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關燈
說。

    彼成就此十五法。

    多智多見多覺近住涅槃。

    我說彼非不至涅槃。

    問曰。

    何以故說近。

    答曰。

    實者故曰近。

    或有欲令涅槃不實。

    謂彼欲令不實者。

    斷彼意故。

    此說真實有種相。

    是謂真實故名為近。

    或曰。

    精勤正趣等趣意中可得故曰近。

    或曰。

    意等故名為近。

    若刹利思惟道彼得道果。

    梵志居士工師思惟道彼得道果。

    是謂等意故名為近。

    或曰。

    等處所故名為近。

    若于村中思惟道。

    彼中得道果。

    若靜處樹下冢間露坐林中思惟道。

    彼中得道果。

    是謂等處所名為近。

    或曰。

    義故即是近。

    是故說近。

    如婆須蜜經所說遠法。

    雲何謂過去當來法近法。

    雲何現在法及無為。

    是謂義近名為近。

    或曰。

    近意解故名為近。

    謂聖緣彼生忍及智。

    如現在前。

    猶如在前。

    是謂近意解故名為近。

    或曰。

    得作證故名近。

    近者現在世此中起彼得作證。

    是謂得作證故名為近。

    或曰。

    舍近故名為近。

    近者說現在世離此入彼。

    是謂說涅槃近。

    如佛契經一一所說聞如是。

    一時世尊遊波羅捺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彼時世尊告五比丘。

    五比丘。

    此苦本所未聞法。

    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五比丘應當知。

    此苦本所未聞法。

    當正思惟。

    時生眼智明覺。

    五比丘。

    我已知苦本所未聞法。

    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五比丘。

    此苦習本所未聞法。

    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五比丘應當斷。

    苦習本所未聞法。

    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五比丘。

    我已斷苦習本所未聞法。

    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五比丘。

    此苦盡本所未聞法。

    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五比丘。

    彼苦盡應當作證。

    本所未聞法。

    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五比丘。

    我已苦盡作證。

    本所未聞法。

    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五比丘。

    此苦盡道本所未聞法。

    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五比丘。

    應當思惟苦盡道本所未聞法。

    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五比丘。

    我已思惟苦盡道本所未聞法。

    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五比丘。

    謂我此四聖谛三轉十二行。

    未生眼智明覺。

    五比丘。

    是故我于天及人魔梵沙門梵志衆中。

    不出不離不解不脫。

    心亦不離颠倒。

    生未盡梵行未立所作未辦。

    名色未有知如真。

    五比丘。

    我不自覺無上正真道。

    五比丘。

    謂我此四聖谛三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

    五比丘。

    是故我于天及人魔梵沙門梵志衆中。

    已出已離已解已脫。

    心不颠倒。

    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名色已有知如真。

    五比丘。

    我自覺無上正真道。

    說此法時尊者拘鄰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

    及八十千天人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

    彼時世尊告尊者拘鄰。

    汝拘鄰。

    知法未。

    拘鄰對曰。

    已知世尊。

    已知善逝。

    尊有拘鄰知法已。

    故名阿若拘鄰。

    聞此法時地神舉聲極舉大聲。

    此世尊于仙人住處鹿野苑中轉法輪。

    沙門梵志天及人魔梵及餘世間本所未轉。

    增益諸天種。

    減損阿須倫衆。

    聞此地神聲已。

    空中神四天王三十三天。

    炎天兜術天尼摩羅天化他應天。

    舉聲舉大音聲。

    此世尊于仙人住處鹿野苑中轉法輪。

    沙門梵志天及人魔梵及餘世間本所未轉。

    增益諸天種。

    減損阿須倫衆。

    即彼時彼須臾頃一時聞聲徹梵天。

    此世尊于仙人住處鹿野苑中轉法輪。

    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本所未轉。

    增益諸天種。

    減損阿須倫衆。

    世尊轉法輪故。

    是故名轉法輪經。

    尊者昙摩多羅說曰。

    我觀世尊此所說法身毛皆豎。

    然世尊說義不違。

    譬喻不違。

    而此所說與義相違不次第。

    不與佛同。

    不與辟支佛聲聞同。

    于阿羅漢上三過說未知根。

    雲何如此于阿羅漢上三過未知根現在前。

    我若欲舍此所說。

    然此所說世尊三阿僧祇行成此所說。

    然複有證。

    五比丘為首。

    八十千天。

    若欲不舍。

    而此所說與義相違無次第。

    不與佛同。

    不與辟支佛聲聞同。

    于阿羅漢上三過說未知根。

    雲何如此于阿羅漢上三過說未知根現在前。

    如所說五比丘。

    此苦本所未聞法。

    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此說未知根。

    五比丘當知。

    此苦本所未聞法。

    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此說已知根。

    五比丘。

    我已知苦。

    本所未聞法。

    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此說無知根。

    如是至道。

    如是三過說未知根。

    雲何如此于阿羅漢上三過未知根現在前。

    如是此所說義相違不次第。

    不與佛同。

    不與辟支佛聲聞同。

    作此論已。

    不舍。

    但當改此契經應當爾。

    五比丘。

    此苦習此苦盡此苦盡道。

    本所未聞法。

    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五比丘。

    當知彼苦。

    當斷習盡作證思惟道本所未聞法。

    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五比丘。

    我已知苦習已斷盡已作證已思惟道。

    本所未聞法。

    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如是契經應爾。

    應爾已便有三轉及十二行。

    作如是說者。

    此契經不應改。

    本諸大論師有智強力者所不改。

    況複尊者昙摩多羅。

    問曰。

    若不改此契經者。

    然此義相違無次第。

    不與佛同不與辟支佛聲聞同。

    于阿羅漢上三過說未知根。

    雲何如此于阿羅漢上三未知根現在前。

    答曰。

    此說二時說時觀時。

    如說時如是佛契經說。

    如觀時如是昙摩多羅所說。

    如是作已二俱好。

    尊者僧迦婆修說曰。

    此契經中不說未知根已知根無知根。

    問曰。

    若不爾者此雲何。

    答曰。

    佛契經說聞慧思慧。

     問曰。

    此契經說。

    五比丘。

    如我此四谛三轉十二行生。

    眼智明覺。

    五比丘。

    我自覺無上至真等正覺。

    雲何佛以聞慧思慧。

    自覺無上至真等正覺耶。

    答曰。

    菩薩以聞慧思慧。

    極觀法極生法明。

    于法極除愚癡。

    謂菩薩于無上至真等正覺觀如等覺。

    觀如已成事。

    如人以濕皮覆面。

    卻已以婆羅覆面。

    謂障小俨色。

    如是菩薩以聞慧思慧。

    極觀諸法極生法明。

    于法極除愚癡。

    謂菩薩于無上至真等正覺觀如等覺。

    觀如已成事。

    說曰。

    如所說五比丘。

    如我此四谛三轉十二行。

    生眼智明覺。

    問曰。

    如此應十二轉有四十八行。

    如說五比丘。

    此苦本所未聞法。

    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此一轉有四行。

    五比丘。

    此苦應當知。

    本所未聞法。

    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此二轉四行。

    五比丘。

    我已知苦。

    本所未聞法。

    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此三轉四行。

    是謂苦三轉十二行。

    如苦如是至道亦爾。

    如此應十二轉有四十八行。

    何以故。

    世尊說四谛三轉十二行。

    答曰。