或曰。

    謂是沙門沙門果。

    梵梵果。

    梵行梵行果。

    俱果或謂安隐樂趣涅槃。

    或曰。

    謂不貪除貪。

    不恚除恚。

    不癡除癡。

    或曰。

    謂思惟能滅壞破有。

    此世俗道雖有思惟。

    但增受長養有。

    或曰。

    謂思惟能斷有相續。

    能斷輪轉生老死。

    世俗道雖思惟。

    但相續有輪轉生老死。

    或曰。

    謂思惟非身見種非颠倒種非愛種非使種。

    非貪處非恚處非癡處。

    非雜污非雜毒非雜。

    濁非在有。

    不堕苦習谛。

    世俗道雖有思惟。

    但身見種颠倒種愛種使種。

    貪處恚處癡處。

    雜污雜毒雜濁在有堕苦習谛。

    或曰。

    謂思惟苦盡趣道。

    有盡趣道。

    貪趣道。

    盡生老死趣道。

    世俗道雖有思惟。

    但苦習趣道。

    有習趣道。

    貪習趣道。

    生老死習趣道。

    以是故世尊說思惟道不說世俗道。

    說曰。

    此說十六聖行。

    無常行苦行空行非我行。

    因行習行有行緣行。

    盡行止行妙行離行。

    道行正行趣行出要行。

    問曰。

    十六行有何性。

    有一說者慧性。

    謂說慧性者。

    彼慧是行。

    能行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